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陆羽茶道的特色

2021-12-06 01:07周东平
茶业通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陆羽茶道饮茶

周东平

简论陆羽茶道的特色

周东平

(厦门大学法学院,福建厦门 361005)

在阐明中国文化中“道”的含义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我国处在由粗放式饮茶法的末期向正规的、精细的饮茶法过渡的历史背景下,陆羽茶道的基本特点主要是设定二十四器的仪式,强调“精行俭德”为茶道根本,通古今、重环境、可变通,以及茶道的其他规范要求。并指出陆羽茶道存在的某些不足。

“道”;陆羽茶道;特点;不足

1 何谓“道”

《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不仅凝结陆羽,而且凝结中唐之前关于茶的知识,是集大成之作,从中也可以窥见后来中国茶史的发展方向。其综合性的体系结构,后世罕见。此后的茶书多就《茶经》中的某一问题展开论述,是其分论。宋人陈师道《茶经序》评论说:“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1]因此,《茶经》是我国茶学中取之不尽的宝库。后人评价陆羽在茶史的地位犹如农业史上的后稷,明代陈文烛的《茶经序》就说:“稷树艺五谷而天下知食,羽辨水煮茶而天下知饮,羽之功不在稷下,虽与稷并祀可也。”宋代诗人梅尧臣也盛赞“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可见《茶经》在中国茶书的位置上犹如史书中的《史记》。其影响所及,无论日本茶道还是今日中国的功夫茶艺,无不以《茶经》为理论基础与精神源泉。如《潮嘉风月记》说,功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

《茶经》主要写于陆羽在湖州时期的758年至761年之间,大纲、框架、基本内容均完成于陆羽二十八岁之前。但此后仍有修订,自属情理中的事情。如借协助湖州刺史颜真卿编纂《韵海镜源》等机会,得以广览典籍,为《茶经》特别是《七之事》的增补、修订创造了机会。与陆羽几乎同时代的封演在《封氏闻见记》卷第六“饮茶”条中,首先肯定陆羽创立茶道之功:

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相对于陆羽“二十四茶器”而言),以都统笼(即“都篮”)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尽管封演认为《茶经》初名《茶论》,但陆羽自言“《茶经》之始终备焉”,则该书仍应称《茶经》为宜。另,自从儒家学说被奉为官学,其经典被称为五经乃至九经、十三经等。经即经典,后世多有效仿而命名之举,如《水经》《花经》《相马经》《蟋蟀经》等,不一而足。陆羽《茶经》之命名亦可作如是观。虽然,《茶经》初始之时,其一言一语未必具有经书般的权威性。如封演此处说的陆羽“茶道”,还要经过常伯熊这样的茶道粉丝、宣传家的鼓吹推广,茶道方能大行。同是茶道中人的陆羽挚友释皎然在《饮茶歌送郑容》诗中,有“楚人《茶经》得虚名”之句,应是陆羽自署《茶经》之外,他人首次提及《茶经》的诗文。皎然品饮越人赠送的剡溪茗后,作《饮茶歌俏崔石使君》,也提到茶道:

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这种茶道,不是道家之“道”,更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今天日本的茶道。中国的“道”,始于道路之意,据《说文解字》卷二下:“道,所行道也。”由此抽象为应该践行的崇高而尊贵的道、“道理”。在中国古代,“道”有其哲学含义,《白虎通义》卷三下《情性》:“礼者,履也,履道成文也。”礼是执行的规范,但执行时必须循“道”而行,才能化成天下。这里的“道”,就是根本、方向的意思。如天道,“天之道,终而复始”;[2]又如政治上,“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又如个人修养上,“朝闻道,夕死可矣。”“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3]所以,中国人不敢轻言“道”这个字眼。后来,“道”又引申为方法、手段之意。《左传·定公五年》:“吾未知吴道。”注曰:“道犹法术。”《茶经》融儒释道三教真谛于一炉,既有精神的追求,也有茶艺的讲究、品茶的方法,遂使茶事上升为“茶道”。

