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陶行知文化教育遗产 推进师范院校楹联教学

2021-12-03 13:58鲁晓川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楹联陶行知生活

鲁晓川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长沙 410002)

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该文件在语文学科的具体要求中,明确提出:

开展对联欣赏、撰写等传统语言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的精神品质与人格力量,增强学生爱国情感。[1]

这一要求体现了新时代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动向,也是对以往成功教育经验的切实继承。早在90多年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经推行过对联教育。据戴自俺、周晓平所撰的《陶行知对联的研究》一文记载:1927年底,为了庆祝阳历新年的到来,陶行知组织了春联教学活动。由他亲自指导学生撰写新春对联,他的要求,一是每人至少要创作一副、书写两副;二是要有新意,又必须符合农友的心理需求。这种教学活动得到了学生们的积极响应,写出了很多让农友们拍手称赞的好对联,如:

做到民有民治民享,才是民国;

改造新村新家新心,毋负新年。

同心家计裕;

合力国本强。

但愿中国书呆子;

尽化乡村种田人。[2]

该文将这些作品称为“陶味”楹联。[3]纵观陶行知生平可知,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蕴含教育智慧的经典楹联,而且将这些楹联融入教育教学中,这对当今的楹联教学工作极具启发意义。

一、陶行知创作的楹联类型

陶行知传世的楹联都是为教育而作,从着眼对象来看,其楹联创作涉及多个方面。

(一)训诫亲子联

写给其子陶晓光的一副对联:

宁为真白丁;

不做假秀才。[4]

1927年,陶行知先生在南京倾囊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1940年夏,其子晓光欲进成都无线电修理厂,但需要资格证明,当时无正规学历,便背着父亲向一位副校长索取了一张晓庄学校的毕业证。陶行知先生得知后,即电告晓光将文凭寄回,并捎去一封语重心长的家书,书内还附了上述楹联,借此联他教导孩子要弃虚务实,“决不向虚伪的社会学习或妥协”。[5]

(二)教导学生联

代表作品共有三副,第一副是:

与马牛羊鸡犬豕交朋友;

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功夫。[6]

这副楹联是陶行知为晓庄师范学校礼堂门口撰写的,意在教导学生关注生活实践,这正是其“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第二副是:

放开肚皮吃饭;

打起精神读书。

——题南京晓庄师范食堂[7]

此联以通俗的语言激励学生们积极生活、勤奋读书,颇具感染力。

第三副是:

以宇宙为教室;

奉自然作宗师。[8]

这是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学校时手书的一联,意在引导学生打开视野,在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进行更广泛深入的学习和思考,也是其“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的形象表述。

(三)指导教师联

经典作品有两副,一副是:

以教人者教己;

从劳力上劳心。[9]

此联也是悬挂在晓庄师范学校礼堂门口的,意在告诫所有教师修身立德,为人师表,勤于实践,勇于探索。

还有一副是:

义则居先,利则居后;

敬其所长,恕其所短。[10]

此联是为其创办的安徽公学题写的,意在引导教师们遵循“义前利后”的教育原则,建立起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自我教育联

经典作品有三副,第一副是:

行是知之始;

学非问不明。[11]

该联嵌入“行”“知”二字,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性,他还将自己的名字“陶知行”改成“陶行知”,以字示志,反映了陶行知哲学思想的重要转变。先生还将此联书写送给亲友,可见其对此联所体现的理念之重视。

第二副是: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12]

此联的写作背景是1930年晓庄师范学校被当局压制,没有经费来源而停办,陶行知作此联以明志。也有人考证其是题赠南京、无锡五校乡村教师的,但作品表现的是先生本人之志则是无疑的。

第三副是:

从野人生活出发;

向极乐世界探寻。[13]

这是创建晓庄师范学校初期,陶行知撰写的一副对联。此联表现了其创建晓庄师范学校时筚路蓝缕的现实境遇和锐意前行的乐观情怀。

二、陶行知推行“以联教人”的理念

考察陶行知的生平可知,他23岁赴美求学,深受教育家杜威的影响,可以说是典型的洋才子。那么,他为什么对于中国土生土长的楹联这么感兴趣,并身体力行地进行创作和传播呢?概括地说,陶行知之所以较热衷于创作楹联,这是与其教育理念分不开的。

(一)生活即教育

他在《生活教育》一文中写道:“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14]

楹联具有民俗性、装饰性和趣味性等特点,在清代中叶以后逐渐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陶行知生活的清末到民国时代,更是楹联文化空前普及的时代,写楹联、挂楹联、赏楹联已经成为老百姓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作为一位具有“平民情怀”的教育家,陶行知当然不会对此没有察觉,于是运用和改造这种形式,以之宣传新的教育思想就成为陶行知的自觉选择了。陶行知说:“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15]从陶行知为校园创作楹联、悬挂楹联、为亲友们书写赠送楹联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这样热衷于运用和改造古老的楹联文化,正是意欲发挥其“空气”的功能。

(二)培养健全人格

楹联不但在内容上体现了汉语独有的骈俪之美,而且与书法结合,能产生对称和谐的形式美。这与其教育理念中对于培养健全人格之审美要求正好契合。陶行知说:“所谓健全人格须包括:一、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二、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三、强健活泼之体格。四、优美和乐之感情。”[16]让学生亲近楹联,对于培养其优美和乐之感情无疑是具有春风化雨般熏陶作用的。

