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研究

2021-12-02 16:42傅琪付天海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一体两翼课程思政

傅琪 付天海

摘    要:“课程思政”作为当今教育改革的关键词,正在各类院校全面推进。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高校外语专业肩负着培养具有高超专业水平和过硬政治素质的跨文化交际人才之重任。在外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使学生在未来的对外交流活动中坚定政治立场,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秉持爱国热情,无疑在新形势下的外语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课程思政建设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管理机制上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从而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关键词:“课程思政”;外语教学改革;“一体两翼”;协同配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11-0077-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要求高等学校教育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理论及实践教学相脱节,偏重知识传授、轻视德行培育的不良状况。面对改革需要,上海率先提出“课程思政”育人理念,随即成为教育领域改革的关键词,迅速在全国各类院校推广开来。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高校外语专业肩负着培养具有高超专业水平和过硬政治素质的跨文化交际人才之重任。要将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落到实处,就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外语教育教学过程中忽视德行培育的状况,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外语专业教学从彼此疏离走向和谐统一,充分发挥外语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本文主要探讨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方案,以期为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迫切性

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国际交往赋予了中国更广泛和更深层次的“内涵”。要胜任新形势下的国际文化交流,就必须培养出具有过硬政治素质和高超专业水平的跨文化交际人才,在这方面各级各类高校外语专业责无旁贷。然而,传统外语教学模式往往只重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并進行单方面的外国文化输入。这种“单行道”式的外语教学、二语习得过程以及“西学东渐”的单向模式极大地忽略了对学生政治素质和文化自信的培养,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中自我文化与他者文化的严重失衡,部分学生政治素养缺失,对异国文化盲目憧憬,对本族文化轻视甚至排斥。

对青年人来讲,大学阶段是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逐渐成形的关键时期。知识获取方式的转型、复杂的社会环境、日益严峻的国际形势、纷繁错杂的外来思想和文化都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道德甄别和行为选择。高校外语专业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外事外交人才的重要使命,在外语教学中引入并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熔铸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使大学生正确看待外国文化,端正自身立场,自觉抵御不良思想和意识形态渗透,坚持“四个自信”,具有不言而喻的现实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强化跨文化交际人才的政治素质、筑牢学生思想底线无疑成为培养目标的重中之重。

二、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性

外语专业课程具备思政化建设的可行性是基于协同理论。“协同理论主要研究不同事物的共同特征及其协同机理”[2]。虽然外语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分属不同学科领域,具有无法消弭的客观差异性,但二者在“课程性质、教育总体目标、教育对象等方面存在着共性,两类课程之间能够同向同行,生成教育合力,形成协同效应”[2]。

(一)外语类专业课程的人文性质与思想政治教育契合度高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本身亦是文化的一部分。外语作为一门工具学科,其专业课程除传授一般性语言技能外,还具有较强的人文属性,这就意味着外语专业课程亦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其人文性质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高的契合度。一方面,外语专业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夯实其自我及他者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外语课专任教师应通过对文化差异的对比,引导学生树立本国文化自信,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在努力汲取专业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二)外语类专业课程的内在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效应强

首先,外语专业课程内容丰富、涉猎广泛,可涵盖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历史、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其次,外语专业课程课时较多、历时周期较长,每学期听、说、读、写、译等课时在所有课程中占比最高,而且大多延续三到四个学年,几乎贯穿整个大学学习阶段;最后,外语专业课程受众面广,尤其是大学英语,几乎覆盖各语种、各专业的绝大部分学生。鉴于外语类课程的上述特点,教师应使外语专业课程最大限度地发挥隐性思政教育平台和渠道的作用,协同配合思政课程,形成教育合力。

(三)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符合外语教育发展主线和建设理念

实施“大思政”建设,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对高校培养具有过硬政治素质和高超外语水平的跨文化交际人才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探索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改革与建设,契合“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外语教育发展主线,符合外语院校推动“双一流”和“新文科”建设理念。通过“大思政”跨学科架构、外语教学方法改革、“思政外语”语料库建设等环节,能够为培养具有人文底蕴、理性精神、独立人格、全球视野、专业素养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外语人才提供切实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

