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教育科研价值的再认识*

2021-12-03 02:27杨向红
江苏教育 2021年44期
关键词:课题价值学校

杨向红

2020年下半年,是“十三五”2016年度立项课题的结题高峰。在笔者组织或参与的30余场课题结题论证中,常常听到如此评语“这个课题做得好,但研究报告太像经验总结”“文本的表达和提炼还要下大功夫,要静下心坐下来再思考”“老师最重要的是教好书,实践扎扎实实就很好了”“要做基于证据的研究,如何证明成效是课题研究产生的”……如此种种,听者往往会上频频点头,会下则一头迷茫。于是,熬更守夜完成研究报告的课题组,常常会委屈地问:“教育科研,是坐着写重要,还是做得好重要?”显然学校把“坐”的科研指向重文献梳理、文本表达,把“做”的科研指向教学实践、行为改进,如果就以此形象理解,“坐”与“做”当然都重要。学校产生如此困惑,说明在对学校教育科研的价值认识上存在着“坐而写”“做而行”如何平衡的认识误区,这就再次牵涉到学校教育科研的价值问题。

一、学校教育科研价值的认识误区

一是过度强调文本的规范与学术,让学校畏惧“高冷”的教育科研。要完成一个课题或项目,整体过程大致需要写申报书、开题报告、中期进展报告、研究报告等,且须发表与课题高度相关的论文。显然“坐”的科研很重要,要“坐”着查文献、梳理资料、撰写论文或案例,最令人头疼的是写研究报告,怎样写才能达到专家心目中的规范性、学术性与创新性,有时确实是困难的事。而课题作为学校教育科研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往往专家们提出最多的就是“写”有很大的空间。这就隐性地给学校一个导向: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炼与表达是学校教育科研最重要的价值。而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毕竟是教育教学,教师在忙完备、教、辅、评、考之余,有完整的时间“坐”下来“研”已经很难得,且“写”的能力提升非一日之功。过度强调“坐”的研究只会让教科研令人心生畏惧,其对学校的价值实难真正彰显。

二是过度强调过程材料与实践经验,让教育科研泛化严重。要克服教育科研开题和结题缺“中间”的“两张皮”问题,必须强调教育科研做“真问题”“真研究”,落实研究的过程性的“做”是非常重要的。为体现研究真“做”,相关管理部门对于研究过程的材料积累要求越来越高,有的地方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平台,要求课题组定期上传过程材料,这可以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但现实是,撰写、整理过程性材料更加重了“坐”的成分,是不是能真正体现“真做”还有待考证,不少课题组提供的课例、教案、论文、获奖等过程材料,有的与课题相关,有的事实上与做不做研究关联度并不大,“做”研究的过程仍然与日常工作差别不大,这种缺乏必要的理论学习、系统的行动设计与科学方法运用,过度强调“做”了,也并非学校需要的教育科研。动。既然如此,实践探索的“做”与规律表达的“写”都很重要。再思之,学校教育科研的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促进主题学习。

通过开展教育研究,促进教师学习国家教育方针、新文件及新要求,了解新时代教育教学发展趋势与动态。这里的研究似乎更侧重“坐”,当然这里的“坐”不是完全的静态,包括文献学习、专家讲座、参观考察、行为反思等。如一个课题组聚焦“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校本作业设计与实施研究”,课题组“坐下来”学习高阶思维相关资料,学习《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学习上海关于作业研究的系列成果。无论这个课题最终进展得如何,至少体现了教育科研促进主题学习的价值。

2.促进问题发现。

学校发展方向不够清晰、办学特色不够鲜明、课改路径不够科学,教师教育教学不够有效,这些都是大家面临的问题,但如何将这些问题清晰化、具体化,在一个阶段相对聚焦,则往往是一个难点。“找不到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这里的“问题”包括迫切要解决的矫正性问题,如教育教学行为的改进,也包括前瞻性的发展性问题,如学校文化建设与教师教学风格提炼等。通过调查、研讨、论证等“坐”与“做”行为的双向并进,以专业精神和科学方法引领学校或教师“查问题、找方向、制订行动方案”是教育科研的重要价值所在。

