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讲好中国故事”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2021-12-05 22:25王莹莹
关键词:培育价值观核心

王莹莹,王 艳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讲好中国故事”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的一种思想政治工作新方式,有力地推动了思想道德建设和价值共识凝聚。作为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价值追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着需要“转化为人民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42的培育要求。以此为契机,如何利用好“讲好中国故事”这种阐发中国特色、展现中国气派,提升宣传思想工作实效性和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新方式,以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就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1 以“讲好中国故事”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必要性

“讲好中国故事”一般被赋予双重含义,一个是关于故事主题的定义,一个是关于讲好故事的要素。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来说,“讲好中国故事”则意味着“讲什么中国故事”以及“如何讲中国故事”的问题。而在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前,“为什么要讲好中国故事”或“讲好中国故事”何以可能、何以必要便成为不可缺少的逻辑前提。

1.1 以“讲好中国故事”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时之所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稳定器”,“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生命线”[2]。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国内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体系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国内外多元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下,一些西方国家更是利用文化交融交流的机会或明或暗地把有利于本国政治利益、经济发展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推送给发展中国家。在多元话语体系的碰撞下,有的人听得更多的是用西方话语来讲述的西方故事;在别有用心的思想蛊惑下,有的人成了西方故事的“信奉者”;站在价值观传播的舞台上,有的人成了西方故事的“传话筒”,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工作和培育工作,必须要改变“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现实窘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其在现实生活中表达的有效形式,改进传播的效果。“讲好中国故事”正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在讲故事中以关注现实为着力点,以聚焦德性培育为切入点,以意识形态建设为立足点,通过“入耳”“入脑”“入心”,实现互补互促,在中国故事的认知结构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洽、相通、共融的互文叙事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如果没有现实语境的关照,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能被悬置为一种抽象的存在,无法发挥其精神武器的“生产力效应”。

1.2 以“讲好中国故事”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理之所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高度概括和凝练的话语表达,其内涵的道理和要求在进行培育时往往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将之具象化和生活化地体现出来。从这一层面来看,“讲好中国故事”本身能够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配方”和话语“工艺”,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释力、渗透力和感染力,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之底气。

第一,“讲好中国故事”涵生气。“讲好中国故事”之生气来自于其话语表达。在日常生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表达多呈现出固态化、规范化和抽象化特点,如大街小巷常见的12个词宣教化的表达方式。中国故事能够以其真而可信、亲而走心的叙事情节实现从固态僵化的语言到活泼生动的话语转化,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鲜活性、生命力。

第二,“讲好中国故事”接地气。一方面,中国故事有着多元的叙事情境,不论对于普通民众、青年学子,还是党政干部,都有着人们爱听、听得懂、听得进的叙事文本;另一方面,中国故事中有着多元的叙事配方和教育元素,既有落到细微处的宏大叙事,也有融入大时代的微小叙事。

第三,“讲好中国故事”蕴底气。“讲好中国故事”何以能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其底气来自于叙事模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提出以来,常常以单向式、学术化的表达为主,这种传播主体远离客体对象的模式,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感召力不足。因此,“讲好中国故事”能够克服单向式的话语独白,化单向的独白灌输为双向叙事的同频共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成为情感共鸣、思想共识、日用而不觉的一种存在。

1.3 以“讲好中国故事”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史之所存

罗兰·巴特曾说:“叙事是与人类历史本身共同产生的,任何地方都不存在,也从来不曾存在过没有叙事的民族。”[3]2从历史脉络上看,一方面,故事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是承载、建构和传播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因此,“讲好中国故事”历来是提升价值观的传播力、说服力及影响力的重要方式。先秦诸子百家,大多善于通过类比和举事例来传播其思想主张,如儒家“不食嗟来之食”“苛政猛于虎”等经典故事传颂至今;道家“福祸相依”“否极泰来”等哲理故事经久不衰;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故事仍在激励后人;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一向善于活用中国历史典故;习近平总书记堪称“讲好中国故事”的“第一主讲人”。另一方面,从历史渊源上看,中国故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及个人三个层次上有着内在的耦合性与协同性。具体来说,国家层面的“中国故事”回应和延续了中华民族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历史使命;社会层面的“中国故事”回应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是社会发展和转型中的必然结果;个人层面的“中国故事”回应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发展中个体的积极诉求。由此,我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深刻地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4]因此,要培育以中国历史文化为根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好、讲述好与之有着一脉相承的中国故事大有可为。

2 以讲好中国“三个故事”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对外介绍中国时,“既要介绍古老的中国,也要介绍当代的故事;既要介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要介绍中国人和文化”[5]205。因此,“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讲好传统故事、红色故事和改革故事,就是要讲好作为历史反思和时代变迁的深刻总结、作为汲取社会建设改革经验与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时代产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1 讲好传统故事,铸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根基

在纪念孔子诞辰2 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6]31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集中体现着我们共同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导向。因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传统故事,深入挖掘其蕴含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从而铸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

