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普通国省道交通事故多发点段治理机制研究

2021-12-09 12:09刘拥辉叶志鑫顾莉
交通科技与管理 2021年36期
关键词:治理机制成因分析

刘拥辉 叶志鑫 顾莉

摘 要:国省道交通事故多发和形成的安全形势已引起社会上的广泛关注。但从整治细节到整治流程,我国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针对性治理国省道交通事故多发点段的机制和体系。本文针对浙江省内国省道交通事故多发点段开展了治理机制维度上的研究,提出的事故多发点段治理机制具有可推广性,可为其他地域或者其他类型路网的事故多发点段治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国省道;事故多发;成因分析;鉴别框架;治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U491.31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国省道是我国国家发展、经济腾飞的大动脉,通行交通量大,交通组成复杂,运行速度较快,同时交通事故多发,交通安全形势严峻。据统计,截至2019年,我国国省道公路里程只占总里程的15%,但事故数量、死亡人数占比却将近公路总量的50%,并且国省道的事故死亡人数占全国事故总死亡人数的34%。据统计,截至2019年,我国国省道公路里程只占总里程的15%,但事故数量、死亡人数占比却将近公路总量的50%,并且国省道的事故死亡人数占全国事故总死亡人数的34%。部分国省道路网区域存在着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点段,尤其是平面交叉口范围,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出行安全。从2010年至2020年,我国的万车死亡人数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但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万车死亡人数仍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韩国的Bongsoo SON与Minho PARK等学者提出利用AHP方法對风险因素进行优先级综合排序;同济大学的樊鹏程[1]等学者利用空间聚类算法对事故点进行聚类,在路网层级准确识别事故多发区域;长安大学的耿超[2]等研究人员将移动步长法与累计频率法相结合基于密度的DBSCAN算法对路段进行聚类分析;华南理工大学的符锌砂[3]等人提出基于BP神经网络的事故黑点治理紧迫性的排序模型;Shafabakhsh等采用最近邻分析和K-function并使用核密度估计识别出城市网络中的危险区域。综观现阶段的国内外事故多发点段研究现状基本停留在鉴别手段与排序算法上,针对治理机制优化的学术领域仍然亟待研究。

2 整治流程优化方案

2.1 现状整治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1 档案管理纸质化

目前浙江省各地市各级交管部门普遍存在事故多发点段的档案管理停滞在纸质档案阶段的情况。事故档案的录入与调取存在门槛高、手续多、数据质量差、受约束与监管制度不清晰等典型通病,部分区域之间的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因缺乏全省统一的统计与登记框架,各地区间档案数据的格式五花八门,基本不具备通用性。

纸质档案的全流程从录入撰写、复核审核到存档入库、查阅调取均缺乏合理高效的流程监管或者具备高准确度的日志记录。纸质化档案的保存管理耗时耗力,且容易出现丢失遗漏的情况。在调查过程中,多个交通管理部门出现了拿不出上年度事故多发点段档案的情况,也从一定程度上侧面体现了档案管理纸质化的弊端。

2.1.2 缺乏科学合理的鉴别框架

目前国内外对事故多发点段的定义尚未统一,但本质上都是指事故聚集的危险路段。部分国家对事故多发点段有比较明确的定义:在一定长度或一定面积的路段内,单位时间里发生的事故数超过规定限值的地点为事故多发地点[4]。我国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各省市自订的地方工作指导文件均对事故多发点段的认定标准作了相应规定,但这些规定对于事故多发点段的鉴别框架不尽相同。在实际操作上,全国各省市本质上都以事故数量作为判别依据。事故数法没有考虑交通量的因素,所以容易造成将具有高交通量、低事故率的路段误判断为危险路段,而遗漏交通量小而事故率高的路段,且阈值的确定和路段范围的划分也缺乏理论依据,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同时,也未综合考虑道路等级、道路环境的整体影响。

2.1.3 整治效果缺少后评估

事故多发点段整治方案实施后,其效果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检验才能显现。道路交通系统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道路交通安全的相关因素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状态中,这将影响整治措施的最终实施效果。当前浙江省各地市对整治效果的评价基本仍停留在主观层面,缺少从驾驶人角度、交通特征变化角度、事故特征角度等多维度的综合性分析,并且缺少整治后评估这一流程环节。

2.2 整治流程优化

2.2.1 电子化事故多发点段档案管理

为抓好底层数据库的管理与规范化工作,可搭建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在此基础之上,做好完善的数据录入工作,包括事故数据、路段流量数据、运行速度等数据,为全生命周期的动态治理提供数据存储与操作平台。对事故多发点段进行信息化管理,有助于资料文件的保存,有利于不同管理人员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接,方便后续对其事故多发点段进行跟踪评估。

2.2.2 基于电子档案系统的事故多发点段认定框架

传统事故多发点段认定方法纯粹采用“点”模型进行事故多发点段的鉴别,很难反映出事故多发点段空间分布的深层次客观规律[1],也忽略了道路环境对交通事故的影响,容易漏选和错选事故多发路段[5]。将交通事故作为“线”对象研究相对更符合公路作为带状构造物的客观事实,这里我们推荐采用基于高斯函数事故危险度的事故多发点段计算框架。

