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高产玉米新品种强盛121 的选育

2021-12-05 23:27吴利珍
中国种业 2021年7期
关键词:父本母本抗病性

王 磊 尚 霄 吴利珍

(1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农业农村局,太原 030031;2 山西强盛种业有限公司,太原 030031)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动物饲料和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1-2],我国玉米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第2 位,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玉米增产的诸多因素中,品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产量增益的35%~40%源于品种的遗传改良[3],而获得高产、优质、抗病玉米品种最经济可靠的方法还是遗传改良。遗传学研究和育种实践表明,依靠遗传改良培育高水平的自交系,并通过组合选配提高杂种优势水平,从而进行种质创新,可选育适应性强、高产优质的玉米新品种。

为了提高玉米丰产潜力,提升玉米质量,山西强盛种业有限公司发挥玉米品种的区域优势选育出玉米新品种强盛121,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品质优良、抗病性强等优点。

1 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

1.1 母本SS9 是以78599 为母本、齐319 为父本杂交,杂交后代经连续自交10 代选育而成的自交系。株高170cm,穗位高65cm,总叶片数21~22 片,雄穗分枝2~3 个,花粉量中,果穗筒型,穗轴白色,果穗长11.8cm,穗粗4.2cm,穗行数14~16 行,抗病性好。

1.2 父本F35-2 甲14 是以XY-1 为母本、C237为父本杂交,后代经连续自交9 代选育而成的自交系。株高190cm,穗位高63cm,总叶片数21~22 片,雄穗分枝7~10 个,花粉量大,果穗筒型,穗轴粉红色,果穗长14.7cm,穗粗4.2cm,穗行数16~18 行。

1.3 选育过程强盛121 是2014 年夏在太原用自选系SS9 为母本、自选系F35-2 甲14 为父本组配而成的杂交种。2016-2017 年参加山西强盛种业有限公司多点品种比较试验,表现突出。2018-2019年参加黄淮海夏玉米组品种绿色通道区域试验,表现优良,2 年每hm2平均产量9761.3kg,比对照郑单958 平均增产7.3%。2019 年参加黄淮海夏玉米组品种绿色通道生产试验,表现优良,每hm2平均产量9915kg,比对照郑单958 平均增产3.2%。2019年取得植物新品种权(CNA20191003758)。202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玉20206187)。

2 品种特征特性

2.1 农艺性状强盛121 出苗至成熟102.4d,比对照郑单958 早熟0.7d。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花药浅紫色,颖壳浅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65cm,穗位高93cm,成株叶片数20 片左右。果穗锥到筒型,穗长17.9cm,穗行数14~16 行,穗粗5cm,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33.2g。

2.2 品质特性2018 年经农业农村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粗蛋白含量8.38%,粗脂肪含量3.06%,粗淀粉含量76.34%,赖氨酸含量0.29%,容重756g/L。

2.3 抗病性2018-2019 年2 年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抗病接种鉴定:高抗瘤黑粉病,中抗小斑病和弯孢叶斑病,抗镰孢茎腐病。综合结果表明强盛121 是一个抗病性较好的玉米新品种。

3 产量表现

2018-2019 年参加黄淮海夏玉米组品种绿色通道区域试验,2018 年每hm2平均产量9294kg,比对照郑单958 平均增产8.1%,试验点42 个,增产点36 个,增产点率85.7%;2019 年续试,平均产量10228.5kg,比对照郑单958 平均增产6.4%,试验点40 个,增产点34 个,增产点率85%。2019 年参加黄淮海夏玉米组品种绿色通道生产试验,每hm2平均产量9915kg,比对照郑单958 平均增产3.2%,试验点40 个,增产点32 个,增产点率80%。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播种强盛121 适宜在黄淮海夏玉米区的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保定市和沧州市的南部及以南地区,陕西省关中灌区,山西省运城市和临汾市、晋城市部分平川地区,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北地区,湖北省襄阳地区中等以上肥力地块种植,种植密度60000~75000 株/hm2。适宜播种期为5 月下旬至6月中旬。

4.2 田间管理播种前要增施农家肥,每667m2施复合肥20~25kg或磷酸二铵15kg、钾肥10kg作种肥,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25~30kg,严防玉米螟。生产中应培育健壮植株,预防倒伏倒折。

5 制种技术要点

制种地应选择在地力中上等、排灌方便的地块。采用空间隔离,隔离距离要求在300m 以上[4-5]。父母本采用同期播种,父母本种植行比为1∶5,母本种植密度为85000~90000 株/hm2,父本种植密度为95000~100000 株/hm2。在苗期、拔节期要严格去杂去劣。在母本雄穗散粉前要将雄穗彻底拔除,母本散粉株不能高于全部母本种植比例的5%。

猜你喜欢
父本母本抗病性
木薯UDP依赖型糖基转移酶14基因在木薯抗病性中的功能研究
通过CRISPR/Cas9技术突变BnMLO6基因提高甘蓝型油菜的抗病性
传统《元宵歌》本的复现、消失与走向
杂交粳稻常优2号母本机插制种技术
甜瓜枯萎病苗期抗病性鉴定技术研究
父本在杂交谷子化学成分分布中的评价作用
鹦鹉鱼品系对不同亲本和繁殖技术的响应
玉米杂交制种中父本的管理技术
甜(辣)椒杂交制种育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