籼粳杂交稻甬优7850 山区丰产栽培技术

2021-12-06 14:33邓明春蒋国际
湖南农业科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秧苗水稻

邓明春,蒋国际

(双牌县农业农村局,湖南 永州 425200)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稻米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平常推广的杂交水稻品种的米质已不再适应当前的生活要求,水稻新品种“甬优7850”作为超级稻品种,具有产量高米质好抗稻瘟等特点,米质能够达到当前人们生活的需求。为此,双牌将该组合作为中稻新品种引种,在3 个乡镇进行示范种植,通过引进示范种植,获得了该组合在双牌山区的高产栽培经验,总结形成籼粳杂交超级稻甬优7850 在双牌山区的丰产栽培技术,为进一步将该组合及系列籼粳杂交超级稻品种在双牌山区全面推广提供技术支撑。

1 品种简介

甬优7850 是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利用甬粳78A 与F9250 配组育成的籼粳杂交水稻品种[1],2014 年参加浙江省连作粳(籼)稻区试,审定编号:浙审稻2017016;2017 年6 月29 日经第三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定通过,审定编号:国审稻20170065[1]。甬优7850 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田间生长整齐,繁茂性较好,青秆黄熟,米质优,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和褐稻虱,适宜在浙江省作单季晚稻种植。2020 年,双牌县引进甬优7850 在山区作中稻种植。

2 产量表现

2012 年甬优7850 参加浙江省单季籼粳杂交稻区试,平均产量643.3 kg/667m2,比对照甬优9 号增产1.1%,未达显著水平;2013 年续试平均产量668.4 kg/667m2,比对照甬优9 号减产1.2%,未达显著水平。2 a 省区试平均单产655.9 kg/667m2,比对照甬优9 号减产0.1%;2014 年参加浙江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72.2 kg/667m2,比对照甬优9 号增产12.1%[2]。

2020 年,甬优7850 在双牌县山区作中稻种植的平均产量为734.6 kg/667m2,比对照泰优398、丰两优1 号均增产29.5%,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3 特征特性

3.1 农艺性状及产量表现

甬优7850 属于单季籼粳杂交晚稻新组合,该品种生育期、株高适中,株型略松散,剑叶挺,叶色淡绿;茎秆粗壮,分蘖力偏弱;穗形大,着粒密,结实率高,谷色黄亮,偶有短芒,谷粒椭圆形,全生育期150.5 d,有效穗12.90 万穗/667m2,成穗率61.4%,株高118.1 cm,穗长21.1cm,每穗总粒数263.3 粒,实粒数230.4 粒,结实率87.6%,千粒重23.4 g,平均产量655.9 kg/667m2。

甬优7850 在双牌山区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37.3 d,有效穗12.82 万穗/667m2,成穗率60.5%,株高102 cm,穗长21.7 cm,每穗总粒数276.0 粒,实粒数250.0 粒,结实率90.6%,千粒重25.0 g,平均产量734.6 kg/667m2。

3.2 抗性表现

经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鉴定,甬优7850 平均叶瘟0.9 级,穗瘟1.5 级,穗瘟损失率0.7%,综合指数为1.6;白叶枯病5.5 级;褐稻虱9 级。

3.3 稻米品质

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检测,甬优7850 平均整精米率73.6%,长宽比2.3,垩白粒率9.0%,垩白度1.7%,透明度1 级,胶稠度77.5 mm,直链淀粉含量14.7%,米质达到国标和部颁2 级。

4 引种地基本情况

4.1 气候条件

双牌县的气候总的特征是夏少酷暑,严寒期短,热量丰富,年平均气温17.6℃,年际变幅17.1~ 18.2℃,极端最低气温-5.8℃,极端最高气温38.5℃,全年≥0℃的活动积温6 407℃,≥10℃的活动积温5 532.1℃,年平均无霜期为295 d;春秋温多变,春寒明显,春秋两季常有低温出现,且热量的分布因地形影响而有所不同,南部为高温中心,年平均气温在18℃以上,东西两翼山区最低,年平均气温在14~17℃,北、中部居前两者之间;雨水充沛,但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夏秋多旱,历年平均降雨量为 1 296.0 mm,最高的达1 545.6 mm,最少的也有981.5 mm;光照资源充足,全县历年平均总日照时数为 1 435.8 h。

