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 两优9918 的选育及高产栽培与制种技术要点

2021-12-06 14:33周跃良龙俐华贺淼尧符呈祥朱世军谷松林薛华良
湖南农业科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再生稻父本全生育期

周跃良,龙俐华,贺淼尧,符呈祥,朱世军,谷松林,刘 敏,薛华良

(1.湖南恒德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湖南 长沙 410125;2.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湖南 邵阳 422000;3.桃江县农业农村局,湖南 桃江 413400;4.耒阳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湖南 耒 阳 421800;5.中方县农业农村局,湖南 中方 418000;6.益阳市赫山区农业农村局,湖南 益阳 413102)

Y 两优9918 是湖南恒德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以“Y58S”为母本、自选恢复系“R928”为父本配组而成的两系杂交中稻组合,2009、2011、2012 年分别通过湖南省审定(湘审稻2009029)、国家审定(国审稻201105)、广西认定[1]。该品种是湖南省第一批(2014年)被鉴定评审的重金属镉低积累品种和湖南省第一批(2018 年)再生稻主推品种,是湖南及长江中下游区域中稻、再生稻主推品种之一。该品种具备株叶型较理想、生育期适宜、适应性广、丰产稳产性强、米质较好等特点,自审定以来先后在湘、鄂、赣、浙、豫、皖、桂等地广泛推广种植[2]。

1 选育经过

2001 年夏季,在湖南桃江以“蜀恢527”为母本、“R9311”作父本进行杂交;同年冬季,在海南三亚以其F1代作母本、R838 作父本进行回交;后经过湖南桃江与海南三亚来回穿梭多代定向选择;2004 年冬季,在海南三亚获得一批稳定株系,以编号为928 的株系与“Y58S”测交配组;2005 年夏季,在湖南桃江其F1代表现株型适中,结实率高,丰产性好。2005 年冬季在海南三亚制种,2006 年参加湖南恒德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的一季晚稻品系产量鉴定试验,表现出生育期适宜、后期落色好等特点,较对照汕优63 增产显著,定名为Y 两优9918。2007—2008 年参加湖南省一季晚稻组区试,并同步进行生产试验和小面积试种示范,2009—2010 年参加南方稻区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国家区试,并同步完成了生产试验,2009 年通过湖南省审定,2011 年通过国家审定。

2 主要特征特性

2.1 植物学特征

Y 两优9918 株高平均122.7 cm,群体整齐一致,株型松散适中,叶色绿,剑叶挺直、内卷,茎秆坚韧。国家区试结果有效穗16.1 万/hm2,平均穗长27.9 cm,每穗总粒数175.7 粒,结实率85.5%,谷粒淡黄色,稃尖无色,千粒重27.5 g。该品种在湖南省作一季晚稻全生育期平均124 d,在长江中下游稻区作中稻全生育期平均130.8 d,比对照II 优838 短3 d。

2.2 产量表现

2.2.1 区域试验表现 Y 两优9918 于2007 年参加湖南省一季晚稻区试,平均产量8 086.35 kg/hm2,比对照汕优63 增产5.64%,2008 年续试平均产量9 404.85 kg/hm2,比对照汕优63 增产10.35%,增产极显著。2 a 平均产量8 745.60 kg/hm2,比对照增产7.99%,日产量4.69 kg,比对照高0.40 kg[3]。2009 年Y 两优9918参加国家区试初试平均产量9 121.95 kg/hm2,比II 优838(CK)增产8.50%,差异达极显著水平;2010 年续试平均产量8 910.90 kg/hm2,比II 优838(CK)增产10.94%,达极显著水平;2 a 区试平均产量9 016.50 kg/hm2,比II 优838(CK)增产9.69%,增产点比例96.4%。

2.2.2 生产试验和试种表现 Y 两优9918 于2008 年参加湖南省种子管理站组织的生产试验,全生育期119 d,比对照汕优63 短3 d,产量9 075 kg/hm2,比对照汕优63 增产13.1%;2008 年在湖南汉寿县试种0.7 hm2,产量达10 713 kg/hm2,比对照汕优63 增产19.4%,全生育期131 d;2008 年在湘乡市试种0.25 hm2,产量10 215 kg/hm2,全生育期127 d;2008 年在宁乡县试种1.23 hm2,产量10 278 kg/ hm2,比对照两优培九增产11.8%,全生育期128 d;2008 年在超级稻示范区隆回县羊古坳乡牛行嘴村作中稻试种1.33 hm2,产量达13 780.2 kg/hm2,超过第三期超级稻单产标准;2010 年参加南方稻区生产试验,6 个点平均产量为8 837.25 kg/hm2,比II 优838 增产10.11%,其中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和江西抚州市农科所2 个点均比对照增产10.0%以上,平均全生育期129.7 d,比对照短2.9 d。在生产试验中,Y 两优9918 田间表现整齐一致,株型适中,叶色绿,叶姿挺直,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耐肥能力较强,落粒性中等,除湖北襄樊市农科院、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江西抚州市农科所、浙江诸暨农作物区试站试验点纹枯病轻微发病外,所有试验点均未发现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2.3 米质性状

