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的“四个意识”

2021-12-11 02:39韩旭
关键词:四个意识广大青年公平

韩旭

(阜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青年寓意着新生和活力,象征着未来和希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和不同时间,通过多种途径和不同方式阐述了一系列青年教育思想。如“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1]广大青年要“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等等。[2]这些关于青年教育思想的重要论述,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导意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核心意识、以坚持社会公平建设为公平意识,以争做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为责任意识。这“四个意识”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密不可分,构成了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的主线。

一、主导意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办社会主义教育,必须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要,必须深入地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到青年教育思想的始终,紧紧把握青年教育思想中的主导权。

这个主导权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新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不朽的马克思》,以及中宣部理论局、江苏省委宣传部等联合制作的通俗理论对话节目《马克思是对的》,生动讲述了马克思颠沛流离的悲惨生活、遭受深重苦难的人生境遇。但马克思却毫无畏惧,而是以崇高理想、深邃思想,以及人类真情和伟大事业征服了整个世人,引起了世人的强烈反响和思想共鸣。另外,人民网、新华网、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核心媒体和重要期刊也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反驳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观点,指出马克思主义“从来未过时”、“依然占据真理和道义制高点”,仍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两百多年后的今天,事实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仍散发着其独特的魅力,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强悍的影响力,以及超脱世俗的吸引力,依然闪耀着真理光芒,并随历史发展和时代变迁,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获得新生。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正确反映时代精神,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这种理论成果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根据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思想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其中,青年教育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关注的重要内容,全面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为何要重视青年教育,以及如何重视青年教育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详细阐述了培养青年的原则、培养什么样的青年,以及为谁培养青年等多个层面问题。从宏大叙事视域上来说,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既有宏观上的指导也有微观上的举措,为青年教育指明了方向,为青年健康成长提供了根本遵循。

尤其在当下,随着主流意识与非主流意识、多元化与多极化的相互碰撞和冲击,青年难免会在其中受到影响,影响到他们正确“三观”的形成,影响其人生道路的选择和人生目标的确立。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要在广大青年中加强和改进理论武装工作,引导广大青年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问题,从而坚定正确政治方向”。[3]这就要求广大青年不仅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还要从实践上坚守马克思主义,积极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始终“信马”、“言马”、“守马”和“用马”,不断在社会主义现代实践中,增强自觉意识、自我辨别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国家发展和民族繁荣的不竭动力,青年思想正确、志向高远、目标远大,这个国家和民族就有前途、就有希望。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全国同志要积极关心、关爱青年,努力做好青年工作,为青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做他们的知心人、热心人和引路人。在创新教育内容、体制、方法上要灵活多样,我们不要拘泥于一刀切、一个模式,而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变化新内容、新形式,积极引导青年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确保他们真正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4]

总之,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本身发展的应有之义,同时也是促使青年健康成长的重要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无论时代风雨如何变化莫测,不管非主流意识如何猖狂,我们只要坚守住自己的底线,坚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一切困难都将不成为困难,都将如泡影一样化为乌有,一切问题也将都会迎刃而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终将如期实现。

二、核心意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地明确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升华与表达,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目标的价值旨归。

