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城乡村游憩带规划设计研究
——以海口市为例

2021-12-04 01:59李锦林
社会科学家 2021年7期
关键词:环城资源旅游

李锦林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创意设计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游憩是生活的本质,生活质量的高低本质上取决于游憩结构与品质。”[1]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游憩空间被进一步挤压,乡村以其独特的自然生态、风土人情与城市环境形成反差,逐渐成为市民游憩的热门之地,而环城地域的交通便利性和边缘效应[2],使得环城乡村游憩带成为市民最适宜的游憩目的地,乡村游憩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热衷的休闲方式。

一、环城乡村游憩带形成的动力机制

(一)市民的需求机制

在中国“黄金周”假期的调整后,城市居民在有限的时间里,更倾向于时间成本较低、外出距离较短的环城游憩,而环城乡村较之城市有更开阔的空间,更优质的游憩资源,和遁世感强的环境,游憩效益更加显著。

除了市民的游憩意愿,城市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的增加为环城游憩带来庞大的客源市场。以海口市为例,截至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287.34万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049元,且逐年递增,根据世界旅游业发展的规律,当人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时,国内旅游业就会兴旺起来[3]。自驾游是现在市民环城游憩的主要出行方式,海口市2020年年底私人汽车保有量为75万辆,这为市民提供了出行的必要条件。市民闲暇时间的增加也为环城游憩的开展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全国假日办规定的节假日和周末,国民全年有115天休假,小长假(清明、五一、端午、中秋、元旦)和2天的周末,十分适合环城的短期游憩。

(二)环城游憩的供给机制

环城乡村游憩的供给主要包括乡村游憩资源的吸引力、游憩支持系统以及政策导向等。城市游憩活动受环境制约,形式较为单一,无法全面的满足市民需求,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人文资源丰富的环城乡村地域很好地弥补了城市游憩的不足。从田野调研情况来看,海口环城乡村拥有许多优质的潜在游憩资源禀赋。如独特的火山岩地貌和丰富的热带水果资源,人文遗址广泛分布,渔家文化、农耕文化、红色革命历史文化、古民居建筑文化等都是非常优质的游憩吸引物,且城郊普遍拥有视觉效果极佳的自然环境,植被茂密,地域开阔,遁世感强,对于想要远离都市喧嚣的市民来讲,是理想的“甜蜜家园”。

游憩支持系统是指环城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海口地区近几年大力开展文明生态村建设,投入资金改善农村基础条件,截止2018年年底,全市已建成2178个文明生态村,完成率92.9%,海口市境内有农村公路7746条共5515.51千米,硬化路面为4884.64千米(海口年鉴)。从所调研的乡村来看,乡村外部道路基本硬化,可达性强,村内部各种基础设施较为齐全,维护程度较好,村落规划合理,环境整洁。

作为国际旅游岛,旅游业是海南省的支柱产业,海口市政府将旅游业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对乡村旅游提出了发展的目标,在《海南国际旅游岛海口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以上。”并且将“乡村旅游”作为“重点旅游产品开发”。在市民旅游的宣传教育上,开展了“海南人游海南”“亲子游”“家庭游”“自驾游”等活动,极大地刺激了市民环城游憩的意愿。

二、概念分析

(一)游憩与旅游

旅游(tourism)是为了放松心情和观光的旅行,即“leisurely trips”,1963年在罗马召开联合国“旅行与旅游”大会上又定义了旅游的两种目的“leisure”和“business”,并明确了“出行”和“停留24小时以上”两个因素的界定[4]。游憩(recreation)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从事恢复能量和精神、获得娱乐和消遣的一切自由活动,发生地包括户外和室内。从概念可以看出两者其实是难以严格区分的,它们具有同样的目的,相同的消费群体和相同的资源客体,除却商务旅游和室内游憩,两者概念基本类同,之所以旅游长期的被学者关注,是因为将旅游产业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来研究,而游憩更多关注的是在人类身心健康的培育方面所具有的积极意义[5]。

