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报刊编辑活动和编辑思想

2021-12-03 23:24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晨钟副刊李大钊

魏 星

(《中国科技术语》编辑部,北京 100717)

一、李大钊的报刊编辑生涯

李大钊的报刊生涯与其政治活动相伴始终。从1913年《言治》月刊创刊开始,到他被捕的那一年(1927年),从事报刊编辑活动十余年。李大钊的报刊活动是他短暂而光辉的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创办、编辑的刊物多是同人刊物,编者即是主要撰文者。从1913年到1927年,由他创办、主编和参与编辑的报刊有《新青年》《每周评论》《言治》《法言报》《晨钟报》《宪法公言》《少年中国》《国民》《新潮》《甲寅》日刊等17种之多。共撰文400余篇,近百万字。文章署名有:李大钊、守常、剑影、孤松、明明、冥冥、常、李钊、钊、李守常、S.C、L.S.C、T.C.L、T.C.、秦华、李秦华、猎夫、猎父等。

1913年4月,李大钊与他在北洋法政专门学堂读书时的同学郁嶷主持编辑的《言治》月刊创刊。《言治》月刊初创时期在国内影响很大,这与两位主编的努力分不开。1916年,李大钊在日本留学期间,主编留日学生总会机关刊物《民彝》,旨在振奋中国留日学生的斗争精神。在日留学期间,还编辑出版神州学会的机关刊物《神州学丛》。从日本回国的李大钊应汤化龙之邀,在北京主编《晨钟报》。8月15日,《晨钟报》创刊。二十多天后,由于与研究系在政治上发生分歧,他辞职离开《晨钟报》。离开《晨钟报》后,李大钊参加了《宪法公言》杂志编辑部的工作,与郁嶷、高一涵等为主要撰稿人。1917年1月,李大钊参加《甲寅》日刊的编辑工作,在其上发表文章共70余篇。与此同时,又参加编辑《言治》季刊。1918年1月,正式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1918年12月,李大钊与陈独秀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1919年1月1日,《国民》与《新潮》创刊,李大钊担任导师、顾问。1919年7月1日,五四时期有较大影响的社团——少年中国学会正式成立,李大钊被推举为该学会机关刊物《少年中国》的编辑主任。1919年2月开始主持北京《晨报》副刊的改革。曾指导《劳动音》《工人周刊》《向导》《政治生活》的编辑出版。1925年12月30日—1926年2月3日李大钊发表《土地与农民》一文,在《政治生活》第62、63、64、67期连载。这篇文章后被毛泽东收入《农民问题丛刊》,作为农民运动讲习所学员的学习材料。

在白色恐怖的威胁下,李大钊坚持在北京继续革命工作及报刊活动。1927年4月6日,李大钊被捕。就在被捕前的几个月,他还在《政治生活》上发表了《日本帝国主义者的赤化观》等文。4月28日,李大钊英勇就义,年仅38岁。

二、李大钊编辑的主要报刊

(一)创办《晨钟报》

1916年李大钊从日本回国,应汤化龙之邀,在北京主编《晨钟报》。他将报纸取名为“晨钟”,期望当此“旧期之黄昏已去,新期之黎明将来”,“方死方生”“方毁方成”之际,“振此‘晨钟’”,唤起“吾民族之自我的自觉”,担当起“青春中华之创造”的使命!他认为“新文明之诞生,必有新文艺为之先声”。《晨钟》应“高撞自由之钟”,以新文化的勃兴为己任。经过两个月左右的辛苦筹备,“瘅精瘁力”,《晨钟报》于1916年8月15日创刊,李大钊担任总编辑。[1]