根据对教育涵义的理解,我们可以把教育分为广义教育和狭义教育。前者涵盖范围较广,不仅包括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还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其他方面的教育,这就是终身教育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本文仅就狭义教育来说的。为此,我们可以说,教育的中心问题就是青年问题,就是青年健康成长与成人成才问题。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在青年如何成人成才问题上,习近平指出,青年是可以不断雕琢的石块,可以成为圆形,亦可成为方形,主要在于石块本身的特点和工匠的技艺。换句话说,青年到底成长为何种类型的人,不仅在于青年自身的顽强拼搏和勤学苦读,也需要党和国家为青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就是党和国家在培养青年健康成长中的重要意义。如何才能真正发挥此作用。党和国家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事业。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4]中国共产党自从诞生之日起,就高举人民的大旗,旗帜鲜明地把人民置于最高地位。党的一切活动、一切行为对错与否,就看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一切以人民的事业为主轴是党活动的基本原则。青年教育事业作为人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矢志不渝的重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我们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和依靠广大青年,青年有担当、有本领,国家才有未来,民族才有希望。这就把人民事业与青年教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没有青年就没有党和人民的未来,没有青年教育也就没有人民的事业。发展为了青年,发展也必须依靠青年,这是中国共产党青年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不断提高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必由之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就是党的奋斗目标。不断满足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是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为了能够让人民生活更体面,更加热爱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七更目标”,如“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等。这也就意味着美好生活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多维的。而教育尤其是青年教育则是最关键的部分,没有青年的健康成长,没有他们的成人成才,就无法落实稳定的工作、获得满意的收入以及过上舒心的生活。为此,习近平提出,“我们要悉心教育青年、引导青年,做青年群众的引路人”,[5]引导他们在人生的最关键环节能够顺利成长,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才,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之源。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就要让每一个青年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青年是担起民族复兴的桥梁,是国家重新崛起的希望。目睹我国教育现存参差不齐的境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山区地区教育资源极度匮乏,是我国教育事业最薄弱的地区。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青年成人成才。“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他说,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知识赤贫、头脑空空、精神颓废。[6]我们搞脱贫,说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好、满意度更高,而这一切都要得益于教育。邓小平同志就曾说过,“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所以,我们不仅要“富口袋”,还要“富脑袋”。最大程度缩小地区差距和知识差距,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于全体人民,这是解决我国贫困地区的主要靶手,也寄托着对青年教育的希望所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就是要培养一个知识全面、人格健全、精神饱满,能成为一个具有真善美和知情意全面发展的青年。求真、向善和唯美是一个健全人格所应具有的品性,也是人类追求自由的内在要求。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契先生就曾说过,自由是人的本质走向成熟的重要标识,也是健全人格具足的因子。他认为,主体在化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的过程中,不仅把握了事物的本来面貌,改造了世界,同时也提升了自我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所以,人的本质就是一个真善美和知情意的统一体。这与马克思主义本质观不谋而合。也正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青年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这就要求,广大青年不仅要读有字之书,也要识无字之书,注重书本知识和社会经验双管齐下。[7]如同他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所讲,德智体美劳是时代新人应具有的品质。习书记特别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全党全国在青年教育中普及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光荣。这既是对以往忽视劳动教育、轻视劳动的颠覆,也进一步彰显了党的领导人高瞻远瞩、与时俱进的高贵品质。总之,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就是要在求真的同时,也要获得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这样的青年才能真正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大任,成为时代新人的典范。

总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这是由党的宗旨和国家的性质决定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旨归,要求把每个青年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贯穿教育思想的全过程,要注重青年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个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建设贡献自己光与热的时代新人。

三、公平意识:推进社会公平建设的思想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讲述了一个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如何消灭贫穷,如何扫除文盲的故事。主人公魏敏芝通过自己的热情和执着,胜利完成了高恩满老师交给她的任务,没让任何一个学生流失。这也就告诉我们,在中国这块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我们该如何扎根中国办教育,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呢?2015年春节前夕,在前往陕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时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意味深长地指出,“教育很重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抓发展在根本上还是要把教育抓好,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8]

如何补上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教育这块短板,让广大青年享受更加公平的教育而不输在起跑线?习近平总书记不仅从宏观上指出了要优化教育资源,变革教育体制机制,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以及终身化这样一个“输血”图景,还从微观层面强调了要青年自身如何进行自我教育的“造血”模式。他说:“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9]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都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为此,我们要坚决做好青年教育的“后勤部长”。青年成人成才的一个至关重要点就是让青年自身明白读书的好处,从而走出“读书无用论”的误区。习近平指出,青年时期是人生成长中的关键期,是“拔节孕穗期”期,也是青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期。只有紧紧抓住人生成长中的重要时期,青年才能更加茁壮成长,才能有人生更多出彩的机会,才能充当新时代发展的先棋手,也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发展和民族繁荣贡献自己的光与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就是要实现社会公平,而社会公平的基础在于教育公平。仅就狭义教育来说,习近平指出,教育公平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4]让他们都共同享有同等的教育权力和教育机会,分享同等的教育资源、教育质量和就业机会,并能使弱势群体获得更多的教育保障。从本质上来说,教育公平主要是针对于弱势群体而言,他们存在着机会不公允、过程不公平以及结果不平等的现象。所以,习近平强调,保障弱势群体青年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是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所在。

