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斑节对虾健康养殖技术概要

2021-12-06 03:43彭张明蒲桂川
水产养殖 2021年1期
关键词:虾苗对虾病害

彭张明 ,蒲桂川

(1.海南海壹水产种苗有限公司,海南 文昌 571328;2.湛江海壹水产种苗有限公司,广东 湛江 524025)

我国台湾省在1968 年首次成功人工培育出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虾苗,正式开始走入国内现代养殖业的舞台,1977 年开始使用配合饲料,由此开创了斑节对虾精养技术[1]。斑节对虾是世界三大养殖虾类品种之一,联合国粮农组织通称大虎虾(giant tiger shrimp),是养殖对虾类中体形最大,经济价值最为重要的一种对虾。斑节对虾是市场上最优秀的养殖甲壳类之一,不仅是亚洲传统的养殖虾种,也是全世界的重要优秀养殖虾种,养殖斑节对虾比养殖南美白对虾成本高1/3,市场销售价则高出1~2 倍,突出的问题是该种对虾比南美白对虾更容易发生白斑病[2]。但近十年以来,国内外斑节对虾的高健康繁育体系的建立,解决了依赖野生捕捞的困境,通过斑节对虾的不断家养驯化、遗传选育,斑节对虾的抗病能力、生长速度有了显著提升,可以说斑节对虾的种苗繁育及健康养殖等技术目前已经基本与南美白对虾处于同一水平线,但是在规模上仍存在较大差距。

1 国内斑节对虾的养殖进展

1.1 人工繁育进展

1.1.1 育苗技术的发展概况

斑节对虾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是我国本土优质对虾资源之一。早期的斑节对虾养殖,虾苗主要依靠天然苗种的采集,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开始进行人工育苗,所用的亲虾则是海洋中捕捞的野生怀卵虾,由其自然产卵而获得虾苗[3]。由于国内沿海的亲虾资源有限,必须从国外进口价格昂贵的健康怀卵亲虾,高昂的虾苗成本严重地制约了成虾养殖业的发展。1978 年台湾省水产科技人员开发了眼柄切除术,人工诱导野生雌虾性成熟、产卵。1983 年台湾省开创了斑节对虾精荚移植术,使母虾的有效产卵量大幅提高,受精卵可获得高达81.7%的孵化率。自此斑节虾苗的人工繁育体系发生了重要变革,生产方法转变成“五段培育法”,虾苗的生产精细化、标准化及管理的科学化开始实施[3]。

1.1.2 遗传育种的发展概况

随着斑节对虾养殖的迅速发展,野生亲虾质量差、繁殖率低等弊端愈发显著,大量捕捞对野生资源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进而导致其种质退化。此外,野生亲虾自身携带病毒,难以控制病原,导致养殖对象抗病能力下降、易发病等。业界对斑节对虾育种工作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尽快培育出具备遗传稳定、抗病力强、适应性强以及生长速度快等性状的新品种才能推动斑节对虾养殖的进一步发展[4]。

对虾的遗传及育种研究始于20 世纪80 年代,主要以亲虾的同工酶和形态测定为基础,但由于生化水平检测的遗传变异较低,无法为遗传育种提供有用的遗传标记[5]。90 年代以来,以DNA 为基础的分子标记和PCR 技术广泛应用,有效揭示出斑节对虾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地理分化,为斑节对虾的遗传改良和遗传育种提供了遗传学基础[4]。国内对斑节对虾的育种起步相对较晚,但也取得了诸多优异成果,如中国水产科学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对斑节对虾的生长、抗逆、抗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进行了选育,培育出“南海1 号”(品种登记号:GS-01-009-2010)和“南海 2 号”(品种登记号:GS-02-002-2017)两个新品种。

1.2 健康养殖技术进展

1.2.1 对虾配合饲料的发展概况

野生斑节对虾食性属于杂食性,但较偏于植物性,自然界中幼虾多附着于海藻或海草上,故又称之为草虾。20 世纪70 年代以前,斑节对虾的粗放养殖除了利用对虾池塘中的天然饵料外,还会投喂米糠、豆饼、花生饼和杂鱼、螺蚌碎片等饵料,但是营养难以控制,且易污染水质,因此其缺点显而易见。随着斑节对虾的人工单养、精养技术的发展,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台湾省台南水产试验所1976 年正式推出斑节对虾专用配合饲料,1979 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广泛使用[1]。得益于台湾省科研人员对不同时期斑节对虾苗营养需求的广泛研究,特别是不同碳数的脂肪酸对斑节对虾繁育的生理作用的研究,进而充分掌握了不同脂肪酸在各繁育阶段配合饲料中的合理配比,为后续对虾配合饲料的研制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现代饲料工业的不断发展,集约化斑节对虾养殖全程应用人工配合饲料已成为事实。

