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班主任德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

2021-12-02 18:12绍兴市越城区马山中学吴丽
家长 2021年34期
关键词:德育效果制度

□绍兴市越城区马山中学 吴丽

一、激励策略在初中班主任德育中实施的优势

现阶段激励策略被广泛应用于德育,这是由于激励策略具有极强的优势,它不仅符合学生的性格特点,还能满足班主任的教学需求,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不断地激励学生、鼓励学生,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德育中,班主任教育的目的也能尽快达到,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后的学习和发展也能更加顺利。对学生进行激励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物质激励、语言激励、荣誉激励等,班主任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获得的效果以及达到的目的也不一样。基于此,班主任要重视激励策略的运用,不要盲目实施,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实施各种激励措施,这样才能发挥激励策略的最大作用。

二、当前初中班主任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班主任缺乏对德育的重视。初中时期,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明辨是非能力,并且有较好的自律能力,但是其心理发育仍然不成熟,喜欢冲动行事,也容易产生叛逆心理,所以仍然需要班主任加强引导,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应试教育模式中,大部分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以及教学工作时都只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其它方面的重视程度不足,从而阻碍了学生全面发展。由于班主任对德育工作的不重视,学生受此影响也只一味地学习学科知识,这是导致德育缺失的根本原因。

其次,在德育时没有采取有效措施。现阶段大部分班主任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班级管理和教学上,即使注意到了需要对学生进行德育,也只是进行口头教育,而没有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教育效果。这种教育方式难以达到德育目的,也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由于每个学生的生长环境不同,性格不同,吸收知识的能力不同,对于德育的要求也就有所不同,这为班主任的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在此基础上,班主任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否则无法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最后,进行德育时缺乏完善的激励制度。激励策略不是盲目运用的,需要班主任根据自身班级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合理的激励制度,在对学生进行奖励时可以依照制度行事。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班主任都忽略了激励制度的建立,认为其是可有可无的,不应该浪费精力在制度的制定上,这也是造成激励策略难以有效实施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多数班主任都只是以口头表扬为主,在学生取得好成绩时在班级内进行表扬,而对于那些不服从管理或者成绩较差的学生会进行批评教育,这种激励方法难以达到根本目的。既无法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也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道德素养,所以需要班主任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

三、初中班主任德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的措施

(一)开展主题班会,重视德育工作

进行德育之前,要让学生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这也是开展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否则难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为此,班主任可以以德育为主题,开展讨论班会,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并且积极主动地学习德育知识。同时,班主任还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讨论小组,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通过讨论得出答案,这样可以使德育更加深刻,目的性也更突出。关于问题的设置可以以当前比较热门的话题为切入点,比如,垃圾分类、校园暴力等,使其认识到哪些该做,哪些是不能做的。在学生讨论结束以后,教师可以让一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发表观点,对于回答比较积极,观点比较鲜明的小组,教师可以适当地给予奖励,以此使学生具有学习德育知识的意识,从而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种班会的形式,可以使教学氛围更加活跃,学生的积极性更高,进而使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班主任不仅要对班级活动中表现好的学生进行奖励,对于其日常的表现也要给予充分关注,然后采取相应的激励或者处罚措施,以此达到德育的目的。比如,有些学生虽然成绩不好但是在班级中积极帮助他人,并且爱护公物,这样的学生也应该成为班主任表扬的对象,让其他学生以其为榜样,这样班级氛围也会更加和谐,从而形成了良好的班风、班貌。

(二)根据实际情况,积极采取激励策略

在初中德育中,班主任在实施具体的激励策略时,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了解,并且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基于此,教师要合理采取激励措施,否则不仅难以达到德育的目的,还会对学生形成误导,使其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念。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思想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加以正确引导,会阻碍学生的长远发展,使其消极面对学习和生活。基于此,在实施激励之前,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情况,比如,有些学生本身道德水平就很高,这时的激励要以提高为主,而有些学生思想价值存在偏差,这时采取的德育要以纠正为主。不同情况下,班主任的激励措施是不同的,德育效果也大不相同,而激励策略要与教育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从而逐渐提高整体学生的道德素养水平。除此之外,班主任还要认识到自身对学生的影响,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要为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可以以班主任为荣、为目标,从而积极投入德育中。

(三)完善激励制度,加大物质、荣誉激励

激励策略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奖励,还要有必要的处罚,这样才能使激励制度更加完善,并取得良好效果。比如,初中阶段经常会发生抄作业、上课看课外书或者无故旷课等行为,班主任在了解了具体的情况之后,要通过合理的处罚措施对学生进行教育。如果没有制定完善的激励措施,只是盲目地对学生进行奖励或者处罚,可能会起到反效果。比如,同样都是上课迟到,如果有的学生处罚过重,有些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好就采取比较轻的处罚措施,在以后的德育中学生的配合度就会越来越低,效果也会越来越差。所以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要制定合理且完善的激励措施,这项工作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随着不断实践,班主任可以对此进行不断改进,以此来达到德育的目的。而且激励制度的制定也要与班级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仅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同,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情况也有所不同,面对不同班级,班主任要对自己的激励制度进行改变从而逐渐适应自己班级的情况。

(四)注重实施时机,提高激励效果

德育中不仅激励制度要合理,激励的时机也要恰到好处,这样才能逐渐提高德育效果。而且激励时机的选择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有些奖励需要面对所有学生实施,并且要及时。比如,一名学生做了好人好事,班主任如果在教师办公室对学生进行表扬,会使激励的效果大打折扣,这时要选择在班级内,让学生面对全体同学,对学生适当地给予物质或者荣誉奖励,然后让鼓励其他同学以这位学生为榜样,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乐于助人,保持较高的道德素养,学生的道德水平都能得到有效提升。采取的奖励还要体现及时性,这样可以发挥最大作用,对其他学生的影响也是积极的。如果在错误的时机对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可能会降低学生的认同感,德育的效果也会有所下降。总之,初中德育工作中的激励策略,要体现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教育,学生的道德素养也能得到极大提升,德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综上所述,初中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采取必要的激励手段,以此提高德育的效果,学生的道德水平也能获得相应提升。在实施激励策略时要采取合理措施,把德育、激励策略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三者进行有效结合,并且还需制定完善的激励制度,选择合适的激励时机,这样才能满足德育的需求,使德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猜你喜欢
德育效果制度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保湿喷雾大测评!效果最惊艳的才20块!
党的领导制度是居于统领地位的制度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抓住“瞬间性”效果
某些单位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