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地域社会资源 打造语文教学新视域

2021-12-02 01:01李瑶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生命文化语文

李瑶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高中语文的视域在不断打开,把社会资源引入语文教学是一种必然的举措。尤其是区域资源中的文化和历史因素,会带给语文教学不一样的源头活水。

课标中还提到“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强调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整合社会资源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走出课堂,领略目之所及、耳之所闻的“社会语文”;让教师能立足于教材与课堂又不拘泥于教材与课堂,真正实现“大语文”的学科教学新境界。

一、广涉地域人文资源,丰富语文教学内涵

语文教学中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情怀。课文中展现了对人的尊严、价值与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可以说,这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也是教育的核心、人类文化的核心。教师要把握语文学科视角,广泛涉猎本土和区域文化,精选人文资源,运用教学策略,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内涵,靶向提高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家国情怀,使语文课达到陶冶人、培养人的目的。

(一)横向比较,提升对自然与文化的理解感知

提及旅顺口,这座城市在构筑城市文化精神层面上,它的历史记忆是显性的。然而,当代旅顺的城市文化精神更加值得被关注,体现出和谐共生、高贵典雅、山水宜居的自然与文化特性,是旅顺宝贵的文化财富,也是大连城市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铭刻在旅顺的城市建筑和自然风物上。

这其中,太阳沟文化街区最有代表性。作家素素曾在写《太阳沟:远东的啤酒馆》时,形容这里“白天像公园,晚上像公墓”。独个儿在街上闲逛的感觉“像一根洗净了的萝卜条,而太阳沟是一只装满了水的坛罐。在里面泡的时间长了,小城特有的生活氛围便如一种盐,渍透了我的全身”。走在这里,会让你不由自主地细腻和敏感起来。看看太阳沟的“西大院”,再去欣赏亚洲最大的樱花园、街边随处可见的火炬松,都会让人感受到人与环境的自然和谐,仿佛一个小小的切口,带你贯穿了文化层面的内部联系,呈现出完整而立体的旅顺口。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巧用区域文化资源,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启发学生联想,让学生既能对教材篇目的理解更深刻更透彻,又能增强對区域文化的了解,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例如,在《归去来兮辞》和《归园田居(其一)》的教学中,我们在正确理解陶渊明厌恶官场、归隐田园的选择时,也对人与自然和环境的关系有所体悟和思考;类似的还有《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一文,同样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在教学这类文章时,教师可借太阳沟区域文化,让学生在文化特质、时代影响等方面与课内文章对比分析,引发学生讨论比较并得出开放性结论。在这样的融合对比中,学生不仅对本身已经熟悉的地缘文化加深了理解,同时对作品的理解更加透彻,印象也更深刻,并且会更加积极主动地了解更多相似主题的作品,获得丰富的、个性化的感知。

(二)学研结合,培植乡土情怀与文化认同

走在旅顺,随处可见老人小孩津津有味地吃着糖鼓烧饼,但是你也许并不知道这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随便走进旅顺的一所小学,总会看到小朋友技艺高超的剪纸作品;因为山海相连的地域和自然环境特征,大人常带着孩子赶海。洗海澡更是一道独特的风景;而且如果你注意听听大街小巷里的乡音,会发现这是唯一一座普通话带着胶东半岛口音的东北城市。旅顺口的乡土文化透着鱼香和樱桃的味道,多样性与融合性串起了百年间一个又一个讲不完的故事。

在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中,有一个以“家乡文化生活”为题的单元。这是学校和教师开展乡土教育、培养学生乡土情怀,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的重要凭借,其以活动板块来构成学习内容的编写方式,也是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全新挑战。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们首先根据学情和校情来挑选有代表性的乡土文化,明确要达成的教学目标,避免教学内容过于繁杂。

例如,教学要求用访谈调查完成对家乡某一种美食的研究,根据山海相依的地域特征和生源多来自渔民家庭的特点,我们建议学生把研究对象放在家乡海鲜美食上;另外,根据高中学段的学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对不同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如对海鲜美食进行历史溯源、不同菜系中海鲜的烹饪比较、海鲜美食在文学和文化中的艺术呈现,等等。通过研究,学生总结升华内心的感受,对家乡文化产生更深层次的了解,从而产生热爱家乡、认同家乡文化的真挚情感。

