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自信背景下新时代大学生学史增信的时代意义

2021-12-02 14:39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学史中华民族特色

张 言

(吉林省教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到过文化自信,并不断对其深刻内涵加以阐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同时强调:“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史学习教育是新时代大学生系统学习党的百年历史、增强文化自信、传承红色基因的一次重要契机,也是新时代大学生一堂内容丰富、意义重大的思政课。

一、什么是文化自信

(一)文化

我国对于“文化”的描述最早出现在古老经典《易经》中,书中记载“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就是要重视人文伦理,并且教化他人,遍及天下各处。西汉刘向在《说苑·指武》中指出:“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将“文化”二字联为一词。在先贤的诸多经典著作中,已然读出古人对“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如何对待“文化”的哲学思维。而现代社会对于“文化”的解释,则更加全面和系统。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发展历程中所获得的或者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品格,狭义的“文化”是指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1]马克思指出,文化的核心是人,文化是由人创造出来的,但是区别于人的本能,文化是人类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结合。因此,文化可以定义为由人类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存在于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可以是“外化于物”的商品、建筑、科技等,也可以是“内化于心”的诗歌、绘画、音乐等。因为“文化”包罗万象,所以“文化”举足轻重,个人、民族、国家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与否,将直接影响着个人发展、民族复兴以及国家兴衰。

(二)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延续千年而从未中断的文明,经过千年的洗礼和积淀,在经济、政治、天文、地理、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底蕴深厚的中华优秀文化。中华文化的发展是在中华民族的实践进程中不断进化和完善的,它熔铸在中华历史的各个时期。近代以前,中华传统文化是领先于世界的先进文明,对很多周边国家的文化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到了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军事等领域取得领先地位,用坚船利炮敲开了我国封建统治的大门,中华文化也随之蒙尘,中华儿女在饱受欺压和战乱的中华大地上积极探索,奋起反抗,顽强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赢得了中华民族民主斗争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经济发展迅猛,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中华文化也随着国家重新崛起而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综上,根据历史实践梳理出的中华文化可以划分为: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这些文化不断传承和自我革新,最终孕育出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三)文化自信

“何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里的“文化自信”,包含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全面自信,也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他还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同时报告中也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而文化自信恰恰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基石和力量源泉,没有文化自信,就难以清晰地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优势,同时也无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正如习近平所言:“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4]

二、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的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讲到:“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5]作为青年主力军的大学生,应自觉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一)不负青春,要有投身报国的志气

当代大学生要坚定爱国信念,立志投身报国的实践。翻开百年党史的恢弘画卷,无数有志青年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人民励志图强、挥洒热血。陈独秀在当时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的潮流,唤醒了一代青年;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在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艰难环境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牺牲时年仅38岁;毛泽东从少年时期就树立了“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宏大志向;周恩来14岁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正是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爱国主义运动。这一代代青年才俊和共产党人之所以历经千难万险而锲而不舍,就是因为他们拥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宏伟的人生目标。今天,我们生活在太平盛世的中国,虽然侵略与战乱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当代青年仍然应该时刻铭记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砥砺传承革命先辈的爱国情怀,树立在新时代投身报国的远大志向。

(二)不负韶华,要有攻坚克难的骨气

当代青年大学生要勇于迎难而上,锤炼负重奋进的脊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艰难险阻,这就需要青年学子们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敢于攻坚克难。在抗击新冠疫情、决战脱贫攻坚这些没有硝烟的战场,广大青年都积极参与其中,他们迎难而上,不畏牺牲,充分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骨气。在新冠肺炎重症病房内,一个个年轻的护士身着厚重的防护服,争分夺秒地从死亡线上抢救病人,他们中有刚生完孩子的母亲,有刚参加工作的新人,也有还在实习期的在校生;在脱贫攻坚战中,同样涌现出一大批敢为人先的青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毅然决定投入到国家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中,2019年她因公殉职,年仅30岁。青年大学生应以这些时代楷模为榜样,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在芯片制造、载人航天等创新领域,在基础学科建设的教育领域,在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领域,发光发热,展现出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

(三)不负时代,要有战则必胜的底气

当代青年大学生要善于积累学习,增强敢战能胜的自信。近代以来,没有任何一个时期比今天更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指引下,中国人民正在昂首阔步走近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从新中国自主设计的第一条铁路、第一辆汽车、第一代喷气式歼击机,到“两弹一星”、杂交水稻、自主卫星导航系统,再到载人航天、第一艘航空母舰、“中国天眼”、港珠澳大桥,中国用一个个奇迹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和底气。中国的不断崛起也引起了传统强国的侧目,他们用各种方式阻碍着中国的发展,中美贸易战、西方国家联合制裁、各种出于政治目的的污蔑等等。在未来,我们依然会面临诸多的风险和挑战,青年学子也会面临很多机遇和选择,盲目的崇洋媚外的时代已经过去,青年大学生要以扎实学习为基础,不断积累专业知识的厚度、国际视野的广度、独立精神的深度,以自信自强的姿态投入到时代大潮中,不断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不断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坚定地用“四个自信”拿好历史的接力棒。