本文认为,旅游是游憩的一种形式,除却居民室内部分的游憩和商务旅游,旅游等同于游憩,因此在调查和评价方法上,旅游资源和游憩资源可用统一标准和规范。

(二)游憩资源的概念及分类

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定义旅游资源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本文主要是从旅游吸引物即游憩吸引物角度来理解和调查海口环城乡村游憩空间,游憩资源不仅包括自然资源,也包括一切可以被游憩者所吸引和利用来从事游憩活动的人造资源。依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和其他学者对旅游资源和游憩资源的分类方法,结合海口环城乡村游憩空间的实际,界定海口乡村游憩资源包括7主类、21亚类、42基本型(类别后字母为标号,括号内为基本型)。其分类体系为:

A主类乡村地文景观,亚类有综合自然游憩地AA(山丘游憩地AAA、自然标志地AAB)、地质地貌过程形迹AB(岸滩ABA)、自然变动遗址AC(地震遗址ACA、火山与熔岩ACB)、岛礁AD(岛区ADA)。

B主类乡村水域风光,亚类有河段BA(观光游憩河段BAA)、天然湖泊与池沼BB(观光游憩湖区BBA、沼泽与湿地BBB)、河口与海面BC(观光游憩海域BCA)。

C主类乡村生物景观,亚类有树木CA(林地CAA、丛树CAB、独树CAC、花卉地CAD)、野生动物栖息地CB(水生动物栖息地CBA、鸟类栖息地CBB)。

D主类乡村遗址遗迹,亚类有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DA(历史事件发生地DAA、军事遗址与古战场DAB、寺庙DAC、交通遗迹DAD、废城与聚落遗迹DAE)。

E主类乡村建筑与设施,亚类有综合人文游憩地EA(科学教育实验场所EAA、康体游乐休闲度假地EAB、宗教与祭祀活动场所EAC、动物与植物展示地EAD)、单体活动场馆EB(展示演示场馆EBA)、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EC(城堡ECA、建筑小品ECB)、居住地与社区ED(传统与乡土建筑EDA、特色乡村居住区EDB、名人故居与历史纪念建筑EDC、书院EDD)、归葬地EE(墓群EEA)、交通建筑EF(港口渡口与码头EFA)、水工建筑 EG(水井 EGA)。

F主类乡村旅游商品,亚类有地方旅游产商品FA(农林畜产品及制品FAA、水产品及制品FAB、传统手工产品与工艺品FAC)。

G主类乡村人文活动,亚类有人事记录GA(人物GAA、事件GAB)、民俗GB(民间节庆GBA)、现代节庆GC(旅游节 GCA)。

(三)游憩资源赋存环境

尹泽生(2006)指出旅游环境不等同于旅游资源,旅游环境的许多要素,如地理区位、旅游容量、物资供应、经济状况、土地利用条件、发展潜力、管理和服务等,是旅游资源的外围空间,并提出赋存环境的概念[6]。

依据文献,广义的环境包含着游憩资源,游憩资源作为吸引物从环境中区别出来后,那么环境的内涵相对单纯,若引入“赋存”定语,指向性明确,概念则清晰了,本文认为游憩资源赋存环境是指针对游憩资源的一切外部条件,包括区位、交通、基础设施、政府支持、游憩地管理、当地民众意识、教育宣传7个方面,从系统论角度来看,属于游憩活动开展的支持系统。

(四)乡村环城游憩空间

空间,作为万事万物的存在形式,既是人类实践展开的场域,亦是人类生命寄寓的处所,它具有多方面的社会意蕴[7]。空间不仅是容器,也体现了事物的属性及相关关系[8]。针对环城乡村游憩,一切与游憩相关联的事物均可纳入环城游憩空间,游憩资源和赋存环境息息相关,彼此关联和相互影响,是环城乡村游憩空间的主要构成内容。