Y 两优9918 经农业农村部(原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糙米率80.9%、精米率72.8%、整精米率59.4%、粒长6.9 mm、长宽比2.9、垩白粒率34%、垩白度7.7%,透明度2 级,碱消值4.8,胶稠度76 mm,直链淀粉含量13.4%,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明显优于对照II 优838,主要米质指标达到三等优质米标准,米饭柔软可口,食味较好。

2.4 抗逆性

Y 两优9918 在湖南省区试时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6.8 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 级,高感稻瘟病;白叶枯病9 级,感白叶枯病;耐高温能力强,耐低温能力较强。国家区试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平均5.0 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 级,白叶枯病平均6 级、最高级7 级,褐飞虱平均8 级、最高级9 级,抽穗期耐热性3 级。

3 推广应用

Y 两优9918 适应性强、丰产稳产性好,米质较优,作为中稻及一季晚稻在相应地区得到了广泛地推广应用,2010—2020 年累计推广面积38.5 万hm2,其中湖南20 万hm2,安徽6 万hm2,湖北4.5 万hm2,河南、江苏、江西、广西等均在2 万hm2左右,单产在 10 500 kg/hm2左右,比当地主推品种增产约5%。2011 年该品种在湖南麻阳苗族自治县进行示范,种植13.3 hm2,实际平均产量高达13 700 kg/hm2;同年,在湖北随州进行示范,种植6.67 hm2,实际平均产量高达12 400 kg/hm2;2013 年,在江苏太湖进行示范,种植12 hm2,实际平均产量为9 770 kg/hm2。

2016 年,Y 两优9918 被鉴定为重金属镉低积累品种。随后,该品种被列入湖南省土壤重金属污染区政府采购应急品种名录。2016—2019 年,株洲、长沙、湘乡、冷水江、邵东等20 个县(市)采购该品种,推广种植面积约15 万hm2。该品种的推广在提升湖南省稻米质量安全、增强稻米出口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Y 两优9918 耐热性强,成熟期不早衰,再生能力强,经过多点试验和示范,2018 年被确定为湖南省再生稻主推品种,在浏阳、耒阳、永兴、平江等55 个 县(市、区)得到了推广应用,累计推广面积1.5 万hm2。示范结果显示:祁东、赫山区、麻阳、蓝山等14 个点示范面积为150 hm2,头季平均产量为10 230 kg/hm2,再生季平均产量为4 220 kg/hm2。推广应用结果表明,该品种作再生稻推广,可增加粮食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稻米品质,减少土壤污染。

4 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4.1 适期播种

Y 两优9918 适应性较强,可根据各地耕作制度与种植习惯适时播种。在湖南地区作中稻栽培于4 月20 日左右播种,双季稻区作一季晚稻宜在5 月下旬播种。作再生稻栽培时,应确保头季稻在8 月15 日前成熟收割[4-5],如采用机插秧、抛秧、人工移栽方式,应在3 月15-25 日播种,釆用直播方式,宜在4 月上旬播种。

4.2 用种量与种植规格

采用人工移栽方式种植时,大田用种量为15.00~ 18.75 kg/hm2,秧田播种量150 kg/hm2,培育分蘖壮秧。移栽秧龄不超过25 d,叶龄不超过5 叶,插植规格为20 cm×30 cm 或20 cm× 26.7 cm,每穴插2 粒谷秧。采用抛秧、机插秧方式,大田用种量约26.25 kg/hm2,抛秧秧龄20 d 左右,机插秧秧龄3.5 叶左右。采用直播方式,大田用种量26.25~30.00 kg/hm2;不宜播哑谷,宜采用分厢匀播,以便于田间管理。

4.3 合理施肥

Y 两优9918 需肥水平较高。氮、磷、钾肥施用比例一般以1.0 ∶0.6 ∶1.0 为宜。在施用时期上应做到基肥足、追肥早、穗肥巧。一般肥力水平稻田作一季稻种植,可用氮、磷、钾比例为15-15-15 的复合肥600 kg/hm2作基肥,提倡用有机肥作底肥;移栽返青后(约5~7 d)追施尿素300~375 kg/hm2,加入多效唑约1 500 g,作分蘖肥;晒田复水后(拔节期至幼穗分化初期)施穗肥,依据禾苗长势长相施尿素75~112.5 kg/hm2,或尿素75 kg/hm2+复合肥75 kg/hm2,晒田复水后均应施钾肥112.5~150 kg/hm2(提倡施用硅钾肥)。

作再生稻种植,在头季稻齐穗后15 d或收割前10 左右,依据禾苗叶色可施尿素75~150 kg/hm2,促进腋芽萌发,头季稻收割后2 d内施尿素225.0~262.5 kg/hm2,或施尿素187.5 kg/hm2+复合肥150 kg/hm2,促进再生快速出苗。

4.4 科学管水

分蘖期浅水促分蘖。分蘖末期应及时排水晒田,必须晒至人下田不陷泥、叶色转淡绿色、植株基部有弹性为止。孕穗期至齐穗期保持田面有水层,若遇连续高温天气可适当加深水层。灌浆期以湿润为主,保持根系活力,促进壮籽。