一方面,诠释和阐扬好传统故事,推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在传统故事中,不论是百姓美德故事,还是社会变迁、朝代更迭故事,都蕴含着超越时空限制、具有永恒价值的思想因素和价值因子,我们对此要予以科学地诠释和阐扬。因为传统故事中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内核虽未过时,但在时间的迁移中遮掩了其原本面目,影响了当代人对其的了解和认识,需要我们在现实关照下对传统故事的概念、范畴、理念,进行新的解读、诠释与阐扬,在注入时代性新鲜血液的同时,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便于人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另一方面,改造和转化好传统故事,推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悟与践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我们在“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的同时,也要对其“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重要源泉。因为传统故事中亦不乏存在失去社会基础的旧观念因素,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批判改造,使之转化为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核心价值观念。如传统忠君故事,今天中国君主制亦不复存在,忠君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故事进行现代改造和转化,超越历史的语境,把对专制君主之“忠”转换为对待他人的诚恳、对待职业的忠诚、对于国家的忠诚。应该说,作为历史中沉淀下来的传统故事,其内涵和意义都承载着特定语境的要求,由于国家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如果一味照搬照抄故事的原貌,无疑致使传统故事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所以,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改造和转化,超越传统故事的历史语境,进入现代语境来讲好故事。

2.2 讲好红色故事,助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识凝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红色史实,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团结凝聚、独立先进、成功蜕变的重要秘籍。安东尼·史密斯曾深度分析:“诉诸族群过去的方法,无论怎么空洞含糊,都能激励起‘我们的人民’为共同的民族作自我牺牲的愿望和意志,很少有其他意识形态能在这方面与之匹敌。”[7]87换句话说,红色故事一旦得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认同,就会像“粘合剂”“水泥”一样铸牢人民共同体意识,整合、牵引并凝聚着人们的民族情感和价值共识。所以,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一定“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8],必须讲好红色故事。

具体来说,我们要讲好三个红色故事:其一,讲好物质文化故事。讲好红色故事中的人、事、物。人是指具有坚定信念的革命英雄人物;事是指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红色革命事件;物是指具有浓厚教育意义的革命历史物件。其二,讲好精神文化故事。讲好红色故事中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年代创造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其三,讲好制度文化故事。讲好红色故事中由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在革命中形成的《对工人的法令》《保护人权法令》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制度故事。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9]292讲好作为记载着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民思想升华与奋斗历程的红色故事,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识凝聚有着重要的作用。

2.3 讲好改革故事,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就是一部改革发展史。改革创新就是时代精神的核心,这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总结。处于新时代,人们切身地感受了到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体会到改革发展的艰辛历程,触摸到改革发展的强劲脉搏。通过讲改革故事、讲小康社会、讲发展感受,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自信与拥护,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的内在动力。

第一,讲好先进理想信念指导下的改革故事,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扬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追求物质财富极大丰富,追求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再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因而,占据了人类社会发展价值制高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无可比拟的先进性、人民性和真实性。作为共产党人毕生追求的理想信念,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是共产党人领导改革的灵魂与命脉。讲好中国共产党人在理想信念指导下的改革故事,回顾改革发展伟绩,前瞻改革故事下的美好愿景,可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兑现的真实性,从而厚植价值观理论认同。

第二,讲好科学思想指导下的改革故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具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10]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实践具体相结合,在科学指导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得到最充分的检验与确证,从而铸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自信。

第三,讲好拥有广泛社会基础的改革故事,唤起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拥护。改革之广体现在社会各个领域,惠普人民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说:“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1]42中国共产党人的改革切实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改革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价值诉求”[12],是人民大众的核心价值观。因此,我们必须讲好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的改革故事,让改革故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源头活水”。

3 以“讲好中国故事”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13]“讲好中国故事”是生动展现和有效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道德规范等的重要保证,是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效应的应有之义。基于“讲好中国故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重要性,必须设计好具有可行性的理路与机制,才能更好地实现“明其意”“宣其旨”“示其髓”,切实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进程。

3.1 构建“讲好中国故事”协同性和常态化保障机制

“讲好中国故事”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需要构建多元素协同性和常态性的机制保障,否则会存在“独角戏”“一阵风”等问题,不利于助推效力的持久发挥,从而直接影响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第一,就协同性而言,要构建政府与社会多元叙事主体同向同行的协作机制,确保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既有政府的大局把关、顶层设计,包括价值定位、战略规划、政策导向、制度保障、激励举措、经费设施支持、社会动员、过程监督等权威把控,又有社会多元叙事主体的积极响应、支持与参与,从而形成配合协作、相互促进,协同强大的合力,确保“讲好中国故事”与宣传落到实处,融入群众实践。

第二,就常态化而言,要遵循道德治理持久性客观规律,保证“讲好中国故事”的经常性、持续性和常规性,不能一味采取“短促猛进、临时突击、定量达标、一刀切”等非常态化方式。“‘以文化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都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决不能期望毕其功于一役,必须不断思考、积极探索,持之以恒、久久为功。”[14]因此,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树立常态化理念和思路,形成常态化的培育过程,建立具体且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以及科学的评估、反馈的调理机制,确保“讲好中国故事”的实施和价值观培育的持久推进和持久效力,杜绝“讲好中国故事”的随意化、虚空化。只有建立协同性和常态化保障机制,确保“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理念、力度和效果,以及中国故事的持续和深层影响力,才能真正地涵养德性,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道德品行。

