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何以可能?

2021-12-03 19:16桑宁霞李京
职教论坛 2021年12期
关键词:志愿者居民社区

□桑宁霞 李京

2014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在 《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完善社区教育多元参与协商、合作机制,提高社区治理能力,推动社会治理创新”[1]。2016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中提出“推动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不断丰富社区建设的内容”[2]。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提出了“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3]。当前,如何提升社区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提高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的能力事关我国社会治理发展全局。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导致我国30 个省(区、市)启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一级响应,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以社区为主的防控基本单元发挥了重要的防御作用,凸显了社区治理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地位。社区治理需要居民、公共机构、志愿者、非营利性组织(NPO)、学校、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参与,但是充分、有序的具体实践还需要社区教育的大力支持和引导。社区教育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基础与核心内容,是社区治理实现民主自治、和谐共生、守望相助、绿色和平社区目标的重要渠道与推动力量,其价值引领、主体参与、舆论宣传、融合机制是社区治理的火车头;社区治理是社区教育社区性、教育性和发展性有机联结在一起的重要粘合剂[4],是社区教育功能发挥、价值延展的广阔平台。社区治理、社区教育是多元主体共生的空间和场域,是各类个体和组织广泛参与的共治方式,二者辅车相依,相辅相成。疫情的影响将是长期的,探讨后疫情时代的多元主体在社区教育的影响下参与社会治理、提高现代社区治理能力,有利于激活多元主体的功能和主动性,盘活各方资源,有利于推进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和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有利于夯实抵御重大风险、应对重大挑战的综合实力,从而实现社区治理的良好效果和愿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社区教育的公益性价值是社区治理的动力来源

社区治理工作不可能完全依靠政府的全权管理,为了社区的良性发展和社区治理应有价值的发挥,社区需充分发挥自主性以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社区治理是一个多元主体参与、民主协商共治的实践活动过程,如公共机构、非营利性组织等公益性多元主体便是社区治理的关键参与者和价值实现者。在平衡社区公共利益、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问题中,多元主体只有在社区教育的大力调动和科学引导下,才能实现价值的叠合和功能的彰显。尤其经历过疫情,社区教育合理有效地活跃公益性因素、引导公益力量参与社区治理,不仅能够实现社区教育公益性价值的初衷,还能最大程度地增进社区公共利益,朝着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新格局不断奋进[5]。

(一)开发公共机构服务新路径,促进公益性价值向纵深发展

《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要提高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博物馆和体育场馆等各类公共设施面向社区居民的开放水平。”[2]这些具有社会性、服务性的公共机构作为公益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传播先进文化的任务,还致力于为居民提供机会均等的教育。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态,追求公益性价值,承担传承文化、稳定社会和终身教育的功能,竭力全面提高居民文化素质、丰富精神生活,增强社区凝聚力。公共机构将是一种永久的与人类社会共存的文化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呈正相关,其属性、价值和社区教育的性质、追求、公益性价值不谋而合,因此把公共机构纳入社会大系统,有利于推动社区治理打造共享、安定的宜居社区。

回顾疫情期间的做法,各城市开阔性的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等驻地公共机构或公共设施大多被临时征用,用来安置病患、集中检测等。武汉保卫战初期,面临疫情迅速扩散、新增病例和疑似感染人数日创新高、医疗资源极度匮乏的艰难处境,湖北省、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及时征用包括10 家体育场馆在内的城市大型公共建筑,并在短短10 天内将之改造成16 家方舱医院,用于集中收治确诊病例轻症患者。武汉方舱医院的3 万余张床位极为有效地缓解了医疗压力、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扭转了被动的防治局面,实现了武汉抗疫由守到攻的重大转变,为人类共同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面对罕见的危机,公共图书馆虽相继闭馆,但服务从未停止。身处疫情防控最前沿的武汉各图书馆积极与社区教育合作,通过网络为居民提供了数字资源、健康信息、知识咨询等专业服务;为方舱医院精心挑选图书、建立“微书房”,丰富方舱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文化生活;下沉社区馆员在社区大力推广“云阅读”“云图听书”等服务,为居民送去极致的读书体验[6]。宁波图书馆采取无接触投递到柜、信用服务等方式提供文献借阅服务,便捷化、多方位地保障了读者的阅读需求。太原市图书馆开展网上读书会、线上观展、亲子阅读、云论坛、图书推荐等颇具特色的线上主题、专题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7]。