三、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具体方案

基于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以下将从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机制改革三个方面为构建课程思政体系提出改革方案,以重新定位新时期高校外语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目标,契合新时代的特殊育人要求。

(一)教学内容——增强外语教学的时代性、实效性和思想性

近些年来,党中央大力倡导“文化自信”,以切实提高文化软实力。在这一指导思想的引领下,高等学校外语教育积极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外语教学改革应从自身特点出发,“提炼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基因式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去”[3],挖掘其中的文化和思政因素,在外语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道德品质,增强政治素质。在教学中应以外汉/汉外语际转换为媒介,以思政语料和专业语料为依托,将思政要素有机融入外语专业课教学,以最大限度拓展学生知识面,提升其政治素养,实现外语专业语言教学、内容教学和思政教学的自然过渡与有效衔接。

第一,注重教学内容的文化性。语言技能、文化知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外语教学的根本目标和核心环节。以外语专业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翻译课为例,翻译是走向世界的通行证,是连接两国文化和语言的纽带

与桥梁,是了解、认知和对比两国文化的最佳手段和途径。因此,在外语专业翻译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中外经典文学名著作为中外文互译的训练内容,这样不仅能够为学生创设理想的翻译语境,使其通过系统的文化比较全面掌握语言和相关文化知识,还能唤起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认同,也有利于学生日后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传播出去,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国。

第二,兼顾教学内容的政治性。外语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应竭力挖掘和运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和社会责任感的题材与内容,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依循这一要求,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选取与时政息息相关的内容作为听说、阅读、写作或翻译的练习素材,如政府工作报告、重要会议讲话、时政要闻以及外媒的报道与评论等,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时事政治,知晓天下大事,形成国际视野,还可以增强爱国热情,提高政治敏感性,端正政治立场,提高政治站位。

总之,外语教学在授课内容的选择上应注重文化性和政治性。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借此润物无声地开展文化熏陶并巧妙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另外,各语种可尝试开发建设思政语料库,建议分为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等模块,为“课程思政”更好地融入外语教学提供全面、系统的课程资源,使外语专业课程切实发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政教育等多重育人功能。

(二)教学设计——打造“一体两翼”式教学模式

要实现思政教育的“润物细无声”,就不应践行空泛、做作的喊口号式教育,而应用实实在在的现实问题引领专业课堂教学,并在基于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的讨论中默化思政教育。所谓“用现实问题引领课堂教学”,即应改变之前外语教学对语言点的单一、机械关注,提倡从社会现实问题着手,锁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核心文化价值观,设定现实问题清单,“围绕现实问题组织主干教材内容和思政教育补充元素,继而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协调安排语言教学、文化教学和思维教学”[4]。“在基于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的讨论中默化思政教育”,即改变过往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倡导和鼓励教师采用“问题化、批判性讨论”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针对选定主题使用所学外语完成“剖析问题—提出观点—论证理由”的全过程,在训练语言能力、文化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注入正向教育。因此,新时代的外语专业课程应打破传统、单一的语言技能型课程模式,利用多媒体手段,以外语为媒介,以内容为依托,将思政要素“基因式”融入专业课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锻炼其综合素质,提升其政治素养,从而实现内容课程、语言课程和思政课程的三效融合,使外语专业课教学真正“脱胎换骨”。

“一体两翼”,即以外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为主体,以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批判性讨论能力为两翼。外语教学的“课程思政”,应运用融有思政元素(理想信念、價值取向、政治信仰、社会责任)的语言材料承载上述能力的培养,使主体依托与能力培训相辅相成、互为促进。下面以外语专业必设的听、说、读、写、译几个层面的课堂教学来详细阐释“一体两翼”式教学模式的精要。

