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特色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2021-12-03 02:41古建军
教师博览 2021年11期
关键词:师生特色活动

古建军

(苏州高新区敬恩实验小学,江苏 苏州 215000)

感恩是每一位中国人公认的优良品质,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崇的主流社会思潮。感恩教育理应是小学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培养“四有”新人、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因此,传承感恩精神的意义也就非同一般,但是如何发挥它的时代价值和育人功能,需要更深入的探究。“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我们重点研究了感恩教育对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培育学生社会性积极反应的作用;“十三五”期间,我们对感恩教育进行了梳理,从“教”与“评”的角度对感恩教育活动与学生感恩行为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从教学的层面,提出了感恩教育活动课程化的研究策略;从评价的角度,提出了感恩品质可视化的研究目标。随着课题研究活动的不断深入,学校感恩教育文化氛围愈加浓厚。

一、感恩教育特色文化建设的缘由及内涵

(一)缘由

百善孝为先,孝乃德之本。小学阶段是人受教育的起始阶段,是诸多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让学生知道感恩,懂得用自己的行动去报恩,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需要。然而,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在家里地位“尊崇”,权利无限,义务却为零,经常以自我为中心,甚至养成了自私、任性等不良品质。试想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感恩的人怎么会感恩他人呢?因此,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任重道远,学生的健康成长更离不开感恩教育的滋养。

(二)内涵

《说文解字》曰:“恩,惠也。从心,因声。”恩就是恩惠,与仇怨相对。在西方,感恩(gratitude)来源于拉丁文“gratia”,翻译为恩惠、优雅、仁慈、感激等。基于对“感恩”的理解,学校明确了感恩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等给予自己的恩惠表示感激;感恩既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和积极的情绪体验,也是一种回馈的行为。感恩教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育和发展学生感恩品质的教育实践活动。感恩品质由感恩认知、感恩情感、感恩意志和感恩行为四要素组成,其中感恩情感在感恩事件中才能得以外显。

二、感恩教育特色文化建设路径

感恩教育属于道德教育范畴,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感恩认知、健康的感恩情感、自觉的感恩行为和坚定的感恩意志。结合学校实际,我们从以下五个方面探索感恩教育特色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物态建设,营造感恩文化氛围

无论是基于“格物致知”的儒家思想,还是以物化人的育人理念,进行感恩教育特色文化建设,首先要努力使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感恩”的气息,即从物态环境入手营造感恩教育氛围。学校结合校园空间布局先后设立了六处感恩教育课程体验基地,分别是“珍惜石”“沐恩园”“蝌蚪墙”“书画厅”“感恩墙”“孝亲廊”,还利用专项建设资金建立了以缅怀恩人为主题的“怀恩廊”,并将师生合作创编的43个感恩故事绘本制作成窗帘悬挂于各个教室中,使校园洋溢着浓郁的感恩文化氛围。

(二)课程开发,奠定感恩教育基石

好的教育首先要有好的课程。感恩教育特色文化建设必定要开发感恩教育校本课程。我们遵循“国家课程校本化”“课程内容活动化”的思路构建感恩教育特色文化课程体系,结合《中小学道德教育实施纲要》,开发了“感恩教育学科融合课程”“感恩教育主题活动课程”“感恩教育基地体验课程”“感恩教育绘本故事课程”。四大课程紧扣感恩品质的四维结构,将零散的感恩活动归整修缮为科学的、系统的,符合学情、校情的,具有明确年段目标的校本化课程,为感恩教育特色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特色活动,提升师生的感恩素养

文化产生于活动,存在于活动。感恩教育特色文化建设必将以感恩教育活动为载体。在建设过程中,学校挖掘节日资源设计了很多感恩教育特色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师生的感恩素养。例如结合母亲节开展“讲感恩故事,润稚嫩童心”活动,学生真情流露,畅所欲言,表达了自己对感恩的认识和体会;结合世界读书日开展“感恩经典 阅读成长”活动,学生领略了经典诗文的艺术魅力,在感恩的文化中陶冶了性情,展示了风采;每年感恩节,学校组织爱心义卖,将所得善款全部存入爱心基金账户,用于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并向贫困山区学生捐赠爱心包裹。在感恩教育活动中,全校师生从知恩到施恩,不断以自身言行为标杆,以回报社会为目标,提升了感恩素养。

(四)评价创新,见证学生感恩品质

在感恩教育特色文化建设过程中,为了更直观地考评学生的感恩品质,我们首先建立了与感恩教育校本课程相配套的评价机制,通过“银行储蓄”的可视化方式记录学生的感恩行为,借“存款”将抽象的感恩品质变得有形、可感。其次,学校把学生、班级、教师的评优评先和感恩教育评价有机结合。学生评优有“感恩之星”评比,教师评先有“感恩之光”宣讲,班级评比有“知恩班”“报恩班”“施恩班”评选。评价机制的创新,不仅见证了学生的感恩品质,还坚定了学生的感恩意志,让感恩文化更有生命力。

(五)课题研究,丰厚感恩教育理论

任何教育实践都需要教育理论的支撑,感恩教育特色文化建设更是如此。学校对感恩教育的研究从未止步,共有4项省、市、区级课题相继结题,有多篇感恩教育论文陆续发表,《汇恩亭》《品恩台》《言恩楼》《学恩阁》等感恩教育研究成果集相继问世,为感恩教育特色文化建设项目积淀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三、感恩教育特色文化建设实效

通过感恩教育特色文化建设,不仅为学校找到了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还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感恩特质的文化场、育人场。如校园感恩文化体验基地、感恩教育校本课程教学、师生感恩品质评价体系,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教与学的方式,引领着师生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

(一)提升学生素养

“感恩之星”评比制度,提升了学生的素养。每月“感恩之星”评比,持续激励着学生识恩、知恩、报恩。学生的感恩品质明显增强、综合素养明显提高,每年有多名学生获评江苏省好少年、苏州市好少年、苏州市美德少年,在各级各类比赛中频频获奖。

(二)促进教师发展

“感恩之光”宣讲制度,促进了教师的发展。通过每月一期的感恩事迹宣讲,发掘出众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近两年,学校陆伟、刘玉勇老师先后赴安徽大别山和贵州铜仁支教,党团员教师定期进入社区开展“七彩假日”志愿者活动……感恩精神正影响和改变着教师的行为与选择。

(三)彰显学校文化

感恩教育基地建设,彰显了学校文化。通过感恩教育基地建设,校园环境处处可知感恩,校本课程课可学感恩,特色活动时时可见感恩,感恩教育已成为学校的特色文化,并成为区域内的德育品牌。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通过感恩教育特色文化建设,学校充分挖掘感恩内涵,落实了“懂得珍惜、学会感恩”的育人理念,用感恩文化润泽师生的心灵,影响师生的行为,促进了教与学的深刻变革,推动了学校的内涵发展,弘扬了感恩文化,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办学品质。

猜你喜欢
师生特色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特色种植促增收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师生讨论改病句
师生过招,你敢接吗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