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策略探析

2021-12-02 15:45吴雅双
新教师 2021年10期
关键词:烧水茶杯学具

吴雅双

传统的教师主讲、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无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无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需要在掌握学生学情、尊重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有效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重视学生发展规律,创新教学手段

尊重学生发展规律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兴趣爱好,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以便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快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并在教学氛围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进行问题探究与分析。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认识图形”时,笔者先教学各图形的名称,然后以组为单位把学生分为4组,给每组学生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学具,让学生小组内观察操作,感受立体物的特征。生1:“球和圆柱能滚动起来,但长方体和正方体好像只能推。”生2:“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几个尖尖的地方,圆球没有。”接着,笔者让学生把学具装入一个不透明的袋子,让一个学生在袋子里摸一个学具,并描述出它的特点,让其他学生猜是什么物体,以此加深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知。随后,笔者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所见、所感说说见到过相类似的物体,学生说铅笔就像圆柱,橡皮擦像长方体,球在纸上画出来的形状是圆。以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将物体与平面图形关联对应起来,从具象知识走向抽象知识,感受“面在体上”。在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后,笔者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搭积木的游戏,学生在游戏中发现两个相同的长方体好像可以组成正方体。随后,笔者为学生准备了一些不同形状的学具(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让学生观察这些学具有什么特征,并自己在本子上尝试画出这些学具的图形,直观感受图形的特点。学生在观察、画图及相互讨论的过程中,不断对不同图形的特点进行总结,生1:“三角形有三条线,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四条,正方形的四条线好像都一样长。”生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几条线各有四个交会点,圆没有交会点,它的周围摸起来比较滑。”可以发现,学生通过探究,对图形有了简单初步的认知,虽然他们的描述还不是很准确,但在操作中他们的主体性得到保证,探究能力得到培养,也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小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他们懂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但他们的抽象能力水平较弱,只是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局部,没有从整体的角度感知事物,于是在面对抽象成文字的问题时,往往表现得茫然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应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回顾日常生活的过程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进而在生活情境中探究问题的答案,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

例如,在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笔者为学生创设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小明家有3口人,半年用了126吨水,那么小明家平均每个月用多少吨水呢?”在提出问题后,笔者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此时,生1回答:“这个情况和我家的类似,我听我爸爸说家里2个月用了48吨水,可以通过乘法口诀和口算除法得出每个月用了24吨水。小明家6个月用了126吨水,要求平均每个月用水多少吨,也是用总的用水吨数126除以6个月,得出小明家每个月平均用水21吨。”笔者:“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呢?得数21又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呢?”该生回答:“知道了要分的总数是126和平均分的份数是6,求每份是多少,把一个整体分成6个相同的部分就是做除法,先用120除以6,得出20;再用6除以6,得出1,20+1=21,得出每个月的用水量是21吨。”可以发现,通过关联生活情境,学生很容易联想到用旧知来探究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此时,笔者继续发问:“谁能用除法竖式解答?”生2:“我学着书上的方法用被除数126除以6进行列式解答,先算12除以6,得数2放在竖式的十位上,相当于20吨;再用被除数个位的6除以6,得数1表示1吨,再用20加1等于21,21表示平均每个月用水21吨。”学生刚回答完,其他学生纷纷表示赞同。可以发现,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的引入,顺畅地帮助学生从口算除法过渡到笔算除法,在提升了探究能力的同时,也为笔者顺利地教学竖式计算的法则提供了保障。

三、引导讨论交流,发展探究能力

从生理特点来看,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生动有趣的学习内容,因此,多为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知识探究,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也能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同时,教师应当在学生交流过程中加以引导,保证学生探究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沏茶对于闽南地区的学生来说较为熟悉,因此在教学北师大版四下“优化”的内容时,笔者在引导學生观察、理解教材中的情境图后,直接提问:“要烧水为妈妈沏茶,需要完成哪些步骤?与同伴交流你的想法。”有了熟悉的生活经验,学生马上围绕沏茶需要做哪些事情、每件事需要多长时间展开讨论。不一会儿,生1:“要烧水,必须先洗水壶,接水。”生2:“要洗茶杯,要拿茶叶。”生3:“要往茶壶里放茶叶,冲水,沏茶。”笔者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安排这些步骤的前后顺序,才能以最短的时间沏好茶,并鼓励学生用文字叙述或画图的形式表示出来。生1:“我认为顺序应该是洗茶杯—找茶叶—洗水壶—接水—烧水—沏茶。”生2:“我认为顺序是洗水壶—接水—烧水—洗茶杯—找茶叶—沏茶。”生3:“这样一项一项完成没有省时间,我认为在烧水的时候可以洗茶杯和找茶叶。”笔者接着出示沏茶各流程需要的时间,然后进一步提出:“沏茶的过程中有什么事情可以同时做?需要多长时间?”学生交流讨论,生1:“先洗茶壶,然后接水烧水,烧水的同时洗茶杯,接着找茶叶,最后沏茶。把每项要做的时间加起来要14分钟。”生3:“假如烧水要8分钟,可以把烧水、洗茶杯和找茶叶一起完成。”生3:“可以把烧水和洗茶杯同时做,总共只要12分钟,节省2分钟。”生4:“如果在烧水时把洗茶杯和找茶叶一起完成,可以再节省1分钟。只要用11分钟。”整个课堂,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讨论交流,不仅加深了对问题的认识,也体验了探究的乐趣。

总之,教师要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创新教学形式与手段,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并通过创设情境、合理设疑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及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崇德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王振辉)

猜你喜欢
烧水茶杯学具
云儿烧水
烧水实验
茶杯里的风波
开在茶杯上的花
烧水
翻转茶杯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烧水时烧水壶外壁为何会“出汗”
小学数学学具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创新应用
“动”茶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