4.2 土壤条件

境内稻田大部分分布在海拔300 m 以下的丘、岗、平地,形成稻田的土壤80%是冲积性土壤,土层深厚,耕层深13~17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在21.3~73.9 g/kg,全氮在1.8~53.4 g/kg,全磷在1.2~32.3 g/kg,全钾在1.8~37.5 g/kg,pH 值在5.6~8.0。

4.3 灌溉条件

境内稻田大部分(占稻田的86%)在潇水河及其各支流小河的两岸,引水灌溉方便。

5 栽培技术要点

5.1 培育多蘖壮秧

常言道“秧好半年禾”,培育多蘖壮秧是水稻丰产的基础。

5.1.1 精做秧田 按照大田 ∶ 秧田为10 ∶1 的比例,选择土质松软肥沃、田平草少、避风向阳、排灌方便的田块做秧田,必须做到早耕、多耕、细整[3],即“三犁三耙”。同时在秧田耕后耙前,早施基肥。施绿亨水稻专用生物有机肥1 000~2 000 kg/667m2,水稻复合肥10~15 kg/667m2,秧厢做好后再施尿素2~3 kg/667m2。

5.1.2 浸种催芽 (1)晒种。播种前晒种1~2 d,利用太阳光紫外线杀死部分细菌[2],同时晒种后能使种子充分吸水,促进种子萌发,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2)浸种。采用“日浸夜露,少浸多露,三起三落”的方法,用强氯精3 g 加水1.25 kg 浸泡种子1 kg,10 h 后捞出种子用20%稻脚青或硫酸铜1/1 000 溶液浸泡种子24 h,随后再用清水浸泡12 h,捞出沥干即可催芽。(3)催芽。先用45℃以内的温水预热上堆,谷种升温后,控制温度在35~38℃,温度过高要翻堆,过低则要采取措施提高种堆温度。催芽20 h 左右,谷种即可露白破胸。播种前将催好芽的谷种摊开,常温下炼芽3~6 h 后再播种,以便谷种适应空气温度,提高成苗率。

5.1.3 适时播种 选择4 月上旬播种为宜,同时根据天气变化,选择冷尾暖头的天气播种,根据该组合的全生育期,最佳播种期为4 月6—20 日。稀播匀播,一般秧田播种量控制在20 kg/667m2左右。播后及时塌谷盖膜,采用湿润薄膜育秧,秧龄以30 d 左右为宜,不得超过40 d。

5.1.4 肥水管理 (1)尽早追肥。按照“断奶肥要早,促蘖肥要巧,接力肥要轻,送嫁肥要准[3]”的原则。1 叶一心时追断奶肥,用尿素2 kg/667m2并加入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120~180 g/667m2对水喷施;2 叶一心时,巧施促蘖肥,用尿素3~5 kg/667m2与叶面肥喷施宝或高能磷钾王一并对水喷施;5 叶期前后视苗情适当补施接力肥,生长较弱叶色较差的施尿素3~5 kg/667m2,生长较好的不施;拔秧前3~4 d 追施送嫁肥,施尿素5~6 kg/667m2,如果移栽前气温低,或小苗移栽,送嫁肥可适当早施。(2)科学排灌。科学合理排灌,以水调温、以水调气、以水调肥。秧田灌水应根据秧苗生长情况,播后要保持厢面湿润,土壤通气,促进扎根立苗。一般从播种到秧苗1 叶一心期间,保持湿润灌溉,阴天秧厢沟应保持半沟水,晴天满沟水,切忌灌深水。2 叶一心后,灌水上秧厢,并保持秧厢2~3 cm 浅水层,防止秧厢断水。若遇寒冷天气,灌深水护秧,深度以不淹秧苗尖为度,夜灌昼排。秧苗高3 cm 时,及时排水晒苗,促使秧苗根下扎。3 叶期以后,一般采用浅水灌溉,提高水温和土温,促进秧苗健壮生长。

