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服饰研究综述
——以纳西族服饰为例

2021-12-05 20:12
纺织报告 2021年10期
关键词:纳西族服饰文化彝族

杨 璇

(西南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西南民族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41)

1 少数民族服饰

少数民族服饰研究成果丰硕,已有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各民族服饰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后人研究民族服饰提供了典范。目前,学界对少数民族服饰的研究集中于服饰的变迁、功能、社会学、文化象征意义以及传承与保护发展等方面。

1.1 服饰变迁

研究认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制作传统服饰的原材料也在逐渐消失。范玮钰[1]在《理县羌族服饰文化变迁研究》一文中提到,传统的理县羌族服饰面料以棉麻为主,过去人们都是自给自足,如今越来越多的民族服饰原材料在市场上出售,机器生产的面料比传统的棉麻布料价格低廉、种类繁多,导致一些地区传统手工制作的服饰逐渐消失。由于机器生产的引入,传统民族服饰的制作流程简化、制作时间缩短,不利于传承和保护传统手工业。随着城镇化、现代化的推进,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时尚观念渗透到了传统观念中,不再追求单一的款式、颜色,年轻人更热衷于款式多样、色彩艳丽的民族服装。陈栩[2]在《福建畲族服饰变迁与传承创新》一文中指出,福建地区的畲族服饰保留了客家服饰的特征,体现了客家文化和畲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与发展,同时畲族也受到了闽南文化的影响。王庆玮[3]在《宁蒗彝族传统服饰的变迁研究》一文中指出,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很多家庭搬迁到县城,很多男性不再穿着民族服装,而是选择穿着便装,少数人穿的民族服装也是经过改良的,制作彝族服饰的人越来越少。

生产力的提高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过去,人们都是使用布机纺织,如今大部分布料都是外地生产的,机器生产代替了传统手工业,很少能看到人们自己缝制的民族服饰。此外,文化的交流也对彝族传统服饰产生了影响,彝族人在汉族人的影响下,也渐渐吸收了汉族服饰的样式。

1.2 服饰功能

服饰具有符号象征、文化传承、信息传播的功能。例如,彝族服饰的符号象征功能体现在服饰可以标榜民族身份,加深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诠释人们对民俗生活的态度和对群体情感的维系,区分性别、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标识人生礼仪和身份转换。彝族服饰作为彝族文化的显性载体,包括色彩、图案、材质,都成为界定彝族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在文化传承功能方面,彝族服饰以其独特的方式发挥了类似文字的作用,以一种可见的方式反映了彝族先民的生活习俗,表达了彝族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彝族服饰的信息传播功能主要体现在服饰传播的信息上,彝族服饰也是彝族内部人际交往的重要媒介。

1.3 服饰社会学

从民族社会学视角来看,服饰还可用来标识社会成员的性别、年龄和社会角色,成为民族社会中每个成员性别、年龄、角色的指示灯,也是识别社会成员的等级和地位的又一标志。服饰色彩和质料也能体现不同的等级和地位,不同等级的服饰色彩和质料明显不同。

胡阳泉[4]在《云南民族服饰文化的民族社会学阐释》一文中,对民族文化中各民族的生活方式进行了考察和研究。从民族社会学的视角来看,任何一个民族内部都存在各种不同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群体,每个社会成员都要在群体结构或社会结构中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作者将服饰作为一种符号,代表云南少数民族的社会化过程,从民族社会学的角度,对云南民族服饰文化的族徽社会功能、社会角色、身份地位、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阐释,以此揭示云南少数民族与社会的关系。服饰规范并约束着人们的道德伦理与社会行为,从不同方面对一个民族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云南各民族的服饰与装饰作为特殊的文化象征符号,具有这种社会功能,使男女有别,便于社会管理。在云南民族服饰文化中,反映最多的还是随着民族成员年龄的增长,都要按照所在群体的规则和自己所处的年龄规范自己的装饰行为,也就有了不同年龄段或身份的服装。服饰作为一种符号,还成为识别社会成员不同等级和地位的又一标志。笔者发现,服饰所体现的身份及地位在神圣的宗教上也有所体现。例如,彝族人用巫术做法时穿戴特殊的服饰,根据云南藏族僧人的服饰就可以辨别其教派,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宗教职业者特殊的身份和地位。服饰色彩和质料也可体现不同的等级和地位,不同等级的服饰色彩和质料明显不同。可见,每个人社会地位的安排和社会角色作用的发挥,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服饰的区别。

张轶[5]在《服饰社会角色的意义与功能》一文中,从服饰社会学、服饰心理学的角度剖析了社会角色的涵义及种类、服饰社会角色的意义及功能。随着服饰社会角色意义的深入,服饰社会角色功能不断扩充,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服饰文化所要面对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1.4 服饰文化象征意义