谈到茶道,人们容易联想到与我们一衣带水的东邻日本。很多人以为“茶道”一词是日式汉语,是他们创造的专利。日本的确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创造出“道”的民族。“茶道”一词,现代日本是将其作为以饮茶为目的的“艺道”之一而使用之。“茶道”即茶艺之道,只是比起一般的饮茶方法而言,似乎更强调精神层面。柔道、剑道相对于柔术、剑术,在二战之前的日本,也有强调精神层面的倾向。中国的剑术、围棋、书法传入日本后,他们遂有剑道、棋道、书道。茶道一词,也可依此类推。其他如花道、柔道等,可能还有很多。但“茶道”一词,的确来自中国,前揭几则唐代史料就是明证,切不可数典忘祖。

又据《汉书·艺文志·兵书略》,西汉已有《剑道》三十八篇,今已失传。它仅仅指剑这种兵器的用法,抑或还包含着精神层次的道,今日已无法判明。明代何良骏《四友斋丛说》卷23介绍说,古人称琴曰琴道。西汉刘向有《琴道》三篇。盖古人言道有深意焉。“书道”一辞,则见于元代郑杓《衍极》注[1](元)郑杓著《衍极》卷一《至朴篇》:“文籍之生久矣,能书者何阔稀焉。盖夫人能书也,吾求其能于夫人者,是以难也。今予得其人而不表章之,使来者知所取,则以至乎书道之妙,予则有罪也。”同书卷三《造书篇》:“其曰妙在执笔,又曰如锥画沙,如印印泥,书道尽矣。”.的《至朴篇》和《造书篇》等。[4]

那么,封演在介绍唐代饮茶流行起来的“人自怀挟,到处煮饮,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不问道俗,投钱取饮”情形,即满足口腹之欲后,才使用更高层次的“茶道大行”的字眼。尽管这个“茶道”不能等同于现代日本作为一种饮茶艺道的茶道,但也多有强调饮茶的精神要素层面的倾向。从这个角度看,也可以理解为陆羽式茶道在当时广为流行。

2 陆羽茶道的特色

在陆羽之前,中国流传下来的各种典籍均无茶的系统记载。陆羽毕生从事茶文化研究,对茶树的栽培与茶叶的采摘,茶器具的制作与规格,煎茶时水源的选择,烹茶、饮茶时身体的动作进行规范和总结,石破天惊地推出《茶经》。《茶经》虽是开山之作,却从茶的生产、加工一直讲到品饮,其立意之新、水平之高、包容之广,直到今天,世上仍罕有与之比肩者,是中国茶文化乃至世界茶文化的奠基之作,诚为茶学圣典。

陆羽赋予其“茶道”一种特殊的文化内涵,即饮茶、赋茶,以茶示俭、以茶示廉。陆羽式茶道具有以下特点:

2.1 设定二十四器的仪式

《茶经·九之略》宣称:“二十四器阙一,则茶废矣。”可见陆羽郑重提倡的是以二十四器为中心的茶道。规范茶道程序用具,即茶道应具有一定的仪式化,是不应违反的金科玉律。茶具随时代而有变化,但程序规范性原则迄今仍居于核心。

二十四器中以风炉为中心。陆羽所设计的风炉,形制如古代的鼎,体现了他据道、依佛、尊儒的文化内涵。陆羽深知历史上陶宏景的《名医别录》、壶居士的《食忌》等,可见茶与道教养生的结合。风炉是道家的器物,三足之一的铭文水、火、风,以及其他八卦,均来自《易经》,为道家的符号,尺寸也来自易学象数,似有道教内丹理论的影响。众所周知,陆羽自幼及一生均与佛门关系至深,他与智积禅师、皎然等的关系也为世人津津乐道。唐朝皇帝、历史名臣伊公(尹)的地位,都是他所崇敬的。与风炉配合使用的煮茶用的鍑,要“方其耳,以正令也;广其缘,以务远也;长其脐,以守中也。”强调正令、务远、守中,也体现儒家治国的准则。风炉与鍑组成一个礼制的实体。风炉边上雕刻有“伊公羹,陆氏茶”六个字,表明陆羽自信他在茶道上的地位,可与精于饮食调理的商代伊尹相媲美。

