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草相关研究进展及开发应用探讨

2021-12-02 22:01杨丽娟火明才康菊英卢海瑞
亚太传统医药 2021年2期
关键词:鸡娃药理白花

莫 婷,郑 翔,徐 静,何 婷,杨丽娟,杨 森,火明才,康菊英,卢海瑞,马 力

(1.宁夏回族医药研究所 药物研发室,宁夏 银川 750021;2.银川市中医医院,宁夏 银川750021;3.宁夏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宁夏 银川 750021)

民间草药作为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在长期同疾病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创造、积累形成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从中挖掘具有良好治疗效果和潜在应用价值的药物进行系统研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治疗。鸡娃草是宁夏地区用于治疗体癣、神经性皮炎、湿疹等多种皮肤病的常用草药,但对其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分析鸡娃草主要活性成分,并对其开展系统研究,探讨其开发应用价值,以期为鸡娃草的制剂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鸡娃草研究现状

1.1 来源分布及植物形态

鸡娃草为白花丹科鸡娃草属植物鸡娃草Plumbagellamicrantha(Ledeb.) Spach的全草,又名小蓝雪花、蓝雪草、刺矾松等,是鸡娃草属唯一品种,与白花丹属亲缘关系最近,形态上不同之处仅在于鸡娃草属的花萼比白花丹属Plumbagoz植物的花萼短,花冠狭窄成钟状[1]。因此,1841年,Spach[2]将鸡娃草从白花丹属植物中单独划分出而命名其为鸡娃草属植物。鸡娃草在我国西北、西南地区分布广泛,在宁夏六盘山、南华山地区主要生长在山坡、荒地、田边、路旁等盐碱性地带[3]。有文献记载在俄罗斯西伯利亚阿尔泰边疆地区及乌克兰克里米亚半岛的南部海岸地区亦有分布[4-5]。

鸡娃草为一年生草本,高20~40 cm。生长于海拔2 000~3 500 m的山坡、路边、沟渠旁、田间。茎直立或斜上,通常有6~9节,基节以上均可分枝,有条棱,紫红色或绿色,沿棱有稀疏小皮刺。单叶互生;茎下部的叶片披外形,长2~10 cm,宽1~3 cm,先端渐尖,基部箭形或耳形而抱茎,全缘或近全缘;中部叶最大,下部叶片上部最宽,匙形至倒卵状披针形,愈向茎的上部叶片渐变为中部最宽至基部最宽,狭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先端急尖至渐尖,基部由无耳(最下部的叶)至有耳抱茎而沿棱下延,叶缘具不整齐的小刺。穗状花序短或成头状;苞片卵形,膜质;等筒状,有腺毛,长于花冠,花后膨大,有5棱,棱间非膜质,先端5齿裂,裂片两侧有具柄的腺毛,结果时萼筒的棱脊上生出鸡冠状突起;花冠狭钟状,5裂,粉红色或淡蓝紫色;雄蕊5,花丝基部扩大,花药淡红色,花丝白色;子房1室。蒴果坏裂,暗红褐色,有5条淡色条纹。种子红褐色。花期7-8月,果期7-9月。一般7-8月采收,鲜用或晒干研粉[6]。

1.2 功效及民间应用

近年研究发现鸡娃草为宁夏南部山区民间常用草药之一,早在1987版《宁夏中药资源》中就有记载,鸡娃草为当地人治疗神经性皮炎、湿疹、手癣、足癣等症的常用草药[7],《宁夏中药志(第二版)》和《陕甘宁青中草药选》中也有记载鸡娃草又名小蓝雪花,其地上部分入药,性寒,味苦,归肺经,具有解毒、杀虫、止痒的功效,鲜品外用治疗头癣、体癣、手癣、足癣、湿疹、神经性皮炎等皮肤病,以及疣痣、恶肉等病症[3],而《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中将鸡娃草的茎叶作为药用,晒干碾末后调制成油膏涂敷可治疗疣痣、恶肉。现代本草著作及许多地方中草药手册中也有将鸡娃草作为药用植物的记载,功效主治同宁夏民间用药经验类似,例如,《中华本草》和《中药大辞典》中记载将鸡娃草新鲜全草捣烂成糊状,湿敷或浸酒涂患处,或研末制成油膏涂敷患处,可起杀虫止痒、腐蚀疣痣的作用[6,8]。《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中明确记载鸡娃草二两,加95%酒精适量,浸泡5天后外涂,用于治疗头癣、体癣等皮肤病。由此可知,鸡娃草作为民间药,在治疗神经性皮炎、湿疹等皮肤病上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1.3 化学成分

