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流注纳子法联合浮针治疗臀上皮神经炎疗效分析

2021-12-03 07:20邱志浩胡伟城徐逸生张葆青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浮针子午流神经炎

邱志浩, 胡伟城, 徐逸生, 张葆青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骨三科,广东广州 510120)

臀上皮神经炎,又叫臀上皮神经损伤或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臀上皮神经水肿、损伤而出现的患侧臀部广泛性疼痛,且疼痛可放射至大腿后部的一种疾病。临床常见于中老年人及肥胖女性。臀上皮神经炎疼痛剧烈,使患者弯腰、坐起、转身等活动受限,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极大影响[1]。临床上采用的治疗方法有药物、针灸、推拿、手术等,均有一定的疗效[2]。子午流注纳子法因其安全性高、起效快而受到患者的肯定,又因其选穴简单、重复性强、学习时间短而受到医生的推崇。笔者探索运用纯中医的方法治疗臀上皮神经炎,即通过子午流注纳子法推算穴位的选取施行针刺,并联合浮针治疗,结果表明:其疗程短,起效迅速,效果显著,患者满意度高,充分发挥了中医简、便、廉、验的优势。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收集2020年10月至2021年2月在广东省中医院骨科门诊和急诊就诊的臀上皮神经炎患者,共36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例。

1. 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拟定的臀上皮神经炎诊断标准:①有腰臀部闪挫扭伤史或慢性劳损史;②一侧腰臀部刺痛或酸痛,急性扭伤疼痛较剧,可有下肢牵扯样痛,但多不过膝,弯腰明显受限,在臀部外上限中点压痛明显,局部可触到条索样硬结。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臀上皮神经炎的诊断标准;②治疗前未行消炎镇痛药或激素类药物治疗;③知情并同意参加本研究的患者。

1.4 排除标准 ①生命体征不稳定,或合并有严重肝、肾功能损伤等疾病的患者;②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③对针刺过敏或不耐受针灸治疗的患者;④合并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梨状肌综合征、髋关节疾病等可引起类似症状的其他疾病患者;⑤意识不清,不能配合治疗,或依从性差,不愿意配合治疗的患者。

1.5 治疗方法

1. 5. 1 对照组 仅给予浮针治疗。浮针治疗方法[4]:患者取俯卧位,依据病情在臀部以指腹触摸,选出1~2 个主要压痛点,并做标记。医者手指及进针部位行常规消毒后,选用符氏研制的0.6 mm × 32 mm 浮针,在距离压痛点6~10 cm处,针尖指向压痛点,针体与皮肤呈15°~20°角刺入;达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后,以进针点为支点,手持针座,使针尖做扇形运动,运行1 min后嘱患者患侧下肢抬高,进行拮抗运动。重复扫散并拮抗运动3次,然后抽出针芯,胶布贴敷针座固定皮下软管套,将软管套置留皮下6 h。每天1次,连续治疗3 d。

1.5.2 治疗组 给予浮针联合子午流注纳子法治疗,即浮针治疗后行子午流注纳子法针刺治疗。子午流注纳子法治疗[5]:以北京时间的纬度推算广州真太阳时,并计算相应穴位,以穴位及其附近的敏感压痛点作为针刺点,每次选穴1~2 个。选用0.22 mm×25 mm(华佗牌)针灸针进行针刺,进针后施行捻转提插、逆时针手法的强刺激。得气后,嘱咐患者配合适当的弯腰起身活动,以感受疼痛变化,留针20 min,每隔5 min 运针1 次,起针后再次嘱患者进行弯腰起身活动以评估疗效。每天1次,连续治疗3 d。

1.6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1.6.1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拟定的臀上皮神经炎疗效评价标准。①治愈:腰臀痛消失,功能恢复,无反复发作;②好转:腰臀痛减轻,劳累或弯腰时臀部仍有牵拉痛;③未愈:腰臀部疼痛无明显缓解。总有效率=(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总病例数×100%。

1.6.2 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 采用VAS 评分法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即患者根据疼痛情况,在标有0~10的直尺上选出最能代表自身疼痛程度的数值,其中,0分表示无疼痛,10分表示最剧烈疼痛。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的变化情况。

1. 6. 3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 采用ODI 评分法评估患者的功能情况,该量表共10 个条目,每个条目最低分为0分,最高分为5分。分数越高,表示功能障碍越严重。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ODI评分的变化情况。

1.7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故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least-significant difference,LSD)检验;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非参数秩和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2 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对照组18 例患者中,男5 例,女13 例;平均年龄(45.72 ± 3.46)岁;病程1~5 d;治疗组18例患者中,男3例,女15 例;平均年龄(48.25 ± 2.78)岁;病程2~7 d。2 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2 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

2. 2 2 组患者治疗前后VAS 评分比较 表1 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患者各观察时点的VAS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在运针后、起针后、治疗1 d后和治疗3 d后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1 2组臀上皮神经炎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VAS pain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superior gluteal nerve entrapment syndrom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分)

表1 2组臀上皮神经炎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VAS pain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superior gluteal nerve entrapment syndrom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分)