1.2.2 对虾养殖工程的发展概况

养殖工程是对虾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斑节对虾的养殖工程也伴随着多种养殖模式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在斑节对虾人工养殖初期,台湾省的虾塘主要是由鳗鱼养殖塘改造而来,土质堤岸,位于自然海平面的高潮线以下,养殖面积1~5 hm2不等,设有水闸。主要依靠潮涨、潮落纳排水,水质不稳定,产量偏低,斑节对虾仅是鱼类养殖的附属产品,对虾生长依靠天然生产力,此阶段为自然养殖期[1]。随着斑节对虾单养技术的发展,20 世纪70 年代,台湾省率先提出了集约化养殖理念,设计出0.1~0.5 hm2由混凝土构筑的正方形对虾养殖池,四角被削圆,同时考虑水系统和气系统保障,供排水分别采用泵水及中央排水方式,增氧采用流状叶片增氧水车或螺旋桨式增氧水车,通过增氧水车的转动使虾塘水流回旋,利用向心力原理使废物在中央排污口聚集并排出,这种养殖池通常被称为高位池。后来为了节约建造成本,发展出铺地膜的地膜高位池。随着地膜高位池的应用,对虾高位池工程在全国各地逐渐普及开来。

1.2.3 对虾养殖模式的发展概况

斑节对虾的养殖模式经历50 多年的发展,从粗养到精养,养殖的经济效益逐渐增加,养殖者的信心不断得到提升,随着现代养殖技术的普及,不断涌现新的养殖模式,促使斑节对虾的养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常见的养殖模式包括:精养、半精养、混养及鱼塭生态养殖等[6],其中精养模式主要包括:高位池精养、工厂化精养等。在精养模式中通常采用三种养殖策略:第1 种是从放苗到虾池,一直在原池养殖直至收获出售;第2 种是搬池养殖,在养成过程中,通过1 次或2 次,甚至3 次的换池养殖,改变斑节对虾的生长环境,促使虾苗快速生长,降低养殖密度,从而养殖大规格斑节对虾;第3 种是分段式养殖(分塘养殖系统),又称标苗养殖,先在小的蓄养池放养PL10-PL20(三叉苗或五叉苗)阶段虾苗,成长至2 g 左右时,再移入中间养成池养殖至5 g 左右(二段式养殖),再移入养成池至成虾销售(三段式养殖)。

1.3 病害研究进展

斑节对虾粗养过程中虾病一般较少,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大,虾病的问题日益突显。自20 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在精养、高位池等高密度集约化养殖中面临最大的难题就是病害问题,常见的病害有白斑综合征、纤毛虫病和黑鳃病等。对虾病毒性疫情的爆发,严重威胁斑节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其中危害最大的为白斑病,该病发生率高、病死率高,严重影响养殖成功率,一度导致斑节对虾在中国的养殖面积急速下降,甚至逐渐淡出了养殖户的视线。虽然国内外针对白斑病开展大量防治研究,但迄今成效不大[7]。也正是由于对虾病害的肆虐,促进了行业养殖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从斑节对虾选育到养殖模式转变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病害防治研究还远不能满足养殖业的发展,这就促使人们像关注我们自身的生存环境一样,一定要重视和关注养殖对虾赖以生存的水环境。

2 斑节对虾高健康养殖技术操作

2.1 养殖规划

为实现斑节对虾的高效、健康养殖,首要的工作是做好养殖规划,综合实际养殖模式、养殖经验、养殖区域水源、气候条件、市场行情等各项因素做出科学合理的养殖规划,然后按照既定的养殖规划做好斑节对虾的养殖准备工作。从生物学特性来看,斑节对虾对低水温变化较为敏感,较耐高水温,其适宜范围在17~35 ℃,最适生长水温为25~33 ℃,水温低于18 ℃时停止摄食,水温只要不低于12 ℃就不会死亡[8]。斑节对虾属于广盐性生物,可忍耐的盐度范围为0.2~70.0,能生活在盐度5~45 的水域,最适宜的盐度为10~20,与南美白对虾类似,同样可在内陆地区进行淡化养殖[9]。根据上述基本信息,大体上可以确定一年的养殖茬数、投苗时间、养殖周期、上市时间等,对斑节对虾养殖来讲,的确是高投入与高产出、高风险与高利润并存,因此做好养殖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2.2 苗种投放

