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研究的文献分析
——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精神的落实

2021-12-02 02:37黎雪梅陈依培刘东梅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理论课讲话总书记

黎雪梅,陈依培,刘东梅

(1.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7;2.3.成都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7)

2019 年3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以下简称“‘3·18’讲话”),这是党中央首次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为主题召开的座谈会,也是党中央首次围绕一门课程在中央层面召开的会议。随后8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作出了全面部署。在座谈会召开一年多来,全国各地学校相继制定了贯彻落实举措、推动了实践改革,领域相关专家学者也对座谈会精神及落实情况进行了专题研究。目前,对思政课建设落实讲话精神的相关研究进行全面深入的梳理,有利于掌握当前研究的方向和重点,总结理论研究的阶段性特征,提炼当前经验性实践做法,预判研究的发展态势,为下一步深入贯彻落实讲话精神,深化加强思政课建设提供理论上的参考和实践上的借鉴。

本文研究以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收录的论文为文献来源。依据以下检索条件选择分析文献:(1)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研究领域的特征,排除一些“语录”“导读”和“速览”,对于在不同期刊重复发表的文献仅算1 篇。(2)考虑到研究的直接相关性,检索项选择了“题名”或“关键词”,检索词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教师座谈会”,并且未使用词频和扩展功能。(3)检索时间为2019 年3 月—2020 年7 月,在此基础上最终纳入本文研究工作的文献共计296 篇。

一、文献数量特征简析

文献数量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时间趋势特征。“3·18”讲话以来,关于讲话精神的相关研究呈现出类“M”型分布的特征。2019 年3-5 月份为讲话发布后的前3个月,处于研究高潮期,研究数量达到峰值130篇;2019 年6 月至2020 年2 月研究数量由70 余篇下降至20-30 篇,处于研究相对平缓期;2020年3-5 月正值座谈会讲话一周年之际,研究的数量又出现一个小高峰达到46 篇,结合研究内容分析,此阶段学者们将重点放在了政策实施和工作经验总结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术界的相关研究虽然呈现了一定的下降趋势,但这既体现了贯彻讲话精神研究的趋稳性,也体现了研究热点由理论分析到落地实践的特点。

(2)内容分布特征。围绕习近平总书记“3·18”讲话中重点强调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六个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八个相统一”精神等,相关研究紧扣重点,与研究内容数量分布基本吻合。其中关于思政课程内容建设与改革创新的研究数量稳居前列,总量达103 篇;关于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文献共70 篇,是除文本解读、传达学习等非研究性文献外,研究数量分布最多的领域;另外还有少数学者(12 篇)对思政教育受众群体进行了拓展研究。

(3)研究者类型及刊物特征。从研究者类型来看,教授/研究员对讲话精神研究的文献数量达89 篇,占相关研究文献的30.07%;其次是讲师/助教52 篇、博/硕士34 篇和一般教师30篇。从刊物类型来看,除发表在一般期刊的122篇外,发表在核心期刊的数量最多,共计91 篇,其中出现在全国高校思想理论教育核心期刊《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上的频率最高,共有33 篇;其次是发表在各地高校学报共50 篇。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3·18”讲话的精神落实和实践研究引起了全国高校、中小学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不同研究者均参与到其中,研究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强。一方面,研究者的的职称越高,越关注思政课建设和讲话精神落实的深度研究,且多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另一方面,职称和学历相对较低的研究者更擅长结合自身实际谈思政课建设的对策研究,对讲话精神的学习传达更多。

表2 思政课建设研究者类型及期刊类型统计

二、研究内容分析

(一)关于思政课程改革创新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关键是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1]等“八个相统一”。结合面上的要求,专家学者们提出了改革创新要坚持的根本方向、遵循的基本原则、关注的重点内容和推进的着力点等。靳诺[2]鲜明提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基本遵循和内容建设的科学指南。王易[3]提出了“教学与科研是辩证统一的”“一体两翼”教学模式等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着力点。聚焦某一点,部分学者针对“八个相统一”的某一方面内容,提出了一些有益思考和建议。如赖玉萍、刘毅等[4]4 名学者提出“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实现路径是要在政治边界内讲学理、用学理方式讲政治,防止把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混为一谈。王晓珊、刘俊峰等[5]5名学者提出,必须在理论上深入理解把握思政课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才能在实践上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的改进也成为思政课程改革创新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如陈庆庆、李祖超[6]提出要遵循思政课教学的规律,将打造“金师”、融铸“金芯”、增进“金智”作为思政课“金课”建设和改革创新的三个着力点。