三、海口环城乡村游憩空间特征及现状

(一)样本选择和调查方法

海口市陆地面积2304.84平方千米,分设4个区,22个镇,2143个自然村(海口年鉴)。海口市所辖自然村基数庞大,本次采用典型调查方法进行田野调查,因此对样本的甄别遴选非常重要。自2011年开始,海口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启动了“海口市乡村旅游名村(点)”评选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分别于2012年和2013年公布了两批“十大乡村旅游名村(点)”名单,共计20个。这批名村代表着游憩资源的基本状况,因此确定本次调研的样本定位在海口旅游名村(点),并依据调查实际拓展样本范围。

(二)海口乡村游憩空间现状描述

1.海口乡村游憩资源状况统计

最终,依据实际田野调查的29个乡村游憩样本地,结合相关文献和政府公开统计数据,按照前文所述环城乡村游憩空间系统构架,对海口乡村游憩资源进行分类统计,得出海口乡村游憩资源类型单体为194个(见表1),基本涵盖海口乡村游憩地。但需要说明的是,限于实地调研的广度和游憩地资源开发的时间动态性,加上游憩资源价值判定的主观性,该统计表格并非绝对完整,但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续表1 海口市游憩资源分类体系

2.海口乡村游憩赋存环境状况统计

基于赋存环境的概念和其重要性,本文依据海口市乡村游憩地的现状,择取由海口市旅委评选的20个海口旅游名村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深度访谈以及政策研究,对区位、交通、基础设施、政府支持、游憩地管理、当地民众意识、教育宣传7个赋存环境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统计,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海口乡村游憩赋存环境特征(以海口市旅游名村为例)

(三)海口乡村游憩空间特征分析

1.游憩资源和赋存环境优势

整体而言,海口环城的游憩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海口乡村游憩资源主类、亚类和基本型分别占全国的88%、68%和27%,类型单体为194个,在类型单体中康体游乐休闲度假地(EAB)有57个,占总数的29%,说明在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口地区十分注重乡村旅游产业的开发;火山与熔岩(ACB)有21个,占总数的14%,说明了海口乡村地文景观的主要特征;特色乡村居住区(EDB)的个数为12,占总数的6%,说明海口乡村地域具有独特的传统民居建筑群(见表1)。

从自然资源来看,所有样本地域均有视觉效果极佳的植物景观;从人文资源来看,古迹众多,保存较为完好。

交通便利,地域环境好。在20个旅游名村中,从距离来看,30公里以内的样本有12个,超过40公里路程的只有3个;从时间来看,40分钟车程以内的有10个,超过1小时的仅3个,用时最短和最长的分别为19分钟和76分钟(见表2)。样本地域整体可达性好,市民游憩的时间成本较低。

乡村地域具备较好的基础设施。以旅游名村来看,75%的地域都具有“良好”层次的设施状况(见表2),每个样本地域以村民文化室或文化广场为中心,配备了较为齐备的基础设施,大体能够满足村民和外来游憩者的基本需求。

政府重视,开发意识较强。在考察统计中,80%的旅游名村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见表2),在新农村建设浪潮中,政府投入资金加强基础条件建设,引进投资公司对乡村进行旅游开发,引导事业单位进行乡村共建。在村民意识上,政府也通过各种途径对村民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乡村旅游评级和给予荣誉称号的行为,也在很大程度上给乡村旅游带来积极影响。

2.所呈现的问题

游憩地居民在游憩开发上意识较为淡薄。政府虽然重视,投入也非常可观,但本地居民对旅游或游憩开发配合度不高。通过访谈统计,20个旅游名村仅有8个村的村民意识呈“良好”状态,60%的村落村民对游憩开发兴趣不浓,认知不够,仿佛置身度外,主要体现在对本村的已存在旅游开发项目不清楚不了解,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以外出打工为主,极少在家乡发展,个别村落的村民对外来投资开发旅游的行为有较为强烈的抵触情绪。