2.2.1 苗种选择

选择大小均匀、活力强、个体健壮、体表清洁、无寄生物、病原检测合格的SPF(无特定病原)健康苗种是斑节对虾高健康养殖的前提和基本。根据不同的投放养殖方式,可选择不同的规格,直放苗(从育苗场打包运输后直接投放到养殖池塘)的体长在1.2 cm 以上,即 PL12-PL18 的五叉苗(黑筋苗),虾苗额刺数量为4~6 个,该规格的虾苗更能保障其投苗后的养殖成功率和成活率;标粗苗(从育苗场打包运输后投放到暂养池)的体长通常在1.0 cm 以下,即PL8-PL10 的三叉苗(红筋苗),便于长距离打包运输(例如空运),以减少运输风险和运输成本。此外,在选择苗种时最好确定种虾的属性,明确种虾来源是野生种还是经过人工选育的品种,通常不同的种虾对苗种的养殖效果影响显著,尤其对苗种的投放密度有明显的影响。

2.2.2 虾苗投放

天气基本稳定、天晴日暖时,水温在25 ℃以上较为适宜放苗,通常在上午或傍晚投苗,切忌在低温(水温23 ℃以下)、阴雨的情况下放苗。放苗前2 h 开增氧机将池塘上下层水充分搅动,增加溶氧,同时可投放虾苗抗应激类产品如多维类、多糖类等,根据养殖密度计算好放苗数量。只要苗袋中的水温与池塘水温温差不超过5 ℃就可以直接放苗,如果温差较大,应避免在阳光直射或放入池塘使塘水内浸进行缓温,以防苗袋起雾,大大降低苗袋中的溶氧量,引起虾苗的缺氧应激而导致存活率降低。

2.2.3 注意事项

放苗前1 d 最好拿虾苗试水,确保试水虾苗的成活率在95%以上。放苗时在离塘基2~3 m 水深较深处顺风放苗,避免逆风或在闸门附近、塘基边浅滩处放苗,以免虾苗被风浪拍打上岸而死亡。

2.3 饵料投喂

重视斑节对虾养殖过程中的营养摄入,选择优质的对虾饵料用于刚投放虾苗开口,选择质量稳定的对虾配合饲料用于虾苗育肥。斑节对虾对动物性蛋白的需求高于其他虾类,尤其是投苗7 d 内的虾苗,池塘中的基础动物性生物饵料含量对虾苗的成活率影响显著,为提高虾苗的成活率,除投喂虾苗开口专用配方饲料外,每天还应补充投喂适量丰年虫或桡足类。在斑节对虾成虾育肥的不同阶段,投喂不同粒径和配方的人工配合饲料,以满足其最佳摄食和生长阶段对氨基酸的需求,根据虾苗的生长规格及时转料,可大大提高斑节对虾的生长速度。此外,投饵频率、技巧及注意事项等方面大多与南美白对虾的操作方式一致,但要考虑斑节对虾的习性,例如夜间游动摄食多,白天趴底摄食相对较少,另外就是养殖的斑节对虾是否经过人工选育。在了解清楚后,可对饵料投喂做一些策略性的调整,以便获得更佳的养殖饵料系数。

2.4 水质管理

2.4.1 水质理化指标

养好虾即养好水,养好斑节对虾更要养好池底,可以说水质管理是养殖成败的关键。首要关注养殖水体的基本理化指标,例如水温、盐度、pH 值、溶氧、无机氮(氨氮和亚硝酸盐)及有机物含量等,尤其是各指标的变化幅度给斑节对虾生长带来的影响。水质好坏通常可用pH 值来衡量,养殖全程最好能维持pH 值7.8~8.8。若pH 值小,说明硫化氢含量增大,pH 值大就会增加氨的毒性,当出现急变1.0~2.9 时极易导致对虾死亡[10]。白天确保水体溶解氧含量不低于5 mg/L,半夜及早上6:00 前的测定值应不低于4 mg/L。溶解氧低时,相应的氨氮浓度就高,尤其是池底,容易引起有害菌活动,使对虾易发病。尽可能降低养殖水体中的无机氮含量,需要注意的是当水温和pH 值升高时,水体中的氨在氨氮中的比例增大,对虾的生理系统产生不良影响[11]。养殖水体中的有机物含量可用COD(化学耗氧量)来衡量,如果过低会降低虾池的生产力,过高则会通过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对虾发病[12]。

