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探究

2021-12-08 01:25牛伟忠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28期
关键词:实训基地高等教育体育教学

摘要:体育事业的增速发展为高校体育人才培养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大部分院校开始落实教育创新活动,使实践教学受到院校的广泛关注。体育实训基地作为开展实践活动的主要场所,只有高校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才能显著提升体育训练和教学活动实施的有效性。为此,本文分析当前高校体育实训基地建设的现状,针对问题突出改进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等教育;体育教学;实训基地

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体育教学数量的提高,经过长久的努力,各大院校在软件和硬件设施上已经获得一定的发展,但也存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上的问题。主要是因为高校自身基地建设的力量不足,而与企业展开的合作育人项目,也因为二者利益诉求上的矛盾,出现融合不紧密的现象,造成大部分院校实训基地数量不足,难以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载体。在新的发展环境下,如何加强校企合作,落实实训基地的建设,为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高校体育实训基地建设现状分析

(一)需求分析不足,实训基地功能有限

高校体育实训基地承担着实践教学的责任,面对当前企业对于全方位发展人才的需求,高校只有完善实训基地的建设,并开展符合学生职业发展的实训项目,才能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在实训中掌握工作技能,为学生职业的发展提供帮助。然而,由于大多数院校缺少对学生需求的关注,主要由高校高层管理者来管理实训基地建设,并决定学生参加的实训活动。这种缺少对学生意愿分析,会使部分实训项目不贴合学生职业选择方向,造成实训效果达不到预期。与此同时,部分院校为弥补传统教学场地的不足,重视对训练馆和训练场地的建设,并规划到校园之中,为各类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载体。这种实训场地的功能和配置,会在体育教学的应用中出现诸多的问题。大部分院校体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而对于运动场馆的使用,大多为体育专业的学生,为强化自身的专项技能而进行体育训练。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实训场所会优先考虑体育专业人员的使用,其他专业学生只能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实践活动。这种综合性较强的实训基地,其应用性功能没有被开发和应用,所发挥的育人效果有效。

(二)校企合作不深入,企业对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够

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使大部分院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也实现大幅度的增长,校内实践基地面临的超负荷运转的问题,无法满足全部体育教学实践的需求。为此,高校逐步进行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以校企合作项目为依托,在获得企业资金和资源支持下,开展实训基地的建设。然而,在落实过程中,由于企业和高校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使得实训基地的建设缺少资金的支持,建设的规模有限。一方面,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到专业开发上,缺少对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视。对于企业合作的项目缺少管理和维护,使企业没有真正的关注到人才发展的过程,二者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另一方面,对于企业而言,大多数体育相关的企业发展规模有限,内部还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发挥的作用有限。学生进入到企业后,企业对学生实训项目的管理意识不高,缺少对实训强度和内容的控制。所投入的指导人员,在能力和经验上还存在缺陷,只安排学生进行简单重复的操作,且很少甚至不给学生任何的劳动报酬。学生在企业中不但得不到实践的经验,还看不到任何回报,部分学生会降低参与的主动性,或直接放弃实训,使得校企合作中断,阻碍实训项目的顺利进行。

二、高校建设体育实训基地的必要性

体育实践教学作为培养体育技能,促进学生完成理论内容具体的应用的主要渠道。在实训基地中开展各项活动,可使高校学生了解企业对人才技能的要求,并以此为目标展开具体的训练,强化自身的岗位竞争力,为后续学习和就业奠定基础。因此,在全新发展阶段,高校以校企合作为依托,进行体育实训基地的建设就显得十分必要。在育人方面,由于高校体育教学开展的训练活动,缺少生动性和全面性。各类实践活动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缺少与市场需求和企业的融合,降低实践活动实施的有效性。而实训基地的建设,可将实践活动转移到校外,使学生接触真实的生产流程,体会到体育产业发展变化,从而形成较强的职业发展意识。而对于学校而言,实训基地作为企业和院校合作开展的项目,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可促进二者的深度融合。学校可在资金上获得支持,而企业也可为院校就业提供机会,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

三、高校体育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路径探究

(一)针对教学实际采用多种联合办学与经营形式,协同共建实训基地

针对高校体育专业教学实际情况与人才培养目标,采取多种联合办学与经营形式,进一步搭建体育实训基地,首先可通过积极采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实施引企入校发展方案,协同合作,企业共建体育实训基地,以此来保证培育出来的体育人才,符合企业与社会用人需求。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相关高校可通过与当地政府部门取得联系,协同政府部门制定有利于促进体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政策制度,作为保障机制,支持和鼓励社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与高校体育实训基地建设,为引企入校提供制度保障。其次,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需进一步明确双方职责权利,明确成本核算与共建协作制度,通过建立真正的校内企业,为体育专业人才,提供真实的企业实践环境。比如,利用高校健身场馆与校外俱乐部,合作成立校内健身俱乐部,做到师资共享,利益合作共赢,校企共同培育学生职业能力与技能水平。还可通过从企业实际需要出发,利用高校内部师资力量,协同企业优秀员工,共同研发企业所需产品,组织学生参与到产品研发当中。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高校体育实训水平,实现对学生职业素养与专业能力的培育。此外,相关高校应以培养学生创业能力没目的,积极搭建以创新教育为中心,培养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为目地的创业实训基地。该基地建设可以是临時租赁的场所,也可是学生寒暑假招生主办的“老年或幼儿健身培训班”等,多途径发挥学生自主性,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创业实训活动,自发的检验自己实践能力与专业知识储备量,从而针对性改进自身不足之处。