资源丰富,但整合度不高,重复类型多,特色大部分不明显。资源的丰富度前文已述,但近似地域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呈现较为严重的雷同现象,如演丰镇高密度的海鲜店,海榆东线一带的“革命村”等,另外照搬其他乡村开发模式的现象也非常普遍,未从自身优势和与其他地域的差异中寻求创新,减弱了片区的吸引力。

海口环城游憩活动的季节性影响对游憩开发是个挑战。由于海南的气候特点,冬春季气温适宜,是外出郊游的最佳时间,而从5月到9月,海南气温高、日照强,几乎难以开展户外活动,在此期间即使是节假日和周末,也极少有市民到乡村游憩,这给游憩经营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可持续的规划管理不到位,衰败现象严重。一些旅游名村,在开发初期也曾历经繁华,但现状却惨淡,在建设初期,由于政府的扶持和媒体的宣传,确实取得了较为骄人的成绩。然而从考察现场来看,除有餐饮经营的地域在就餐时间人数尚可,绝大部分旅游名村门可罗雀,之前开发的游憩项目或场地设备陈旧、损毁严重,或处于半歇业状态。

游憩项目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在考察过程中,很多旅游名村除了天然的资源丰富,注重环境的整洁和一些公共设施外,很少有独特和极具吸引力的游憩项目开发。而有外来投资开发的地域,更多的是以餐饮和住宿为主,虽也设置了一些游憩项目,但雷同性较高,体验性和创新性项目极少,对游客吸引度低。

四、环城乡村游憩带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一)乡村游憩空间规划

海口市乡村主要分布在东部、南部和西南部。从实地考察的数十个样本地域来看,除极少数地域超过一小时车程,其余均在50公里和1小时的车程之内,且从已开发游憩活动的乡村分布来看,从城市中心向外逐步衰减扩散的现象不明显。因此本文认为,海口环城乡村游憩带受极差地租的影响小,市民出行成本低,该市环城乡村游憩带的空间规划主要以资源分布和交通指向为依据。

从资源分布和交通指向来看,东部以演丰镇东寨港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是典型的海洋文化和渔业资源集中地带,拥有优质的海岸线景观,交通干道为白驹大道-海文高速;南部为面积较为广袤的琼山区乡村,干道为海榆东线,地势平坦,淡水和耕地资源丰富,具有典型的海南热带农耕文化传统,同时有大量民主革命、抗战、解放初期的文化遗址;西南地区以火山口国家地质公园为核心的羊山地区,是最为典型也是最有特色的火山地貌和火山石文化的集中地段,交通干道为绕城高速、海榆中线以及中线高速。

据上分析,海口环城乡村游憩带的空间布局为东部海洋资源和渔业文化体验为主的乡村游憩带、南部农耕文化体验和革命历史考察为主的乡村游憩带和西南火山文化考察与体验为主的乡村游憩带三个大的分区,分区依据为资源分布和交通指向,基本覆盖海口乡村的全部地域,各分区游憩特色鲜明,利于游憩活动的集约化开展,大都有“增长极”,易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周边游憩产业的发展[9]。

(二)游憩活动规划

游憩活动是游憩规划的核心内容,资源环境是游憩活动设定的物质基础,活动适地性是游憩规划的原则之一[3]。通过调研和分析海口市民的游憩特点和资源禀赋,提出自然式、人文式、特色式和创新式四大类游憩活动。

自然式游憩活动是依据乡村最本质的资源禀赋,设计形成与城市环境“落差”最大的游憩活动,它是人们回归自然游憩需求的反应。海口环城乡村拥有十分优质的自然环境,开展自然式游憩活动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绿道骑行、野营露宿、水上游艺、农耕渔业生活体验、攀沿探险等游憩活动。依据各地域具体的环境资源进行适地规划,是需求量最大、投入最少、游憩效益最明显的游憩活动设计。