经验表明,交通事故发生点容易再次发生事故,其周边地区也容易发生事故,且通常距离交通事故发生地越近的地区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可以用高斯函数刻画一个交通事故的影响[5],即假设普通国省道交通事故的发生服从,以正态分布为内核概率密度函数。

这种以正态分布为内核的事故多发点段鉴别框架高度贴合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档案结构,本质上其实是贴合一线交管部门的记录习惯,理论框架上只需要提供历次事故的桩号等线性数据、所在路段服务水平即可。

2.2.3 整治后评估

整治后评估不仅仅是评估整治效果,而是一个完整的后评估体系,包含资料完整性评价、原因分析评价、数据分析评价、措施合理性评价、报告评价、执法管理环节评价以及宣传评价等规范化整治流程应涵盖的一系列内容。

整治效果后评估可借助电子档案平台完成整治前后事故数据对比。对鉴定框架引入时间变量,以天为单位对事故量进行标定,相同时间周期内由系统结合整治后的事故状况自动绘制整治前后里程—危险度对比图,直观感知各路段整治效果。

整治后评估应聘请独立于该路段整治项目有关安评单位的第三方单位或机构进行评价,结合电子档案系统的数据,从驾驶人角度、交通特征变化角度、事故特征等角度针对项目的事故档案资料齐全性、交通事故数据分析合理性、事故原因分析与对应选用措施的科学性、安评单位出版的报告质量、执法部门的管理约束力(尤其是事故频发的平交口路段)以及相关安全法规知识在群众中的普及程度进行后评估,同时借由电子档案系统以表格、报告等形式存档至电子档案系统数据库,方便调取查阅。

2.2.4 规范化整治流程

整个治理机制应当尽快、全面、有序地推进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建设,包含认定、立项、安评、设计、审查、施工、交付、后评估等流程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应当融入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中,为治理机制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平台。

首先在事故多发点段的认定阶段可采用“双轨”方法。各级交管部门充分采集下辖路段的事故数据并及时输入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中,另派采集人员在相应路段收集统计高峰小时交通量,算得服务水平后录入电子档案,由系统计算路段各点位的危险度并反映给交管部门负责人,与此同时可以组织一线交警按照自己的主观经验评估辖区内的事故多发点段,二者結果互相比照后形成事故多发点段的认定结论;其次,立项、安评、设计、审查与交付阶段也应充分整合至电子档案平台,由平台记录各阶段的负责人、重要时间节点、上传附件扫描件等细节,各阶段相关采集、复核、审核等人员都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被分配了对应的建档、读取、修改、删除与审批权限,从机制上保证每一步的进行都能得到有效监督与责任落实记录,各部门与各级工作人员在整治流程中不会出现“撞车”、误删等工作漏洞;在施工过程中记录施工环节的时间节点,对应负责人、整治后照片以及产生费用等相关事项;最后在后评估阶段的流程优化详见前节“2.2.3整治后评估”。

3 结语

本文针对普通国省道交通事故多发点段优化了事故多发点段的治理机制与整治流程。该优化后流程解决了目前普通国省道普遍存在的事故多发点段认定标准不清晰、事故成因分析不全面以及整治效果缺少后评估等主要痛点。

针对现有纸质化整治流程中普遍存在的整治数据不留存、监管手段单一、整治反馈过程拖沓等问题,依托基于地图可视化的交通事故多发点段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将各级交管部门的结构化数据经计算处理后安全地聚合存储至平台数据库的同时减轻了采集审核等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

本文提出的优化后事故多发点段治理机制能从制度上有效保证整治流程的规范性与合理性。机制落地后,能为交通管理部门的事故治理工作提供高效有力的监管工具;同时该治理机制具有相当高的普适性,可推广至全国其他地区普通国省道的交通事故多发点段的治理工作中。

参考文献:

[1]樊鹏程,董宪元.基于空间聚类的城市路网事故多发区域共性特征分析应用[J].交通科技,2019(4):85-89.

[2]耿超,彭余华.基于动态分段和DBSCAN算法的交通事故黑点路段鉴别方法[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5):131-138.

[3]符锌砂,陈丹,钟时雨.基于BP神经网络的事故黑点治理紧迫性排序研究[J].公路工程,2018(1):154-158.

[4]李娜.基于ArcGIS的城市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点鉴别系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

[5]饶永明,张延孔,谢文军,等.交通事故时空模式可视分析方法[J].计算机科学,2019(4):14-21.

猜你喜欢
治理机制成因分析
专用性人力资本、治理机制与企业创新
论我国网络表达的治理机制与转型
杀人案件的动机与成因分析
有关英汉翻译中隐性衔接与连贯问题的思考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成因分析
我国中资财产保险公司治理对公司绩效的实证检验
道路桥梁结构加固措施与方法分析
德国人的“工匠精神”是怎样炼成的
安置农民参与社区公共环境治理机制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