陆羽式茶道讲究艺术美,例如对于茶碗高下的评定,就显示其敏锐高超的审美情趣。在当时茶碗的产地中,除了茶碗本身的质地外,陆羽充分重视不同颜色的茶碗对茶色的影响,因而推重越州青瓷碗。针对当时有人推崇邢州所产白瓷茶器,陆羽殊不以为然,他在《茶经·四之器》中反驳说:

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按:红疑作“绿”)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

从而提高了茶道的审美意境。虽然由于古今茶的不同,对茶碗的选择也有所不同,但茶碗的颜色对茶色有影响的原则,仍为当今治茶道者所遵循。至于其他茶器,即便采用日常用品,也都赋予其风雅的名字,并规定制造的材料和规格尺寸。

2.2 精行俭德,茶道根本

除了仪式、程序规范的第一重境界,陆羽式茶道还追求更高、更深层次的精神——俭。即把饮茶看成“精行俭德”注2[[2]6](日)布目潮沨《茶経詳解》:“ 《茶经·一之饮》:‘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有些人断句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句读一错,点金成铁。”、陶冶性情的方法,锤炼茶人的品格和思想情操。这是陆羽茶道的重要命题。

“俭”乃“约也”,是儒家“温、良、恭、俭、让”的五种道德规范之一,与道家思想关系也很深厚。在古代经典中,屡予强调。《尚书·太甲上》:“慎乃俭德,惟怀永图”,强调重视俭约之德与怀有长远的规划。《论语·学而》:“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易经·否卦·大象》:“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即以节俭、俭朴为德,以避难。总之,俭含有约束、限制、节制、节俭之意。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陆纳、桓温等就反对奢靡,以茶养俭。他们虽是自律之人,但毕竟局限于个人行为,是自我修养良好的外在表现。陆羽独具慧眼,认为茶作为饮料,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又言“茶性俭(内敛淡泊)”。把“俭”作为其茶道的道德规范和良好风尚,影响深远。唐宪宗时的裴汶,是古代民间奉陆羽为茶神时与卢仝配享两侧的高士,他在《茶述》中也强调茶的功用“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所谓“性精清”“味浩洁”“用涤烦”“功致和”,都涉及精神层面,与陆羽一脉相承。唐末刘贞亮更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思想,总结出茶有十德,如以茶可以交友、养廉、利礼仁,此外还可散闷气、驱睡气、养生气、除戾气、尝滋味、养身体和可行道,提倡饮茶渗透公德教育和修身养性。这与日本茶道追求的和、敬、清、寂有相同之处。当代茶界泰斗张天福提倡中国茶礼是俭、清、和、寂,明显看出直接继承陆羽茶道精神的痕迹。故其影响不可抹杀。它可以视为中国古代“茶德”说的滥觞,也是陆羽将饮茶这样一种日常生活活动明确提升到精神层面的一个标志,中国古代茶的精神、茶文化至此得以确立。

2.3 其他茶道规范要求

陆羽对采茶时间、气象条件、芽叶特质、成品茶优劣的外形特征、鉴定茶叶品级的标准和原理等,都有具体要求。他所倡导的煎茶法,选用的饼茶,必须经过采、蒸、捣、拍、焙、穿、封等七道加工程序,对加工工具也有相应的不同要求。

陆羽茶道的艺术性,更表现在细煎慢饮上,所以要严格掌握炙茶以及水(用水)、火(用薪)、汤(点茶)等,如炙茶的火最好用木炭,煮茶的水“用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把水煮沸腾的过程,细致区分为三沸,水煮过头则不宜饮用。在三沸过程中,各阶段都有点茶技巧,如放盐调味、培育茶汤等。同样,品茶也需要技巧和艺术感觉,好茶倒入碗内,要沫饽均匀,颜色浅黄,具有香味。味道甘是槚;不甜而苦是荈;刚喝时发苦,咽下后甘甜是茶。观赏着每一道程序,品尝着每一口茶味,真是精细到极致,艺术到极致。加上陆羽所总结的“茶有九难”的心得和设定奇数的碗用以传饮,“以茶行道”。可以说,陆羽式茶道从炙茶、选水火、煮茶、列具、品饮的一整套技艺程式,都贯穿着美学意境和氛围。