(二)李大钊与《新青年》

《新青年》,创刊于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新青年》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是新文化运动的首创者,是反对封建主义思想,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主要阵地。《新青年》编辑部于1916年底迁到北京,逐渐和在北京的进步知识分子集合起来,一批具有革命思想的知识分子进入编辑部参加编辑工作。这时的李大钊开始为《新青年》写稿。1918年1月,《新青年》第4卷开始,宣布“所有撰译,悉由编辑部同人共同担任,不另购稿”,具有了同人杂志的形式。李大钊此时已是《新青年》的经常写作者。1919年,《新青年》第6卷起,成立了编辑委员会,由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尹默轮流担任编辑。

李大钊在《新青年》第5卷第5号上发表《庶民的胜利》与《Bolshevism的胜利》,这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献。1919年5月,《新青年》第6卷第5号由李大钊主编,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专号,发表了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第一次得到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这一期《新青年》还集中刊登了其他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共7篇。

李大钊对《新青年》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发挥了特殊的重要作用。李大钊将俄国的十月革命作为中心来论述这次大战的影响和意义,这样的文章是《新青年》上从来没有过的,说明李大钊的思想已经正式对《新青年》的方向发生了影响。《庶民的胜利》与《Bolshevism的胜利》这两篇文章给当时的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提供了划时代的新内容、新意义。从这时起,新文化运动无论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规模上都向前发展了。在思想上,《新青年》已突破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围,开始具有了共产主义思想因素。[2]

(三)创办《每周评论》

1918年11月27日,陈独秀、李大钊在“文科学长室议创刊《每周评论》”[3]。与会者有高一涵、高承元、张申府、周作人等。编辑所即设在北京沙滩北大新楼文科学长办公室,发行所在北京骡马市大街米市胡同79号。

1918年12月22日,《每周评论》创刊。内容有国外大事评述、国内大事评述、社论、文艺时评、随感录、新文艺、国内劳动状况、通信、评论之评论、读者言论、新刊批评和选论等十二个专栏。其中,国外大事评述、国内大事评述、社论、随感录等栏目,在前二十五期几乎每期不断。通过这几个栏目,《每周评论》密切地跟随着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的发展,用进步的观点加以报道和分析,提出自己的意见。尤其是随感录,分析深刻,见解独特,其中有不少是尖锐抨击封建势力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短小精悍之作,这就使《每周评论》带上了同时出版的任何资产阶级报刊所没有的革命战斗性。[4]革命战斗性这个特点融入了李大钊、陈独秀的编辑思想。它的这一突出的特点后来被许多进步刊物采用。

李大钊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新纪元》《光明与黑暗》《秘密外交与强盗世界》等51篇文章。在他的积极引导下,《每周评论》与时政紧密联系,揭露当时社会制度的种种弊端,发表慷慨激昂的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倡导革命,更紧密地配合现实政治斗争的发展。

(四)改革《晨报》副刊

1919年2月7日,由李大钊主持改革的《晨报》第7版(即《晨报》副刊)出版。五四时期著名的“四大副刊”之一《晨报》副刊以崭新的面貌出现,介绍和传播新思潮,它对“五四”新式副刊的产生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1919年2月7日,《晨报》副刊在李大钊的主持下开始了改革,经历一年多的改革,逐步由一个旧式副刊转变为一个日益成熟和完全的新式副刊。它的转变以及具有的鲜明特色与李大钊的个人努力和思想倾向有密切关系。

三、李大钊的报刊编辑思想

李大钊是一位杰出的编辑家,长期的编辑实践使他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编辑经验,编辑工作具有独特的方针和原则,形成了鲜明的编辑思想。他的编辑思想在他的报刊活动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这些编辑思想对《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刊物的发展方向具有深刻的影响。