吸取疫情防控的经验,体育场馆建设方舱医院和核酸检测平台是人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创新之举,它延展了人们对体育场馆仅用于比赛、健身、文娱等活动的认知,民众学习方式的变革也为图书馆等文化服务部门提出新的创新与升级要求。在与社区教育的合作与启发中,公共机构服务社区治理的新路径得以开发,公益性价值不断向纵深发展。

(二)NPO 大力汇聚民间力量,推动公益性价值横向延展

非营利组织(NPO)是社区居民基于共同的需要,志愿组建的非政治性、非营利性、民间性的社会群众性组织[8],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发挥着提供公共物品、化解社会矛盾、弥补市场失灵和改善政府失灵的作用。在社区教育的科学引导下,NPO 以其独特的力量大力整合民间的人、物、财等资源,带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实现人们的自我教育、宣传和管理,是促进社群快速发展的推进剂[9],也是社区政府职能转变和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重要载体,由此社区治理要充分重视NPO 发挥的积极作用。NPO在疫情防控各阶段和各领域始终坚守社会组织的公益性价值,并在提供广泛的资源支持、拓宽居民就业渠道、复工复产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社区教育将NPO 寓于社区治理中,全方位提升社区教育水平的同时,还能有效实现社区的共建共享与和谐发展[10]。

提供广泛的资源支持。NPO 主要以项目制的方式参与社区治理,方便快捷和透明的公益众筹有助于其提供资源支持。社区教育擅长培育活动类、服务类、权益类等多种类型的NPO 和学习团体,人与社区良好互动,发掘了大量的社区达人,构筑起社区共同体[11]。面对重大危机,各级慈善总会、红十字会等充分发挥枢纽作用,募集款物并及时拨付。北京市韩红爱心慈善、小米公益等250 余家基金会与社区对接,积极认领物资需求、筹款筹物、捐赠资金,并在网上实时公示[12],为疫情下的社区治理带来了巨大的正能量。湖北省红十字会、武汉市慈善总会等在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接收社会捐赠的款物、统一调度医疗类物资[13]。沈阳市60 余家NPO 充分发挥专业、资源和协调优势,积极有效地配合政府、联系群众,筹集了口罩、药品、消毒液等医疗物资,以及肉蛋奶、虫草粉等食品,以此协助社区正常运转、帮助居民正常生活[14]。米面粮油、瓜果蔬菜从四面八方而来,助力社区挺过最艰难的时刻。

畅通渠道,激活就业。社区NPO 立足于社区和广大居民的需求,在社区教育的组织下,各类NPO积极调整就业者的心态、拓宽就业渠道,引导辖区内企业复工复产,极大地为全面抗击疫情、恢复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汇聚了社会力量。面对冲击,北京市700 多家行业协会商会收集行业信息,协助政策制定,搭建服务平台,推动市场供应和复工复产;首都文化产业协会倡议“减免中小微文化企业租户房租”,积极应对疫情冲击。云南等边境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也迎来了新的挑战,慈善类的社会组织主动对接财政部门,落实相应的优惠政策;各行业协会、商会纷纷为辖区内的企业设计科学的复工复产方案、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农村地区的NPO 还引进优良品种,增加技术培训,提升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多思路助力乡村振兴和农村脱贫[15]。另外,对于很多面临失业窘境的居民,社区教育联合NPO开展固定项目,组建孵化基地,主动为弱势群体提供技能培训和互通资讯,帮助居民再就业。防疫期间,各类NPO 大力汇聚全社会的力量,其公益性价值逐步实现横向延展。

以战“疫”为检验,公共机构和NPO 作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为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创新奠定了物质基础。社区教育是教育理念,也是教育实践,其公益性价值必然以理念和实践为媒介显示出独特的生命力。从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筹集生活物资,到打通物资配送“最后一公里”,更多的温暖不仅彰显了公共机构和NPO 存在的价值和承担的社会使命,为我国全民抗疫贡献了应有的专业力量,还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人们对二者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功能重新审思,为后疫情时代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提升公益性事业的服务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社区教育的人力资源是社区治理的基础力量