第一,听说。听说资源可选取如:China Triumph and Turmoil(《中国的动荡与崛起》)、Tales From Modern China(《现代中国故事》)、The Chinese Are Coming(《中国人来了》)、The Fastest Changing Place On Earth(《全球变化最快的地方》)等。还可以借助音频“西方该如何理解中国的崛起?”(How do we in the West make sense of China and its phenomenal rise?)来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时,教学步骤可概括为“整合信息—批判性讨论—口头展示”三个环节。首先,在听懂、理解原文言说的基础上分析、整合话语信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他者文化角度看待自我文化,并理智认识和评判自己的不足。其次,要客观、准确地识别他国对我们的错误认识和思想偏见,在此基础上建立本国话语和文化自信。最后,结合所听材料和对听力信息的分析加工,指出对方观点的偏颇和谬误,表达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并提出有逻辑性和说服力的证据,进行批判性论述及阐明事实。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听力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一体”),又通过分析思考和论证说理,锻炼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批判性讨论能力(“两翼”),从根本上实现了内容课程、语言课程和思政课程的三效合一。

第二,读。阅读课的思政资源一要深度挖掘教材,二要拓展阅读边界。要在现有教材中深挖材料内涵,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阅读材料中蕴含的相关元素,如体现“文明”“和谐”“公正”“平等”“自由”“诚信”“友善”等价值观内涵的语料。教材中的文章看似朴素平常,但往往都是精挑细选之佳作,学生认真品读后会参悟出具有正能量的思想内涵,所谓小故事中藏有大智慧,若能使学生汲取到这些正能量的精髓,便是一次成功的“思政教育”。对于外语阅读课来说,首先应着重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此为“一体”,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立场和见解,展开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进行多维度讨论,便生出了“两翼”,如此方可使学生读到精髓,读到真理。“拓展阅读”是指外语阅读课不应满足于教材内容,而应最大限度地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最佳途径便是选取适合大学生阅读的外国报刊上的文章。如中国媒体中的《人民日报(英文版)》《中国日报》、英文《21世纪报》等,外国媒体中的《泰晤士报》《卫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还能使其逐渐养成客观、全面认知和判断的思维习惯,通过广泛阅读,在对比语境中辨清事物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立场。

第三,写。思政性的写作主题总结起来可围绕“国家”“社会”和“公民”三大母题展开。“国家”可包括爱国主义的真正含义、中国梦的实质内涵、“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及世界的影响等。“社会”则可涵盖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人与社会的关系、对“孝道”的理解、保持人与人之间和谐的重要性等。“公民”涉及的领域和维度则要更加丰富,如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关系、友谊的多层次含义、诚信之于个体的重要性、从业者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等。教师对学生在遣词造句、文体特征、结构编排等方面进行专业指导是教学主旨,此为“一体”,而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获得对相关主题内涵的深刻理解,继而从理解中导出论据、生成个人观点、树立牢固立场的过程,则是教学目标中的“两翼”,这样的写作课才能真正将技能指导、内涵理解和思政教育等多重功效融为一体。

第四,译。翻译课是外语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技能训练环节。翻译教材应兼顾文化性和政治性,用現实热点问题指引课程教学,以增强课程的时效性和思想性。教学资源可选取中外经典名著、《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政府工作报告及相关报道或与中国社会和科技发展相关的题材。以“一带一路”专题翻译课为例。

首先,课前预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精选凝练的视频短片介绍古丝绸之路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并整合、提炼其中的重点内容,以此为素材对学生进行中译外翻译训练。这种预备性“翻译热身”涉及到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知识、人文地理元素和带有浓重中国气息的文化负载词,既锻炼了学生用目的语再现原语信息的翻译能力,又向基于等值原则的语码转换机制中融入了诸多文化要素。

