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想象能力的培养实践

2021-12-09 01:43肖广元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21年10期
关键词:想象力语文教学培养

肖广元

摘 要: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它可以激发人们大胆探索,鼓励人们勇于创造。文章主要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结合课堂教学实际,从四个方面论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语文作为各学科中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可利用语文教学,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全面的、深层次的训练和培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想象力;培养

想象是以记忆中的表象为基础,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因此,想象的水平是以一个人所具有的表象的数量和质量的情况为转移的。表象越贫乏,其想象越狭窄、肤浅;表象越丰富,其想象越开阔、深刻。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必须使学生头脑中有可供“加工改造”的表象。在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认识、理解课文反映的想象世界,领会文章中的联想和想象,并激活学生的想象力。笔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实践:

一、拓展学生知识,丰富学生想象力

(一)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想象力

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适应时代精神的教育思想的确立,必然要有一些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手段。在目前众多教育教学手段中,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当属教育的前沿科技手段,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但能借助媒体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而且使用多媒体本身,就是教师教学过程的创新体现,对学生有言传身教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地运用视听、音像等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各种知识积累、释放、组合、撞击的舞台。

如笔者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配以挂图帮助学生认识云的种类、形状;教学《望天门山》,借助幻灯投影图像,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天门中断楚江开”的雄伟景象和“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壮丽景色。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在直观化、形象化方面,它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想象力。

(二)重视课内外材料的联系组合,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通过多种途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味、观察、比较,以帮助学生储备丰富的表象,给学生留下深刻而完整的印象。如学了“碧水东流至此回”“春来江水绿如蓝”“黄河流水鸣溅溅”“桃花流水鳜鱼肥”等诗句后,笔者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领会诗人借助流水表达出不同的感情。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意识到,正是由于诗人对水有了整体、充分的认识,才能从大小、冷暖、颜色、气势、速度等方面来塑造文学形象,表达不同的感情,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很好的发挥。

二、训练学生听读能力,边听边想象

文学是形象思维的结晶,文字之妙,妙在“意会”。正是这种“意会”也就成了激发学生想象力的一种手段。“听”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学生唯有通过“听”方能逐步培养捕捉信息、筛选信息、储存信息的能力。教学中可选择一些散文、诗歌、文言文等,让学生多“听”。时间安排上,可在导入新课后即让学生“听”,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觉。或在授课结束时再让学生“听”,让学生陶醉在语言美的韵律之中,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听”能弥补阅读的不足,使语言更形象化,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如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用一段低沉幽雅的古筝配上朗读,这时可及时启发学生在美妙的听读声中去想象山间那幽静古朴的陋室,陋室内高雅之士的活动。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对文章内容进行创造性地理解。

三、训练学生语言,增强学生想象力

学生的想象活动是在語言的调节下进行的,在语文教学中,要着力训练学生语言,以增强学生的想象力。

(一)运用优美的语言感染、熏陶学生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准确体会遣词造句的表现力量,使学生在优美的语言感染下,精神得到熏陶。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可引导学生对“偷偷、钻、嫩嫩的、绿绿的”等细加咀嚼、推敲,让学生意识到生动而传神的语言的精妙之处。

(二)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提升学生的想象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用语言描述想象内容的训练。教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时,笔者让学生结合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想象“美丽的街市”中牛郎和织女是怎样生活的?学习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时,笔者让学生想象“若皇帝没听到小孩的话或没人说真话的情景”,以及“皇帝回宫后的情景”等等,并且要求学生根据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流畅地、准确地表达出来,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通过再造想象,学生不但锻炼了想象能力,而且由于语言的调节而提高了想象的水平。

(三)在说话训练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语文教学中穿插说话训练,为此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更多的说话环境,引导学生自觉地在这些活动中发挥自我思维的创造性,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在学完《我的叔叔于勒》后,可以要求学生想象: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的表情将如何?他们会有怎样的语言和行动?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的创造性。

四、学生自读课文,在创设情景中提升想象力

课文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为学生理解域的扩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海明威曾说:“作者想写的东西心里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得真实,会强烈地感受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这就是著名的冰山原则。学生不仅要认识“露在水面”的八分之一,更重要的是了解没有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七,而要了解它,就可以让学生在默读、精读、反复读的过程中通过想象去领会作者的意境和表达的主旨。如学习朱自清的《春》,可让学生在默读背诵大段优美文段,闭眼领略那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争荣的景象,在想象中随作者一起穿梭在香气四溢、蜜蜂纷飞的花丛中,去聆听鸟儿那动人的音律。

五、训练学生写作,激发学生想象力

想象是一种严格的构思过程,受思维活动的控制、调节、支配,与敏锐的观察力密不可分。因此,培养学生想象力可从训练学生写作入手,进而分析,再进行想象。如诗歌教学中,由于诗歌局限于篇幅,往往是点到为止,不能展开而留下空白,即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体会这“意无穷”,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加以补充。如杜甫的《石壕吏》,写到“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就结束了,诗人并没有写出老妪、老翁的结局。这时可引导学生想象老翁可能产生的言行和思想活动,进行续写,也可对叙事诗进行全文改写,写尽老翁的辛酸、悲苦。小说有时也会留下耐人寻味的结局,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我们一家旅游回来时换乘了船,为什么?于勒究竟回来了没有?这时可引导学生想象于勒回来后的情景,想象一下菲利普夫妇见到于勒时的神态和言行,通过续写,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启发学生想象,不失时机创设情境,提供联想线索,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所学文章的内容及其表现方法,而且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较强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苏立康.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周庆元.中学语文教育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想象力语文教学培养
看见你的想象力
打开新的想象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