社区教育致力于培养公民意识、推动共同参与、涵养公共精神,从而实现人与社区的共同发展。社区治理以人为出发点,创造社区特色精神和文化,旨在构建平和安宁、守望相助的和谐社区。居民作为社区教育的对象,参与社区治理是实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重要方式[16]。作为社区教育的有生力量,志愿者队伍的发展壮大符合和谐社区建设自身的内在需求。“人民至上”的伟大抗疫精神是开启人民伟力的密码,也是中国抗疫斗争的鲜明写照。防疫常态化背景下,居民和志愿者不仅是社区教育的主要人力资源,也是社区治理与建设的生力军。只有把人民安危摆在首位,增强社区与居民、与志愿者的黏合度,提高居民自治能力和志愿者队伍建设水平,才能有效提高社区治理的水平。

(一)社区教育的对象:居民

作为社区教育的主体,居民参与社区教育和社区治理是其主体性的本质体现。社区教育的核心不仅在于全面培养居民的各项能力,还在于提高居民的公共精神和社会归属感。社区治理的核心诉求是让更多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中来,真正体现居民的意愿和要求,推进民主化进程[17]。社区治理与社区教育在社区发展过程中都极为尊重居民的天然权利,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全国的社区教育系统坚决按照国家关于疫情防控的工作部署,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功能价值,在引导居民理性认识、培养居民参与能力、培育公共精神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推动社区治理进一步构筑共建福祉、守望相助的和谐社区。

居民知信行一,主动居家隔离。防“疫”是一场人民战争,社区层面引导居民理性认识,科学做好防治,才是战“疫”制胜之道,不仅要在观念上最大程度地凝聚公众共识,而且要在防治行动中更多地形成合力[18]。各省市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纷纷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向社区居民大力宣传、推荐权威新闻网站、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防疫信息,做好舆论引导,及时公开信息,提高防控工作的透明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指导居民秉持科学态度、坚持科学认知和施策,从而起到高效的联防联控作用。社区充分运用社区教育的宣传功能,综合发挥知识知晓程度与信念态度二者的联动效应,合理地普及有效实用的隔离防护知识,稳定居民的消极情绪,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倡导积极的社会风向,强化隔离信念,落实防护行动,从而提高居民的依从性,促使人们坚定信念,持续跟随国家政策要求,遵守社区制度,安心居家隔离。

居民终身学习,提高参与能力。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主要通过居民来发挥作用。社区教育对于培育居民的参与能力具有天然的优势,如通过开展丰富的活动和课程,为居民提供了学习、聚会、讨论的空间,增强了居民对公共事务的分析、理解、判断和互动等能力。防疫常态化背景下,教育部社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联合各级社区教育指导中心、社区大学,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开通“网上社区教育大讲堂”微信公众号,汇聚了全国各地的科普、艺术、健康和生活等主题微课,充分发挥系统优势,投身疫情防控第一线[19]。“广州终身学习”APP 为丰富全民生活,设置了居家生活、人文艺术、中国文化等热门课程。武汉市武昌区社区教育学院建立的开放性多元议事平台作用显著,居民基于平台共同商议社区事务,有效地锻炼了人们的表达、协商等能力,还能使他们在实践中体验、感受和成长。

培育公共精神,投身志愿服务。公共精神是联结居民情感的纽带,也是社区治理的方向与社区教育的核心。深化社区教育、培育公共精神能够有效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促进社区治理良序发展。在防疫过程中,社区教育通过协商、对话、沟通、议事等形式,以及普及防控知识和公共卫生知识、共享生产生活信息、预判疫情防控走向等方式,为居民进行宣传、教育和引导,化解矛盾,缓解心理压力,使人们彼此之间从冷漠淡薄尽快转变为体恤扶持。另外,居民作为社区的主人翁、社区防疫的主体力量,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捐赠款物,为筑牢坚不可摧的社区防疫战线保驾护航,在这场自上而下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发挥着主导性的“扛把子”作用。

