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语用训练点,培养学生语用能力

2021-12-02 15:42李云恩
新教师 2021年10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想象课文

李云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但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多时候,教师对学生进行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是无效的,教师常常没有找准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点,致使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无法提高。因此,教师应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能力,帮助学生找到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点、着力点,让學生在点点滴滴的训练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一、依据年段目标,巧设语用训练点

一篇课文,可以用来作为语用训练的点很多,但教师在选取语用训练点时,必须依据年段目标,这样才能保证年段目标的有效落实。

如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学生要掌握的语文要素是: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笔者在教学时,是这样进行语用训练点设计的。

1. 比较“迎”“追”。出示句子:

(1)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

(2)他们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叫着:“妈妈,妈妈!”

师:“迎”和“追”都是表示动作的词,可以换一换吗?

生:不可以,因为方向不一样。“迎上去”是因为小蝌蚪和鲤鱼阿姨是面对面的,“追上去”是因为小蝌蚪在乌龟的后面。

师:你真了不起,会发现他们位置的不同。(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他们的位置)

2. 动作演示“迎上去”“追上去”。(请两个学生合作,把下面的情景演一演。)

(1)妈妈下班回来,我马上迎上去。

(2)老师离开教室,我连忙追上去,把作业交给她。

3.词语训练,巩固应用。将“迎上去”“追上去”“游过来”这三个词语分别填入下面的句子中。

(1)小蝌蚪游啊游,抬头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就(  )。

(2)老师来到我家家访,我连忙(  )。

(3)前面的阿姨把钱包丢了,我捡起来,(  )还给她。

本环节,笔者创设生活情境,通过对比理解、表演、选词填空,让学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语言实践过程,从而获得了语用能力。

二、从课本插图入手,找准语用训练点

统编教材图文并茂,特别是低年级的课文,插图生动有趣,教师可利用插图,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

如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这篇课文图文并茂,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感悟黄山石头的奇妙、有趣,教师要以文本为基础,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展开想象,拓展思维,在看、说、想中感知石头的奇妙、有趣。

师:认真观察这幅图,看看像什么?(出示:猴子观海的图片)

生1:像一只蹲在大石头上的猴子,它正聚精会神地看着远方。

师:你觉得是什么吸引了这只猴子?

生2:我觉得一定是黄山变幻莫测的云海迷住了它。

生3:我觉得它可能是在想怎样乘着筋斗云去大闹天宫吧。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也在这样的表达训练中得以提高。

三、聚焦课后习题,落实语用训练点

以课后习题为语用训练点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寒号鸟》一课的课后习题二时,笔者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表现寒号鸟挨冻的句子,然后回想自己是否挨冻过,并说一说自己挨冻时是什么样子的,从而理解“冻得直打哆嗦”。接着出示练习题:急得( ),痛得( )。最后再出示烈日图和蒸笼图,让学生说说夏天教室里热得像什么。

这样的训练,依托文本,聚焦课后习题,先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体会寒号鸟冻得直打哆嗦的表现;接着出示烈日图和蒸笼图,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这样,在一次次的练说中,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四、利用课文留白处,巧设语用训练点

在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留白之处进行感悟和想象,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文本的内涵,还能让学生从留白中汲取营养,拓展语用能力。

1. 利用情节“补白”。教师要敏锐挖掘文本中的训练点,引导学生借助语境,在故事情节发展处展开想象来补白。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时,可引导学生对官绅害怕、求饶的形象,以及西门豹与受害老百姓的对话展开想象。学生根据课文的场景,充分发挥想象,把官绅贪生怕死与斯文扫地的嘴脸生动地刻画了出来,把老百姓的控诉也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经过这样一个读写结合的训练,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2. 利用标点“补白”。标点符号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有时却胜过千言万语,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和情感,给人留下无限的创造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标点符号,利用标点进行语用训练。如《盘古开天地》一课抓住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变化的标点符号,引导学生补充省略的内容。在补充的时候,教师可借助文中“(?摇      )的(?摇?摇?摇 ?摇)”的短语形式,为学生提供想象的支架。于是,学生写出了:他的牙齿变成了一座座坚固的冰山,他的头发变成了茂密的山林,他的肌肉变成了连绵起伏的山脉。

3. 利用续写“补白”。许多课文都会留下想象的空间,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空白,模仿教材,续写合理的故事。如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一课,写了蜘蛛先后开了三次店,故事的叙述结构基本相似。在学完课文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事?让学生展开想象,模仿文中的叙述结构,续编故事。模仿教材进行续编,降低了难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表达意愿。同时,在模仿中,学生也对文章的篇章结构有了初步的意识。

4. 利用结尾“补白”。文章的结尾往往强化了作者的情感,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教师要借此引导学生想象,深化或升华文章主旨。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桥》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结尾,引导学生写一写获救的村民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这样,文章的主要思想在学生的表达中就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总之,语文教师要好好地利用文本,深入解读文本,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主动、合理地构建语用训练的切入点,坚持基本的语用训练,这样,学生的语用能力就能不断地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福建技术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想象课文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快乐的想象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背课文的小偷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