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家风对一门三杰成长的影响及其启示

2021-12-04 03:29王式雄赵金元
大理大学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王家家风马克思主义

王式雄,赵金元

(1.祥云红色传承教学基地,云南祥云 672199;2.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2003年9月以来,笔者对一门三杰王复生、王德三、王馨廷的家庭历史做了深入细致的挖掘、抢救、整理、研究,出版了《彩云之南三英烈寻踪》和《播火先驱一门三杰》两本专著。在对王氏三兄弟的成长过程以及革命人生做系统全面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三英烈从凡人到伟人的真谛——王家良好家风对王氏三兄弟的成长产生过重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1〕355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在全党开启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之时,也是王氏三兄弟的老大王复生加入中国共产党100年之时,我们将王家良好家风对一门三杰成长的重要影响作概述,旨在让人们从中悟出,英烈的成长除了社会大环境时势造英雄外,家庭小环境特别是良好家风的熏陶影响也非常重要。在此,让我们一起去追寻那段耐人回味和深思的历史,探究王家良好家风对王氏三兄弟成长的重要影响,从中悟出在王家这样既普通又不寻常的家庭中,为什么能够培养出这样让人们崇敬和怀念的杰出人才的深刻道理,从而启示我们更好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好搞好立德树人工作,通过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开展良好家风学习教育,以切实加强党员及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

一、王氏三兄弟对中国共产党革命事业的主要贡献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代表大会代表、陕西省第一个党组织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兼宣传科长、中共云南省委第一任书记王德三,马列主义传播者、五四运动的组织者、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同时也是云南省第一位党员、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播火先驱、东北抗日英烈、胞兄王复生,以及为革命光荣献出青春生命的三弟王馨廷,同胞弟兄三人,出生在一个耕读世家、书香门第。在祖辈良好的家风和优越的学习氛围下他们怀有读书报国、知识救国的高远志向,继而先后考入北京大学,在伟大的革命先驱李大钊等的影响下,相继投身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地方党组织的创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革命活动并为革命英勇牺牲。

(一)传播马克思主义火种

王复生、王德三是云南籍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王复生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读书期间参与李大钊组织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翻译工作,接触到比较多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在李大钊等人和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影响下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1920年,在李大钊支持下成为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的十九个发起者之一,并担任马克思主义著作法文翻译组组长。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同年秋王复生就加入了刚刚成立不久的党组织。1922年开始,他先后被党组织派到陕西、云南、黑龙江的一些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是陕北革命根据地的马克思主义播火先驱,是到齐齐哈尔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二位中国共产党党员,通过《黑龙江民报》主笔等身份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王德三是王复生的亲弟弟,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王复生的影响下也加入了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开始到陕西华县和绥德、广州、云南等地传播马克思主义,也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播火先驱。1927年被党组织派回到云南工作,他撰写的向少数民族宣传革命道理的《夷经》,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民族政策的经典之作。

(二)创建和发展地方党组织

王复生、王德三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先后被派到各地开展地方党组织的创建和发展工作。1922—1925年,王复生、王德三都先后两次被派到陕西参与早期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地方党组织的创建活动,是陕北地区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创建者,发展了包括刘志丹在内的一大批共青团员、共产党员。王复生1926年被派到云南工作,1927年初,同中共云南临时省委一起组织成立了农民协会,1928年被派到东北开展革命活动,恢复和创建党组织。王德三1927年被党组织派回到云南工作,主持成立中共云南省临时工作委员会,并成为中共云南省委第一任书记,领导云南各族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高潮,为云南早期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党斗争和革命工作作出了卓越贡献。王复生、王德三兄弟二人都对中共地方党组织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英勇献身中国革命事业

王复生、王德三不仅是云南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积极参加中共地方党组织的创建和发展工作,而且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先行者。他们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基础上,树立起了为国家和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牺牲的崇高理想抱负。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王复生1922年以后辗转于陕西、北京、云南、黑龙江等地开展革命工作,1936年6月13日,王复生不幸被日本宪兵队逮捕,在一个多月内被刑讯达18次,在日寇的严刑逼供面前,他视死如归,严守党的机密,保持了宁死不屈的牺牲精神,8月15日被日寇杀害,年仅40岁。王德三1923年以后,先后到陕西、广州、云南开展革命工作。1927年被派回昆明,主持成立了中共云南省临时工作委员会,任书记,积极开展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1928年成立中共云南省委,被选为省委书记,他深入云南多地发动群众,组织农民武装斗争,成为云南农民运动的主要领导者和组织者。1930年11月19日,因叛徒出卖被捕,在狱中他写下了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万言遗书,12月31日在昆明英勇就义,年仅32岁。2009年被中宣部评选为百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在王复生、王德三两位兄长的影响和带动下,三弟王馨廷14岁就到北京求学,后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反对北洋军阀的学生运动中负伤,因伤势过重而去世,去世时年仅16岁。王氏兄弟三人都以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为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黎明的曙光,争取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和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伟大革命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谱写了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成为了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丰碑。