(一)旗帜鲜明,有明确的政治方向

李大钊主编和参与编辑的《晨钟报》《甲寅》日刊、《新青年》《每周评论》《晨报》副刊、《工人周刊》等刊物根据形势需要应运而生,旗帜鲜明,为唤醒民众、宣传马克思主义、号召革命、指导工人运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章士钊在《〈李大钊先生传〉序》一文中说:“吾以素性疏懒,不能摆脱社会枷锁,因之讲学与治事打成两橛;而守常却不然,彼凡持一理,必先视此理是否合于当时环境,及己是否能实行以为断。”[5]可见,李大钊非常重视报刊活动的政治性,将“治事”与报刊活动紧密结合。它不受社会枷锁的羁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随着李大钊等的加入,《新青年》顺应革命形势的发展需要,逐渐地由民主主义性质转变为宣传社会主义性质的刊物,内容由反对封建主义发展到反对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由宣传民主主义思想发展到宣传马克思主义,由思想斗争转变为政治斗争[6]。李大钊的思想对《新青年》政治方向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

由陈独秀和李大钊创办的《每周评论》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在发刊词中提出“主张公理,反对强权”的办刊宗旨。《每周评论》将政治性放在首位,充分体现了李大钊旗帜鲜明、有明确的政治方向的报刊编辑思想。《每周评论》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密切适应政治斗争进行宣传鼓动,充分发挥了舆论对政治斗争的导向作用。

李大钊在创办报刊的过程中,始终密切注视国际政治风云变化,善于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努力把中国社会发展变革的实际需要与世界发展变化的新潮流结合起来,从中寻求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道路。[7]

(二)坚持真理,提倡容纳不同意见

坚持真理、提倡容纳不同意见是李大钊在报刊编辑工作中一贯主张的思想。他认为“是非以辨析而愈明”[8]。《新青年》《每周评论》体现了李大钊允许发表不同见解,以各家争鸣的方式来宣传革命、宣传真理的编辑思想。

李大钊与胡适展开“问题与主义”之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胡适1919年7月20日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李大钊回应了《再论问题与主义》进行批驳。此后,胡适发表《三论问题与主义》《四论问题与主义》,继续坚持与发表自己的观点。李大钊不久即陆续写出用马克思主义回答中国社会根本性问题的文章,如《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等。[9]李大钊与胡适的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辩论,是出于对“是非”的辨析、讨论,而不涉及对个人的私见。

李大钊在报刊编撰活动中,始终坚持真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思想来推进文化发展。在《真理(二)》中他说:“……孔子之道有几分合于此真理者,我则取之;否者,斥之。……真理乃自然的因果的,宗教传说乃神秘的迷信的。故吾人与其信孔子,信释迦,信耶稣,不如信真理。”[10]可见,李大钊能够客观地看待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能够辩证地、批判地吸收。

(三)关注民生,贴近现实生活

李大钊在报刊编辑中关注民生,重视贴近现实生活,发挥报刊在现实斗争中的作用。他认为“新闻事业,是一种活的社会事业”;“新闻是现在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11]新闻工作者应当把眼光映注到全社会的生活上去。

李大钊发表过多篇文章来抨击封建制度给广大妇女带来的深重苦难,通过报刊来倡导妇女解放。“妇女如果不读书,没有文化,就永远也摆脱不了受压迫、受奴役的地位。”[12]他非常关注劳动妇女中存在的普遍性的问题,认为全体妇女的解放才是真正的妇女解放。并指出妇女问题的根源是当时的社会制度。

1920年11月7日,李大钊领导的北京共产党小组的机关刊物《劳动音》创刊。针对工人群众的特点,《劳动音》通过具体事实和典型事件来面向工人通俗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以便更容易为广大工人所接受。

(四)报刊编辑手段灵活,具有创新意识

李大钊倡导白话文运动,提倡使用新式的标点符号。《新青年》上新式标点符号的运用,是我国现代报刊史的首创,是报刊史上一项极为重要的革新[13]。《每周评论》以及在李大钊指导下出版的几种刊物如《新潮》《国民》等也先后使用新式标点符号。这一做法逐步得到整个社会的承认,渐渐推广起来。

