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导学3.0:朝向未来的教学新样态

2021-12-04 22:17江苏省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吉广利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14期
关键词:样态导学学科

江苏省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 张 岩 吉广利

江苏省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是一所传统名校,拥有80余年深厚的办学底蕴。长期以来,学校把儿童生命完整成长为基点,尊重儿童的独特感受,让儿童的个性与参与意识拔节生长,立于课堂正中央作为追求、践行的目标。新时期,如何推进一所传统名校转型发展,扬长补短,激活办学活力,理性探求学校新时期生长点,朝向未来,是解小教育人致力教学改革研究的思考。从2012年建构整合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型,到2015年形成“小学语文项目导学实践研究”实践方案,至今逐步升级为多学科融合的项目学习。通过近10年的实践探索与不懈努力,解小教育人持续展开研究、参与设计、寻求突破、不断精进,以课堂赋能未来,逐步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让深度学习向更深处蔓延,孵化的全面而多元的校本课程体系成为学校育人生态的核心,俨然走向了深度融合的课堂教学转型3.0时代。

一、敢于创新:这是一个“做”出来的课程

只有育人目标、育人内容、育人方式的协同变革,才能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植入项目导学基因的解小,焕发出盎然的生机。还是一样的书本,上课的方式却不同了。自命清高的孔乙己,切切察察的长妈妈,充满童趣的迅哥儿……都来到了课堂上,或倾诉或演绎,有血有肉、惟妙惟肖。这一切都是由解小六年级学生协同教师深度开发的课程资源,自编自导自排自演,也是六年级语文项目组设置的“鲁迅,请就位”课程之一。

这所学校的教师,一直坚信,问题的产生来源于儿童。六个年级,六大课程图谱,均为师生一起基于教材努力寻找项目的主题,教师在和学生的共振中,寻找那些连接着儿童精神世界、现实生活、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触发点”“兴奋点”。每一天学生依据研究主题,带着自己的研究学习成果昂首阔步走进教室,自信地表达,创新了学校教学改革的新样态。

这是一个“做”出来的课程。解小教育人在一轮又一轮的通识培训中,一次又一次的思维碰撞中,构成一个又一个以学习任务为驱动的系统化课程设计。通过完成一个个项目,激发内驱力,培养行动力,开启跨学科的整合课程,打破课堂和现实生活之间的隔阂。项目导学周,让教师们跨学科思维得到激发,形成共享、交流的合作能力,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为学生的学习构建更加开放的课程空间。大家“挽起袖子”真研究、深研究、乐研究,在项目研究中获得了成长,同时也成就了学生,学生们在项目学习中取得了累累硕果。教学不再故步自封,个性化学习经验和体验得到尊重,深度学习得以真实发生,项目导学周俨然成为学校创新行走样态、朝向未来的加速器。

二、自觉探究:这是一场学习方式的全新变革

项目导学既是教学方式的变革,也是学习内容的变革,更是人才评价机制的变革,是教育协同发展的创新载体。“为了让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人类成立了‘地球命运共同体’,作为人力资源官的你,请从‘中国古代神话’和‘希腊神话’中聘任最适合的神话形象来分别担任共同体中的‘农业部长’‘健康部长’‘教育部长’‘环境部长’等职务,并写下自己的竞聘演讲稿,最终形成竞聘专场。”这是四年级组根据单元的本质问题“什么是神话”而设计的驱动问题,从而形成了学生自觉探究的学习样态,在自觉探究中对神话有了自己的理解,对“英雄”这个概念有了自己的界定,阐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英雄定义上的差异。

项目导学引领下的课程建设侧重于学生具身体验、实践探究,依据儿童身心发展,在课程覆盖的六个年段,让儿童在真实活动场景中体验感受。二年级的学生把课堂从教室延伸到学校的操场、小区的花园,巧妙运用身体“尺”,测量出身边物体的长度,感受数学的价值。六年级的学生结合所学的百分数的折扣问题,对“双11”的促销模式组织调查研究,从花样百出的促销方案中筛选出最实惠的购买方案,他们用数学的思维分析现实问题,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需要,将“生活实践”变成最好的“老师”。