5.1.5 适时炼苗 当秧苗穿针见绿即1 叶一心时,遇气温高于28℃,白天可打开两头的薄膜通风炼苗;2叶一心时气温达到22℃以上,白天需打开四周的薄膜通风炼苗;3 叶一心期按照“宁冷勿热”原则即可揭膜,最好是早上或傍晚揭膜(如果空气湿度大、气温偏低的阴雨天应在上午揭膜,如果是晴天,揭膜时间宜在傍晚前);揭膜后,白天气温不低于25℃,夜间不低于15℃时,不必盖膜。

5.1.6 秧田病虫害防治 水稻秧田期主要发生二化螟、蓟马、立枯病、稻瘟等,危害水稻秧苗生长。(1)农业防治。科学管好水肥,提高秧苗抗性。(2)药物防治。稻飞虱:用噻嗪酮、噻虫嗪、啶虫脒等;稻蓟马:用吡虫啉、敌百虫、吡蚜酮等;稻纵卷叶螟:用康宽、氯虫噻虫嗪等;稻瘟病:用三环唑、富士一号、苯甲丙环唑等。(3)施好送嫁药。在拔秧前2~3 d,用三环唑+三唑磷+吡蚜酮对水均匀喷雾。

5.2 加强大田管理

5.2.1 及时平整大田,保证质量 选择排灌方便、肥力中等、土质为冲积性土壤的稻田,在栽插前一周(不论是否寒潮期间)开始少水耕整,实施“三犁三耙”,一定要整平且泥烂适中,只留遮泥水。同时结合耕整深施基肥,底肥以有机肥为主,N、P、K 肥配合施用;施绿亨水稻专用生物有机肥2 000~3 000 kg/667m2,硫酸 锌1 kg/667m2,碳 铵40~50 kg/667m2、过 磷 酸 钙30~40 kg/667m2,或40%高含量复混肥25 kg/667m2加尿素5~8 kg/667m2作基肥。

5.2.2 统一种植规格,适时浅栽 合理密植是水稻获得丰产的基础,在5 月中下旬抢晴早插,采用20 cm×13 cm或23 cm×10 cm的规格进行开厢定向栽插,栽基本苗5 万~6 万株/667m2,栽插深度以3 cm 为宜。5.2.3 平衡配方施肥 按照“增施有机肥,有机与无机、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根施与叶面施肥相结合;控制氮肥总量,调整基肥及追肥比例,减少前期氮肥用量;基肥深施,追肥‘以水带氮’;以产定肥,施足底肥,早施重施促蘖肥,中后期视苗情轻施、补施、巧施增粒壮籽肥,少食多餐”的施肥原则方法,在产量650~750 kg/667m2的情况下,粳稻氮(N)用量20~28 kg/667m2,籼稻氮用量17.5~25.5 kg/667m2;五 氧 化 二 磷6.25~8.3 kg/667m2;氧 化 二 钾7.5~9.7 kg/667m2。缺锌土壤施用硫酸锌1 kg/667m2;适当基施含硅肥料。施肥比例是氮肥基肥占40%~50%,蘖肥占20%~30%,穗肥占20%~30%;有机肥与磷肥全部基施;钾肥分基肥(占60%~70%)和穗肥(占30%~40%)2 次施用。(1)早施促蘖肥、补施壮蘖肥,争多穗[3]。在移栽后5~7 d 结合化学除草、灌水相结合,在施足基肥的情况下,及时追施重施促蘖肥,施尿素7.5~10.0 kg/667m2,实行以水带肥。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喷施宝、高能磷钾王、纯品锌肥等。(2)轻施、补施、巧施穗肥,攻大穗[3]。以促花肥为主,保花肥补充,在中期视田、苗、天情轻施、补施、巧施增粒肥。叶色转色不明显,少施氮肥配施钾肥,叶片挺直叶色发黄多施肥;阴雨天可少施,晴天可适当多施。施尿素2.5~5.0 kg/667m2、氯化钾5.0~7.5 kg/667m2,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喷施宝、高能磷钾王等。(3)补施粒肥,提高结实率、减少瘪粒,增粒重[4]。以叶面施肥为主,少食多餐,以速效N、P、K 配合施用微量元素肥料。