我们还注重发挥课外阅读的作用,让学生阅读人物志、风物志作品和学术研究论文。阅读中,我让学生了解该类文体的写作要求和知识,设计“为家乡风俗写对联”和“为宣传片写解说词”活动,通过微型写作来加深对家乡文化的理解,同时又加强了阅读与写作、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能力培养;依托这些教学活动,培育学生的乡土情怀,增强其文化认同感。

二、深植厚重历史资源,打造语文教学高格局

区域历史资源是一座丰富的宝库,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往往是学生学习的向导,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最丰厚的教学资源和学习题材。同时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恰如其分地利用区域历史资源,其丰富的内涵、宽广的外延能增强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其深层次的情怀,帮助学生对语文教学有较高层次的理解并最终达到传承社会文明,凸显文化特征,塑造民族性格的目标。

(一)传承红色基因,拓展学生认知新天地

在《旅顺口往事》中,作者这样表述过:“旅顺口的地理,决定了旅顺口的命运。和平之时,它是招慰道上的一个驿馆,也是朝贡道上的一个客栈;狼烟一起,它就是中原大军与边夷马队争夺厮杀最激烈的疆场。”五千年风起云涌,回顾旅顺口的历史,那断瓦残垣、锈迹斑斑的炮台、开得过分繁盛的樱花树以及一句句甲午战争的电文……这一切都饱蘸屈辱,浸满鲜血,每每提及,惨痛得让人心颤。岁月悠长,如今山河已无恙,硝烟散尽是曙光。今天的旅顺军港战舰林立,经济繁荣,国泰民安。然而我们明白,英雄史诗立于不朽,当下的幸福来之不易,这一点我们从未忘却。

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富含红色基因的精品篇目,如《为了忘却的记念》《党费》《沁园春·长沙》,等等。在各个学习任务群中,这样富有革命激情和责任担当精神的篇目都不鲜见。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有效利用地域独特的地理历史、民族文化特征和社会概况进行渗透,既可以突出原教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又促进了学生精神层次的升华,增强对学生的思想熏陶。

教师把特定的人文历史融入课堂,辅以恰当的教学时机和手段,就能更好地实现高中语文课所追求的审美情趣和情操熏陶,这样的意义无疑是巨大的。例如,在《荷花淀》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适时地穿插抗日英雄的事迹作为背景介绍,学生在被冀中白洋淀地区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抗日的故事感动的同时,也深深地为从旅顺走出去的抗日英雄金伯阳感到自豪;这不仅培育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使学生懂得胜利来之不易的道理,也会使他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开展生命教育,寻求情感化写作表达

旅顺口的地下,埋着半部中国近代史。现今住在白山街上的許多年事已高的老者还能讲起过去关东神宫的修建,他们当年还都是正在上学的小孩子,被叫到神宫建设工地做苦工。那是一段生命被荒废、尊严被践踏的日子。讲着讲着,有人竟忍不住哭了起来。

生命的价值并不唯一,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价值观教育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点环节。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有不少阐述生命意义的课文。不论是作者本人的实际经历,还是作者在作品中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都体现了多样的生命价值。

在苏轼的《赤壁赋》中,作者以主客问答的形式串联起了自己对于生命价值的不同看法,在认识逐渐深化的过程中,引发了诸多哲理性思考,过去未来、空间时间,最终达到自我的圆融与和解。

结合课文的学习,我们在习作训练中充分利用区域历史资源,让学生自主了解区域历史名人在人生关键时期的选择,了解历史大环境中群体的有意识行为,对学生进行人生意义的教育,引导他们思考生命、感悟生命价值,得出个性化的结论。

我们以从旅顺走出去的“红色特工”刘光典烈士的英雄事迹为例,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以生命写就的忠诚,什么是以青春和热血铸就的丰碑,进而引导学生探讨什么是肩负时代重任应具备的品质,引导学生多方位辩证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学生通过了解身边的人和事,更容易获得深刻而透彻的生命体悟。有了这样的感悟再去写作文,文章就不易流于肤浅和套作,拥有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力量。利用区域社会资源的高中写作教学,可以使学生自由地书写生活,倾诉内心情感,表达自己的生命意志。

(责任编辑:李晶)

猜你喜欢
生命文化语文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