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应急事件中大学生网络志愿服务机制构建
——以白城师范学院“学伴+”网络志愿服务为例

2021-12-03 13:58单冬冬孟凡爽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志愿应急志愿者

单冬冬,孟凡爽,冯 涵

(白城师范学院a.人力资源处;b.传媒学院;c.外国语学院,吉林 白城 137000)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吉林省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关爱广大医务人员,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的指示精神,开展“学伴+”重点学生群体网络学业互助计划,为援鄂人员子女、一线医护人员子女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进行网络学业帮扶。白城师范学院积极响应团省委的号召,开展“学伴+”网络志愿服务活动,负责对接白城和松原两地医护人员子女。校团委通过志愿者招募、遴选、结对、培训上岗、回访等流程,不断完善志愿者的动员和招募机制,通过几次对接,不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网络志愿服务过程中暴露出的网络志愿者动员机制不完善、志愿者与服务对象匹配机制不成熟等问题,形成了相对较为成熟的网络志愿服务体系。

一、突发应急事件中大学生网络志愿服务的价值

(一)突发应急事件与学生网络志愿服务

我国对于突发应急事件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在2003年“非典”危机后取得了快速发展,学者们从情报学、法学、管理学、行政学等多个角度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展开了全方位的研究。2014年,杨海坤、马迅针对我国应急法治存在的问题,提出运用类型化方法加强我国的应急法治建设。[1]林曦、姚乐野通过对“5.12汶川地震”“都江堰7.9大暴雨灾害”等突发事件的调研,明确了情报工作在应急管理中的重要性。[2]2015年,江超颖提出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突发事件应对而言有利有弊的观点,政府应该重视新媒体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的运用。[3]2017年,肖文涛、曾煌林认为在新媒体环境下,网民的高度参与使政务舆情回应成为应急管理中的重要部分。[4]2018年,王萍以大数据为背景,指出环境类网络突发事件应对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建设专业数据库提高信息收集的效率,并成立专家团队对数据进行分析,对危机事件进行持续追踪关注等策略。[5]

通过互联网实现针对突发应急事件的志愿服务有效对接,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同时针对大学生群体设置特定的志愿服务内容,对于大学生德育培养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有利于提高其社会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大学生网络志愿服务可以有效应对突发应急事件,当类似此次新冠疫情突发事件发生时,可通过大学生网络志愿服务平台迅速发起志愿服务活动,有效解决因突发事件无法进行线下服务的弊端。

(二)大学生网络志愿服务的价值

1.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虽然网络志愿服务近几年才兴起,但发展迅速,相对于线下志愿服务具有自由性和灵活性的特征。2013年党中央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要“深化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组织青少年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爱心公益活动、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从而“拓展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等内容,为大学生网络志愿服务提供了理论支撑。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突发应急事件中大学生网络志愿服务活动是践行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补充。

2.有助于推进青年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

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能够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有利于发挥实践育人的德育功能。大学生参与网络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要按照计划要求完成定量的任务,还需要遵守网络文明等相关的要求,形成良性的志愿服务意识,最终形成网络志愿服务时应对困难和突发情况的应变力,应变力的形成过程就是大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人格、提升能力、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过程。因此,研究新媒体环境下重大应急事件中大学生网络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为突发应急事件中高校的志愿服务工作提供参考

当前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主要以社会实践、社区服务、支教等线下活动为主,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暴露了部分线下志愿服务的短板,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和完善。网络志愿服务不但能够完善突发应急事件中线下志愿服务体系,而且能够突破空间的限制,创新高校志愿服务的工作机制,如吉林省“学伴+”重点群体网络学业帮扶专项志愿服务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突发应急事件中大学生网络志愿服务活动并将其系统化、规范化,能够为高校在突发应急事件中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4.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时代的责任和历史的使命。重大突发应急事件中,大学生在网络上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一方面为社会提供紧急状态下的人员需求,增加突发应急事件中的服务人员储备;另一方面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实现自身的价值,逐渐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在网络志愿服务中更加牢固地树立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提升综合素质。

二、大学生网络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网络志愿服务体系缺少理论依据和经验参考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具有突发性,传统的大学生线下志愿服务由于疫情受到限制,部分高校将志愿服务平台转移到网络上进行。然而,网络志愿服务开展的时间相对较晚,机制和体系等存在一定的不成熟性,因此,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网络志愿服务体系缺少理论依据和经验参考,开展网络志愿服务初期出现各类的突发问题,影响网络志愿服务的效果。高校应结合学校的专业特色和实际情况完善大学生网络志愿服务机制,并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查找问题、分析原因、采取措施,逐步完善高校大学生网络志愿服务机制。

(二)大学生网络志愿者的遴选机制受到限制

与传统的志愿者招募遴选不同,大学生网络志愿者的招募无法通过现场的笔试和面试等环节进行选拔,因此遴选机制受到一定的限制。大学生网络志愿者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养等存在一定的不可控性和不确定性,因此网络志愿服务时会出现良莠不齐的服务效果。大学生网络志愿者的遴选同线下的志愿者遴选相比较存在一定的限制,同时,大学生网络志愿者教学技能等方面的差异也会导致大学生网络志愿服务的效果不尽相同。因此,如何打破网络志愿者遴选机制的限制,达到志愿者与对接对象之间的协调一致,是大学生网络志愿服务面临的一个难题。