马林英[6]在《凉山彝族服饰艺术与社会身份的文化意义探究》一文中,运用了玛丽·道格拉斯的象征人类学中关于“洁净”与“污秽”的二元对立标准。如道格拉斯所言,污秽就是事物脱离原位而位置不当的东西,人们只有从日常生活中关于污秽的观念出发,才能合情合理地解释仪式中关于不洁和禁忌的寓意。作者阐述了彝族服饰显示亚族群边界和分性别意义、发型与裙式彰显性别规范意义以及头巾和发型暗含的性别歧视等,以建构社会的价值和秩序理论为指导,从性别角度出发,探讨了传统社会如何利用服饰的功能凝聚群体力量、规范社会内部成员秩序、树立统一的群体认同意识,最终维持族群社会稳定等问题。

1.5 服饰传承与保护发展

服饰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传承人和民众,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心,民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主力军。在大时代背景下,每个人都需要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文化认同感,积极参与民族文化事业,尊重各民族文化习惯,保护他们的的文化土壤,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张萌萌等[7]在《江西省畲族传统服饰现状与传承 保护》一文中,结合文献资料,分别从服装的材质、色彩、样式和服饰品等方面总结江西省畲族传统服饰的特征。借鉴人类学研究中田野调查和访谈的方法,以江西省6个畲族乡为考察对象,对畲族服饰遗存和穿着现状进行考察,进而对江西省畲族传统服饰的保护现状与困境进行分析,挖掘其文化内涵,提出对江西省畲族传统服饰文化加以传承和保护。

2 纳西族服饰

2.1 纳西族服饰历史发展

纳西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四川盐源、盐边、木里等县和其他县市,也有少数分布在西藏芒康县。纳西族系古羌人后裔,学界认为源于远古时期居住在中国西北河湟地带的古羌人,向南迁徙至岷江上游,又向西南方向迁徙到雅砻江流域,再西迁至金沙江上游东西地带。纳西族有自己的文字、语言、节日、服饰等,作为一个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其服饰文化一直都保持着本民族鲜明的传统特点,反映了纳西族的传统习俗和审美观念。通过纳西族服饰,人们能看到纳西族璀璨的文化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关于纳西族服饰的研究始于唐代,通过搜集资料发现,明朝到民国时期的研究资料较多。纳西族服饰研究包括服饰形制、人物发饰等。从20世纪20年代起,学者开始采用摄影的方式记录纳西族服饰,解放后,出现了更加具体完善的纳西族各支系服饰类别记载,并从文学等角度进行深入研究。从唐代到民国期间,关于纳西族服饰的记载不到10篇,例如《礼记·王制》《云南图经志书》《天下郡国利病书》《中甸县志稿》等记载中描述了纳西族妇女的着装、偏好的服装色系以及佩戴的耳饰等。由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受改土归流的影响,男子服饰逐步趋向于汉族服饰,相反,纳西族女性服饰保留了传统的服饰文化特色。

纳西族服饰反映了这个古老民族的历史渊源、生活习俗、兴趣爱好和审美特征。纳西族妇女的七星披肩是纳西族最具特色的服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2.2 纳西族服饰研究

2.2.1 服饰文化象征意义

顾荣江[8]在《纳西族妇女服饰文化内涵探析》一文中提到,服饰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文化的具体表现。作者分析了纳西族女性服饰的特点和文化内涵,充分展示了一个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所保持的本民族独特的服饰文化。胡良杰[9]在《纳西女性服饰研究》一文中介绍了丽江地区纳西族女性服饰的历史渊源与创新发展。纳西族女性服饰是一种物质文化,是纳西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具体表现,体现了纳西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能力。经过多年的传承与发展,纳西族女性服饰如今已经成为纳西族的文化符号,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意识,人们可从女性服饰角度探讨纳西族的审美趣味。

周小飞等[10]在《试析纳西族服饰纹样》一文中指出,纹样是在各民族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蕴含着各民族认同的深刻内涵和寓意,记录着各民族发展过程中的点滴。作者通过对纳西族服饰纹样题材、色彩和造型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探讨了纳西族服饰纹样的文化内涵。许仲林等[11]在《丽江地区纳西族传统服饰的生态审美观研究》一文中探讨了服饰的社会功能,阐述了丽江纳西族服饰蕴含的“和谐共处”“共生”“平等”的生态审美观,分析了丽江纳西族传统服饰文化所蕴含的生态美学。作者从生态美学角度对丽江地区纳西族服饰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提出了纳西族服饰的文化内涵和纳西族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体系,同时,纳西族传统服饰的审美观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

2.2.2 服饰变迁

和友芬[12]在《也说纳西族服饰变迁》一文中分析了纳西族服饰变迁的几大因素,从环境与气候造就了纳西族服饰“厚重”的特色、生产力水平制约了纳西族服饰的面料选择、宗教文化因素决定了纳西族服饰颜色的选择、社会发展成为纳西族服饰风格急变的主要原因等方面,阐述了纳西族服饰的变迁。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经济文化的活跃、竞争的激化,新一代的年轻人不再穿着民族服饰,主动融入现代潮流。当地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对服饰进行改革,但由于其局限性,服饰的传承发展陷入困境,民族服饰还需进一步改革和创新。