学校还提出“儿童研究”核心目标,研发中注重对学生创新力、探究力等综合素养的培养,建构全新学习模块,形成清晰运作流程。组建研究小组、现场实践研究、撰写研究报告、汇报研究成果……让学生在项目探究中获得思维的生长。课程在“深发”,学生的思维与能力在课程中拔节生长。项目导学3.0从最初的青涩到现在的日趋成熟。

三、创新破难:这是一场划时代的教学变革

一年级的学生惊奇地发现,他们的课表悄然地发生了变化。每一节课中会发现有两位或者两位以上不同学科的教师同时走进课堂。语文教师引领同学们,通过资料整理、具身体验,认识祖国很大,每一所城市都有自己的市花,它不仅能代表一个城市独具特色的文化、精神,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美术教师就像变魔术一样带着同学们发挥想象,把平淡无奇的扇面涂上最美丽的颜色,变成一件件神奇的花卉艺术品。这还没有结束,拿着课堂研究成果回家,还要找一找小组研究的花是哪个城市的市花,它代表了什么,明天的课堂可是要进行汇报的……学生们说:“这样的课堂真有趣。”

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们的声音更甜了,耳朵更灵了,小手更巧了,思维更活了,他们更积极了、更自信了、更大胆了……这也是解小在3.0版项目导学中,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样态,探索课程融合,营造立体多元的项目任务情境,让学生们在“做中学”,获得真实的学习体验和经历。

原先的课表不见了,但显现出学校教学变革的力度和决心:学科内整合,学科间整合,超学科整合。那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课程内容,常常被教师“水乳交融”地整合在一起,寻找“共振点”,尽管学科研究的重点不一样,但在收集、整理、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本质上是一致的。课程优化,由于不同课型要求的课时不一样,故从原来的40分钟一节课,调整为60、20分钟不等的长、短课时。正是在这样充满活力的课程表中,学生们的学习力、教师的教学力全部被激发与再造了。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创作字母卡片、制作西式点心、设计标志牌、创作衍纸画、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玩具……在学科融合的课堂中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学习环境,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体验中增进文化意识,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思维品质。

四、家校合力:这是一个多方联动的学习场域

更多的家长走入了课堂,博物馆工作的妈妈给学生们讲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让他们切身感受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地大物博;做税务的爸爸和学生们一起在数学课堂上谈起了国家的税收……家长们教给学生如何使用搜索引擎,让他们自己寻找答案,和他们一起完成书面展示;教会学生如何制作PPT,让他们根据PPT进行简短的汇报,在汇报中学习。家长也和学生一起探究,一起学习,一起表达。家长看着学生的点点滴滴的成长,也为他们竖起了大拇指,内心无比的兴奋与自豪。

解小的每一个学生的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导师团。教师团队从目标、过程、体验、运用等影响自主学习的关键环节入手,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科技术支持。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进来,形成叠加性的育人合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以“学习”为中心,把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等多方连接起来,开展课程、教研、学习、评价等活动,导师们全程跟进、全情投入、全面指导,达成学习开放化、交互化、动态化,凸显学习的自主性和个性化,结成了基于学习生态的共同体组织,给解小的学生们打造出多元高效的“学习场域”。

在不断深化课程改革的未来,解小人必将以项目导学3.0为切入点,加快项目导学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转变教与学的方式,让课堂教学新样态都朝向人的发展,朝向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让学校成为学生生动发展的乐园,从而提升学生们适应未来成长需求的核心素养,推进新时期素养时代的教学转型和学校转型。

猜你喜欢
样态导学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初心引航,构建“双减”新样态
以校园足球打造育人新样态
探索评价新策略,营造课堂新样态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构建指向“五要素”的乡村初中教学样态
“超学科”来啦
我是小导游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