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策略

2021-12-02 15:54黄红
新教师 2021年10期
关键词:白兔画图乘法

黄红

解决问题贯穿整个数学教学过程,它是衡量学生数学素养水平的重要标准。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解决问题是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如何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融入角色情境,丰富解决问题经验

数学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数学问题的原型都来源于生活。小学低年级课堂教学,教师应当借助学生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融入生活素材的情境中体验和探索数学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凭借个人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来促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时,有的学生认为人民币的单位只有元,也有的学生时常搞混人民币相互间的进率。为此,笔者在学生初步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后,布置了一道实践作业,要求学生跟着父母去超市购买家里一天需要的食物,并把这个过程写成数学日记。让学生在购物活动中进一步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也在购物中进一步理解数量关系“求剩下的钱等于总的钱数减去买物品的总价钱”。另外,笔者还布置“跳蚤市场”的实践作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家里的玩具和书籍拿到学校进行“售卖”,让学生体验购物中的数学问题,从中感悟数量关系“把总价减去找回的钱,就可以求出所购买物品的价格”。之所以布置这些实践作业,就是让学生以不同的角色体验生活中的购物过程,以进一步理解并巩固购物中有关的数量关系,积累更多解决问题的生活经验,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提升学生思考能力

当前,有部分教师未能深入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只是照本宣科地讲解教材的例题与习题,造成一些学生对学习感到单调、枯燥,也不利于他们思考能力的发展。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对知识会有不同的理解方式,也能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来激活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散思维,从而探索出多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二年级“乘法”的练习环节,为了让学生们深刻理解乘法的意义,笔者改变教材中直接利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的练习模式,而是提出开放性问题:学校举办朗诵比赛,老师要对12个女生进行排列,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应该怎么站,你能有不同的想法吗?学生根据乘法的学习经验提出了出不同的想法:可以站2行,每行站6人;可以站3行,每行4人;可以站4行,每行3人;也可以站6行,每行2人。笔者把学生们的想法一一板书在黑板上,让他们观察,看看这些想法有什么相同点。学生发现了每种站法的每行人數都一样多,都是求几个几相加,都可以用乘法来计算总人数。接着,笔者又抛出问题:“只能有这些站法吗?”学生联系以往朗诵比赛的情况,纷纷举起小手回答:可以站2行,后面一行站8人,前面一行站4人;可以一行站7人,一行站5人;也可以分3行站,一行3人,一行4人,一行5人。学生说出每行人数不一样的站法,可以用加法求出总人数,也可以通过移动人数的方法使每行的人数一样,从而用乘法来计算。从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他们真正理解了乘法问题的本质就是加法的简便计算。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笔者不仅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兴趣,还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打下基础。

三、让学生动手操作,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问题的认识不足,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对于一些抽象问题,即使教师的描述再生动,一些学生还是无法通过文字的理解来解题。通过画图法可以化抽象问题为直观呈现,能大幅提升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也能促进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点。

如在教学“位置”的内容时,笔者设计这样一道练习题:二年1班的学生参加运动会开幕式,他们排成一个每行人数相同,每列人数也相同的队伍。东东从左边数是第4个,从右边数是第3个,从前面数是第2个,从后面数是第6个。问二年1班一共有多少个学生?学生一看到题目中有多个数字与方位信息,不知道该从何处提取有效信息。看着学生茫然的眼神,笔者轻轻地问:“遇到什么困难了?”有学生说:“题目没看懂。”笔者:“谁有好办法来帮助大家理解题意。”此时,有个学生回答出:“画图,画图。”笔者:“对,画图法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题意。”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听完后开始同桌讨论,纷纷拿起笔开始画图。有个学生根据题目的条件画出完整的方阵图(1),随后,其他学生共同讨论并不断改进,最后呈现第(2)和第(3)种画法。可以发现,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计一些作图练习,让学生主动利用画图法把抽象的语言与直观的图形联系起来,通过“以形解数”的方法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直观化,从而促进对问题的理解与解答。

四、充分利用错误资源,提高数量关系分析能力

理解数量关系是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低年级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他们在面对有一定抽象化、复杂化的题目时,常常无法厘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而做错题。此时,教师应合理利用学生生成的错误资源进行基本数量关系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

如二年级“两步加减法”的教学,笔者出示一道题:白兔有65只,黑兔比白兔多17只,一共有多少只兔子?在学生的回答中,有个学生说可以列算式65+17=82(只),答案是一共有82只兔子。笔者不急于做出评价,而是请这个学生把解题方法写在黑板上,然后提问其他学生:“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有学生回答:“黑兔比白兔多17只,65+17这个算式是把白兔的只数加上多的只数,只是求出黑兔的只数,而问题要求白黑两种兔子一共有多少只,所以正确列式是65+17+65。”笔者:“刚才只有65加17就得出结果的错误做法对你们有什么启发呢?”生1:“解答这道问题的过程中,65要用两次。”生2:“我们要认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生3:“在解答过程中,白兔有65只这个条件要用两次,第一次是为了求黑兔,第二次是为了求总只数。”……在这教学过程中,笔者面对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出现的错误,及时抓住错误资源的价值,让学生在辨析、讨论、交流中进一步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活与利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从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霞浦县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王振辉)

猜你喜欢
白兔画图乘法
算乘法
我们一起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怎样画图
画图比多少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巩固练习
画图理解“同样多”
把加法变成乘法
画图理解“多多少”
白兔打狼
兔兔兔赛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