抓实党史学习教育,上好新时代思政课

2021-12-02 14:39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史思政

邵 岩

(吉林省教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当前,各大高校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党史学习教育论述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党史教育本身就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也是日常思政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应将党史教育与思政课程相结合,充分利用党的历史发展事迹,丰富思政课程教学内容,改变传统高校思政课程单一固化的教学模式,提高思政课程的实践价值,高效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

一、高校思政课开展党史教育的重要价值与时代内涵

自“互联网+”时代到来以后,各高校应将党史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标,借助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抵制错误思潮,对外来文化入侵拥有高度识别能力,强化思政教育理论感悟,提高学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心。

(一)党史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目标

提高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当前各大高校思政教育的本质需求,将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当中,有助于大学生具备认知世界以及改造世界的能力,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党史教育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目标,应做好中国近代革命建设发展衔接工作,促进青年一代做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传承工作。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后,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始终荆棘丛生,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风雨兼程,通过近百年的奋斗之路,从最初的“战争革命”到“基本建设”再到“改革发展”,积累了无数宝贵的精神财富,各高校需将党史教育作为思政教育重要内容,为学生筑建心灵灯塔。[1]

(二)党史教育是抵制错误思潮的意识引导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许多青年学生的思想和意识形态变得飘忽不定,甚至受西方“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以较为隐蔽的形式侵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这些外来文化以及内在的“泛娱乐化”思潮,无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全新挑战。高校作为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阵地,思政课教师需对占领思想阵地的现实紧迫性予以重视,提出防止意识形态阵地丢失的有效措施,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史教育结合,引导学生筑牢主流思想意识形态,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抵制错误思潮对学生意识的入侵,纠正学生“精致利己主义”等错误认知,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借助党史培养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加民族归属感,使其在面对外来思想文化入侵时,自觉抵制各种有辱国家尊严、有损国民利益的错误思想。

(三)党史教育是强化思政教育的理论感悟

为了避免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过于枯燥、空洞,教师需将党史研究实证精神引入到思政课堂教学当中,强化思政理论说服力。当前,各高校在开展思政课程教学时,学生“听课率”、“抬头率”普遍较低。究其原因是思政课教学形式过于刻板固化、教学内容枯燥无趣,而党史研究实证精神对改进思政课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改革开放40余载,各高校将凝练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编写到思政教材当中,过于抽象的教学内容对思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为此,思政教师可将党史中的历史人物、事件以及发展规律作为教学案例,带入思政教学情境,改变思政课程的教学现状,强化思政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表现形式,借助党史教育提高学生思政理论领悟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二、抓实党史学习教育,上好新时代思政课的有效路径

高校作为广大青年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应将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当中,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构建党史教育内容体系,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境界,建设“大思政”特色党史教育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高校还应打造优良思政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党史教育水平,使更多的青年教师成为学生党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学习榜样。

(一)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强化学生的社会主人翁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做好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让学生对中国近百年的建党史予以信服,同时将立德树人作为检验高校日常教育的基本标准。[2]为此,高校需将党史教育目标与思政课程教育目标相统一,引导学生在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成为符合当前国家发展需求的新时代有理想、有责任、有担当的接班人。

高校应将党史教育与思政课内在教学要求融为一体,注重知识传授以及专业技能培养,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在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应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对不良行为的约束、管控能力,根据高校不同专业学科特点,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学生在党史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学会运用历史、辩证、发展的眼光讨论问题、分析问题。党的近百年历史有着十分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教师可围绕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背景,为学生讲述各种思想变化以及社会使命,引导学生明确个体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社会主人翁意识,使其切实感受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师只有讲好党史中的知名人物事件,才能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努力钻研各学科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体现党史教育在思政课中的引领价值。

回首建党百年历程,抓实党史学习教育始终是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的教育内容。党史学习教育既体现了爱党爱国的高度统一,又让新时代高校学生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以民族荣辱发展为己任,努力学习专业技术本领,纠正过往错误思想认知,懂得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使命,继承发扬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要求学生在党史、国史的引导下爱党爱国,拥有正确的民族观、党史观,为社会培养出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全面人才。高校学生只有忠于党、忠于国家、热爱人民,才能勇于承担民族振兴的重担,并将自我的价值理想与学识技能实践于民族复兴事业之中,通过不断自我激励,成长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党史在融入思政教育过程中,各高校需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作为高校开展党史教育的根本,始终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的教育要求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抵制任何扭曲历史的错误思想误导,借助党史教育丰富思政课堂教学内容。教师需在授课时拥有严密的历史逻辑,尊重我党历史发展事实,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接受我党的理论政策以及方针路线等,提高高校学生思政理论水平。除此之外,各高校还应充分利用当地党史教育资源,将党史教育与地方文旅资源相结合,在拓展学生认知视野的同时,充分利用党奋斗的历史场景,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史教育活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参与实践、网络媒体等多方位党史教育手段,发挥高校、社会、融媒体党史教育的作用,强化高校学生的历史价值观。

(二)构建党史教育内容体系,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境界

构建党史教育内容体系是高校学生研读党史教育的基础工作,高校思政课程需将党史理论知识、党史素材融合在一起,促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首先,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高校思政课程与党史教育内容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学习党史知识和学科知识,认清世界的客观发展规律。人只有不断思考生活的意义,观看社会万象,辨别真假、善恶、美丑,才能自然而然地做出正确判断与选择。当代高校学生应树立人生目标,学会协调好各种关系,以世界观为参考依据,在社会实践中正确认知自身优缺点,通过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等形式,满足当前社会对综合人才的需求。