3.促进行为优化。

二、学校教育科研价值的表现

教育科研是借助教育理论,以有价值的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应的科研方法,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探索教育规律的创造性认识活

当问题聚焦、提炼成课题或项目后,则需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对于中小学、幼儿园而言,立足教育教学实践,让“教育教学的过程变为教育科研的过程,教育科研的过程融入教育教学的过程”,合理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探寻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立德树人的学校实践、提升教学质量的科学方法等。以教育研究的态度和方法,去科学规划、实践反思,“研中教、教中研”,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进、调整、优化教育教学行为,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与方法,并及时推广运用,从“坐出来的”科研走向“做出来的”科研。

4.促进特色提炼。

从某种角度看,特色的提炼是对实践创新的学理表达。在当前基础教育的研究课题或项目中,一方面,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课程基地建设项目、特色文化建设项目、成果培育项目等热度较高,引领着学校内涵式发展与高品质办学;另一方面,教师的成长是实践性知识不断累积的过程,教师从“熟练型”走向“专家型”,需要从丰厚的实践中提炼出具有情境性的、个性化的教育教学主张,形成鲜明的教师专业话语表达。此时,“促进特色提炼”成为教育科研的一项重要价值,如何让学校办学和教师实践从规律上、本质上、学理上,呈现出有逻辑、成体系的实践表达,在“做”的基础上更加需要“坐”的深思、辨析与论证,以让更多丰厚的实践“立言”,得以传承、可以复制、便于推广。

5.促进文化浸润。

如果学校建立或积淀了一套教育科研管理体系和运作机制,通过学校层面的统领性课题研究、学科层面的课程教学突破性研究、教师层面的教育教学行为改进与优化研究,学校会形成相应的课题管理制度和交流平台,也会获得更多的外部关注与资源支持。这样,教师会得到更好的专业指导与展示机会,浓厚的学习氛围、进取氛围和创新氛围就会慢慢形成。无论是“坐而学、坐而论”还是“做而思、做而优”,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在浓浓的科研文化浸润中,会不自觉地将教育科研作为专业行走的一种方式而践行。

三、彰显学校教育科研价值的实践

南京市玄武区提出了“研教相融”的科研价值主张,强调“坐”与“做”的双向互促,强调从教育教学实践中生长出教育智慧与课改成果。在具体策略上,结合学校特点,分阶段或年段有针对性地推进教育科研系列活动。

1.“课题做在课堂中”课例研究活动。

学校围绕教学类课题,组织“个人课题课例研修”“青年专项课堂教学展评”“学科育人与课堂改革”等主题活动,立足课堂开展课题研究课的研修,经历“课题破题—选择课例—备课选点—上课磨课—科研反思—回到课题”,强调“问题性、实践性、反思性”,形成了“备课、教学、反思、同课异构、提炼策略”的课例研究路径。

2.“让我们更会研”科研素养提升行动。

我们倡导教师学习科研方法,并能结合实践合理运用,组织教师讲述写作磨文、教育教学、课题研究中的小故事,交流研究形成的小方法、小工具、小策略,在“做”的基础上提高提炼总结的能力。

3.“教科研管理中发生的事”征文活动。

以关键性事件讲述学校教科室建设、学校科研管理中的故事。在2020年8月组织的“全区教育科研管理者科研叙事征文”中,《用实践为适合的科研求解》《草根学校教科研的现实困境与突围策略》《磨文时代的迭代升级:一群年轻人的教科研故事》《循证式课题研究,走专业发展之路》等文章,从标题可以直观感受到教育科研正从“硬”“刚”走向“软”“暖”,有了过程、有了生动的教育研究实践体验。

猜你喜欢
课题价值学校
巧设美术课题 传承非遗文化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不忘的初心 永恒的课题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学校推介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