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儿童营养不良研究进展

2021-12-02 22:01刁娟娟
亚太传统医药 2021年2期
关键词:有效率脾胃小儿

马 跃,刁娟娟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1)

儿童营养不良是营养不足、微量元素不足、营养过剩或不均衡以及与膳食相关的非传染性疾病[1],临床多表现为低体重、生长迟缓、消瘦等[2]。儿童生长发育对营养摄入的需求非常高,尤其在婴幼儿时期,母乳喂养的方式、不良饮食习惯以及对儿童喂养知识的匮乏都会导致营养元素吸收不均衡[3]。目前,我国儿童的重度营养不良已较少见,主要以轻、中度营养不良为主。在正常生理状况下,当机体无法得到足够的能量和蛋白质时,为维持机体的基础代谢,体内的多种激素水平和成分会发生相应改变,例如胰岛素水平下降等,从而导致发生低蛋白血症、低血糖、酸中毒等并发症[4]。现代医学主要采用营养治疗与病因治疗相结合的方法,但存在一定局限,营养补充的治疗时间较长,给患儿家庭带来过多的经济压力。近年来,营养不良的中医药研究日益加深且取得了一定疗效,故本课题通过归纳总结中医药防治儿童营养不良的研究现状,为临床辨证儿童营养不良提供思路与参考。

1 病名与病因病机

根据儿童营养不良的发病特点与临床症状,其多属于中医学的“疳证”范畴,疳之病名,始见于《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虚劳骨蒸候》:“蒸盛过伤,内则变为疳,食人五脏”,“久蒸不除,多变成疳”,描述了疳证的病因病机[5]。因疳证起病隐匿,病程迁延难愈,消耗气血津液且无以资生,日久气血虚衰,不能抵御外邪,易于感染滋生他病,故与麻、痘、惊并称为古代儿科四大要症。临床上此病多见虚证,因虚致实、因实致虚及虚实夹杂的情况也同样存在。疳证病位主要在脾胃,结合儿童生理病理特点及脏腑理论,脾胃并居于中焦,可出现脾气虚、脾阴虚、脾气阴两虚,也可因脾虚纳运失健,出现脾虚夹积、脾虚夹湿热、脾虚肝旺等。此病涉及多脏的情况也较常见,如脾虚及肾、心脾两虚等。临床上医家结合自身经验,对疳证的病因病机多有各自见解,杨玉华认为小儿疳证多因脾阴不足,脾失濡养所致,运用甘淡清补法有很好的疗效[6]。李乃庚认为脾虚肝旺是疳证的基本病机,“无积不成疳”,积食之热,日久耗伤肝阴,肝旺失制,成土虚木旺之征[7]。桂金贵认为治疗疳证,当以恢复脾胃功能为首要,以运为补,兼顾肝之升发之性,调畅肝气,气机调畅则气血调和[8]。在病程分期上,江育仁根据病程发展将疳证分为3期:疳气、疳积、干疳,并提出疳气宜和、疳积宜消、干疳宜补的治疗原则[9]。

2 中医药治疗

2.1 针刺法

刘芳琴[10]取下脘、足三里、中脘、四缝为主穴治疗100例疳证患儿,总有效率为98%。钱雄等[11]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治疗组69例予针刺四缝穴并继以挤压穴位,使淡黄色液体流出,对照组68例予四君子汤口服,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7%,对照组为85.3%,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生物全息理论中,四缝穴与人体脾胃直接相连,点刺四缝穴可增加胃蛋白酶活性,促进消化功能,以及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生成,且对IGF-I(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水平有一定影响。李景巍[12]对64例疳证患儿用梅花针反复叩刺背脊俞穴,结果显示通过梅花针叩刺治疗小儿疳证,总有效率为93.75%。

2.2 割治法

割治法可在体表穴位产生一种良性持久的刺激,通过经络引起脏腑生理性反应,激发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胡顺琴等[13]将100例营养不良患儿随机分为2组,将治疗组50例予鱼际穴割治,对穴位局部消毒后,用无菌三棱针快速穿破约1~2 mm,挤压后剪去冒出皮面的皮下脂肪,对照组50例予小儿消食颗粒口服,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黄国英[14]将140例患儿选取左右手掌食指与中指根部之间部位,手术刀尖切开皮肤至脂肪层约3 mm,手背顶起,将冒出切口的皮下脂肪剪除,3个月后,结果显示穴位割脂法治疗小儿疳证,总效率为92.14%。由于小儿机体灵敏,对割治穴位法刺激反应性更高,临床效果佳且克服了小儿服药困难的缺点。需要注意的是,在患儿有肠道寄生虫、外感疾病、发疹传染病等情况下不宜进行割治[15]。

2.3 推拿法

胡鸾等[16]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小儿疳证的发生发展与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有一定联系,刺激督脉及膀胱经等相关腧穴时,能够改善患儿的食欲、精神状态,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和媛媛[17]运用脊柱推拿治疗40例疳证患儿,采取摩法从长强-大椎顺序按揉足太阳膀胱经背部,指按刺激背部异常反应点等,对照组40例予葡萄糖酸锌口服液口服,一定疗程后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77.5%。马晓娟等[18]对疳证患儿进行补脾,清胃,清补大肠,揉二马等手法治疗,4周后发现患儿食欲不振症状明显改善。