其次,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高校思政课程融入党史教育体系以后,教师应带领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史知识学习活动,如开展英雄模范事迹宣讲活动、党史知识竞赛活动,使其深知近百年党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高校思政课程还应不断完善党史教育内容,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史理论以及思想政治课程理论知识优化结合,促使高校学生更加客观理性地认知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学会各项社会生存技巧。[3]个人需要在某个特定社会条件下,通过某种方式满足个人利益需求。社会利益则是所有人利益的统一结合,个人只有正确处理自身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把自我追求与国家富强、民族团结结合在一起,在社会奉献中成就自我、完善自我。

最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高校思政教师在开展党史教育时,借助志愿者服务、文艺演出以及党史研学实践等形式,使其在党史活动教育中拥有独立向上的人格,提高自身道德品格修养,在思想意识中逐渐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作为社会人类共同生活的规范准则,是社会在发展到某个阶段以后,形成与之相匹配的道德体系观念。社会要和谐有序地稳步发展,应不断提升个人道德品质。因为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好坏与个人性格品德修养有着直接关系,只有个人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以及完善的人格品质,才能提高整个社会民族的道德水平。党的历史中有许多值得广大青年学习的榜样人物,都是广大青年学习的楷模典范。高校学生在认真学习专业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向党史各阶段楷模、典范学习,成为品行正直善良的新时代青年,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境界,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础。

(三)建设特色党史教学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首先,高校学生作为国家发展建设、民族复兴的新时代力量,需在日常传授其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他们的德育素养,使其具备良好道德品质。纵观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发展历程,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凝聚了无数革命先辈的心血,各行各业涌现出的代表人物,是党史教育的精神脊梁,正是这些代表人物的贡献精神,推动国家稳步发展。[4]为此,高校思政课教师需将党史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学生在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中,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境界。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身处于大数据时代的高校学生,容易在各大网络平台接触海量信息,由于这些资讯真假参半、良莠不齐,容易使学生产生较为模糊的思想认知,不利于爱国主义教育。针对这种情况,各高校在开展党史教育过程中,还要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以歌唱比赛、历史人物演讲以及主题演讲等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先进人物的精神品质,使其在情感上拥有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操,在行动上行报效祖国之事,在意识上夯实强国自信。例如,中国的伟大抗疫实践,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并在思想意识中自觉拥有维护国家安全的认知意识,肩负起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使命,学会利用自身专业知识维护国家安全利益。

其次,劳动教育作为显性课程,应与隐性课程党史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新时代劳动价值教育观。回顾近百年党史,北大荒开垦、新疆建设兵团都是生动鲜活的历史教育事件,若将这些鲜活的劳动历史融入到思政教育当中,就会让学生对劳动价值予以正确认知。在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当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力量,借助王进喜等先进感人的事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当中,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使其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感受劳动最光荣,将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逐渐拥有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最后,中华民族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民族。思政教师在讲解党史教育时,应将创新精神融入到日常教学内容当中,为学生讲解党历史上主要领导人的创新精神以及创新实践能力。国家要想长久稳定发展,必须高度重视高校学生创新实践精神,借助党史教育引导学生清楚意识到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运用所学知识为国家民族命运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高校学生既要掌握专业知识技能,还要在技术运用上大胆创新,将人才创新发展作为国家今后稳定发展的战略措施,鼓励学生在创业实践中运用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中国制造的生产力。

(四)打造优良思政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党史教育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出:“教师不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塑造学生品格德行的‘大先生’。”[5]各高校在抓实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应打造优良思政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党史教育水平。

首先,教师自身需热爱教育事业,淡泊名利,品格高尚。高校需将党史教育融入到师德师风建设当中,坚定党的政治立场,端正教学态度,学会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通过各种党史学习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言行举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高校还应充分利用微信公众账号、APP等宣传方式,强化教师党史党建理论知识修养。要求高校优秀教师、模范教师起到引领作用,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并成为党史教育的宣传者、引导者,做好新时代高校学生的领航人。

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提高自身党史教育专业能力水平,思政课教师专业水平能力需与国家主流文化思想保持高度一致,定期举办各类主题党史教育座谈会,加深党史理论知识学习,提高自身党史理论修养,为今后党史教育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高校还要整合教师队伍,鼓励思政课教师集思广益,在学科交流过程中,提高党史教育教学能力,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党史学科高端人才,制定中青年教师学术人才培养计划,全面考察晋升教师的党史教育素质。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师不但拥有扎实的专业学识技能,还要具备传播党史教育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作用。

最后,“以生为本”作为新时代的教育理念,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近百年来,党的历史上先后出现许多的感人事迹,教师可以将这些感人事迹以讲故事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为学生营造热情、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围绕“感人事迹”让学生踊跃表达自己的认知观点,还可以通过私下谈心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党史教育工作,从而引发学生情感上的认知共鸣,增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6]高校思政教师在为学生讲述党史过程中,需通过语言风格转变,加深学生对党史教育的理解认知,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敬佩与赞赏。为此,高校青年思政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注重自己的话术话语,学会运用时代话语为学生讲述党史故事,增加学生对青年教师的爱戴与尊重。

当前,高校传统思政教育课程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变革需求,若教师照本宣科地讲解思政课程,则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成效。若教师将党史引入思政教育课程当中,就会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党史文化氛围,并引导学生共同回顾近百年的党建历史,以此吸引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通过不断自我激励,成为品行正直善良的新时代青年,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境界,继而肩负起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使命,坚决抵制各种阻碍中华民族团结的外来思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民族复兴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党史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疫情防控对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完善的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提高东北高校学生冬季运动兴趣的路径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