1967年,英国学者Harborne JB[9-10]发现鸡娃草中含有白花丹科常见的花色苷成分,以及山奈苷和槲皮苷等黄酮苷类化合物;1974年,Shcherbanovskii LR[11]利用石油醚分馏提取法和纸色谱法从鸡娃草根、茎和叶中分离得到橙黄色固体化合物,命名为plumbagin (5-hydroxy-2-methyl-l,4-naphthoquinone,C11H8O3),并通过比色法测定了plumbagin在鸡娃草根及地上部分中的含量分别为0.52%和0.46%。遗憾的是,除此之外笔者至今未见国内外有关鸡娃草化学成分研究的后续报道,更未见国内外有其药理作用相关的文献报道。然而,通过查阅文献,笔者发现鸡娃草的近源植物白花丹有较多报道,且其共同的化学成分白花丹素有着令人可喜的药理活性和研究价值。因此,笔者在此基础上对鸡娃草主要活性成分进行了分析,简要综述了白花丹素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鸡娃草开展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等系统研究的必要性和进行制剂研发、开展临床应用的良好价值。

2 鸡娃草主要活性成分分析

鸡娃草和白花丹属植物白花丹PlumbagozeylanicaL.和紫雪花PlumbagoindicaL.为近源植物,且均具有解毒、止痒、杀虫的功效,是不同民族用于治疗疥疮湿癣、皮肤癣的常用草药[12-13],说明这3种植物中可能均含有同一类能够抗炎、抗菌的活性成分。庆幸的是,现代研究表明白花丹和紫雪花中具有抗炎、抗菌、抗癌等多种药理活性的有效成分均为α-萘醌类成分白花丹素plumbagin[13-16],进一步说明鸡娃草治疗神经性皮炎、湿疹等皮肤病的解毒、杀虫、止痒功效与其含有α-萘醌类成分白花丹素有关,α-萘醌类成分很可能为鸡娃草的主要活性成分。

白花丹素Plumbagin,又名白花丹醌、蓝雪醌、矶松素,为橘红色细针状晶体,是天然α-萘醌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白花丹科Plumbaginaceae鸡娃草属Plumbagella、白花丹属Plumbago、蓝雪属Ceratostigma等药用植物中,其分子式为C11H8O3,具有抗炎、抗菌、抗癌等多种药理活性,值得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2.1 白花丹素具有良好的抗炎、抗菌活性

白花丹素的潜在药理活性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热切关注,药理研究表明,白花丹素具有明显的抗炎、止痛作用。赵霞等[17]研究发现白花丹素在高浓度(104mol·L-1)和低浓度(10-8~10-9mol·L-1)水平时可抑制AA(花生四烯酸)的释放,显示出明显的抗炎作用;而在中浓度(10-6~10-7mol·L-1)水平时则刺激AA的代谢,产生致炎作用,表明白花丹素的抗炎和致炎作用与所用剂量有关。Luo等[18]发现白花丹素能明显抑制由卡拉胶以及其他促炎性介质,如组胺、5-羟色胺、缓激肽、前列腺素E2诱发的小鼠四肢水肿,且呈现剂量依赖性。Checker等[19]发现白花丹素可以显著减少促细胞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NF-κB在由脂多糖诱导的炎性巨噬细胞中的激活,降低促炎反应标志物的水平。温彩燕[20]研究表明,白花丹素可以减少脂多糖激活的BV-2小胶质细胞中多种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

此外,白花丹素还具有抗菌作用,对各类真菌、细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且抗菌效果优于一般的抗生素类药物。例如Park等[21]研究发现白花丹素(MIC为4.0×10-3μg·L-1时)对幽门螺杆菌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甲硝唑;Kuete[22]研究发现白花丹素对卡那霉素耐药的大肠埃希菌AG100A和耐四环素大肠埃希菌AG100Atet的抗菌效果优于氯霉素。Nair等[23]发现白花丹素具有抗细菌和抗真菌活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Dzoyem等[24]研究发现,白花丹素对黄曲霉菌等12个真菌菌种有抑制作用,并认为白花丹素有潜力可以开发成为与酮康唑相媲美的抗真菌药物。张驰等[25]研究表明,白花丹素对替加环素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具有一定抑菌活性,联合替加环素可降低替加环素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