作再生稻种植时,灌浆后期至收割期,田间更需保持湿润[6],既不能泥稀泥软,导致机收压桩严重,也不宜断水开坼显白,以免影响根系活力,阻碍腋芽萌发,进而影响粒重和稻米品质。头季稻收割后当天灌水2~3 cm,自然落干后田间保持湿润至再生稻成熟。

4.5 病虫防治

坚持种子消毒灭菌,减少菌源。大田期应根据当地病虫情报和田间病虫发生实况,及时施药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纵卷叶螟、二化螟、飞虱等。稻瘟病重发区注意苗瘟防治外,还要注意穗瘟防治,在抽穗前2~3 d 连续喷施药剂2 次,抽穗扬花期如遇高温高湿天气,更应注意防治穗瘟。

5 制种技术要点

5.1 制种基地选择与季节安排

制种基地要求海拔高度350 m 左右,水源充足,排灌方便,隔离条件好,母本育性敏感期灌溉水温不低于23.5℃。湘中山地丘陵-季稻区适宜夏制,育性转换敏感期安排在7 月下旬,抽穗扬花期安排在8 月10 日前后。湘南山地丘陵双季稻区适宜早秋制,育性转换敏感期安排在8 月上旬,抽穗扬花期安排在8 月下旬。

5.2 父母本播差期安排

湘中山地丘陵-季稻区夏制,父本在5 月10—15 日播种,两期父本播期间隔7 d,第-期父本与母本播差期控制在15 d 左右,叶差控制在3.9~4.1 叶;湘南山地丘陵双季稻区早秋制,父本在5 月下旬至6月上旬播种,两期父本播期间隔7 d,第-期父本与母本播差期控制在13 d 左右,叶差控制在3.7 叶,确保母本比父本提前2 d 始穗。

5.3 制种群体的培养

5.3.1 父母种植方式与规格 坚持母本“靠插不靠发”、父本“靠插又靠发”的基本原则。父母本在4.5~5.5叶龄时移栽。制种田厢宽240 cm,父母本的行数比为2 ∶12~14,双行父本,父本两期比例1 ∶1 相间种植。父本插植规格为17 cm×26 cm,每穴插3~4 株(不含分蘖),父母本间隔20~25 cm。母本插植规格13.3 cm×16.7 cm,每穴2~3 株(不含分蘖),保证基本苗在120 万株/hm2以上。该组合适应机械化制种技术,父母本釆用大行比种植,父本6 行,母本40 行,制种过程可采用机插秧、无人机植保、喷施“九二O”、辅助授粉、父母本分收、机械烘干等技术。

5.3.2 制种田肥水管理 坚持“基肥足、追肥早、重磷钾、早管促早发”的施肥原则。整地时一次性施入25%水稻专用复合肥600 kg/hm2,移栽后5~7 d 再施尿素75 kg/hm2、氯化钾112.5 kg/hm2,父本偏施深施1~2 次球肥。坚持浅水灌溉为主,浅水分蘖,及时晒田,控制冠层叶片长度,改善父本群体授粉姿态。抽穗扬花期间保持约10 cm 水层,齐穗后干干湿湿至成熟。

5.4 提高异交结实的措施

5.4.1 及时足量喷施“九二O” 母本Y58S 对“九二O”不敏感,一般用量为1 000 g/hm2,始喷指标为抽穗15%左右,分2 次连续2 d 喷施,第一次喷施400 g/hm2,第二次喷施600 g/hm2,若喷施时气温低应适当加量。

5.4.2 人工辅助授粉 母本Y58S 花时比父本R928早0.5 h,在开花期应根据“见父即赶粉”的原则,即每天父本开花高峰时段及时授粉,母本Y58S 花期较长,一般有8~10 d,在盛花期应赶粉3 次/d。

5.5 加强病害防治

该组合制种易发生稻瘟病、纹枯病、黑粉病、稻曲病,因此除控制氮肥用量、足量喷施“九二O”外,还应注重化学防治。分蘖盛期施药1~2 次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见穗期应防治穗瘟。黑粉病、稻曲病防治:在母本群体开花中期和开花期后4~5 d,选用高效药剂喷施防治(遇阴雨天气必须用药2 次),施药时间以16:00—18:00 为宜,施用25%吡唑醚菌酯(凯润)16~24 mL/667m2或40%丁香戊唑醇(享尔)30 mL/667m2或30%苯甲丙环唑30 mL/667m2或32.5%苯甲·嘧菌酯(阿米妙收)50 mL/667m2。

猜你喜欢
再生稻父本全生育期
再生稻促芽追肥机研制
基于模糊PID控制的再生稻自适应仿形割台性能试验与分析
湖南今年推广再生稻26.6万公顷
黄淮海地区主栽大豆品种抗旱性比较
温光条件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叶龄和生育期的影响
2016年靖远县春玉米全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分析
父本在杂交谷子化学成分分布中的评价作用
鹦鹉鱼品系对不同亲本和繁殖技术的响应
黄骅市2013年度冬小麦全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分析
玉米杂交制种中父本的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