5.2.4 适时中耕除草 栽插后10 d 是杂草萌生期,除草采用除草剂和人工薅秧(田)拔草相配合。栽后 5~7 d 施除草剂,田间保持寸深水为宜,48 h 不断水,除草剂配合促蘖肥使用25%苄·丁草胺2.25 kg/hm2撒施;人工薅秧除草有利于禾苗根系发育,并可改善土壤通气透气性能。第一次薅秧,一般在定植后7~10 d即施用除草剂3 d 后进行,目的是为秧苗定根提供帮助。第二次薅秧在第一次薅秧10 d 之后,这时候秧苗已定根,田间土壤已泡散、柔软,这次薅秧前撒施化肥,促进秧苗健壮生长。第三次、第四次薅秧的主要目的是除草,时间是可根据水稻长势和杂草情况而定。

5.2.5 巧施叶面肥 叶面肥以磷酸二氢钾、喷施宝、高能磷钾王、纯品锌肥、速乐硼为主,速效化肥在喷施前一天用5~10 倍水溶解,硼肥要先打碎溶解后再对水。一是在增加有效穗数阶段即分蘖期用,即定植后10 d 开始叶面喷施喷施宝或0.3%磷酸二氢钾与0.5%尿素混合液以及高能磷钾王+纯品锌肥,每间隔10~15 d 施一次;二是在增加穗粒数阶段即幼穗分化期用,即葫芦叶出现时开始叶面喷施喷施宝或0.3%磷酸二氢钾与0.5%尿素混合液以及高能磷钾王,每间隔10~15 d 施一次;三是在提高粒重与结实率阶段即抽穗扬花灌浆期用,以大胎、始穗、齐穗、灌浆期最佳,始穗、乳熟期用谷粒饱1 包(50 g)对水50 kg/667m2,大胎、齐穗及后7 d、灌浆期叶面喷施喷施宝或0.3%磷酸二氢钾与0.5%尿素混合液以及硼肥或速乐硼+高能磷钾王,抽穗扬花期应在早上未开花之前或是下午4 点之后,灌浆期最好是在每天上午11点前或下午4 点后。

5.2.6 科学管水 依据“浅水插秧,寸水返青,薄水分蘗,苗够晒田,大水孕穗,寸水促穗,湿润壮籽”[4]原则进行水层管理。(1)前期浅水勤灌,适时晒田。分蘖期的水分管理以促早发为目的,做到“浅水插秧、寸水返青、薄水分蘖、苗够晒田、适时控蘖”。水稻移栽时田面要保持一定的水层深度,根据秧苗大小灵活掌握,以栽秧后淹过植株三分之一左右为宜;移栽后7~8 d 正处于返青阶段,此时稻田不能缺水,以防干苗,这时田面水层应保持在3.0~3.5 cm 为宜;返青过后进入分蘖阶段,为了促进早生快发,田间水层以保持1.5~2.0 cm 为好,这样能提高水溫和地温,减少昼夜温差,为水稻早生根快分蘖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当分蘗达到预计有效穗的80%左右(14 万穗/667m2以内)时,就应撤水晒田,并喷施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120~180 g/667m2,以控制无效分蘗的发生,提高成穗率。(2)中期灌好孕穗保胎水。要做到“大水孕穗,寸水促穗”,水稻拔节后就进入了幼穗分化期,是水稻一生中需水量最大的时期,应以浅水湿润、间隙灌溉为主,即灌一次浅水自然落干后再复水,“后水不见前水”,避免缺水;抽穗开花期稻田干旱,则花粉和柱头容易干枯,导致不能授粉或抽穗困难,此期以保持田面水层2~3 cm 为好。(3)后期实行间隙灌溉,调节水分,湿润灌浆壮籽。灌浆壮籽期既需水又不能长期淹水,土壤水多缺氧,应采取湿润灌溉,“干干湿湿”为主,达到增气保根、以根养叶、以叶壮籽的目的。(4)收割前适时断水。水稻黄熟后应适时断水,但不能断水过早,断水过早会减少干物质积累,降低粒重,断水时间视稻田而定,一般田可在收获前一周左右断水。