三、学史增信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史增信,就是要增强信仰、信念、信心,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6]

(一)“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重温百年党史,共产党人正是因为有着这份坚定的信仰,才能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无往而不胜。中国工农红军过草地、翻雪山,完成了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历时14年的抗日战争,中国军队彻底粉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这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决定中国命运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用落后的装备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将不可一世的美国军队阻击在三八线以南;中国共产党从成立时的50多名党员,发展到今天拥有9500多万党员,成为世界第一大政党,世界上没有一个政党有如此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学史增信,就是要心中有信仰,前进有方向,脚下才有力量,历史已经证明,只有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才能让我们走的更远更好,未来才能继续谱写壮丽的不朽篇章。

(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人民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在不断摸索中前进,终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不仅助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适应中国发展和时代进步要求的必然选择,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真实意愿,体现了中国的民主制度优势。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消除了困扰千年的绝对贫困,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一次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实践证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学史增信,就是要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中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正确道路,是人民实现美好生活、全面自由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的初心和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整个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披荆斩棘、不懈奋进,无论条件如何艰苦、环境如何恶劣,中国共产党始终初心不改,从贫瘠战乱、一穷二白,到现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学史增信,就是要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党史中不断汲取精神力量,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不断增强实现伟大复兴梦想的必胜信心,坚信我们党的领导,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信中华儿女团结向上的不屈精神,在新时代努力创造让国家、让民族、让自己骄傲的历史功绩。

四、新时代大学生学史增信的时代意义

(一)学史增信是新时代大学生修炼自身本领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然而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核心要素。作为中国新时代的大学生,党史学习应该是一门必修课,历史从来都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学习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深刻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学习革命先烈身上那些敢于牺牲、内敛隐忍、不畏强敌、信仰坚定的红色精神,对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有着积极正向的作用。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如何形成的,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通过学习党史的科学理论和理念信仰,结合大学生自身的学习生活,将学习成果有效地转化为学习、生活、工作实效,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通过学史,新时代大学生可以以史为镜,查找和正视自身的短板,通过增信,新时代大学生可以不断修炼和提升自身的专业本领和理论水平,为将来投入到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学史增信是新时代大学生紧跟时代步伐的指路明灯

当今的国际形势纷繁复杂,国际局势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大学生身处变局之中,如何能立于潮头而不败,需要的是过硬的本领和坚定的理想信念。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科技的不断发展,各个国家在科技领域不遗余力地争取制高点,进而形成技术垄断和技术封锁,美国对华为、中兴的制裁就是最好的印证,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新时代大学生更应该坚定信念,充满自信,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围猎”也恰恰说明了中国的崛起已经对传统强国形成了强有力的挑战。百年党史告诉我们,无论条件多么恶劣,形势多么严峻,只要紧紧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就没有战胜不了的苦难;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告诉我们,中国人民有着坚韧的毅力和无穷的智慧,能够开辟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告诉我们,哪怕遇到新冠疫情、自然灾害这样的重重困难,也阻挡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步伐。无论前路多么崎岖,新时代大学生只要坚定信仰信念,心怀乐观自信,梦想就一定会照亮前方的路。

(三)学史增信是新时代大学生创造社会价值的精神动力

新时代大学生要想成就人生,必须实实在在地干起来,任何精彩的人生都不是空想出来的,任何伟大的事业也不是空想出来的。从中华之觉醒到中华之解放,再到中华之崛起,都是一代代共产党人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这样的信仰信念信心,必然成为新时代大学生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社会的进步最终是人的进步,人的进步作用于社会的进步。社会共同价值的总和依赖于每个人创造的价值,新时代大学生要把实现自身价值与国家命运的兴衰紧紧联在一起,把个人的理想和国家的发展紧紧联在一起,无论身处偏远地区还是发达地区,无论从事高精尖科技行业还是乡村振兴的基层工作,都要明确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做到以史为鉴,不断增强信仰、坚定信念、提升信心,努力开创未来,以自信昂扬的姿态投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去,不负党和国家的培养,不负人民的殷切期望,不负自己的付出和梦想。

猜你喜欢
学史中华民族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百名支书感党恩 学史力行话振兴③
百名支书感党恩 学史力行话振兴④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百名支书感党恩 学史力行话振兴①
学史明理 学史增信 学史崇德 学史力行
——普洱学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