二、王家良好家风及其对一门三杰的重要影响

父母是孩子最好也是最早最直接的老师,良好的家风会使孩子在父母及长辈的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和感染,得到启迪和引导。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蔑子穿锅盖,一代穿(传)一代”就是这个道理。古往今来,良好家风代代相传,能使家庭温馨和谐、恬淡幸福,能在村间邻里及至社会中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风尚,造就移风易俗、勇于担当、造福一方、贡献社会的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

王复生、王德三、王馨廷三兄弟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三杰”,与王家世代相传的良好家风有密切联系。笔者受中共大理州委组织部和州党史研究室之托,撰写的体现王家家风的中堂对联——“读书明道功名利禄其外也;立德修身忠孝仁勇至上焉”,就是对王家良好家风及孕育英才之道的再现。

(一)重视读书,代代相传,营造了一个个书香门第

王家世世代代以诗书传家为本分,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与学习。王氏三兄弟曾祖父墓志这样写,家庭中“子侄蠡斯振振、延文武两师于家,秀者教读,强者教武,朴者教耕”。王氏三兄弟的童年时期,是这个五世同堂大家庭良好家风发生影响的巅峰时期。这一时期,尤以读书成名,又都从事教书育人的职业,四处立学馆办学、授徒而闻名古云南县。祖父、父亲辈都是以舌耕糊口,桃李满门。曾有一段时间,他们的祖、伯、叔等人同时得过七名科举顶戴。祖父则是德尊乡里的贡生,父亲在取得庠生名分后,也曾于1898年雄心勃勃地要前往京城学习深造,终被祖父以其母多病,当在家侍奉而劝止,当时传为佳话。在这文化气息十分浓厚的家庭氛围中,兄弟三人在幼童刚知事时就受到了良好文化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王复生回忆说:“祖父房中备一大厨,人有送物者或叔伯所敬奉,皆储之,早晚定时分给吾兄弟,食已,督入课室、诵读讲说不倦,东方未明便促吾兄弟卧床诵读前日所读诗。偶有过失、则正言作戒。”因而王复生到开蒙入学时就能背诵《幼学》和许多唐诗宋词;王德三9岁时就能讲《四书》;王馨廷则在13岁时便考到大理古城读中学。中学时代的王德三,学习极为用功,每天早晨3点钟就起床读书,他酷爱数学,学校考试,成绩总是一百分。在祖父和父亲的言传身教中,弟兄三人从小打下坚实的学业功底,走出家门,经各自奋发努力,王复生、王德三成为北大骄子同读一校,王馨廷也成为了京师四中的优等生。这其中,父亲的教育之道则是一门三杰个性化养成和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因素。父亲王之溎是一个豁达开明的人,希望儿子们从小就要出去求学、锻炼、长才干,三个儿子王复生、王德三、王馨廷分别在16岁、15岁、13岁时就被他送出去求学,让他们在激荡的社会风云中经受锻炼和考验,希望他们成为于社会、于人民有用的杰出人才。王家所谓“书香世第”就是这样根深蒂固形成的。

(二)心中有仁爱,勇担社会责任,乐为大众造福

用心去探究一门三杰的百年家史,从王家祖孙几代人的人生看,每个人的人生轨迹无不透出“忠孝仁勇”四字。忠孝仁勇就是心中有国家、心中有社会、心中有他人、心中有孝道、心中有仁爱,舍小我、为他人,舍小家、为大家,敢于担当,勇于做忧国忧民的匹夫。这完全体现了王家代代相传的“功名利禄其外也;忠孝仁勇至上焉”的良好家风。