2.4 贴脐法

高树中[19]研究发现,脐下富含微循环和静脉网,药物很容易穿透脐部皮肤,扩散到静脉网络或腹下动脉分支,并进入体内循环。脐疗法可以促进气血循环,调节新陈代谢,增强人体免疫力。刘慧瑾[20]采用疳积散贴敷脐部神阙穴治疗108例疳证患儿,取杏仁、桃仁、山桅、红枣、皮硝各20 g,药物研磨成细粉,用时加葱白、黄酒等适量调匀,外敷神阙穴,总有效率为83.3%。郑丽丽[21]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治疗组32例予莱菔子敷贴神阙穴,将莱菔子研末醋调成糊状外敷,观察组31例予多酶片辅加复合维生素B口服,结果显示,治疗组莱菔子敷贴神阙穴治疗小儿疳积,总有效率为98.6%,观察组为46.2%,有显著性差异(P<0.01)。

2.5 耳穴法

《灵枢·口问》中云:“耳者,宗脉之所聚”,耳郭上规律分布着各脏腑器官的相应代表区,是全身经络汇聚之处,通过对相应区域的适当刺激可调节对应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22-23]。疳证病位主要在脾胃,杨晓勇[24]取胃(耳郭脚消失处)、脾(紧靠对耳郭缘),以拇指、食指按压穴位至耳部发红、发热,同时配合推拿背俞穴和督脉。一定疗程后,35例疳证患儿显效100%,临床疗效佳。

2.6 食疗法

陈晓陆[25]认为现代疳证的产生,多是因为喂养不当,小儿过度食用高营养的补品、零食等,导致脾胃受损,治疗当以调理脾胃为本,在传统方剂滋生健脾丸的基础上,结合药食同源药物,组成中医食疗方(党参、麦芽、土茯苓各10 g,铁棍山药、猪瘦肉50 g,陈皮6 g,鸭肫2个),临床研究发现食疗在改善食欲、面色方面疗效显著。李丹等[26]发现鲜红薯叶与鸡内金,水煎服,每日1剂,可用于疳积的治疗。

2.7 中药治疗法

中药煎剂是治疗疳证的常用方式方法,根据临床患儿不同证候,辨证论治,运用调脾助运、消积理脾的中草药,从气、从血、从阴伤、从脾气虚、从湿热、从瘀等论治。覃一玲等[27]对81例疳证患儿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对照组予中成药健胃消食口服液,治疗组予健脾消疳汤(太子参、炒白术、茯苓、淮山药、焦三仙、陈皮、砂仁、炒鸡内金、木香、枳实、甘草)口服,治疗后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9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运用调脾助运药物治疗,虽剂型不同但都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有关实验研究[28]表明,常用的健脾药“砂仁”可以促进正常小鼠的胃肠运动,砂仁中的挥发油可以刺激肠胃肌,促进胃液分泌,并舒张小肠肌。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刺激消化系统分泌消化酶,促进胃肠动力发挥助消化的作用[29]。通过对治疗脾胃病的用药归经统计发现,脾、胃、肝为治脾胃病用药归经的主要作用部位,行气药、消食药、部分芳香化湿药,能改善胃肠功能,增进食欲[30]。

3 实验研究

Robertl I Lechler等通过对小鼠免疫系统的研究发现,营养障碍可引起机体生理代谢和激素的改变。饥饿或营养不良的信号会中止免疫系统,为感染性疾病的增加创造条件[31]。SOD是体内一种重要的自由基清除剂,当营养物质缺乏时机体内SOD增多,从而引起机体内不能产生正常量的O2而致机体易于反复感染。郁晓维等[32]对疳证实验小鼠治疗组给予中成药壮儿饮口服液,通过对给药前后红细胞SOD活力检测发现,模型组小鼠SOD活力过高,易引起反复感染,治疗组红细胞SOD活力有所下降,佐证了营养不良患儿更易患有感染性疾病,且证明中成药壮儿饮口服液能降低实验小鼠过高的红细胞SOD活力,降低感染概率。目前,针对SOD在营养不良疾病中的研究较少,SOD在营养不良中的具体生物学机制尚不明确,未来可对其具体机制做进一步探究。

4 结语

儿童营养不良危害较大,并发症多,早期发现、干预是改善预后的关键。病因诊断是治疗儿童营养不良的重要一环,喂养不当是目前引起婴幼儿轻、中度营养不良的最主要原因,也需考虑是否有器质性病变的可能,同时临床中还需采用每周测量体重、观察食欲、使用生长发育监测图来观察病情。幼儿肠胃未坚,需加强母乳喂养,不能断乳过早,不强迫进食,进餐时勿责备小儿,以免情志失宜,若食物无法很好消化吸收,日久则会耗伤正气,危及儿童正常生长发育[2,33]。此外,家长仍需加强小儿喂养知识的学习,需能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合理调配膳食营养素。中医药治疗儿童营养不良,辨证灵活,方法良多,尽管目前已有较多关于本病的临床指南与专家共识,但仍需大量的基础研究和循证医学研究证据,以建立防治儿童营养不良的优化方案,为更加有效地降低本病的发生率提供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有效率脾胃小儿
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有效率及死亡率分析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小儿涵之三事
很有效率
小儿难养
新年心愿宝宝有个好脾胃!
细嚼慢咽护脾胃
小儿惊厥紧急处理
My Fa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