(二)关于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提出了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六个要求”,即思政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思政教师素养要求和队伍培养发展研究,是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关注的重点。如秦书生,艾万丽[7]对“六个要求”进行了详细阐释,如提出思政教师要保持政治清醒;要有知识储备;要言教和身教统一等。刘琳璘[8]重点针对教师的师德建设提出了教师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要有爱岗敬业和无私大爱的精神、要严谨治学自律、不懈创新追求。思政教师队伍培养要站到全局高度,注重构建人才培养体系。靳诺[9]强调要全面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探索拔尖人才选拔培养机制,构建全学科、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整合资源,培养学生理论思维与实践能力。高校辅导员是思政教师队伍的一股重要力量。赵颖虹[10]强调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骨干,要有家国情怀、传道情怀和仁爱情怀,做好学生的引路人、筑梦人和知心人。

(三)关于思政教育受众群体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思政教育是意识形态教育,其受众群体既是多样性的,又是统一性的。一方面,思政课教育面对的对象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包括小学、中学、大学以及研究生等不同年龄阶段群体,同时也包括农村教育、特殊群体教育以及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等。站在大学生的角度,左鹏[11]指出讲好大学思政第一课,关键是要告诉学生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原则、学习的主要目的,真正推动学生养成思想和提升素质。站在小学生角度,赵晓蕾[12]强调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定位是坚持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道德与法治教育必须植根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另一方面,思政教育对象又具有共通性和统一性,其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等存在相同性。正如刘建军[13]所说,学校思政课是与青少年的人生阶段相适应的,他把“拔节孕穗期”具体化为播种出苗期、生长拔节期、孕穗灌浆期三个阶段,对应于小学、中学、大学三个学段,提出了每一阶段的特征表现,从而为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提供理论支持,增强思政课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四)关于文本解读与其他

关于文本解读、传达学习和座谈交流等相关文献,属于非研究性文献,主要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精神的理解性阐释。一方面,从文本内容逐一解读讲话的重大意义、基本内容、方式方法。如苏雨恒、孙蚌珠等阐述了深刻认识新时代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和思政课着力培养学生“三个认同”的方法路径。另一方面,主要结合学科研究实际,结合现实典型人物案例,运用新的理论和分析方法进行解读。如“中华传统美德现代心理调适意蕴探析——对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精神的思考”[14]一文从中华传统美德角度对习近平总书记“3·18”讲话进行了深入分析;多位学者以“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为题目,结合学校案例探讨了讲话精神和实质。

三、下一步研究思考

(一)研究价值上要导向鲜明,注重持续性和实效性

思政教育研究要注重持续性,这种持续既是理论探讨的持续,也是传播影响的持续,更是实践提升的持续。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学校思政教育“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怎样培养人”提出了长远的规划和基本落脚点。随着《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 年)》等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文件相继出台,思政教育的研究价值和热度将继续升温,这就需要将讲话精神融入到持续的实践中,将理论研究与实操政策同步进行,真正提高教育引导实效,在意识形态上引领青年思想发展,提升青年思想格局。

(二)研究方向上要独辟蹊径,增强研究特色性

思政教育研究要坚持问题导向,回到思政教育实际存在的问题中去,理论联系实际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既要加强文本解读,更要进一步强化从问题出发的对策性研究,如将实践中遇到的思政教学问题、学生思想问题、社会实际问题等与理论、政策同步进行研究。同时,要加强对比研究,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3·18”讲话前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出现的一些改变进行着重研究,如从党对思政教育的重视度、政策出台、社会改变、思政教学改革等方面,通过延长研究时间线,进一步强化对思政教育的分析判断,进而在研究方向上凸显特色,避免“千篇一律”。

(三)研究内容上要注重聚焦,提升研究精度和深度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丰富,既要注重面上的经验总结,同时要加强点上的精准挖掘。譬如,聚焦思政课改革创新“八个相统一”要求的某一方面、教学方式创新;聚焦思政队伍,包括学校“带头人”、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开展专题性研究。同时,在继续加强对大中小学群体研究的基础上,要加强对研究生群体、特殊教育群体、农村教育群体、少数民族群体等其他受众群体的研究,结合各个群体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研究,联系“国家发展事”“学校重点事”“学生需求事”进行聚焦式、联合式的精准研究,才能把思政教育研究做到广而精、多而深。

(四)研究方法上要灵活多样,加强融合性、实践性研究

在思政课程改革创新经验性总结研究、文本解读等理论性研究基础上,要加强调查研究、案例分析等实践性研究,走向课程教学第一线,走向教师群体、学生群体当中,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和融合推进,在思政课教育实践中摸清思政教育发展的症结,以习近平总书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为指导,真正有效化解问题。同时,要借鉴其他学科研究思路和方法,开展交叉融合性研究。比如,探讨在人工智能时代下如何运用智慧化手段加强思政课教育;或者结合中医药教育、艺术教育、公安教育等学科的方式方法,提升教学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猜你喜欢
理论课讲话总书记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注水”讲话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习总书记“下团组”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男朋友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