中唐以前,人们在煮茶时,要加入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调味料,茶药、茶羹的影响仍很大。陆羽对此深为嫌弃,断定其简直是沟渠中的废水。故《茶经》中只保留用盐来调味,以去除苦味。后代喝茶的最高境界是喝纯茶、重品饮,这个标准,可以说也是陆羽设定的。

2.4 通古今,重环境,可变通

陆羽式茶道,通过对茶的历史回顾,把茶事提高到新高度,给予《茶经》以纵向的地位(七之事)。通过对产茶地的大规模调查,表现出对茶产地的横向的强烈关心,强化茶的品牌意识(八之出)。相对于制茶的十九种工具,以及饮茶的二十四种茶器而设置略式的制茶、饮茶茶道,即不拘泥于上述规范器具,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省略一些加工程序或品饮茶器。变通的非正规的略式茶道,也有其存在价值(九之略)。如春天禁火之时(寒食)、在野寺山园的现采现制,或者松间石上、泉涧岩洞的品饮等。这是其专设略式茶道的目的之所在吧。

陆羽强调把书写着《茶经》的挂轴置于座隅,表现出《茶经》之始终备焉,这也是与他所提倡的茶道相符的内容,不应忽视。而他自言此书为《茶经》,经乃经典之意,表明他对自己的茶道是十分自信的。

3 陆羽茶道的不足

陆羽的茶道,体现的是在更高的境界上,把儒、释、道的思想文化与饮茶过程融为一体的精神,是上述各家优秀思想的融会贯穿与生活化实践。

当然,陆羽犹如文学史上一脚踩在中世纪、一脚已迈入近代的但丁,毕竟处在我国由粗放式饮茶法的末期向正规的、精细的饮茶法刚刚起步的转折点上,无论其茶艺还是茶道,不可能一下子臻于完善,从《茶经》中仍能看到一些不足之处。例如从制茶法看,其所推崇的制茶饼工序仍比较粗放,只有“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等步骤;从茶品质鉴别方面看,对评茶技术讲得比较玄乎,重视外形,不如后代那样对茶品质的色香味要求(感官)讲得透彻;从品饮方面看,茶饼也未被粉碎成很细的末,所谓“末之上者,其屑如细米”,还没有到宋代或者后来日本抹茶的粉末那么细;点茶更不如后代讲究。又比如说,虽然陆羽是唐代茶道的主帅,但唐代茶道并非定于一尊。如陆羽主要生活于江南的湖州,主张用“育”把封好的茶藏好,以便防潮,尤其江南梅雨季节的除湿。而北方则可以直接用瓷瓶藏茶,“贮于陶器,以防暑湿”,谓之“茶瓶”[6]显然与《茶经》所述不甚相同。又如陆羽提倡的茶器漉水囊,本是唐代“禅家六物”之一。陆羽因与禅家关系十分密切,深知其用途,故在茶具中专门设计出用它来过滤煮茶的水。遗憾的是它并未被后人重视,后来的茶书及诗人笔下,几乎没有再现过。这些或显示地方特色,或仅为陆羽所心仪,仍有一定的局限。尤其煎茶时还要“调之以盐”,所喝的仍是咸茶,似乎还没有完全摆脱唐以前饮茶旧俗的掣肘。

[1] (宋)陈师道.后山先生集[M].丛书集成续编(第102册).上海:上海书店,1994:140.

[2] (清)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2:339.

[3]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174.37.

[4] (元)郑杓:衍极[M].清光绪间归安陆氏刻十万卷楼丛书本.

[5] (日)布目潮沨.茶経詳解[M].京都:淡交社,2001:29-31.

[6] (唐)赵璘.因话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33.

S571.1

A

1006-5768(2021)02-085-005

2020-12-30

周东平(1961-),男,福建周宁人,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法律史、魏晋隋唐史。

(责任编辑:蒋文倩)

猜你喜欢
陆羽茶道饮茶
陆羽品茶
寻迹万里茶道
不捧场的好朋友
茶道不能光说不做
从一次茶会看当今茶道
《茶道六百年》
不灭的蓝火
花下饮茶,光阴含香
第一次放孔明灯
月下饮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