3.2 理解“讲好中国故事”“两赋”实践机制

故事本身虽不具有支配性,但故事却塑造着有关权力的秩序。成功的故事对内凝聚着价值观,对外打造着话语权。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培育来说,“讲好中国故事”是话语权与文化软实力的连接体,具有整合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巧实力”特征。因此,在“讲好中国故事”中,我们应理解“讲好中国故事”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赋意-赋能”实践理路和机制。

第一,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意”。这里的“赋意”是叙事者在叙事中超越叙事本身的层次,以具象的符号要素实现故事价值的隐性生成机制,表达出深层次的精神指向和深度意义,使受众获得叙事情节外的延展价值、隐藏价值以及未来价值,使中国故事中的话语力量得以提升。例如,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商品要素符号,往往与开辟“丝绸之路”的故事相联,叙事者借助于这些具体可感的要素,以讲故事的方式赋予其思想深意和价值意涵,能够使受众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价值认同。

第二,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能”。这里的“赋能”是指增强叙事者本身的技能、知识与经验。论其实践策略,叙事者应坚定以文化自信推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不断理解与确证,一方面,叙事者要“会”讲中国故事,中国故事内容多样、种类叠彩纷呈,把多样的中国故事发掘好、叙述好、传播好,考验的是叙事者的脑力、眼力以及笔力,检视的是充当叙事者身份的新闻媒介的公信力、影响力、传播力、引导力。另一方面,叙事者讲“好”中国故事。好的中国故事承载着中国精神、彰显着中国价值、凝聚着中国力量,建基之下,把握故事内容,选好故事形式,方能使中国故事让人想听爱听、听有所感、感有所思、思有所得,从而实现用“讲好中国故事”为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能”的旨归。

3.3 把握“讲好中国故事”“时事势”阐发机制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的心理动力机制中,“需要是接受主体产生接受行为的基本动力机制”,“兴趣是接受主体产生接受行为的间接动力机制”[15],因此,要以“讲好中国故事”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应该把握“时、事、势”,创造出满足人们需要的、人们愿意和满意的中国故事。

第一,“讲好中国故事”要应时而育。“讲好中国故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机,除了在日常保证常态化、协同性的培育机制,还应充分利用好时机,乘势而入、顺势而为。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关注群众、舆论关心的热点、焦点的典型时事新闻,宣传关于国家、社会、个人的正能量的感人事迹,应时而化,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例如,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需要我们生动形象地讲好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广大医护人员等与时间赛跑的感人故事,还有中国在全球抗疫中所展现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的故事。这类教育时机具有易逝性与随机性,应及时加以捕捉,推进“讲好中国故事”实践,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第二,“讲好中国故事”要因事而化。“因事而化”中的事有多重内涵,结合“讲好中国故事”具体实践,可将其主要理解为“事件”“事理”“事实”等三种意思。首先,凭借“事件”化人。即可以通过“事件”影响范围的大小,从国家大事到个人小事,借助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事件对受众进行感化教育;其次,凭借“事理”化人。讲故事重在传递价值,因此在讲故事时需要讲述者对故事主旨透彻理解、深刻领悟,方能融会贯通。最后,根据“事实”化人。“事实”是指事情的真实情况,即我们应凭借“真实情况”感化听众。处于新时代,从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来说,受众都具备了一定独立判断的能力,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需要用“事实”说话,用事实说服和引导受众。

第三,“讲好中国故事”要应势而新。“势”是指趋势、态势、大势;“新”则指更新、创新。明者因势而变,智者顺势而为。“讲好中国故事”并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必须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应势而新”主要表现在故事之“讲述内容”“讲述方法”“讲述载体”三个方面。首先,信息时代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受众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大量信息。随着接触到的信息量的不断增大,“讲好中国故事”也要时刻满足水涨船高的需要,不断更新故事内容,以便在更高层次上发挥对受众凝心聚力的作用。其次,现在互联网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讲好中国故事就需要结合时代特点,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讲好中国故事”,创新故事讲述方法。再次,基于新态势创新“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载体。随着人们学习和生活的变化,传统的宣传思想工作的载体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的作用逐渐削弱。因此,要根据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新技术,创新载体。比如,手机上各种APP的开发,故事类公众号的开通,能够根据受众群体的差异,推送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中国故事,并将其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传递给受众,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准培育。

4 结 语

综上所述,“讲好中国故事”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项从战略、思想到行动和措施各方面统筹谋划、多元协同推进的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讲好中国故事”的重点需从传统故事、红色故事、改革故事出发,构建“讲好中国故事”协同性和常态化保障机制、“两赋”实践机制与“时事势”的阐发机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培育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