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及评价标准

2021-12-02 15:42姜秀榕
新教师 2021年10期
关键词:核心小学生素养

姜秀榕

体育核心素养是多方面要素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综合体育素质,其中健康意识是引导学生主动加入体育活动的积极因素,体育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生认识、感受、评价体育的基础和条件,健康和运动素质则是支持学生进行日常学习和体育活动的基本身体能力。

当前,在“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下,我们国家正努力培养身体健康和勇于创新的人才,而培养体育核心素养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这方面的能力。因此,发展小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中之重。

一、培养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面临的困境

据调查,当前我国小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培育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 体育意识匮乏。

这里既有学校的因素,也有学生本身的因素。学校不重视,体育场地、器材、师资力量不足。学生把体育课堂当做学习任务,没有将体育贯彻到生活的意识,仅靠一周两三节甚至一节的体育课,其体能认知、体育技能、身体素质的培养与锻炼难以持续有效地进行,提升十分有限。课外时间,有的学生因为怕苦怕累不愿参与体育运动,也有的因为功课繁重抽不出时间锻炼。长此以往,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健康意识,更没有养成锻炼习惯。

2. 体育教育忽略个性化。

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由此才能有效开发学生的潜能。体育课堂亦是如此。然而,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上课形式单一,教师教、学生模仿,师生互动少。这些使得学校体育教学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学生的特长得不到发挥,阻碍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二、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

体育核心素养是以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为基础,掌握运动技能为重点,建立终身体育习惯与思想为终极目标的过程。为此,需要学校、家长、学生等多元主体系统配合,通力合作,共同发挥育人作用。

1. 革新体育教学观念,寻求家长配合。

教学的改革,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观念与思想的转变上要先行一步。只有教师先打破旧观念,领悟新时代的体育教育观念,才能将体育素养切实地融入课堂中。其中既有体育核心素养观点和思想的接受,又有与之对应的体育课堂活动的革新。如此才能达成知识与能力的双提升。教师还应多与家长联系——毕竟小学生大部分时间是与家长生活在一起的,通过家长带动学生积极参加喜欢的体育运动,帮助学生掌握锻炼的科学方法,最终树立热爱体育、自主体育的理念。

2. 加强体育理论教学,打破课堂限制。

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将大量时间分配在体育活动中,缺少体育运动相关知识的传授,比如,健康知識、身体锻炼知识、卫生保健知识等。这些理论知识如果全放在体育课堂中传授就会占用活动时间,因此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做整体概念和小方面知识的引导,为学生建立相关意识并激发其探究兴趣,再在课堂外开设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等,促进他们掌握更充足的体育理论,做到全方位、多角度地理解体育在生活健康中的长远意义。

3. 运用游戏化教学,激发运动兴趣。

对于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引路人,它能将目标转变为动力与信念。体育课上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适当选择娱乐性、趣味性强,且贴合学生年龄的活动项目,用丰富灵活的教学方法加以传授,这样定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接受程度越高,兴趣越大,越有利于其巩固体育技能和培养锻炼习惯。比如,笔者在《合作跑》教学中运用了“两人三足”的游戏:将全体学生分为人数均等的若干队,每队选取10名队员,两个人一组,两人各有一只脚绑在一起,在游戏过程中若绳子脱落,哪里脱落哪里绑好再出发;参赛队员绑好后从起点处出发,至对面终点线折回,返回至起点处,迅速解下绳子,交给下一组队员,按照这种规则反复进行,最后以完成先后顺序进行排名。这种游戏既能提升学生的跑的兴趣,又能达到运动锻炼目的,还能培养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4. 提供丰富的体育锻炼情境。

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其他课业学习一样,需要经历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学校和教师要努力使体育课堂多样化、生活化、娱乐化。在课堂外,开展趣味体育课外活动,提供丰富多样的体育锻炼器材,开辟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篮球场、足球场,满足学生进行多样化体育活动的需求。还可以开设一些简易、自由、不受场地限制的运动项目,比如,双人跳绳、扔沙包、跳格子、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等。这些既可以供学生在课间玩耍、放松,又可以作为节假日亲子互动项目,既符合学生的好玩天性,又将体育锻炼延伸到日常学习生活中。

三、构建体育核心素养的评价标准

在革新了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后,体育教师要及时构建恰当合理的考核评价标准来落实体育核心素养的效果。

1. 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

考评只是手段,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终身体育、自主体育的行为观念和习惯才是目的。学生个体本身就存在个人体质等方面的差异,因此我们的体育考评要侧重于体育观念、锻炼习惯和体育素养等方面的提升,将评价指标扩充到学生的健康意识、体育兴趣、运动能力等当中去,建立起体育技能与体育意识形态相结合的双项考核方法。如此才能有利于扎实体育教学成效,促进学生体育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2. 结合过程与结果综合评价。

对体育成效的评价,既要考虑当下结果,又要关注学生相较于之前的进步程度,两者结合才能有效衡量学生素质提升。一方面,体育竞技的结果是公开透明的,它可以清晰地记录参与者的优劣顺序;另一方面,评定学生体育学习成果具有灵活性和实效性,可以通过一段时期内的竞技结果比较得出学生的提升幅度。两者综合起来,既能公平公开地评价学生成绩,又能让学生合理审视自己一段时期内的进步,有利于体育核心素养的长期培养。

总之,体育教师一定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手段,辅以学校在硬件设备和教育资源、校园体育相关活动上的支持,以及家长的理解与信任,多方共同努力增强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他们的体育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潭头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苏少伟)

猜你喜欢
核心小学生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