①P<0.05,与治疗前比较;②P<0.01,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t值P值治疗3 d后1.52±0.32①②2.25±0.30①7.060 0.000例数(例)18 18治疗前7.95±0.31 8.08±0.27 1.340 0.190运针后3.37±0.29①②5.43±0.30①20.950 0.000起针后3.05±0.29①②4.43±0.30①14.030 0.000治疗1 d后2.75±0.29①②4.02±0.24①14.310 0.000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ODI评分比较 表2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的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 组患者各观察时点的ODI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在运针后、起针后、治疗1 d后和治疗3 d后的ODI 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2 2组臀上皮神经炎患者治疗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ODI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superior gluteal nerve entrapment syndrom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分)

表2 2组臀上皮神经炎患者治疗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ODI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superior gluteal nerve entrapment syndrom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分)

①P<0.05,与治疗前比较;②P<0.01,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t值P值治疗3 d后26.73±3.19①②30.19±2.79①3.460 0.000例数(例)18 18治疗前78.06±3.86 78.33±4.16 0.200 0.840运针后51.78±3.11①②59.08±3.64①6.470 0.000起针后46.37±3.53①②53.24±3.83①5.600 0.000治疗1 d后35.92±3.26①②40.92±3.59①4.370 0.000

2.4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表3结果显示:治疗3 d 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4.4%(17/18),对照组为72.2%(13/18);组间比较,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2组臀上皮神经炎患者临床疗效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superior gluteal nerve entrapment syndrome after treatment[例(%)]

3 讨论

3.1 臀上皮神经炎的现代医学认识 臀上皮神经由T11-L4 神经后支的后外侧构成,该病多发于体力劳动者、肥胖妇女以及长居潮湿环境者,由于不恰当的工作体位导致骨纤维结构增生,以及过多的脂肪和软组织炎性增生的压迫,当神经穿出筋膜或通过髂后上棘骨纤维通道入臀时,易受到周围病变软组织和骨通道的压迫,从而引起臀部的弥漫性疼痛,伴臀上皮神经支配区的感觉异常,少数伴有大腿后外侧至腘窝的放射痛[6]。症状与腰间盘突出有相似之处,但由于无神经根的压迫,故疼痛多不过膝,也不会出现肌力减退和反射障碍,查体时压痛点仅局限于髂嵴中点下方,直腿抬高试验时可以引起臀部疼痛加重,但不会出现下肢放射痛,据此可与腰椎间盘突出相鉴别[7]。臀上皮神经炎延治后,会出现神经纤维的持续慢性损伤,甚至发生脱髓鞘变化,导致疼痛和感觉障碍的进一步加重[8]。

3.2 臀上皮神经炎的中医认识 臀上皮神经炎在中医学中可归属于“筋痹”的范畴。究其内因,与肝肾亏虚,筋失荣养,不荣则痛有关[9],正如《中脏经·论筋痹》所言:“筋痹者……肝失其气也。”或如《素问·痹论》所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究其外因,所谓“痹者,闭也”,或由于慢性劳损、急性扭伤引起局部气滞血瘀,导致不通则痛[10],即叶天士所云:“积伤入络,气血皆淤,则流行失司,所谓痛则不通也”;或由于风寒湿邪侵袭机体,导致局部气血不行,经脉闭塞,不通则痛[11],即《素问·痹论》所言:“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由于臀上皮神经炎病性属于虚实夹杂,故治疗上,需同时注意调养脏腑以濡养筋脉,祛邪通络以解除粘连。

3.3 子午流注纳子法与浮针疗法 浮针疗法由符仲华教授所创,通过对皮下肌筋膜扳机点、阿是穴进行大幅度扫散,解除肌肉小结节痉挛,切除局部激痛点,以达到解除压迫,缓解疼痛的目的[12-13]。子午流注纳子法是从天人合一的观念出发,以五腧穴的五行生克属性以及十二经脉的流注时辰(以北京时间的纬度推算当地真太阳时)为指导,以“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原则来取穴治病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在经络腧穴“逢时而开”时行针,以更有效地祛除外感邪气,松解组织结块,解除肌肉痉挛,柔和筋脉;且在脏腑气血流注最旺盛的时候施针,可更有效地补益脏腑,调和气血,以达到泻实补虚、内外兼治的目的[14]。

3.4 结果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疗效方面,治疗3 d 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4.4%(17/18),对照组为72.2%(13/18);组间比较,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缓解疼痛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各观察时点的VAS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在运针后、起针后、治疗1 d后和治疗3 d后的VAS 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改善功能方面,治疗后,2 组患者各观察时点的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在运针后、起针后、治疗1 d 后和治疗3 d 后的ODI 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单纯应用浮针治疗臀上皮神经炎有效,而浮针联合子午流注纳子法针刺治疗臀上皮神经炎疗效更显著,患者的疼痛缓解和功能改善更明显,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浮针子午流神经炎
浮针疗法治疗眩晕的临床进展*
视神经炎的悖论
子午流注治疗仪择时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效果研究
浮针疗法临床应用进展
子午流注选穴艾灸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的临床观察
针灸对不同损伤程度面神经炎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浮针疗法配合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60例疗效观察
浅析浮针的理论与临床研究
中药口服配合子午流注开穴法治疗失眠31例临床疗效观察
多联疗法治疗面神经炎3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