2.4.2 维持水质稳定

水色是衡量水质稳定的重要感观指标,水色综合反映水中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理想的水色应是由绿藻或硅藻所形成的黄绿或黄褐色,出现水色波动或异常情况时,可通过适宜的加换水以及泼洒抑制或杀灭蓝藻的药物进行处理。在幼虾阶段透明度控制在25~35 cm,幼虾以后阶段控制在30~40 cm。此外,为维持养殖水体的稳定,给浮游生物提供稳定的营养源,需要经常调节养殖水环境中营养盐类的平衡,可定期补充水体中钙、镁、磷的含量;为增加水体酸碱变化的缓冲能力,可投加适量的碳酸氢钠调节水体总碱度。

2.4.3 池底改善

改善池底最好的方式是利用水车式增氧机集污,每天在虾苗摄食完成后,多次排污或抽污,及时排除底部粪便、剩饵、死藻等,并及时补充新水到池塘中。同时配合使用有益微生态制剂,定期使用能有效促使有益微生物定植在虾苗的肠道和池底,一方面改善对虾的消化吸收,更有效利用蛋白,另一方面可有效改良池底环境,例如降低H2S、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等。另外一个有效办法是,在虾苗养殖到2.5~5.0 g 规格时,可进行搬池养殖,将原养殖池塘中的虾苗搬到一个新的养殖池塘中进行养殖,可大大提高斑节对虾的生长速度,此法可从根本上解决养殖池底问题。

2.5 收获销售

在合理的时间起捕销售是养殖盈利的保障,斑节对虾在温度起伏较大的季节很容易暴发病害,因此严格把控好收获的时间,一旦发现对虾活动异常就应及时起捕销售。斑节对虾属于高值对虾类商品,一般是定向收购,不同于南美白对虾的大宗对虾类收购模式。国内商品斑节对虾的收获运输方式主要有冷冻空运、鲜活车运等。在南方,斑节对虾的收获多在晚上进行,通常有电拖网或推网,讲究快速捕虾,把病死率降到最低;或采用虾笼抓捕,适用于疏养、轮捕或收虾量不足以拖网的情况,可以大大降低对池塘中留养虾的损伤。同时,采用虾笼抓捕到的斑节虾品质高,极少捕获死虾、弱虾、软壳虾等,减少收购时的淘汰虾,对收购方运输、养户增收具有双赢的效果,但虾笼效率偏低,耗费的人工、时间成本相对较多。

2.6 效益分析

斑节对虾的市场价格虽然起伏大,但养殖效益仍是可观的,得益于市场的养殖量相对少,商品虾价格远高于南美白对虾,并且养殖过程中发病也少。虽然斑节对虾的饵料系数高于南美白对虾,产量也比不上南美白对虾,但不得不承认斑节对虾近年来又开始成为对虾养殖业中的热门品种。分析斑节对虾的养殖成本,除去固定成本,例如土地租金、设备折旧等,饲料成本就占到变动成本的40%~50%,因此要提升养殖效益,主要取决于养殖密度、养殖成活率、每年收虾的数量等3 个核心因素[1]。同时也发现,虾苗和饲料是对养殖效益最敏感的因子,因此,广大养殖户要根据自身虾塘的条件、技术和管理水平,选择健康的虾苗,选择适宜的放苗密度,配合质量稳定、营养全面的饲料,探索出一个最佳的投入与产出比例,这是当前斑节对虾高效健康养殖的关键问题。

3 常见病害防控技术要点

3.1 病毒性病害

目前已知的斑节对虾常见病毒种类包括: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斑节对虾杆状病毒(MBV)、虾桃拉病毒(TSV)、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坏死病毒(IHHNV)、传染性肌坏死病毒(IMNV)、虾血细胞虹彩病毒(SHIV)以及肝胰腺细小病毒(HPV)等,行业对于病毒性病害的治疗还没有突破性成果,只能坚持预防为主[13]。首先,选择SPF 的健康斑节虾苗,从源头上杜绝病毒携带;其次,在养殖过程中从水处理、投喂品等方面严格防控病毒的带入;最后,养殖过程一旦出现上述病毒感染的相关症状,取样检测确定病毒种类,适时起补或处理,减少病毒的扩散传播,最大程度降低经济损失和养殖风险。

