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画传统白描艺术

2021-12-04 08:20
探索科学(学术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勾线白描笔墨

李 领

白城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吉林 白城 137000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以“勾线”的方式对客观物像的描绘的方式叫做白描。白描既承载着一种最基本的艺术创作造型手段,也是古代人认知对象的最根本的方式。同时,中国传统白描艺术具备艺术语言的基本规律,是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所以,无论古今,对于白描艺术的分析与学习一直是学者们研究领域的完善的永恒课题。

对于传统白描艺术语言的研究不能仅仅是技术上的理解,同时,也是由技进道,深层的精神内核上的分析,基于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艺术家在绘画上的创作与实践,形成了具有高深意识下提炼的技与法合一的线条来表达内心的精神世界,并能够以一种独立的样式来体现传统艺术的文化精髓。

中国画的内在精髓在于笔墨的表达,白描便是呈现了具有中国艺术的审美的本质,即白描艺术是意像造型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内涵上的理解,是画家打开视觉世界与有形、无形、情绪、感觉间建立的一种秩序上的思考和把握。

一、无穷与法度

在《白描的艺术》书中提到,“所谓白描艺术,是仅用墨线来表现对象的一种绘画形式,白描艺术的线是用现实中不存在的线条描绘立体物的面的界限,是仅描绘事物纯粹的形的一种绘画形式。同时还提到白描画的线条具有矛盾二重性,即一方面是描写具体客观对象的线条,另一方面线条自身又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云:“无线者非画”,在传统白描中,以“线”状物,是基本的表达方式,所以,认识和理解、欣赏和实践白描艺术,是表现作品非常重要之一。

在白描的学习上,基础方向以白描传统语言状物造型,一是尊重自然,发现自然的形式美感及物化的情感追求。二是画家对世界认识思想境界的升华,因为白描作品是以用线模拟展示以对象的阴阳向背、体感与质感转化为笔墨语言的形式的,所以物像的结构是否生动、结构安排是否严谨,是在学习白描过程中的第一步。我们读过“看山是山”,是观察自然对象,然后实践出“白描”的这个过程,即是模仿自然之理法的过程,并在这一步更多的是体会传统白描的“线”与“形”,或者说“线”和“质”,以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为方向。在实相中探究绘画艺术具有宇宙观的思考,与逐步感悟到“线”对不同的“形”、“质”、“情感”、“情绪”,体会线的表达的无穷,然后再体会传统中国画线的法度。对于传统对线的表现其态势、感觉及空间,白描的用线有浓、淡、干、湿,有刚、柔、快、慢。这就是白描第一个层面中的法度,即是白描艺术中所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在传统中国画中,白描可以独立作为艺术作品呈现,具备了点、线、面程式化的规律与要求。“无穷”和“法度”之间,这个理解是第一个层次。

二、取象不惑

在法度之间、在这种不断的理解过程当中,就像“看山不是山”,依据法度和审美规律上画面上的取舍,那么这个过程的表现就不是对象最初看到的第一个层次以物像“形、质”的变化而描绘。我们现在看到的古代白描作品,做到了概况与提炼。如:人物画类中的陈洪绶《水浒叶子》、花鸟画中的《出水芙蓉》等的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线”的在表达物像之后,对画面的经营与安排。

取象的过程,需要有画家长期的在传统白描的笔墨学习当中的硬功夫,即是深入的了解传统艺术的法度,线质与感觉才能合一,才能再取象不惑的这一步可以“不惑”。这一方向,又与笔墨结构、画家表达的感觉等等艺术语言有关,不能单纯的,或单一的人物在自然对象上的裁剪,这个想法便是过于的概念和简单了,这便是对白描中线的概况方向上没有理解到位。

三、心随笔运

然后“看山还是山”,包括更多是物我交融意向的表达,这里面包括造型、知觉、取舍、空间,更多的是体悟之后的一种综合的表达,就是把所有的感悟都揉合在一起,再表达他的观察,即“心随笔运、取像不惑”,更多的表达与观众、与内心以及自己的人生经历、画意的增长、体悟等,是这些交融在一起达到的共鸣,所以画到最后会越画越开心,因为他找到了一个聊得来的作品,或者是说是他在作品当中不再孤独。这种感觉,其实形成自己绘画的人生观或者说是态度,把自己的这个对绘画或者对“线、质”或者“象”的理解不断升华,然后这个不断升华的过程是一个“大到无外,小到无内”的诠释,将空间上的一个认识,在最初第一个层次到第三个层次,就是一个时间和空间的纸面上的一个呈现,一种物我交融的感觉,这可能就是大道。