推进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不仅为社区治理输入关键的主体力量,也有助于实现社区教育的本质回归。搭建各类活动平台,为居民提供参与社区治理机会的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居民参与能力、涵养公共精神,释放自治的生机活力,由此切实发挥社区教育在社区治理中的价值和作用[20]。

(二)社区教育的队伍:志愿者

社区志愿者是活跃在我国社区建设工作一线的队伍,这支队伍具有鲜明的利他性和无偿性。《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提出“积极开展面向社区志愿者的教育培训,增强其组织和服务居民的能力”[2]。近年来,我国志愿服务事业欣欣向荣,社区志愿服务已成为我国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面对世所罕见的危机,我国广大居民和志愿者不计报酬,自愿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知识、财物,严防死守,织牢织密65 万各社区防空网,坚如钢铁的志愿者队伍,是打赢这场抗疫之战的重要力量。因此,社区在充分整合和开发社区人力资源时,可以充分发挥志愿者的宣传功能,引导居民主动参与社区治理,合理有效地开发无形资源。社区教育通过公开招募、培训、权益保障等手段引导优秀的志愿者主动担负社区教育和社区治理工作,建立志愿者队伍,为社区治理增添新鲜力量,从而打造和谐、幸福的社区新格局。

公开招募,权益保障。社区教育是全民、全方位、终身的公益性教育活动,运用大众传媒可以更多地吸引关注慈善事业人士加入志愿者队伍。防疫过程中,社区的志愿者需求量激增,很多社区在社区教育的辅助下,借助互联网平台,购买网络培训课程,集中培训志愿者,并建立健全志愿者登记系统,完善激励制度,为志愿者提供服务证明[21]。志愿者可以利用手机定位功能进行签到和签退工作,活用志愿服务平台,在精简人员的同时完成项目运作,有效缩减社区的用人成本。社区教育组织、培训志愿者时,尤其要对志愿者告知风险、规范培训和提供防护保障,最大限度地帮助志愿者减少传染和意外,大力争取各项保障,切实保护志愿者。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等联合公益资源推出志愿者的关爱保护措施[22],这是志愿服务发展到新阶段的表现。

建设志愿者队伍,维护社区在特殊时期的正常运转。防疫关键时刻,万千志愿者挺身而出,在社区教育的有序组织和培训基础上,深入社区,协助社区开展疫情监测、人员管控、卡口巡查等工作,当好防疫宣传员、引导员、联络员,竭尽所能守护人们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彻底杜绝隐患,多地社区志愿者设置门卡,严格管控外来车辆和人员。北京博能志愿基金会等公益机构发起“京鄂iWill 志愿者联合行动”,志愿者为多地居民提供了社会心理、医疗健康等志愿服务[12]。多地组织志愿者制作宣传板、宣传海报、发放宣传单,为公共场所消毒消杀。浙江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发布了 《群防群控疫情倡议书》,号召从学入手,从我做起,从严要求。武汉多名志愿者了解到本地区农产品受疫情影响滞销严重,立即牵头建立购销平台,利用微信平台发布团购信息,为种植大户售出了大量农产品;同时还帮助有需求的居民购置药品与食物、开办相关证明、协调居民用车等事宜。在这场巨大的考验中,广大志愿者挺身而出、不惧风险、冲在前面,主动融入社区治理,凝聚起群防群控的强大力量,为居民筑牢安全的钢铁防线。

社区教育指导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充分激发志愿者的参与热情,弘扬志愿精神,从而保障志愿服务的可持续性,维系社区志愿服务体系的高效运转,也为社区治理带来了大量的有生力量[5]。正是这千千万万的志愿者积极投身到这场全民战“疫”之中,聚涓滴之力,汇集战“疫”必胜的力量,共护山河无恙。

无论是在战“疫”攻坚阶段,还是防疫转入常态化,居民和志愿者作为社区教育的人力资源,为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奠定了队伍基础,二者素质与能力的共同提升是实现社区善治的内生动力。后疫情时代,在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中,居民和志愿者不仅要与其他多方主体勠力同心,而且要敢于表达需求,积极参与决策,承担起评估、监督等主体责任,共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社区共生发展。