5.2.7 及时防治病虫害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前期为水稻分蘖期,主要病害有叶瘟,虫害有螟虫、粘虫等;中期为幼穗分化期,病虫害有二化螟、稻飞虱、纹枯病、稻瘟病;后期为抽穗结实期,常发生穗颈稻瘟病、稻纵卷叶螟、白叶枯病、稻曲病、纹枯病、稻飞虱、叶蝉等。要早防早治,特别是抽穗结实期要在破口期采取一次性总体用药。当稻瘟病的中心病团出现时,采用苯甲·丙环唑、稻瘟灵、富士一号或稻瘟净药剂喷雾防治;防治螟虫用康宽、氯虫噻虫嗪,可结合化学除草一起进行,栽秧后10~15 d 施药效果最佳;穗颈瘟防治可在抽穗期用三环唑可湿性粉剂加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富士一号喷洒防治,隔5~7 d 施一次,连施2 次效果较好;稻曲病防治可在水稻孕穗后期和破口期用5%井冈霉素水剂100~150 mL/667m2或苯甲· 丙环唑25 mL 加水50 kg 各喷雾一次,或在水稻孕穗期,用18%多菌酮乳粉500 g/667m2或苯甲· 丙环唑25 mL/667m2加水60 kg/667m2喷雾,或在水稻孕穗中期和末期,用50%DT 杀菌剂100~150 g/667m2加水50~75 kg/667m2各喷施一次;稻飞虱防治可用噻嗪酮、噻虫嗪等,重点往稻株中下部喷洒并且要从四周向中间围歼,间隔10~15 d 防1~2 次,大面积防治采取统防统治可提高防效。

5.3 适时收获

一般掌握在黄熟期收割为好。当水稻剑叶显现金黄色时谷粒和枝梗呈现黄色时是收获的最佳时期,剑叶开始枯萎发白时则收获过迟,影响品质。

6 小 结

通过该组合的高产示范种植,籼粳杂交超级稻要在双牌山区大面积推广中获得高产,必需结合当地自然条件把握好五关。一是把握好选择肥力高的水稻田与选用优质高抗高产品种(组合)相结合这一高产稳产前提关。二是把握好适早稀播避低温育壮秧与适早浅合理密植相配合这一高产稳产基础关。在山区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因子是苗期遭遇冷害秧苗素质降低和抽穗扬花期遭遇寒潮冷害结实率降低。适时早播稀播、秧田实施薄膜覆盖是避开低温培育多蘖壮秧的手段,培育多蘖壮秧是保证大田基本苗、提高有效穗数量的基础;同时适龄早栽浅植合理密植既是增加有效分蘖提高有效穗的有效手段,也是抽穗扬花期避开寒潮冷害增加每穗结实率的有效手段,有效穗和每穗粒数的增加更是高产稳产的基础,将二者相配合可以为水稻高产稳产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把握好科学管水与平衡施肥相调合这一高产稳产核心关。水稻生产中施肥和灌溉是影响水稻长势和产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根据水稻各阶段的生理、生态需水、需肥规律来解决如何施肥、灌溉是水稻高产稳产的核心问题,是决定有效穗、结实率的关键。四是把握好巧用叶面施肥与肥料根施相融合这一高产稳产技巧关。叶面肥包括硫酸锌、磷酸二氢钾、喷施宝等微量元素肥料,在分蘖期应用,可以增强苗期抗寒性,促进根系生长、早生快发,提高植株抗病力;在幼穗分化期应用,可以加速花的发育,增加花粒数量,促使花粒萌发,增强抗逆性,提高水稻成穗率,促使水稻穗大粒多;在抽穗扬花灌浆期应用,可以提高水稻的成熟度和饱满度,延长根系活动,保持活秆成熟,防止倒伏。五是把握好病虫害农业与药物防治相谐和这一高产稳产保证关。水稻病虫害对水稻植株的危害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实施水稻病虫害农业与药物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既降低了病虫害对水稻植株的危害,减少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损失,又可减少环境污染。

猜你喜欢
秧苗水稻
跟着爷爷去插秧
有了这种合成酶 水稻可以耐盐了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油菜可以像水稻一样实现机插
中国“水稻之父”的别样人生
一季水稻
春日篇
水稻花
农民
插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