(三)家长对网络志愿服务存在戒备心理

随着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等防骗知识的普及,国民的安全意识和警惕性不断提高。在大学生网络志愿者对接服务对象的前期,志愿服务的负责人根据上级组织的要求进行前期工作的安排,而在与家长沟通询问相关信息时出现家长不配合、表示怀疑等情况,给后期工作的开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大学生网络志愿者进行对接时,由于部分家长过度的警惕性和保护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会打消志愿者的积极性,因此,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前期要和学生家长明确身份,协调好相关事宜,避免由于家长过度的警惕性与不信任等外在因素阻碍网络志愿服务的进度。

(四)志愿服务对象教育水平存在差异

“学伴+”网络伴学的服务对象包括医护人员子女以及建档立卡贫困户未成年子女。由于城乡教育的差别,服务对象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大学生网络志愿者在准备教案、教学内容以及制定教学计划时,需要针对不同服务对象的受教育水平、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等制定两套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会花费大学生网络志愿者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应该根据大学生所在地区以及服务对象的受教育程度分配志愿者,在认知水平相仿的服务对象中设立线上“帮帮团”,以便于因材施教,合理分配,有效开展志愿服务。

三、构建大学生志愿者网络服务机制的措施

(一)利用媒体和团委平台多渠道宣传动员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由于大学生未在校、居家隔离等因素的限制,高校传统的线下宣传和动员活动受到限制。白城师范学院以团委书记的信息传达为主要平台,采取微信、QQ、公众号、学校网站等线上宣传模式,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宣传和动员,大学生可通过自主报名的方式将志愿服务信息上报到所在学院的基层团委,并由基层团委书记对报名大学生的志愿能力进行审核和把关。

(二)以团组织为桥梁进行合理匹配对接

各基层团委综合各方面信息对报名的大学生网络志愿者进行审核,并将审核通过的志愿者信息汇总到校团委,从而建立大学生网络志愿者信息库。校团委作为对接大学生网络志愿者和网络伴学对象的桥梁,一方面依据大学生志愿者能够胜任教学的年段、胜任教学的科目以及能够进行网络志愿服务的时长对大学生网络志愿者进行分类;另一方面负责对外与吉林团省委、白城团市委以及松原团市委沟通和联系,确保服务对象来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校团委根据合作部门统计的帮扶对象需求信息与信息库中条件吻合的志愿者进行匹配,实现双向合理匹配地对接目标。

(三)规范化招募并强化志愿者岗前培训

通过网络志愿服务平台发布志愿者招募信息的同时制作宣传海报,加大志愿者招募的宣传力度,并严格按照制度要求对大学生网络志愿者准确登记注册,规范志愿者招募注册制度;同时投入专项资金,设立特定的培训场所,对大学生志愿者定期开展线下及线上培训,保证所有志愿者都经过集中培训才能上岗,确保网络志愿者的服务质量。

(四)建立网络支部形成高效的志愿者管理机制

以服务对象为单位建立临时网络党、团支部。以临时网络党、团支部为平台,定期推送反映白城师范学院大学生志愿者先进事迹的系列文章,并开展丰富多样的“云团日”活动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激发家国情怀,提升志愿服务的自发性、主动性和高效性,突出价值引领。校团委联合学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建立白城师范学院疫情期间网络咨询工作微信群,并开通心理支持热线,为疫情期间的大学生志愿者提供科学、规范、有效的心理防护工作,同时,对志愿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反馈,制定相关志愿服务准则,规范大学生志愿者的言行举止,从而对大学生网络志愿者的思想、心理和纪律等方面进行有效管理。

(五)以查找问题为目标建立回访与激励机制

按照拟定的《志愿服务记录办法》中相关要求,使用统一印制的志愿服务记录本,对大学生网络志愿者的服务活动内容及时长进行记录,将志愿服务记录本作为表彰和激励志愿者的依据;建立志愿者星级认定制度,根据志愿者的服务时长和服务质量,对志愿者给予相应的星级认定;同时,以查找问题作为行动目标建立回访机制,与志愿服务对接人员开展回访问卷调查和志愿者自我总结检查,针对问题及时改正,完善了志愿服务机制,使志愿服务对接更加有效。

(六)以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发展为目标探讨长效机制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之策,也是帮助少年儿童茁壮成长为国之栋梁的根本途径。网络志愿服务平台以互联网为依托,围绕医护人员子女以及建档立卡贫困户未成年子女等重点服务对象,开展教育帮扶对接模式,为乡村少年儿童带去良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观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建立起志愿服务常态化开展的长效机制,有效促进网络伴学服务大概率普及,使网络伴学服务覆盖到各个贫困地区。同时,平台对接服务会严格把关,详细记录数据,使服务开展切实可行,助力脱贫攻坚,促进乡村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与人才培养贡献一分力量。

四、结语

通过白城师范学院大学生“学伴+”网络志愿服务在实践中的不断摸索,已逐步形成了针对突发应急事件可供参考的,以网络辅导和在线授课方式为医护人员子女和贫困家庭子女提供网络伴学的志愿服务模式,逐步完善了大学生志愿者网络动员机制和管理机制,打破了空间的限制,创新了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模式。白城师范学院的大学生累计对接百余名志愿服务对象,通过课业辅导、微课堂等教育形式,丰富了帮扶对象的课业学习,提升了帮扶对象的学习质量,志愿服务活动得到服务对象和家长的一致好评,该项目先后获得白城市志愿服务大赛铜奖、吉林省志愿服务大赛银奖、中国志愿服务大赛银奖,在吉林省获得强烈的反响,为助力乡村教育振兴做出了一定贡献,同时也为突发应急事件中大学生网络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定参考。

猜你喜欢
志愿应急志愿者
志愿者
以志愿,致青春
我是志愿者
奔赴在前线的青年志愿者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情景构建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我是小小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