三、社区教育的融合机制是实现社区治理的重要契机

在各方尊重、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学校和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场地资源皆可成为社区治理的强大后备力量。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关键是要建立起有效的融合机制,这个融合机制是关系社区教育能否有效融入社区治理的更为深层、更为重要的问题。社区教育长期形成的如学社融合、社企融合等融合机制,丰盈了社区治理的资源、开阔了视野、带来了更多元的社区服务主体,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现代化对教育的要求。后疫情时代,融入社区治理已成为社区教育增力的源泉[4],有利于实现资源最大化、最优化的集聚与释放,进一步打造和谐稳定、共同参与、协商共治、合作互动的社区新格局。无论是社区教育的基层实践还是上层设计,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时代趋势[23],社区教育调动多元主体参与形成的一些成功经验,能够在后疫情时代直接为社区治理所采用。

(一)学社融合

“学社融合”的理论和实践来源于日本,即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通过开放设施、资源互换等方式互补与协作。《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中提出“推动实现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充分利用社区内的各类资源,开展校外教育及社会实践活动。”[2]当前我国很多地区正逐步将学校教育资源转移到社区教育中,将学校的力量延伸到社区,二者良性互动,从而在体制机制上保证学社融合的有效运行。近年来,我国极为鼓励中小学向附近社区开放,旨在为每个人提供享受学校教育资源的机会。学校丰富的课程项目、人力、物力等资源是社区治理发展的土壤之一,学社联手,不仅能够促进社区资源的多样化、社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丰富化,还有利于完善社区治理,推进学习型社区再上新台阶。疫情发生以来,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前所未有,防疫常态化背景下的学社融合新趋势需联系疫情之前时期的做法。

我国的学校教育也在加快特色项目品牌建设和特色课程建设的步伐。项目方面,近年来,我国高校的论文、全国性的社区教育立项课题和实验数量逐年递增,理论与实践协同推进,以期探索社区教育的新研究领域。课程方面,多地中小学已形成了学校资源向社区开放的长效机制,学校依托教育资源免费向社区提供电脑培训、英语培训等课程,组织美术作品为街道布置“市民画廊”等。人力方面,我国学校的人力资源向社区开放,实践相对早于政策。实践上,上海的中学利用师资优势,从本世纪初便安排计算机、英语等教师到社区上课,义务指导社区组织各项活动满足社区需求[24];社区也聘请学校声乐、美术、书法教师指导热爱艺术的居民。近年来,国家不断鼓励高校、职校开设社区教育专业,鼓励相关毕业生从事社区教育工作,从而发挥高校人力资源“蓄水池”的作用,全面培育社区教育专业人才和师资。物力方面,我国多地大、中、小学校逐渐参与社区服务,与社区共享场地设施,举办喜闻乐见的活动,充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例如湖南省岳阳市九华山小学制定了《学校资源向社区开放制度》,在保证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全方位向社区开放运动场、图书馆、阅览室、计算机室、实验室等教育资源;上海华林中学在校内开展摄影、体育等丰富活动时,力邀社区居民参与参观;2016年,香港“开放学校运动场地及设施以供社区团体借用”进入立法程序;目前,北京、上海等地中小学体育场馆开放状态已比较稳定,南昌等市的高校体育场馆已实现对外开放;一些社区和学校签订了《体育场地开放协议书》。

依托学校,开展社区教育。社区学校既是社区教育的组织实施者和协调者,也是社区治理的利益主体,是构建社区治理工作平台与实施的关键力量。大学管理体制将社区学院有机融入大学体制中,促进二者共享资源、相辅相成。依托太原市电大建立的太原市社区学院是全市社区教育教学指导、科研和培训中心,指导、协调、服务着全市的社区教育教学活动。2016年,女性再教育公益平台河南母亲学院成立,它依托郑州大学丰厚的教育资源,旨在提升母亲综合素养、推进家庭文明,为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和谐进步作出积极贡献。很多学校还纷纷挂牌成立老年大学,如广东开放大学推进全省开放大学体系加挂“老年大学”的牌子,推动全省老年教育办学网络建设;西安交通大学老年大学雁塔校区为推进老年教育事业、繁荣老年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与社区实则是伙伴关系,二者血脉相连、命运与共。后疫情时代,将学校看成是社区发展的“精神堡垒”和支柱,学校扩展服务方式,主动且妥善地开放资源,不断地与社区治理相适应,就能逐渐打破学校与社区、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壁垒,共同为社区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二)社企融合