2.2 白花丹素显著的抗癌活性

白花丹素的抗癌活性是现代科学的热点研究方向。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白花丹素具有显著的抗癌活性,能够不同程度抑制肺癌[16]、胃癌[26]、乳腺癌[27]、肝癌[28]、结肠癌[29]、胰腺癌[30]、前列腺癌[31]等多种癌症细胞的增殖,但又无明显诱导正常细胞凋亡的作用[32]。除此之外,还有研究发现白花丹素与塞来昔布协同使用可以抑制黑色素瘤[33],白花丹素可以通过下调Bcl-2上调Bax蛋白水平来抑制慢性淋巴白血病细胞的增殖[34]。因此,白花丹素有望开发成为治疗多种癌症和白血病的新药。

3 鸡娃草系统研究及开发利用价值探讨

鸡娃草及其白花丹素等α-萘醌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药理活性和治疗效果,但其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炮制减毒、制剂开发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值得我们尽快填补其药效物质基础和制剂开发的空白,更值得我们进行抗炎、抗菌、抗癌等药理活性的深入挖掘,充分发挥中医药民间药物的特色与优势,以满足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

3.1 鸡娃草的系统研究

化学成分方面,研究鸡娃草药材中α-萘醌类、黄酮类及未被发现的其他类型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工艺,并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尤其是未被发现的具有新颖结构的化合物值得重点研究。鸡娃草药材的质量标准及其活性成分白花丹素的含量测定也亟待填补空白。药理活性方面,对鸡娃草药材提取物及分离得到的目标化合物进行抗炎、抗菌、抗癌等药理活性筛选和药效评价,从中发现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天然化合物,从而为鸡娃草的临床应用和新药的研发奠定基础。炮制减毒方面,白花丹素不仅很可能是鸡娃草的主要活性成分,也可能是其刺激性成分,长时间外敷使用会引起皮肤红肿、蜕皮、发泡;内服剂量过大时容易导致腹泻、流产、肢体麻痹等症状[35]。陈少锋等[36]发现鸡娃草近源植物白花丹经酒炙后,白花丹素对大鼠的血常规、血清的影响明显减小;赵湘培等[37-38]还发现黄酒炮制后白花丹的急性毒性降低,白花丹素含量下降,大鼠体重增长,且无死亡,具有一定的减毒增效作用。因此,对鸡娃草进行炮制研究,减弱白花丹素的刺激性也是制定其质量评价标准和制剂开发的前提与关键。

3.2 鸡娃草制剂开发与临床应用

鸡娃草在治疗神经性皮炎、湿疹等皮肤病及多种癌症方面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且至今未见有关制剂开发及临床应用报道,仅有的报道均以鸡娃草近源植物白花丹为药材进行研究。例如张秀兰等[39]曾利用白花丹的水煎剂“见炎灵”和75%乙醇提取液加樟脑、冰片制成的“跌打消炎止痒酊”治疗小儿头癣、皮肤疮疡及跌打损伤等577例,效果明显。苏伟人[40]利用白花丹48%乙醇提取液治疗神经性皮炎、荨麻疹等各种皮肤瘙痒症50例,疗效较好。马闪闪等[41]制备白花丹素传递体(PBG-T)凝胶,发现工艺稳定、可行,且可以减缓白花丹素的体外释放并增加其累积渗透率。蔡立民等[42]研究发现白花丹制成的止痛喷雾剂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效果明显。上述报道可为鸡娃草抗炎、抗菌制剂的研发提供参考,也为我们进一步开展其抗癌制剂研究明确了方向。

4 结语

鸡娃草作为民间常用草药,具有多种生物、药理活性,白花丹素可能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菌作用,并能抑制多种癌症细胞、黑色素瘤、慢性淋巴白血病细胞增殖,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和开发利用价值。目前,鸡娃草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制剂开发利用研究有待填补空白和完善,其活性成分白花丹素含量测定及鸡娃草药材的质量标准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鸡娃药理白花
抗感冒药物成分的药理特征及临床用药分析
黄芩的药理分析及临床应用探讨
黄芩的药理分析及临床应用探讨
甘蓝型油菜白花基因InDel连锁标记开发
“鸡娃”神话和1900位中产家长
“鸡娃”教育:一场面向学生的残酷“内卷”
别把孩子变成“鸡娃”
制造鸡娃
焦虑
题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