(二)进一步确立实训基地建设的多重保障体系,推进实训基地建设进程

高校体育实训基地建设的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师资队伍保障、政策制度保障与设备设施保障三种措施。通过进一步确立实训基地建设的这三种保障体系,不仅有利于推进高校体育实训基地建设进程,还可有效将实训基地转变为培育高校体育人才的新型实践场所,形成完整的实训教学系统。因此,为适应社会发展对体育专业人才的缺失需要,应积极确立高校体育实训基地建设保障体系,提高实训基地建设成效。首先,积极完善相关配套政策、设备设施与组织机构。可通过组织财务、后勤、产业等部门多方支持,基于实训基地建设更多资金、人力与物力的投入。利用充沛的资金与完善的人力保障体系,大力购入当下先进且具有实效性的体育实训设备设施,为实训基地建设与相关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提高设备支持,保证设备设施建設,符合体育实训与时俱进更新和完善的创新性发展理念。其次,应不断加强管理层对实训基地建设的领导,通过成立实训领导小组,由组长、各专业实训小组长以及常务副组长、组员等组成实训基地建设领导小组,一同指挥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此外,应加强双师型设置队伍建设力度,通过定期组织开展专业培训与再就业活动,举办校内学术座谈会、学术比拼大赛以及教研教改活动,不断提升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与职业素养。在通过积极引入学校合作企业导师、引进外界优秀体育人才,不断扩充高校体育实训师资队伍,打造“专兼”一体化的师资团队,聘请体育职业经理人、健美健身教练、俱乐部经理等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三)建设综合生产性与能力培养的科学实训基地,有效提升人才综合水平

首先,应以生产性为主,积极建设高职院校人体科学实验室,从培养目标出发,以培育具有较高技能操作水平的实用性人才为主,与高校体育教育相结合,以实验科研为主,协同体育科研机构及高层次科研服务运动队,共同搭建高校体育人体科学实验室,形成差异化建设目标。差异化建设目标主要指的是该实训基地的建设,需重视运动防护与康复实训室建设;重视建设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人才职业素质等一体化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以学生未来工作发展为目标,贴近行业技术、管理等环节的实训基地。通过以差异化目标建设人体科学实验室,尽可能将工作环境与体育专业领域的发展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职业鉴定当中,初步形成自己的职业规划。其次,及综合生产性与能力培养的科学实训基地建设,还需要积极搭建以综合化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场、馆、池等实训基地,并将此类实训基地向社会开放,通过定期举办社会层面的体育比赛与竞技活动,加强体育技术培训与传承。另外,高校体育场、馆、池等实训基地的建设,还可为学生参与专业领域工作实际提供机遇。比如让学生作为教练成立自己的俱乐部,利用场馆举办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体验,便于其进一步了解与掌握自身行业发展,并逐渐形成良好的实践技能与知识储备。最后,在通过在这些科学实训基地内,积极引进先进信息技术手段与设备设施,加强体育专业实训基地信息化建设,推进实训基地信息化系统与高校教育教学系统、社会体育对接,尽可能实现设备场地、教学资源、技能训练、技术成果等资源的全方位共享与互惠互利,以此有序推进基地建设的健康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实训基地作为配合高校实践活动的训练环境,在新的发展阶段下,面对教育领域提出的体育教育改革要求,高校要认识到实训基地作为新型的时间场所,要加强基地的建设。不但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展开与企业的合作,还应建立完善的实训体系,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支持。而与企业展开的合作,更是为实训基地和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对于学校而言,可进一步优化实训的开展质量,提升学生对体育市场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念,促进学生职业的选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学政,勾庆华.应用转型背景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9:<a href="tel:6346-6347">6346-6347</a>.

[2]王德春,田小霞,黄刚,张小龙.“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型”高职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体制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21(41):92-93.

[3]李凯莉.“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改革与探索——以针织技术与针织服装专业为例[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1,50(09):144-145+156.

[4]刘志锋,王冬梅,崔迪,刘宁.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以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双高”建设为例[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1,19(03):114-117.

[5]李媛.技能大赛引领师资水平提升和实训基地建设途径研究[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879-881.

课题:2018年度百色学院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构建广西本科高校户外运动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研究与实践》2018JG55,负责人:牛伟忠。

作者简介:牛伟忠,1985.12-,男,汉族,河南濮阳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体育教育训练学、休闲体育旅游研究。

猜你喜欢
实训基地高等教育体育教学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类型及其存在价值初论
会计实践教学调研报告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中俄联合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实施策略与路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