社企融合是企业与它直接面对的社区环境的互动关系,既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慈善捐赠、员工志愿服务、支持社区治理的过程[25],也是解决社区问题、建立和谐的社企关系、获得积极社会影响,以实现社会目标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过程。《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鼓励相关行业企业参与社区教育”[2],企业是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的重要资源提供方和参与合作方。当前,国际国内双循环和疫情防控新形势下,社区教育需与当地的行业企业、劳动就业机构联合起来,帮助社区中有劳动能力的待业人员,尤其是弱势群体生活得更体面;另外,企业将食物、运输链、场地等有生资源传输至社区,助力社区治理,从而维护社区在特殊时期的正常运转。

借鉴防疫经验,常州市的一些社区教育中心在残疾人和企业之间牵线搭桥,根据用工需求,组织尚未就业的残疾人培训专项技能,并推荐到专门吸纳残疾人的企业工作。北京农产品流通协会遴选198 家“点对点”食材供应配送企业,加大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链家集团深化“社区好邻居”共建项目,多形式为居民提供志愿服务,多数门店变身网购代收点,为人们送菜上门、代送快递等。山西九牛牧业及时启动防控整体运行机制,每天将爱心牛奶、面包、鸡蛋等物资分批送达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等防疫最前线,为抗击疫情保驾护航。

当前,随着国外疫情的不断蔓延,国外新增病例屡创新高,回国人员逐步增长,外防输入成为防疫的重中之重,我国主要釆用指定酒店隔离的方式。相关部门需按照政策文件要求对境外人员开展相应的酒店隔离综合措施,进行集中观察14 天及以上,并且做好在隔离期间的服务工作,为入境人员提供可靠的医疗服务,这不仅是对入境人员本身的安全负责,更是为了维护来之不易的抗疫成果。入境人员酒店隔离防控工作头绪众多,涉及酒店、医疗等多个部门,需要各部门相互协调,做好安全隔离、柔性管理,保障好隔离期间入境人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为新形势下的防疫工作提供良好的示范效应[26]。各地的隔离定点酒店,认真研究政府要求,提前规划员工的岗位布置、防疫措施等,为员工发放隔离衣、戴护目镜、口罩、脚套、头套等,在各环节提供无接触服务,把相互感染的风险降到最低,以保护员工和隔离人员的周全,全力履行社会职责。国家需把酒店等场所纳入重大应急保障系统,以应对传染病大爆发时现存医院紧缺的情况,如此即可更好地和病毒传播赛跑。

后疫情时代,企业不但要实现企业投资者的利益,还需相对履行社区责任。企业将参与社区治理、提升企业合法性纳入企业的战略规划,高度融合企业战略和参与社区治理,从而打造安定和谐、共建共享、绿色和平的社区新局面。

社区教育从来只是手段和途径,而非目的,社区最终实现的效果是通过社区治理、社区和谐来体现的。社区是人民健康生活保障的底线,也是疫情防控排查的底线。疫情启示我们,人类共同的灾难需要人类共同合作来解决,尊重、理解、合作、共生的人类共同价值观比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社区教育将公共机构、NPO、居民、志愿者、学校、企业等多元主体纳入社区疫情防控的基层治理中,助力各方良性互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不仅能弥补基层组织人员不足、资源有限的短板,还能形成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活力。运用在战“疫”中积累的成熟的合作优势,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才能体现出社区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正是社区教育的实践开创了我国社区治理的先河,为社区治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方向。只有不断探索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的内在规律,深化社区教育的价值,激发社区教育的有生力量,活用社区教育的融合机制,才能使社区教育针对常态与危机的特征主动承担起治理责任,促使社区治理不断实现互助和谐、共建共享、平安宜居的社区新格局。疫情尚未平息,大考仍在继续,但我们坚信亿万人民共同奋斗的未来之中国,必将在后疫情时代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猜你喜欢
志愿者居民社区
志愿者
我是志愿者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大作战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