2.2.3 服饰宗教

纳西族服饰的形成与其宗教信仰是不可分割的,相关论著有丽江东巴文化博物馆[13]编著的《近神之路—纳西族东巴神路图》、和志武[14]主编的《中国原始宗教资料汇编·纳西族卷》。作者认为,纳西族的原始宗教为东巴教,东巴作为纳西族传统宗教神职人员有着特殊的阶层与地位,东巴服饰具有宗教性和神圣性色彩,日常服饰区别于祭祀服饰。苏燕等[15]在《背着的信仰—纳西族“七星披肩”的宗教解读》一文中提到,纳西族崇拜青蛙,《东巴经》描述了青蛙、记载了蛙式羊皮披肩的来历。纳西族的羊皮披肩有“背着的信仰”之说,与原始宗教的信仰有关,具有浓厚的东巴文化色彩。

2.2.4 服饰传承与保护发展

撒露莎[17]在《论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纳西族服饰为例》一文中阐述了云南纳西族服饰文化的历史源流和传承发展,初步探索了纳西族服饰的起源、类型、纹样、色彩及其特色,特别是对纳西族女性服饰的标志“披星戴月”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在文化交流日益繁盛的时代,纳西族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交流愈加频繁,纳西族女性服饰文化也有了新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各种时尚观念冲击着纳西族传统服饰文化,但其仍然保持着巨大的延续能力。通过研究纳西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可以进一步认识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加以保护,更进一步地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国外学者对少数民族及其服饰有一定的研究,但对纳西族服饰的研究不多。通过查阅资料发现,约瑟夫·洛克[17]在《The Life and Culture of the Na-Khi Tribe of the China-Tibet Borderland》(中国边疆纳西族的生活和文化)一书中概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丽江纳西族妇女服饰的特点,强调了头饰是区别纳西族妇女是否结婚的重要标志。笔者认为,表面上约瑟夫·洛克只是简单地介绍了纳西族的风土人情以及简单的服饰特点,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他已经注意到了纳西族服饰有年龄、婚姻的区别。

德国在探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方面有很好的发展。关于纳西族传统文化的研究,约瑟夫·洛克唯一的德国学生雅纳特教授在著作中提到,约瑟夫·洛克从20世纪50年代初居住在中国,有20年之久,专注于纳西历史和东巴文化的研究,离开中国后,先后到美国和日本以及部分欧洲国家和地区宣扬、传播纳西族文化。

3 对纳西族服饰研究现状的思考

综上所述,学界对纳西族服饰的研究主要从服饰的文化象征意义、变迁、宗教、传承与保护发展等方面入手,服饰的文化象征意义主要体现在女性羊皮披肩上,有“勤劳勇敢、披星戴月”之意,还具有实用功能。“厚重”是纳西族服饰变迁中较为稳定和普遍的特色。早期,纳西族为游牧民族,居住在海拔较高的山区,地理环境恶劣,服饰较为“厚重”,以深色为主,有利于吸热保暖。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转变,服饰的传承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搜集并整理文献资料发现,对纳西族服饰社会意义的研究不多。笔者认为,服饰具有文化意义的同时也具有社会意义,研究服饰与性别、服饰与年龄和服饰与阶层等,可以进一步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人群所穿服饰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服饰规范并约束着人们的道德伦理与社会行为,从不同方面对一个民族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通过研究纳西族服饰的社会意义,让人们更加清晰、直观地看到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们穿的不同服饰的文化内涵,加深文化认同和族群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穿纳西族服饰的人多见于婚庆和大型活动庆典中,纳西族服饰逐渐以一种场合化展演形式出现,日常很难看到。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前进以及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纳西族服饰的款式、材质、颜色都发生了变化,歌舞“丽水金沙”、大型实景演出“印象丽江”等节目表演穿着的纳西族服饰也得到了再创造。

4 结语

少数民族服饰研究成果丰硕,已有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各民族服饰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后人研究民族服饰提供了典范。目前,学界对于纳西族服饰的研究集中于服饰的文化象征意义、变迁、宗教、传承与保护发展等方面,特别是对纳西族女性服饰的研究尤为突出。纳西族服饰的社会意义有待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纳西族服饰文化彝族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非遗服饰文化与现代服饰文化的融合
“荷国”走出的彝族列车长
纳西族东巴文化保护条例和测绘条例于5月1日起施行
彝族荞粑粑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纳西族打跳在健身运动中的应用策略探究①
纳西族“东巴”和彝族“毕摩”比较研究
广西瑶族服饰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