烈士祖父王榛德高望重。王榛,字美西,人称老贡爷,王复生为祖父王榛老贡爷写的墓志《先祖行述》中这样写:世以耕读为务,数传至曾祖考联纬公,聚迈英爽,仗义疏财,不屑于家人生产,县志列入卓行,有传;祖考读书入贡,终身不涉足官场,而在家乡设馆办学,为乡里排难解纷,化除一切讼事,建宗祠,备置器用,族里有婚丧事故,屋宇狭隘不能容者,则治客于祠内,事不费力而毕举;乡井旸亢,种植多失其时,则会和乡里、筑堰堤以储水;滇境昔多瘴疠,行旅多死而无告者,则创施棺会,预置棺椁以收敛之,辟义地以葬埋之,乡邻有死而求棺者,或贱售之,其酷贫者,竞施与之;祖考因集合邻邑三姓,共兴一寺,曰三英寺,祀关羽、张飞、刘备以志睦;盖祖考虽不迷信鬼神,而素习儒者重本之教,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王复生在这里把祖父的终生美德善举,活生生勾画了出来。更为高尚的是他的所言所行让百姓称道,让官场敬畏仰慕。无怪乎县令常来拜访他,请教他,而他仅“县令有就询者,则于宗祠设做相会”而已,他并不趋炎附势,巴结官府,不是将县令迎候进家中,洋烟酒肉款待。历任县令还题词“滇西人瑞”“德冠儒英”赞美他。所以,1922年6月经民国中央大总统批准褒奖,并为他在村口建功德牌坊,也称百岁坊,全国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还为王美西先生题词“年弥高德弥邵”,镌刻在百岁坊上。

烈士父亲王之溎老太爷,身为教书先生却心系民众,自觉担当起一方社会责任。在1893年与其父王榛老贡爷一起组织民众扩建三英寺后,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文化,唤起民众良知,挽救世风日下的社会,用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异姓胜同胞的团结精神,激励和感化民众以仁爱至上,同心协力,报国安民,并以儒道合一的传统宗教活动形式,把民众组织起来,亲自担任“文昌会督讲”,定期办会给民众讲“圣谕”,力图“挽既倒之狂澜,救陷溺之人心”。严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共同和睦相处,繁衍生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祥云地区匪乱成患,三天两头累遭土匪袭扰,民众生活在惊恐和水深火热之中,怨声载道。王之溎老太爷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奔走于县府和整个下川坝,找了不少官员和地方绅士,进行游说协调。终于取得了下庄镇下左所富绅雷耀先的资金支持,组建了下辖前所、下庄、刘厂大部地区的“下四约”民间抗匪武装组织——下四约民团。老太爷担任副团长,驻扎于三英寺,全盘主持兵丁招募、调教训练、抗击匪袭等工作,确保了一方民众的平安。老太爷忧国忧民的大义凛然之举和勇于担当起社会责任的精神,赢得了广大民众的信赖和拥戴。1918年7月18日,他获得了经民众选举而产生的古云南县国大代表当选通知书,成为县国大代表。

父母及长辈们如何做,孩子们总会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并逐渐化为行动。祖父和父亲的种种德行善举,启迪着王氏三兄弟幼小的心灵。王复生1912年刚走出家门到大理古城求学,接触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目睹了民不聊生、满目疮痍的罪恶世界,胸中便迸发出激愤和正义的火花。在1913年初的一篇日记中他感叹道“野无青草,民有饥色,愚闻之不禁为同胞痛,为民国叹,窥黎民则十室九空,家徒四壁,而公私财赋急于眉睫。今民有饥色,野有饿孚,则将互相残害。父母兄弟妻子离散矣,民国前途危险万状!若再值此饥馑,则财政愈形技拙,诸大问题难以解决,诸大急务难以振兴。且宪改未定,党浱挟私,宗案未平,外邻日侮,若遭此凶年,则将内外相踵。不知伊于胡底?振笔书之”。刚上初中的王复生已如初醒睡狮般的怒吼,其忧国之心、报国之志和社会责任感已跃然纸上,蓄势待发。

王德三在大理古城读初中时担任班里的副班长,一次数学课上,教师板书出现错误,他大胆给老师指出并进行纠正,为求真求实而不顾损伤老师的“师道尊严”,招至老师的妒忌和打击;一次在与同学们一起走上街头闹学潮时,遭巡警干预并策马踏伤市民,王德三据理力争,并为了维护正义带头动手打了巡警,自己也因此被打伤,两个同学被抓捕。为了保护学生人身安全和维护正当权益,王德三还参与组织了全校罢课,迫使当局释放了被关押的同班同学。王德三的正直正义,具有担当的忠勇之骨已如初生牛犊般顽强地表现出来。