三、提高楹联教学有效性措施

推进楹联教育的最主要途径还是将楹联引入课堂。课堂的主导者是教师,师范院校的教师更应成为楹联教学的引领者。

(一)要坚持循序渐进

陶行知曾经提出教育的三字诀:“迷,根据孩子们不断地迷在某种特殊活动的天性,透过特殊的环境、设备和方法,我们培养并引导他们成长,踏进未知之门。悟,根据孩子们的一般的智力,透过启发性的普通教育,我们培养和指导他们对特殊活动取得更深的了解,对人生各方面的关系和宇宙人类的历史的发展取得更广的认识。爱,根据孩子们愿意帮助别人的倾向,透过集体生活,我们培养和引导他们对民族人类发生更高的自觉的爱。”[17]具体贯彻到楹联教学上,则须制定科学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一般来说,楹联学包括楹联本体论、楹联发展史、楹联格律、楹联创作方法、楹联鉴赏批评等内容,但楹联教学却不一定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进行,而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积累情况系统而灵活地安排教学计划,因势利导,逐步提升。

(二)要巧设互动环节

陶行知先生教学思想的核心是“教学做合一”的理念,他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18]楹联教学在传统教育中有一套较完整的教学体系,先背诵《声律启蒙》等对课资料,然后进行循序渐进的对课练习,再进行命题创作。其中的对课练习正是实现“教学做合一”的极好途径。当代的楹联教学可以在借鉴传统对课经验的基础上,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发挥新的传播载体的优势,更高效地实现楹联教学“教学做合一”。

(三)要建立激励机制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19]目前,楹联教育没有和毕业升学挂钩,学生和家长对其重视程度较差,故建立起教学激励机制尤其重要。为激励学生对楹联文化产生恒久的学习兴趣,作为普通教师应做到:第一,及时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除了课堂上给予表彰奖励,还可充分利用网络、报刊等平台为学生楹联创作成果提供展示机会;第二,倡导学生将楹联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以联迎春,以联贺喜,以联会友,这正是贯彻陶行知先生“社会即学校”思想的可行途径。

四、楹联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

自从2003年习近平主席引用楹联阐释为官之道引发关注之后,全国逐渐掀起了楹联文化热潮。中宣部更是提出了“把楹联写在党旗上”[20]这样鲜明的口号,传承和发展楹联文化成为教育界的热点。那么当前推进楹联教育的关键何在呢?陶行知的经验无疑可以给我们启发,他认为:“乡村师范之主旨在造就农夫身手、科学头脑、改造社会精神的教师。”[21]确实如此,文化的传承关键在教师,教师的培养关键在师范。笔者认为,为了造就一批具有楹联文化素养的教师,各师范院校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完善课程体系,推进楹联教学

90多年前,陶行知进行了楹联教学的成功尝试,但由于受社会动荡、时代思潮、经济拮据等等条件的制约,楹联教学在当时没有形成大的气候。与之相比,今天要开展楹联教学,原先的各种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新媒体的普及更为其提供了以往时代无法企及的迅捷、便利的条件。党中央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更为推进楹联教学提供了巨大动力。笔者自2005年起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开设楹联文化公选课,自2008年起在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开设楹联学课程,成为汉语言文学本科必修课程。学生对于楹联文化相关课程兴趣浓厚,大部分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能撰写基本合格的楹联,更有不少学生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全国征联大赛”“中国百诗百联大赛”等全国性征联大赛并获奖。2017年9月,白城师范学院的宋彩霞教授带领团队主讲的在线开放课程《楹联文化》正式上线。这门课程是全国高校第一门楹联方面的慕课,内容广博深厚,制作古典唯美,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目前全国高校已有1万多名学生选修,深受学生喜爱。2018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20年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二)创建楹联设施,形成文化氛围

陶行知教育理念的核心之一是“教育即生活”,这种理念落实到课程教学中,则可概括为“生活即课程”。对于楹联教学而言,在校园中适当创建一些楹联设施,让学生生活在这些设施所营造的文化氛围当中,无疑可以起到“行不言之教”的效果。白城师范学院在这方面的经验也是值得学习的,学院在校园内设计了百副名家楹联的“中国楹联文化长廊”,于2017年正式落成。长廊内设有“白师楹联”公众号的二维码,手机扫描后,即可听到百副对联的吟诵和解说。这是全国高校第一条集文学艺术、书法艺术、碑刻艺术和建筑艺术为一体,融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于一身的楹联文化长廊。

(三)搭建教学平台,培训楹联师资

2015年,笔者组织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10多位教师成立了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楹联普及基地,为切实发挥师范教育职能,基地在全省选择了20多所中、小学成功创建了楹联文化窗口单位。2019年又启动了“楹联教育种子名师孵化工程”,计划5年内在全省培养100个楹联教学名师团队。目前正按计划开展师资选拔、集中培训和线上授课等工作,反响良好。

(四)利用新兴媒体,拓展教学途径

2004年,笔者在第一师范倡导成立了“第一师范国学会”,以之为平台开展了“为食堂出句征对”“寝室楹联大赛”等一系列活动,每次活动参与人数都达数百人,初步形成了校园楹联文化热潮。2004年至2019年,笔者先后应邀到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湖南卫视、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和安徽电视台经济频道参与录制节目,展示楹联文化的独特魅力。近几年来,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这为楹联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平台,楹联教学也有了更多元、更便捷的途径。笔者近3年来利用超星平台和网易云课堂进行了楹联文化线上直播教学,接受线上授课的人数已逾3万。由白城师范学院牵头成立的“中国楹联高校联盟”则为集中全国高校力量开展楹联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猜你喜欢
楹联陶行知生活
陶行知:书香年少时
陶行知夜归
孔府的年节楹联
陶行知不花一分公款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陶行知的另类教育法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我与楹联缘不浅
楹联简史三字经(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