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气、神”角度谈春夏养阳

2021-12-03 18:50徐妙燕
养生月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阳气

◎徐妙燕

“九州积气峰前合,万里浮云杖底来”。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更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的最基本物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通过“气”来实现。云出地气,雨出天气;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黄帝内经》讲到气,“人以天地之气生”“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庄子言“通天下一气耳”,“气”无所不在、无时不在。

气,一字多义,有气候之气,如天气、地气、四气、六气、运气;人体之气,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脉气、三焦气化之气等,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如雾露之溉,是谓之气。中医学建立在气的基础上,气包含物质、能量、信息等多种因素。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产生春夏秋冬,表现寒热温凉的气候变化,在五运六气学说中被称作主气,也叫地气,年年如此,固定不变;古人将一年四季用“气”来分段,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形成二十四节气;客气与客运则是其它星体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年年不同,像不速之客,对生物场的影响也很大。大自然存在相生相克的平衡力量,使天体运行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并不断纠正地球上天气的变化,防止过偏过激走向灭亡,这种稳定性使人类得以生存,万物有序生长。

而主宰运动变化的因素被称为“神”,“神乎神,客在门”。“神”的原意:“示”部,木桌上的祭品,与祭祀有关,“申”,有电闪雷鸣、天神脚步之意。传统文化讲究“神”,如“下笔如有神”“心领神会”“人逢喜事精神爽”;人与人之间根本的区别不在形,而在于神明。譬如人的魄力胆识、坚定的意志、高尚的道德情操等,都发自五脏神明;中医诊病“望而知之谓之神”:人体健康与否,可以用有神、少神、无神、假神、神乱来表达。成功人士身边的伴侣,不一定有多漂亮英俊,恰恰是因为有独特的气场与神韵:温和敦厚、善良大度、知书达礼、有担当等;踏春赏花也是关注气神的变化:早春含苞欲放,中春花开烂漫,暮春残花绿叶。

《黄帝内经》高屋建瓴,从宏观角度关心人类的健康,最精彩的是“治未病”思想,一手抓“病机”,一手抓“气宜”,如“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不同的年份、季节,人体气血运行、情绪变化、发病状况各不相同。四肢应四时,关节有病的人,对天气变化的敏感度甚至超过气象仪器,气象预报说有雨,患者说没雨,结果可能就真不下雨。健康的秘诀在于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调整气脉,增利除弊。中医的健康标准:精充、气足、神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黄帝内经·素问》有专篇“四气调神大论”,从气、神角度,强调形神合一,天人同体。

一、“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是四季的开端,阴消阳长,天地重启,万物复苏;春天,比喻生命的初始,万事万物的开端,人的婴幼儿、青少年时期。冬天藏精,将粮食变成精的过程称为藏;陈年的种子在春天萌发出新芽,老树发新枝,将冬天藏的拿出来,转变成新的生机,叫“发陈”。

冬天树叶凋零,草木贮备能量,春天阳气向外发散:抽枝发芽,欣欣向荣;人经历了冬天的藏养,春天气血从内往外走,阳气充足,就神采奕奕、春风得意;对于孩子而言,身体处于“发陈”状态,在一股阳气的推动下,焕发新的活力,进入了生长发育、增强体质的黄金期。如果藏精不好,春天气血向外发散过程会遇到各种拥堵,阳气被郁不能升发,人多感寒冷、骨节疼痛、呼吸系统疾病、皮肤过敏、焦虑抑郁等。因此,春天也是中老年宿疾高发的季节。

二、“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身体需要三种气:父母给予的先天之气;通过食物吸收的水谷之气;大自然的清气。一年有四季,一日也分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古人提倡“亥(21~23 时)寝寅(3~5 时)兴”,春天比起其它季节,可以适当晚睡,但不能超过亥时。“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晚上不睡耗伤阳气,早上不起封杀阳气。春主动,寅时天还没有亮,起床不太现实,一般5 点起床活动,最迟不超过7 时,这样就在体内升起了春天,此时活动、看书、写字头脑清醒,干活不累。长期睡懒觉,阳气升不起来,体内郁火,容易乏力,爱发脾气。在庭院,宽袍大袖,披头散发,极度放松,走走歇歇;若剧烈运动,快速升发,人体气血跟不上,尤其是气血虚弱的人,常出现头晕乏力、嗜睡、背部发冷,这些现象即春困,也是人体的自我调整行为,累了就休息,不勉强自己。

春季风邪主令,风为百病之长,今年辛丑,水气主事,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全年气候偏于寒湿,漫天浓雾多见。春天阳气生发,肌肤腠理疏松开泄,容易被风寒湿邪侵袭,引发外感病症。春分开始,五运六气步入二之气,主客气均为少阴君火,气温向暖,草木勃发,繁花竞放,春意盎然,火、湿、寒交互作用,症状复杂,也是流行病高发时期。要顾护阳气:不可骤减衣物;户外运动不宜过早,多晒太阳,避开大风暴雨、雾霾天气;减少人员聚集,公共场所佩戴口罩。

