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圈层效应”生命价值观课程思政体系建构研究

2021-12-02 14:39孙合发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价值观思政体系

包 莲,孙合发

(长江师范学院,重庆 408100)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从表面上看,是人类处理突发性重大传染性疾病的公共医疗卫生应急性行为,但实质上,它是对人类运用主观能动作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能力的正确性程度的一次重大考验和全面检验,是对人类以往自然观、生态观、生命观、价值观的一次全新的审视和考问。在疫情防控当下和后疫情时代,我们需要的是正视人与自然紧张的状态,认真思考和纠正错误的自然观、生态观和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学会尊重和珍视生命,确立关爱一切生命体的博爱价值观。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和主战场,承担好引领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完成好让所有老师和所有课程担负起“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1]的课程思政任务,必须全领域、全方位构建高校学生生命价值课程思政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师资队伍体系、责任落实体系、效果评价体系、制度政策监督体系,发挥全员、全要素、全过程的育人功能,达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2]的育人目的。

一、统筹全域,构建生命价值观一体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高校实施生命价值观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和基础性工程。统筹全域,系统构建高校学生生命价值观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应以课程体系为基础,有效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发挥好思政课程主阵地与课程思政主战场的优势和作用,“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3]。

全面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统领力和价值导向功能。高校学生生命价值观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应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负责主渠道和各类课程修好一段渠的要求,“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4]。要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生命价值观课程思政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和统领地位。思政课要旗帜鲜明,坚定政治立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各类学科专业课程思政把好政治方向关,进行正确的思想统领和科学的理论指导,提供明确的价值导向,发挥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显性功能,对各类课程形成辐射效应,产生带动作用。其他课程要坚持方向性、思想性、时代性和价值性原则,以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为载体,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生命价值观教育资源及其价值要素,将其融入专业知识传授中,培养学生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内在规律,坚持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提高学生悲天悯人的思想情感和仁爱意识,锤炼其关爱自然、守护生命、惩恶扬善、与人友善、和谐友爱的道德品质和顽强的意志品质;锤炼大学生健康的身心及健全的人格,倡导明理崇德,崇尚道德和法治精神,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倡厉行节俭,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简约的生产生活方式。

分类分层系统规划生命价值观课程群布局。文史哲类课程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维度,帮助学生系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应将这些理论融会贯通贯穿于生命价值观课程体系。生物学课程揭示生命现象及其依存性关系及其演进规律;生态学课程阐释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形成的食物链、生产链、供应链、价值链及生态链关系,揭示彼此利益共存、命运与共的关系;地理学课程讲授气候、水文、资源,以及人与自然关系;农学类专业课程,进行生态文明和服务“三农”教育;医学类课程,进行医术精湛与生命至上、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人道主义精神教育,以及正确的生命安全观教育和科学的公共卫生健康及应急性公共危机处理和公共安全教育;公共基础课程,进行公民道德修养与遵规守法及纪律规矩规则意识教育、宪法意识与法治精神教育、人文修养、国家安全观教育;体育和艺术类课程则进行身体健康教育、美育教育;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加强人民生命健康观、安全观教育,以及探索自然的科学知识和精益求精的专业技术技能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相结合的爱岗敬业和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学类专业课程,将师德师风、为人师表的教师职业道德与传道授业解惑结合起来,进行“四有”好老师和尊师爱生的师德教育。通过这些正面的政治理论浇筑与“润物细无声”专业滴灌相互结合,引导学生形成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专业素质、公民道德修养与法律素养等综合素质;发挥各类专业课程的隐性价值引领功能,增强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及影响力。

二、分类推进生命价值观圈层效应教材体系建设

教材体系是高校生命价值观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生命价值观课程思政教材体系转化,应以课程体系为基础,以教材体系为抓手,按照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协同开发和分类推进、分步实施、逐层深入的思路,科学构建文理兼容、自然与人文并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圈层递进的“生命价值观+知识传授”课程思政教材体系。即分类设计以“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命观教育为主线,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观教育为重点,以“爱护地球,守护生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活教育为目标,以“建设美丽中国,创造美好生活”为主题的教材体系,建立各类课程层级渐进、相互支撑的生命观价值观圈层效应的知识链、价值链和培植链。

重视价值牵引功能的思政课程教材资源的开发。按照课程体系的价值定位和课程属性要求,思政课在生命价值观培育中应体现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性、价值性导向的学科特征。思政课在对政策理论进行透彻性和深刻性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应结合理论讲解、案例教学、讲故事、现场教学等多种教法,对生命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内在属性、主要内容、具体要求等做深入浅出、生动鲜活的学理性、说理性、道理性和哲理性阐述,体现理论的历史逻辑性和现实逻辑性的有机结合,发挥理论教育的说服力、震撼力和穿透力的学科优势,为与其他课程形成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协同增效奠定扎实可靠可信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发挥价值牵引和理论指导作用。

凸显价值支撑课程思政教材的系统整合。各类课程的价值要素隐含在教材的知识中,其中价值支撑作用是通过知识传授表达的。如科学精准的大气、水质、碳排放、环境监测、水土流失、乱采乱挖、草地沙化、滥用土地等数据与采集统计和精确无误的计算;毫厘不差的建筑图纸的设计和医护人员分秒必争对病患的抢救速度和及时有效的救治;交通运输应急突发事件的有效疏散、快速处理和合理解决的效率等。运用自然科学、生态环境、人文地理、气象水文等知识可传递和表达出对自然敬畏、对生命负责、对生态友好、对社会高度负责的真情实感、积极态度和使命担当。