(三)勤劳节俭立家、知艰识苦树人

王家是一个耕读世家,一直以来都过着清贫恬淡的生活,跟族中其他农户一样,他们都耕田织布,生产土碱,农闲外出做生意。所不同的是,家中同时有祖父和父亲两位教书先生,自然多了些格外收入,但并非豪门大户。王馨延在同胞四兄妹中排行老幺,在这正统、清贫的家庭里,也没有因为在“百姓爱幺儿”的世俗中受宠而娇惯放纵,同样从小就知艰识苦,懂得家规家教,学会自强自立。在祖父和父母亲点点滴滴熏陶中,他亲眼目睹祖父每顿吃完饭要将自己的碗舔食干净,将掉落在桌子上的饭菜一一捡食;亲眼见到父亲教书四处奔忙的辛苦,母亲彻夜纺线织布换钱持家的艰辛;他还知道身为北大骄子的两个哥哥穿用的衣物鞋袜,都是靠母亲熬夜缝制,托人带往京城的。因而,在大理读书期间,一仙镍币在手里捏出汗都舍不得花出去,并在每次给父亲的信中首当其冲地要把所有花销列出清单,一一禀报父亲。他在信中告诉父亲“校中开远足会,个个有领花,儿只用领针,个个有提袜带带,儿只用麻丝”。还让父亲此后将家中哥哥们用过的国文课本寄来自己接着用,王复生每每读到三弟给自己汇报可怜的学校生活的信时,“无不涕泪渗下”。幼年的王馨廷深深懂得,知艰识苦、勤劳节俭是王家的本分,是王家子孙后代的为人之道,立家之本。

(四)孝心传递、房檐水点点滴旧窝

王家因素有孝道风范而闻名遐迩,这孝于亲和睦、于姻和谐的美德在一代一代人的耳濡目染中传递。1856年杜文秀领导回民起义,祥云东山彝族起义队伍也汇合在了一起,到处追杀清兵和官府,以至于见到汉人就杀,吓得汉人见到一只二妈格(儿)就魂飞魄丧(俗称倮倮闹事)。为让父亲安宁,王榛护送父亲王联纬到金旦彝族亲戚家避难,而在大仓坡遭彝族士兵围堵,并要将这对父子杀掉,王榛在大刀长矛面前愿以自己个人性命为代价,替父亲死的孝道之举竟感动得彝兵放下血淋淋的长刀,父子俩逃过这一劫难。约1905年,王复生父亲王之溎与大伯王之淞分家,不争吃不争穿也不争用,却因争赡养父母闹得面红耳赤,分寸不让,生怕父母不能跟自己一起生活而难以尽完孝心。王之溎因外出办事投宿在外,夜间做了个与母亲有关的梦,惊醒后马上连夜回来看母亲。在这移风化俗的孝道风范氛围中,王氏三兄弟自小就知道敬老孝亲,走到天南地北每不忘给父母长辈写家书问寒暖,随时牵挂着父老及家人们的健康与生产生计。王复生在大理读中学时写下了这样一篇充满赤子孝道之心的劝世之文:“我们人初生的时候,饥饿了也不能自己吃,就是寒冷了也不能自己穿衣,我们何以能长大呢?就是依赖有爷娘了。爷娘哺乳我们,怀抱我们,有了疾病,爷娘替我们求医疗治。爷娘有这样的爱抚育我们是一件最劳苦的事,爷娘何以尽心竭力地去做呢,就是希望养儿防老的意思了,我观今日的世道,一般的儿子到长大了,只要娶了妻室之后,他心里就只有妻子了,而不知有爷娘。他的爷娘虽在冻饿他也不管,虽是劳苦他也不知。唉,此等人不如禽兽,我们千万不要学他,必要尽心竭力孝敬爷娘,使爷娘的心中欢喜,身体安然,终算得为报其根本,尽了人子的责任哩!”王馨廷则在祖父进入耄耋之年行动艰难时,争着给他理胡须,挠痒痒,祖父解手还要为他脱裤子,揩屁股。孝道美德就是这样在王家无声无息地传递着。