其次,授课主旨。翻译“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论基础、合作机制和战略构想,这涉及到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谋篇,我国现阶段国情和社会状况,目前多极角力的世界格局、扑朔迷离的复杂国际形势等,从而在训练学生政论及外宣文本翻译能力(“一体”)的同时,也使学生全方位了解世情、国情,以及“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和实施成效,由此最大程度实现了语言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效应。

最后,拓展练习。发挥翻转课堂优势,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翻译教学的便利条件,布置学生搜集外国主流媒体和权威智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评论,在课堂上和课余时间进行外译中练习。这种辅助和拓展性的翻译训练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关注时政动态,获取相关语言及文化信息,了解外媒对待中国的态度及海外中国形象。教师在组织讨论中引导学生全面分析和客观评判,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这样的练习模式既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又潜移默化地引导了学生的思想态度和价值观(“两翼”)。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指出,“新时代的双一流大学已经全面进入以提升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新阶段,步入了教学改革的深水区,需要把教学改革的焦点推向课堂教学法,从关注教师教得好转化为更多地关注学生学得好”[5]。在“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一体两翼”式课堂教学不仅能够使外语教学完成语言知识传授,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训练学生的分析、思辨和讨论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将思政要素基因式植入学生的思想意识中。

(三)机制改革——建设“全员育人”及各项协同配合机制

全面开展外语专业教学“课程思政”建设,不仅需要继续保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地位和核心作用,更要充分发挥其他所有外语专业课程的跨文化和国际化育人价值,协同并举,使外语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并重,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会贯通,唯有如此方能形成育人合力,形成思政教育“全员有责”的新局面,才能最终使学生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达到此目标,学校应从以下几方面为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第一,强化“全员有责、全员育人”的机制建设,在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方面建章立制。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绝对领导,牢固上下“一盘棋”的思想,统筹各种措施和资源服务外语专业教学改革,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和顶层设计,为改革现行外语教育模式和课堂教学方法创造有利条件,提供制度保驾、智力支撑和资金保障等全面支持。

第二,切实解决当下外语教育教学环节中各种协调和配合机制问题,从根本上改变现有机制各自为政的状况,使各机制之间协调并进、优势互补。例如思政测评与教务系统合作机制、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配合机制、课程体系协同育人机制等。

第三,提升外语授课教师的德育意识和思政理论水平,明确外语课堂教育中同样具有主体地位的德育责任,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外语专任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使不断提升思政水平成为外语教师提高业务能力的固定组成部分。

第四,将专业与思政互通互融、德育意识培养和思政理论水平的提升纳入高校外语教师考评体系,增强外语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外语教师“担好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6],做到“术”“道”并举,真正实现教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

四、结语

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能否取得预期成效,关键在于从高校管理者到专任教师能否勇于打破传统外语教学模式,创新性构建与马克思主义学科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可操作性实践范式。当然,这需要大力推行系统、有效的外语教学改革和机制改革,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长期而有效的方法和制度保障,使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真正踏上破冰之旅。各级各类高校外语专业应切实将教育和培养的目标从提高学生个人外语能力上升到顺应国家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需求的高度,真正做到契合新时代全方位协同育人要求。“课程思政”建设任重而道远,但却是教育大计,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应锐意创新,一以贯之。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 (2016-12-08)[2020-12-11].http://www.xinhuanet.com// 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2]李平,王聿良,吴美玉,等.“大学英语”课程向“课程思政”拓展的可行性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0).

[3]张俊玲.将“课程思政”理念基因式融入专业课堂教学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46).

[4]梅强.以点引线 以线带面——高校两类全覆盖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8(9).

[5]甄珍,姚海明.习近平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新要求:从本科阶段起推行讨论式课堂教学法[J].高教学刊,2019(8).

[6]宋殿娇.新时代高校课程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文化学刊,2018(8).

猜你喜欢
一体两翼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一体两翼”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浅析一体两翼教学在中职建筑专业课程中的作用
“一体两翼”下担保体系应该何去何从
2015 年新儒学“一体两翼”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