创新报刊版式。李大钊和陈独秀等把《每周评论》办成了一个颇具专题性质的刊物,一改过去的报刊版式门类繁多,涉及面宽泛而且重文辞不重新闻的旧模式[14]。《每周评论》以时事述评为主,每周出版4开1张,分4版,每版4栏,犹如小报的版式。这种刊物的编排形式短小精悍,轻便快捷,政治性、战斗性强,颇具活力,一时成为仿效的楷模[14]。

李大钊将与时俱进的创新编辑思想贯穿在他报刊活动的始终,使他创办的报刊能够一直引领时代的步伐。十月革命5周年时,他把《晨报》副刊编辑成了“俄国革命纪念专号”,并写了《十月革命与中国人民》。在马克思诞辰104周年时,他发表了《马克思与第一国际》。这种抓住有利时机来策划宣传,往往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这种方法至今仍被新闻界广泛采用[15]。

(五)强烈的责任感、高尚的职业道德与不妥协的战斗精神

作为报刊编辑,李大钊对待编辑工作严谨细致,对待读者认真负责,忘我敬业。他立场坚定,不趋炎附势,表现出不妥协的战斗精神。

《每周评论》首次发行就得到社会的好评,这离不开李大钊和其他编辑的辛勤努力。李大钊和张申府每期都要校对、看大样,经常从下午工作到凌晨。张申府曾回忆:“(《每周评论》)初办时,集稿校印等具体工作,完全是由守常和我负实际责任。我还记得,创刊第一期出版的前夜,他同我曾亲自到印刷所里去校对。等校对完了,看了大样,改好印成,那时已到凌晨四点钟。”[15]

李大钊强烈要求独立办刊,不愿成为他人政治斗争的工具。例如,尽管对《晨钟报》付出了很多心血,但因不愿卷入不同派系的权力之争,不愿违背自己的意愿和思想,李大钊辞去《晨钟报》编辑主任的职务。

作为一位杰出的编辑工作者,一位革命家,李大钊表现出不妥协的战斗精神。他在创办、参与编辑报刊过程中,共撰文400余篇,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宣传社会主义、痛斥时弊、倡导革命。可以用“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来描绘李大钊的报刊活动生涯。在白色恐怖笼罩下,李大钊始终不肯离开北京,不畏艰难困苦,坚持办刊。李大钊为编辑出版事业和革命工作鞠躬尽瘁,直到他年轻生命的尽头。

四、结语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李大钊文风和人格生动、真实的写照[16]。李大钊的编辑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的报刊活动也因此引领了那个时代的潮流,促进了时代的变革。

在各种思想、主义、学说百家竞起,异说争鸣的黑暗的落后的中国,李大钊以其敏锐的洞察力、高瞻远瞩的理念,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成为中国树立马克思主义旗帜的第一人,为在彷徨中求索的中华民族指明了道路。在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中,报刊活动占有重要的篇章。李大钊紧抓舆论阵地,充分发挥报刊的信息传播功能。从推动新文化运动,宣扬反帝反封建思想,到传播马克思主义,号召革命,无一不是通过他的报刊编辑活动而得以实现。

李大钊的报刊编辑思想经历岁月的磨砺,仍闪耀着熠熠的光彩,对我们现今的报刊编辑工作具有启发、指导作用。李大钊这位杰出的革命家、编辑家连同他创办的报刊,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一笔重要的精神文化财富,而李大钊在报刊活动中所展现出的才华、独特的编辑思想,则与他的卓越的政治思想同样值得去探究、借鉴。

猜你喜欢
晨钟副刊李大钊
李大钊《青春》
Improved sensitivity on detection of Cu and Cr in liquids using glow discharge technology assisted with LIBS
Fast identification of mural pigments at Mogao Grottoes using a LIBS-based spectral matching algorithm
与李大钊一起就义的路友于烈士
省志所载报纸文艺副刊勘误及其考订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nanosecond laser ablation and plasma characteristics considering a real gas equation of state
李大钊
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英勇就义前后
比主编还牛的副刊编辑们
晨钟文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