(五)宽容厚道,家和万事兴

除了担当和孝道是王家良好家风的重要体现外,宽容与厚道也是王家让族人称道的树人之道,立家之本。古往今来,人们都把“家和万事兴”作为百姓立家的最高境界和理想追求,而王家良好家风对此就作出了很好的诠释。王德三在《狱中遗书》中这样写:“我家从来不讲势力,但是祖父、父亲、叔伯们的德望,可以移风化俗。祖父的学生遍布下川三甸。全家七十余口,分家时候,还是和和气气地随便分开。我们的家庭,实在是古典社会中的模范,祖父就是那样社会中的理想人物。”1919年古云南县知事路承熙为王榛寿基题写的墓志中这样写“笃于根本,克敦孝友于伦常无遗憾,守坚白不惶之操,地方义举,乐为不倦,治家尚勤俭,五支同爨七十余丁口不闻诟谇声”。在那庞大的家庭中,宽厚容忍是每个家庭成员必备的相处态度。因而,母亲独自一人完成大家庭中主妇们轮流完成的伙份活计,忍气吞声,以一人而兼数人之力,父亲总以忍让约己,克制母亲不与伯母婶娘们产生争端。母亲因舂米伤右手至于骨折,负痛二、三年,时回舅家医治,而伙份犹须支持,不能做的活计都要顶起去做。大家庭分家时,房舍田产,计人口以为差,稍加区划而已,其后尚有秧田荒地数亩,未行区处,则听接壤者耕植,从未有以是为言者。1925年,作为地方抗匪武装组织“下四约民团”副团长的王之溎老太爷,因雇用侄子牵马为不让家族中产生人命风波,息事宁人,王之溎主动将自家分内的一所小厅房作为人命补偿赠给了堂兄家,一场人命案以家庭友好和解画上了完美的句号。王家家风中透出的宽容与厚道,使王家当年“五支同爨七十余丁口不闻诟谇声”。

王氏一门三杰就是在王家这样的良好家风影响下成长起来,当他们走出家门,融入社会,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自然易于接受马克思主义这样的先进思想理论,加入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这样的先进社团,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样的先进组织,树立起为国家、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牺牲的崇高理想抱负。他们自小在家中所受到良好家教和积蓄的能量,遇到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时代际遇,就会在自己的人生中尽情释放并升华,展现他们光辉灿烂的精彩人生。王氏三兄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他们的血肉之躯、年轻生命,但是,他们的革命精神和王家孕育英才的良好家风却是留给后人特别是留给教育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是永远激励和启示我们前进的精神力量。

三、王家良好家风的当代启示

王家良好家风及其对王氏三兄弟的影响,在全党上下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背景下,对于我们开展好家庭教育和党员干部家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一)对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重要启示

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离不开良好家风的熏陶。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完成这一根本任务需要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密切协同配合。虽然学校教育是主渠道,但是,单靠学校教育是难以有效完成这一根本任务的,家庭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性重要环节。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重家庭建设的“心中有仁爱”“勇担社会责任,乐为大众造福”“勤劳节俭”“耕读传家”“孝道传递”“宽容厚道”等内容,对于我们今天大力加强家风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青少年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启示。

(二)对当前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有重要启示

家风建设是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家风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由于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政风是影响社会风气的关键,因此,党员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非常重要,它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强调要把家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带头注重家庭、家教、家风,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做家风建设的表率,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1〕356。习近平总书记对红色文化也高度重视,他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2〕“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当前,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为期一年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用好红色资源,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并列举了早在建党之初,李大钊同志直接领导和参与在蒙古族群众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共产主义先进分子的工作,“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用好这些红色资源”〔3〕。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时指出,云南拥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有许多感人肺腑的革命故事。在大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祥云王家庄王氏“一门三杰”的事迹和精神,他们对中国革命事业的贡献,对于大理乃至云南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开展是非常重要的地方红色资源。而王氏三兄弟之所以对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地方党组织的创建、党的革命事业做出重要贡献,成为“一门三英烈”,同王家的良好家风又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这启示我们:今天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应该重视结合良好家风对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开展家风教育,学习和传承王氏三英烈“心中有仁爱”“孝道传递”“勤劳节俭”“勇担社会责任,乐于为大众造福”等良好家风,学习和传承他们理想信念坚定、舍生忘死、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学习他们把小我融入大我,牺牲儿女情长,成就国家、民族、人类大义的家国情怀,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

猜你喜欢
王家家风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王家新的诗
勤劳节俭传家风
王家湾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家风伴我成长
轻松一阅
轻松一阅
别样家风,别样精彩——教你轻轻松松写“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