三、“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对待春天,始终带着善意,庄稼需要浇灌、培育;过度施肥,却致其干枯而死。童年,就象人生的春天,要生发、给予、奖赏,不能扼杀、掠夺、惩罚;正常小朋友气血流通,身体阳气跟着大自然的节奏苏醒过来,充满能量活力。但是,现在很多小孩由于积食、看电子产品或做作业时间太久、饮食不节、缺乏运动,阳气受困了,需要去唤醒。“肝”与木、春天相应,喜条达,假如孩子被父母、老师当众训斥、辱骂甚至歧视、威吓、体罚,导致精神紧张、压抑,下丘脑促生长激素分泌减少,就不能茁壮成长。若违反自然规律,首先出现肝气本身的病变,木生火之力减弱,导致下一季夏天的心火无力、心血亏虚,出现心悸等病变。

四、“志”。“志”讲的是神明,《黄帝内经》将人的精神分为五类:如神、魂、意、魄、志,分别对应心、肝、脾、肺、肾。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叫五脏藏神。五脏的虚实盛衰可以导致神志的变化,而神志的变化又可以导致五脏的虚实盛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心神最重要,若受到伤害,会连累其他各脏的神,神伤则志悲,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常常出现“心神不宁”“失魂落魄”现象。孔子尚正气,老子尚清气,释迦尚和气,和尚者,和气而高尚也。“神养”,其实很简单,跟着大自然的步伐,不过度消耗,无非睡眠、锻炼、精神放松。谚语说:耽误一夜眠,十夜补不全。睡眠非常重要,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体会,若某一夜不睡,身体困损,之后几夜也补不回来。不睡,一天的阳气圆运动变弱变小,生机就会下降,容易生病。

关于养志,《论语》中有一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学生都读过,讲的是:有一次,孔子和几个弟子坐在一起谈论理想,其他人都讲要安邦治国,唯独曾晳的理想与众不同——“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子对他大加赞赏。

曾皙讲的也代表春天的一件大事——每年农历三月的祓禊。举行祓禊时,要用中药佩兰煮水洗浴,称为“兰汤”,佩兰的香气清雅,孔子赞叹它为王者之香;兰汤药浴可以祛湿排毒,使身体散发香气,去除皮肤的黄气。男女相会,还是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很重要的内容,春天是繁衍后代的大好时节,香草对于生殖系统也大有好处,使男女精神上获得欢愉,五脏六腑归于安和,生命变无序为有序。

一年之计在于春,每年的开端,人生的初始,让大自然的清气缓缓进入身体,即是给身体补充阳气,贮存满满的能量,受益无穷!

五、饮食。唐代药王孙思邈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少吃酸性食物,因酸味主收,不利于阳气的升发。食物的气与生长季节相关,饮食要符合时令。孔子“不时不食”,“应季”是对天地、节气、物候的顺应,更是对天地、自然、生命的迎合和敬畏。感受春气的食物,都比较适合,一些芽菜,如香椿、绿茶、花茶、麦芽,脾胃不好的吃黄豆芽,肝火旺的选择绿豆芽,帮助身体阳气升发;还可以吃一些辛味食物,荤菜可配洋葱垫底,给身体开开路,有利消化吸收;将小葱、香菜作为配料少量食用,让阳气更通畅。不吃冷饮及过多水果以免损伤脾阳。每个人体质不同,不能千篇一律。

总之,饮食宜多样化,平时以保持机体平衡的膳食为主,避开偏热、偏寒、偏升、偏降的饮食误区,如在烹调鱼、虾、蟹等寒性食物时,佐以葱、姜、韭菜、酒、醋类温性调料,以防止菜肴性寒偏凉;在食用韭菜、大蒜、木瓜等助阳类菜肴时常配以蛋类滋阴之品,以达到阴阳互补之目的。当然任何食物不宜过量。

夏天五行属火,阳气旺盛,气候炎热,心亦属火,人体阳气升浮,五脏空虚,人往往比较烦躁;三伏天,人体阳气最旺,毛孔张开,经络通畅,有利于逼走体内寒湿瘀毒之邪,宛陈则除之,对于阳虚、冬季易患的疾病,也是治疗的好时机,三伏贴是其中之一,从清代流传至今。建议安心静心,不生闷气,学会情绪转移,如想象蓝蓝的天空、绿油油的草地;若妄动情绪,容易扰动心火,导致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功能受损,心脑易“受伤”。运动后大汗淋漓,不要立即洗澡;最好练静功,调身、调息、调神。

由于熬夜、睡懒觉、空调、冷饮、缺少运动、精神匮乏等原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阳气偏弱,各种邪气乘虚而袭,伤及脏腑气血经络,出现疲劳、代谢障碍、心理疾病等困扰,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猜你喜欢
阳气
春季阳气萌动 宜夜卧早起
晚睡晚起“双杀”阳气
晚睡晚起“双杀”阳气
早中晚养生法
阳气受损,内脏容易“下垂”
晚睡晚起“双杀”阳气
初冬月季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健康养生月历(十一月)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