人文式游憩活动是指以当地传统文化为载体,体现人们感受文化、获得知识、找寻历史记忆和乡愁的游憩需求。海口环城乡村拥有深厚的人文资源,可充分挖掘文化脉络,开发出古村落文化考察寻踪、文物展览和体验、民俗表演、考古体验等游憩活动。

特色式游憩活动主要依据各地域独特的资源进行设计,在海口乡村无论是物产还是地貌资源,每个区域都有独到的特征,可充分利用开发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游憩活动。如环城东部地域有大片近海养殖基地,可开展海产品养殖体验或观光、海鲜捕捞、织渔网、出海垂钓等特色游憩活动;火山口地区适合海南黄花梨木的生长,可开展花梨木观赏、认养,并进行花梨木旅游产品的购销,另外火山口地区居民长期和火山石打交道,创造了许多很有特色的生活和生产器具,如甘蔗榨汁机、石磨等,这些均可重新利用开发出特色的乡村生产生活体验游憩活动。

创新式游憩活动的设计一方面要对市民的消费心理进行研究,另一方面需要拓宽设计思路,积累设计资料,了解潮流动态,也依赖于设计者的创新能力。设计可以采用逆向思维,如改变原有设施的形象,改变场景和娱乐规则;设计和置换情景,或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游憩效果,也可采用高科技对设施进行改造[10]。另外创新行为也应是一种动态行为,引导或适应游憩者的兴趣。

(三)游憩设施规划

游憩设施包括基础服务设施和为游憩活动开展而专门规划的设施。基础服务设施诸如道路、标识、购物点、餐饮、住宿、停车场、休憩座椅、环境卫生设施、景观建筑小品等,这些设施的作用是保证游憩者外出生活的便捷,在设计时应依据乡村场地环境的尺度和特点来进行,合理布局,融入整体环境之中。

游憩活动设施是一一对应游憩活动的,如骑行则需要骑行道或绿道,出海捕捞则需要渔船和捕鱼工具,采摘则需要种植地,垂钓需要水体等。由于设施越多,现代化程度越高,反之亦然[9],因此在规划游憩活动设施时,并非越丰富越好,而是在保证乡村特性的前提下去满足游憩者的需求。

(四)管理规划

管理规划是从战略角度考虑环城乡村游憩系统可持续发展环境的营造,属于游憩规划的软性环境。游憩作为一种产业,管理规划是提高游憩者的体验满意度,促进游憩产业良性健康、长远持续发展的关键。首先要从提升游憩地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开始,标准化建设是主要方向,可引入国家相应职业资格标准体系[11]。其次是加强硬件条件的维护与更新,作为物质载体,游憩设施的良好维护状态,以及依据游憩者兴趣变迁而进行的更新换代是维系游憩地长久发展的关键,要求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相结合。再次是信息服务,通过规划,定期通过各类媒体宣传发布乡村游憩地的信息和动态,扩大宣传。最后应进行市民教育的规划,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宣传教育,培养市民正确的健康观和良好的游憩习惯。

五、结语

游憩是城市基本的四大功能之一(1933《雅典宪章》),良好的游憩规划是改善市民生活质量,提升市民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环城乡村因其优异的资源禀赋,是开展游憩活动的良好地域。海口环城地带交通便利、环境优美、资源丰富,游憩开发方兴未艾,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本文利用游憩规划的相关理论,结合海口环城地带的具体情况,分析动力机制,提出环城乡村游憩带的规划内容与方法,对于国内环城乡村游憩带的规划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良好的环城游憩规划对于实现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满足市民游憩需求效果显著。

猜你喜欢
环城资源旅游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浙江省金华市环城小学教育集团第二小学
机械发泡温拌沥青技术在贵州兴义环城高速公路的应用
环城旅行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旅游
合肥环城公园特刊面世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