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三农”资源开展生活化语文教学

2021-12-02 01:01孙巧莲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渔人农家习俗

孙巧莲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学科,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的主张,强调教育不能离开生活。“大语文观”也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要把学生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起来。

作为地处农村的普通学校,我校多年来致力于寻找乡村教育资源,结合老铁山地区的地域优势打造学校特色课程,充分挖掘“农家生活、农民形象、农村风情”等“三农”资源,实施生活化语文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一、以农家生活加深阅读教学的情感体验

农村学校的孩子从小生活在农村,生活环境与城里的孩子截然不同。房前屋后是幼年时的游乐场,漫山遍野都留下了童年的足迹与欢笑。这样的农家生活注定让孩子有更多的生活经验、人际互动、情感体验,也更容易与课本阅读产生共鸣。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和生活的联系,结合农家生活经验加深理解,从中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例如,学习《乡下人家》这样充满画面感的课文时,教师让学生联想自家院落,孩子会觉得那就是自家门前的景致,会在放学路上多看一眼课文中出现的事物,也会努力寻找乡下生活还有哪些书本之外没有描写的新鲜事。

对于《猫》《白鹅》这样的课文,学生同样有生活体验,课堂上争先恐后去表达。放学后,有的学生还邀请三五同学去看自家的白鹅、黑鸭和花公鸡。

《火烧云》《海上日出》更会唤醒儿童心中对大自然更多景观的奇妙观察和想象,他们会自豪地谈起夏夜星空、雨后彩虹,这些语文课本或有或无的文字图像敞开了学生生活延展的大门。这种书本与生活浑然天成的衔接是积淀,更是升华;是过往,也是未来。

可以说,农家生活是语文教学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是一本最鲜活、生动、富有情趣的教科书。教学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预习查资料、搜集相关图片文字、实地参与和实践等多种方式,利用农家生活资源,整合教材内容,组织交流讨论,课外延伸拓展,让无声的课本变得有声有色、有形有相、有情有义,孩子的认知、情感、技能、审美、品德、人格都会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快速形成和发展。

二、以农民形象为写作教学提供鲜活素材

提到农村,就离不开农民。也许在大城市孩子的印象中,农民就是种田耕地的人,实则不然。单就农民而言,就有果农、菜农、粮农、渔民等多种分工和职业。我们学校属于沿海地区的农村,靠山靠海,有从事各种海水养殖、海产品加工、渔业捕捞、家禽养殖、蛋奶供应的各种农户;还有从事传统泥瓦木漆、水暖铆焊的手艺人以及各类乡村产业的从业者。农村就是一个微缩社会。这样的社会生活更贴近孩子们的纯真世界,能让孩子就近看得清每一个平凡劳动者最生动的面孔,体会普通从业者最真实的快乐和烦恼。

农民的生活和工作衔接紧凑、环环相扣。孩子们看得见海边的渔民怎样满载而归,海产品加工厂里的养殖员如何培养扇贝、鲍鱼、牡蛎;田地里的农民如何收获土豆、地瓜、玉米,家里的奶牛和蛋鸡怎样饲养。农民勤劳朴实的形象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生活灵感和经验智慧。

在这里孩子们会真的明白,为什么“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白天上班务农的农家人,很晚回到家,还要劈柴、浇菜、喂猪,各种家务忙个不停。

见识的是纷繁复杂的事,品味的是纷彩异常的人。课本中的“刷子李”“快手刘”也许就是住在村口有拿手绝活的王大叔、陈二舅;死要面子的“小嘎子”可能就是隔壁小胖,快言快语的王熙凤怎么和老陈家的儿媳妇如此相像。

观察在不经意间发生,各类形象在日常接触中清晰,这些人这些事都会让儿童习作有取之不尽的素材。教师要借势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课堂上多联想,让丰富的农民形象和农民故事激发学生写作的灵感。当生活所见所闻变成课堂的所思所写,习作教学才有了肥沃的土壤和源泉。

三、以农村风情丰富语文实践活动内涵

语文实践活动是对课堂语文学习的补充和拓展。农村生活蕴藏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一脉相承的传统习俗,是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和实践活动资源。

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家乡习俗单元时,学生在经过《北京的春节》《腊八粥》《藏戏》等描写地方习俗的课文和古诗的学习后,教师与学生共同筛选了旅顺当地特色习俗和文化节日,策划了《快乐渔人节》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

渔人节是旅顺沿海地区多年来特有的传统习俗,已被列入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阴历六月十三,当地海边都要举行丰富有趣的庆典祭祀祈福活动,祈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鱼虾满仓。结合渔人节,根据“家乡习俗”单元目标要求,教师精心设计了多个实践活动版块。

【板块一】渔人节来历知多少

教师指导学生深入了解旅顺地区沿海打渔业的历史变迁,海边人靠海吃海的传统生活模式;上网查询、去图书馆翻阅地方史志记载、走访身边长辈、老渔民,进行写作实践,学生不仅了解了家乡节日习俗,提高了写作能力,同时提升了综合能力。

【板块二】渔人节习俗知多少

采用小导游介绍方式,每个小组选择一项渔人节习俗,向游客进行绘声绘色的介绍。利用搜集的图片、视听资源做成PPT播放,采用提问方式现场互动。学生在介绍中深入了解了家乡文化习俗,增强学生口语表达和随机应变能力。

【板块三】旅顺渔业特产知多少

学生通过了解旅顺农村渔业发展和特产捕捞养殖情况,用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介绍和推销当地特产。可以编快板、编创意广告、创作产品宣传海报、录视频广告等。学生俨然成了产品代言人,既深入了解了家乡特产,又在推销过程中展示了书写、绘画、表演、歌唱等综合素质,是一项综合实践活动,展现了孩子们非凡的創作能力。师生齐动员,家校共携手,把一次“快乐渔人节”的主题语文实践活动开展得像过了一个民俗节日周。

活动的形式常变常新,不变的是语文实践活动永远“接地气”。植根于乡下资源、农村风情,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借助课程和农村资源的整合进行实践活动创新,体现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

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白,语文是学以致用的学科,必须在实践中运用和提升,激发多元的接纳、感悟和争辩,才能升华理解和表达,这就是利用“三农”资源开展语文实践的独特魅力。

综上所述,利用农家生活、农民形象、农村风情资源实施语文学科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文化土壤中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李晶)

猜你喜欢
渔人农家习俗
A Greedy Story
农家旅社半夜惊魂
农家杏树
渔人的故事
打渔人
农家书屋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