3.2 细菌性病害

目前斑节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细菌性病害主要病症有:白便、黄黑鳃、烂鳃、肝胰腺坏死、甲壳溃疡(褐斑)、尾节损伤、红变以及偷死等[14],属于典型的条件性致病,部分病症也属于其他病害的并发症。当出现类似细菌性病症时,证明细菌的含量已经超出对虾的耐受范围,需要立即采取办法进行治疗,否则病害会进一步加重。防控细菌性病害的原则是“防大于治、防治结合”,每天采取防治措施,对养殖水源进行预处理,定期消毒养殖水体,及时补充有益菌,拌料投喂增强对虾免疫力和体质的营养品,科学投喂饵料等。出现环境异常条件、虾苗异常反应时,需采取紧急措施,大量换水、立即减停料、增加溶氧量,判断病因,然后采取相应的调控手段或适当的药物处理,控制有害细菌的滋生,缓解对虾的病症。

3.3 寄生虫病害

斑节对虾属于底栖泥沙类对虾,有明显的潜伏行为,沿池壁游动觅食,正是这种生活习性,斑节对虾尤其容易受到纤毛虫病的困扰,主要有钟形虫、累枝虫、聚缩虫及单缩虫等寄生在虾体表面[15]。少量附生于虾体时,症状并不明显,当虫体大量附生时,对虾的鳃、体表、附肢等外观呈黑色,体表呈灰黑色如绒毛状,病虾反应迟钝,不摄食,不蜕壳,生长受阻,还易引起其他并发症。防治方法是降低水位,使用杀灭纤毛虫的药物。斑节对虾养殖前期还要防控丝状藻类的寄生,例如刚毛藻及浒苔等,提高水位,少量多次地添加新水可有效防止丝状藻的大量繁殖。此外,微孢子虫(尤其虾肝肠胞虫,EHP)的寄生已成为斑节对虾及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头号寄生虫病害[16],可寄生在对虾的各组织中,尤其在肝胰腺中,导致对虾生长缓慢,虾苗规格差异显著,严重影响养殖效益,同时与对虾白斑病的暴发有很大的关联性,危害极其严重[17]。目前针对微孢子虫还没有治疗药物,防控措施与对虾病毒性病害类同。

3.4 生理性病害

斑节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生理性病害主要有软身偷死、蓝体、蜕壳异常、肌肉坏死及虾体痉挛等,通常发病的危害性较低,发病原因多为养殖水中的水质理化指标发生变化、对虾营养摄入不足等,与病原性微生物病害没有关联性[18]。因此,对于斑节对虾的生理性病害防控相对简单,定期跟踪养殖水体的理化指标,确保各指标处于稳定的范围内,同时注重饵料营养的投喂,及时补充水体多种矿物质,确保微量元素充足,通过营养的强化,可大大减少斑节对虾出现软身、蓝体的现象。

4 小结与展望

国内斑节对虾的养殖在历经对虾产业发展的历史年轮滚动后,起伏跌宕,但斑节对虾始终没有离开过历史舞台。近年来,斑节对虾养殖的兴起,让广大养殖者重新看到了对虾养殖的盈利性,重拾对虾养殖信心。因此,斑节对虾的未来发展一定是可期可待的。鉴于目前养殖大环境的不断恶化,水质污染严重,对虾养殖受到了极大威胁,因此整个行业的发展模式亟需转型。通过斑节对虾的低密度、大规格、循环水精准化轮养、套养等高效、健康养殖技术的推广,不仅能实现斑节对虾的高附加值的养殖优势,也更能符合当前节能减排的环保要求。但是,斑节对虾的高效、健康养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程要走,要实现养殖稳产、创收,仍需要整个行业的共同推动。

猜你喜欢
虾苗对虾病害
对虾养殖弱势群体的管理
3年!从虾苗场主到好润区域负责人,二次创业,他如何实现突破?
对虾吃料慢的原因分析和处理
早春养羊需防六大病害
2022虾苗采购指南全新出炉!近50家优秀苗企等您来挑选
小麦常见三种病害咋防治
春季番茄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葡萄病害周年防治历
对虾常见环境性疾病的防治
市场全面升温!虾苗/成虾两开花!2021小龙虾如何能一招制胜?这个模式可以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