四、笔墨语言

白描的实践,需要了解墨色,即用墨。传统用笔用墨构成了白描语言的基本元素单位。中国画中墨色的层次,以五色为概括,五色即为量词,这就是不仅仅局限在五种墨色的感觉中,画家要敏感很多微妙又很统一的变化。墨色与水分之间,无穷无尽的变化即是画家内心所感觉到的,其标准也是随着画家手感与视觉感受而变化。古人将墨色分为:“焦、浓、重、淡、清”,一部分是与本身中国画独有的材质有关,一部分是针对画面的绘画语言有关。勾线,不是单纯的毛笔舔墨,行迹与纸面的技术和方法,对其艺术的理解的深度,决定了白描线质的表达,所以,其用笔在于“起、行、收”,其用墨在于结合对象的质感、结合墨色的微妙变化以及内在对艺术语言的理解。

五、“师造化、得心源”

中国传统白描艺术发展到今天,之所以独立成为艺术作品,原因是将造型语言与画家内心感觉矛盾统一起来的,即“师造化”、“得心源”的结合的并列,而非先后的顺序,同时也要求在白描的学习过程中,不仅看到传统的程式语言的表达,同时要看到笔墨语言的无穷生发。看到笔工处的精微造型语言,又能够欣赏到同广大的阴阳相合的无限生机的法理。

万物有灵,画家对生命的尊重是体现在传统的艺术语言中的笔毫之端,是对自然物化的理解以及独有的认知感觉表达。在中国画中,传统白描艺术以线造型为形式来传达自然对人在知觉上触动,找到属于画家本身自己的敏感,这也就是传统十八描的内在密码,找到这种以小见大的感觉之后,我们的线质便不仅仅具备造物的形象结构,还具备了生命的节奏感觉。这样的一种境界去理解作品,我们往往能够找到艺术作品真正的突破口,才能在以点滴水波映出大海之浩瀚。体现了当代审美下,中国传统白描艺术发展的在笔墨上的推进。以传统方式从构图、造型、以白描传统勾线传达的笔墨语言几个方面来进行解析:

回顾中国绘画史,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主要体现在格物及笔墨语言的两个层面的研究。格物是传统中国画造型观影响下,对自然对象的表达以其画家内心的感受对象的表达;笔墨语言,特别说明的是白描基础的呈现便涵盖了以格物之后的尽精微的造型语言的建立,以及笔墨语言在画面中实践的致广大的宇宙观。白描,独立成为艺术的形式存在,具备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思考方式,蕴含了宇宙的阴阳理法、对立统一、矛盾和谐的真理。苏百钧老师在教学时,反复讲述起手勾线的方法,从绘画的心理状态到对自然一花一木的理解,都影响纸面上勾线的形式语言的呈现。“平心静气、不急不躁”等,再到指与手腕之间的和谐自然,再到勾线时与古人传统用线上的理解,基于以上才能体会导白描艺术中勾线的基本方法,这也就是在勾线过程中首先所考虑到的最为简单的用笔而已。

六、高校对于工笔花鸟画中白描教学的思考

在中国画工笔方向基础教学中,白描教学中,教师不仅讲解基础研究的方法,在白描艺术的审美高度上同样需要引领和实践,这样才能够做到“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才能够传播白描独特的永恒不朽的艺术价值,不应仅仅停留在形体的认识,更要进入审美的理解和追求,作为专业方向为中国画的学生,更应该不要停留在对技术层面的学习,还应该对其笔墨语言与审美高度及艺术境界多加学习,并以之为本,继续专研,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将白描艺术的精髓真正的学习到并受用终身。如图1,2

图1 《白描非洲芙蓉之一》作者:李领(白城师范学院)

总之,本文提出中国画教学基础阶段侧重白描的重要性,对于由技进道的深层分析解构。举例探讨了“取象不惑”,看山不是山的递进的关系,同时指出绘画过程中线描理解的单一性的问题,进行了解惑,中国画的内在精髓在于笔墨的表达,白描便是呈现了具有中国艺术的审美的本质,即白描艺术是意像造型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内涵上的理解,是画家打开视觉世界与有形、无形、情绪、感觉间建立的一种秩序上的思考和把握。综上希望能够促进画者对于中国画传统白描有更好的理解。

猜你喜欢
勾线白描笔墨
巧用“白描”把人物写活
笔墨童年
诗笔白描,写照传神
石子变水果
写给远去的路遥
鳄鱼大嘴巴
贝壳小螃蟹
简易小书架
吴绪经白描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