增强价值体验式实践教材的深入拓展。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要在生活与教育一体化的价值体验过程中,巩固和拓展生命共同体价值生活教育素材的挖掘和利用。坚持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念,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知、情、意、信、行的真实体验,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同频共振,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的三者合一。组织学生深入生活、走向田间地头,进行田野调查工作,在和基层民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中,近距离了解国家政策制度与基层民生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契合度和有效度,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通过调查研究,掌握观察、发现和探索真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提出合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和应对之策。提高和增强学生对真善美和假丑恶进行正确判断和精准辨别的能力,培养学生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三、分步实施,使生命价值观教学体系落地生根

高校学生生命价值观课程思政应依据教材体系,建立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以综合素养课程为支撑,文理工农林自科课程和社科人文课程多学科相互支撑和相互辐射的“三位一体”生命价值观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主要进行正面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发挥核心课程的生命价值观引领作用。文史哲社等综合素养课程应利用各自特色,将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人的认识规律与认识自然规律与人的需求、价值实现、生命的终极意义有机结合起来,得到有机贯通和相互融合。

课程思政教学,主要以专业课程为载体,通过理性科学、思维严谨、遵循规律的知识传授和思维训练,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服务人类美好生活和实现美好生活教育中发挥各自的生命价值观支撑作用。生物学专业,主要通过生命科普知识培养生命认知观,通过生物进化论知识培养生命演进观;动植物专业,通过人类生存与动植物关联的知识培养人类与动植物依存观;生态学专业建立环境、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相关知识结构,培养保持生态系统平衡观和有效治理环境观,通过人类永续发展与资源有限性知识培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通过节约资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传递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地理专业,通过大气、水土保护知识培养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意识;农林牧等专业,通过生态农业牧业林业知识培养健康衣食住行观;医学卫生类专业,在疫情防控知识传授中,进行正确的自然观和自然与人类生命共同体理念教育。通过以上整体教学体系规划,将课程思政教材体系进一步具体化、可操作化为教学体系,内化为教师制定的教学方案,外化为通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观培育的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教学讲义、教学反思及教学评价,使教学体系再次转化为学生的认知体系、能力体系、价值观体系的创造性劳动。

价值体验式实践教学,以体验社会的生产、生计、生活等现场教学和拓展训练等途径,能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生存生产生活中的地方性生态知识、乡土医疗卫生保健的生活技能、传统技艺、生态习俗、乡规民约及乡土智慧等,以形成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以社会教育为补充拓展的三效合一的实践教学多维模式,进一步巩固和夯实体验式课程思政生命价值观实践教学的教育效果。

四、激活生命价值观师资体系,浇筑丰硕育人成果

师资队伍体系是生命共同体价值观课程思政的主力军和关键。组建政治修养高、多学科相互融合、知识结构合理、专业能力过硬和综合素质优良的师资体系,形成育人共同体,协同发挥生命共同体价值观培育作用至关重要。其中,从事自然科学教学与科研的教师,要发挥科学知识讲解与实验、数据、演示等专业优势,客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验证假设,提高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社科人文综合素养课的教师则应通过案例教学、理论讲授、分组讨论、播放纪实片、科学材料解读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增强理论教育的影响力。实习实训实践课教师要通过校内、户外、社会实践的技术技能训练和业务指导,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巩固、深化、强化学生对价值观教育的深入理解和深刻体会,从而拓展和丰富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增强教育效果。

五、守土尽责,夯实生命价值观责任落实体系

明确的责任落实执行体系,不仅是高校生命价值观课程思政体系的重要构成,也是落实“三全”育人的工作机制,确保生命价值观课程思政体系落地见效的保证性力量。要在学校党委最高指挥部和首脑机关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院系是课程思政落实的中场发动机”[5]作用和各二级单位的生力军作用。将课程思政体系作为高校内涵建设和各部门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在落实好常规教学中增强疫情防控和维护生命共同体的主体责任工作,严把教育教学、管理、疫情防控的质量关和安全关,并将生命健康教育“上升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6],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使之和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认真加以落实,坚决防止表面化和“两张皮”现象。

六、完善制度政策监督体系,为生命价值观教育提供

制度政策监督体系是促进生命价值观课程思政体系的整体设计、分层推进、分步实施、扎实见效的强有力保障。科学化、常规化、配套化的制度政策,能够激励高校生命价值观课程思政各类主体自觉结成价值观培育共同体,激发每个主体工作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活力。以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促进课程思政体系的整体布局、内部结构的合理优化,整合课程思政主体、客体、介体、环体诸要素,发挥全要素的功能,有力促进生命价值观供应链、生成链和生态链的生态系统的有效运行和良性循环,是高校生命价值观课程思政体系效能化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标。

七、结语

高校学生生命价值观课程思政体系是由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师资队伍体系、责任落实体系、制度政策监督体系构成的系统性、全面性、基础性工程。通过统筹全域、整体规划、分步设计、分层推进,分类实施,构筑互补共生“圈层效应”的价值观生成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圈,需要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规律、学生生命共同体价值观生成和发展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双向统一的规律,综合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和制约影响,科学指导、精准施策、协同发力,形成合力,才能取得预期的成效,达到预期的目的。

猜你喜欢
价值观思政体系
我的价值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TODGA-TBP-OK体系对Sr、Ba、Eu的萃取/反萃行为研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