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说健康

2021-12-03 18:50◎郑
养生月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灵枢素问五脏

◎郑 洪

浙江中医药大学(310053)

人们注重养生以防疾病产生,疾病是有症状可言的,那么与疾病相对应的健康有没有准则呢?

人寿几何

健康的一个指标首先是长寿。《周诗》中慨叹:“俟河之清,人寿几何?”人究竟能活多久?怎么活到最久?对这个问题的不息探寻,使中国形成丰富独特的养生文化。上至帝王求药,下至百姓饮食,养生无处不在。

中国人祝福最乐意说“五福临门”,“五福”的说法来自于我国最古老的典籍《尚书·洪范》,其第一福就是“寿”,可见古今心理同一。“五福”中最后一福是“考终命”,又透露出人生的最大无奈。孔颖达注解“考终命”的意思为:“各成其长短之命以自终,不横夭。”能安然活到老死,也是一福。也就是承认,寿命或长或短,然而终不免有一死。所以,人活到多少岁不算短,这个问题关系到幸福感。

古人早就认识到,生命是有极限的。不同生物有不同的寿命期限,《庄子·逍遥游》说“小年不及大年”,并指出朝菌以月为期、蟪蛄以年为期,而冥灵、大椿以千年为期,说明不同物种有其固定的自然寿命。《黄帝内经》接受了这种思想,《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灵枢·天年》说:“人之寿,百岁而死。”当然人类也有个体差异,《左传》称“上寿百二十岁,中寿百岁,下寿八十”;《庄子·盗跖》则说:“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可见古代形成的一个比较公认的观点,人的自然寿命亦即“天年”大致上是一百年。

中医学对寿命秉持着客观的态度,认为“生、长、壮、老、已”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并根据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的特征,采取不同的养生方法。

健康状态“平人”

在有限的生命期限中,保持健康甚为重要。什么是健康?在中医学的重要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多次探讨了这一问题。《黄帝内经》把健康人叫做“平人”。对于健康状态,《素问·调经论》认为:“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意思是说,人体的阴阳平和,充盛形体,三部九候之脉一致,这就是健康的表现。

这个概念简洁而丰富。在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阴阳的概念涵盖着身体、营养、心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是中医最基本的理论。阴阳是什么呢?不好单独下定义。例如一般书上说:上属阳、下属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注意这里一定是相对的,上和下相对可以为分阴阳,上和地不是一对就不能分阴阳。而每一对里,能够分出阴阳就意味着有差别。如果没有高、低之分,怎么区别上、下呢?而感觉不到区别,就意味着阴阳匀平了。所以人们既不会上火口渴,也没有虚寒怕冷。所以“平人”两个字,很好地体现了正常健康状态的特征。

《黄帝内经》其它有关健康的表述,例如“阴平阳密,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灵枢·终始篇》),都是这个意思。可以说“阴阳匀平”完全包含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而且范围比后者更广。

但是疾病的发生,有时会潜在、隐秘地开始。等人体感知到症状才去断定是否有病的话,可能已经晚了。所以中医还注重通过对体表的观察来判断人体内部阴阳是否匀平,即是否健康。有的医生擅长于望诊,例如扁鹊一眼就能看出齐桓侯身体有病,多次提醒,但是齐桓侯因为自己没有感觉,所以不相信,结果耽误了治疗时机。

判断健康的诊察原理

前面《黄帝内经》中所说的“九候若一”,是指从脉诊来断定是否健康的方法。中医脉诊能从局部感知全身脏腑的信息。“九候若一”就是说脉搏都很和调一致,这也是“阴阳匀平”的具体体现,则表明全身气血无偏盛偏虚。

因为健康状态的本质依赖于人体脏腑和经脉的气血。五脏在人体之内,但是会通过相联系的经脉表现于外。对于所表现的地方,《灵枢》中有“十二原”的说法。“原”,就是源泉之意,是五脏气血输出到体表的源头。五脏阴经左右各有一原,加上人体的膏、肓各有一原,加起来就叫“十二原”。《灵枢》说:“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意思是说脾胃将人所吃的水谷化成精气,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五脏六腑,再通过经脉输送到体表十二原,从而滋养全身,如环无端,没有空漏,即“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

这十二原,就是“三部九候”诊法诊治的地方。其中手太阴肺诊太渊,足厥阴肝诊行间和太冲,足少阴肾诊太溪,足太阴脾诊大白,这些穴位正好是脉搏跳动明显的地方。此外心的“原”在大陵,离太渊比较近,一般不单独诊。人体气血对内外不同因素会作出反应,通过十二经脉在外的“原”,就与内在的脏腑相联系起来。诊察这些地方,就可以辨识人体内在脏腑的变化。

后来人们发现,人体的气血变化在总体上是一致的。《素问》提出了“气口独为五脏主”的说法,“气口”就是人们现代诊脉常用的腕部桡动脉搏动处。因为这里虽然属于肺经,但反映着胃这个“水谷之海”的功能。脾胃将人体消化后吸收的水谷精微转化为营卫气血,首先就通过肺主持气脉的功能运送到全身,气口的太渊穴就是手太阴肺经的原穴,肺气所发之处。把握了这个起点处的情况,也就不一定要再到全身各个“原”去逐一诊察了。所以现在诊脉主要以腕部为主,这叫“独取寸口”。

猜你喜欢
灵枢素问五脏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茶香沁心脾 茶方养五脏——乐氏同仁茶饮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漫画
采采卷耳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
玲珑欢
关于《素问》“味归形形归气……”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