保障弱势群体就要解决贫困,解决贫困需要精准。实现教育公平同样也需要精准。精准就是有的放矢,就是有目标、有指向。习近平把它称之为“对症下药、靶向治疗”。精准教育是促进我国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重大举措。习近平同样提出了精准对策。他多次强调,要重点解决贫困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努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10]在新时代,我们要让每一个孩子、每个青年都享受到时代发展所带来的福祉,让他们都能够公平而有质量地接受良好教育。习近平特别指出,一定把农牧地区和偏远地区作为我们精准教育的主要目标,要全面提高入学率和后勤保障,不能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输了孩子、输了青年,就等于输了国家、输了民族。教育决定着青年,教育也决定着现在,决定着未来。为了“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如期实现,我们必须精准施策、目标唯一,把我国教育事业尤其是青年教育抓好、抓牢。这是我们胜利之本,也是希望所在。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为实现社会公平、社会和谐,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教育思想。这一思想不仅是我们党的青年工作的行动指南,也是青年健康成长的根本遵循,更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保障。

四、责任意识:争做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大战略命题。[4]这不仅寄托了对青年的殷切期望和战略要求,也直接指明了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一言以蔽之。青年担负着国家的未来和人民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4]作为新时代青年要做“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一代新人,就要具有自我革新和自我提升的能力,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认真学习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青年成人成才的内在要求,也是时代新人所应承载的使命和担当。

使命与担当最能彰显青年靓丽的底色。而青年该如何充分发挥自我潜能,顺利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担当,以最大化的形式呈现出靓丽底色呢?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六个“下功夫”,即要在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以及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这六个“下功夫”要求青年不仅要在认真完成专业知识和提升综合素质上作出努力,也要目光远大、心胸开阔,把自己的“小我”融入到国家、民族的“大我”之中,自觉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积极做好“两个维护”,以斗志昂扬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态度,为党和国家的发展大业添砖加瓦,争当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

新时代青年大有可为,也能大有作为。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摆脱了过去那种生活在水深火热、寅吃卯粮的日子,逐渐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巨大飞跃。正如习近平所讲,我们解决了过去想解决而未能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过去想办而未能办成的大事,我们有底气、有能力、也有信心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更能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但梦想终归是梦想,越是美好的远大的梦想,越需要我们加倍地努力,越需要我们具有精心准备和敢于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的能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也不例外。它绝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也绝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纵观历史发展,广大青年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也不能忽视。为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以及习近平等一代代中央领导,都对青年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不同阐释。在如何实现中国梦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绝不会轻而易举、敲锣打鼓就能如约而至,而要面临多种困难和挑战,仍需全体人民为之尽心尽责、兢兢业业,勇担时代重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尤其是青年,更要身先士卒、迎难而上。广大青年“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的人格魅力,[5]体现了其敢做敢为的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可以说,没有青年人的辛勤付出和敢为人先的胆量和勇气,中国梦的实现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当下,无论在哪一种环境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广大青年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默默奉献的身影。这就是时代新人最真实的生动写照。

综上所述,广大青年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引擎。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才是我们力争褒扬之人,也才是中国梦实现最有力的保障。习近平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4]这种使命与担当,既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对人的本质的深刻体现。人的本质要求人要按照主体的内在需要去做他应该做的事。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来说,这是人之为人的本真要义,是自由的深刻体现;而其他动物则不能。广大青年不仅可以而且能够担负起国家和民族赋予的使命与重托,这是自觉的也是自愿的,是人的本质的一种能动反映。因此,从人类历史发展总的趋势来看,青年才真正是决定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最具决定性的力量。青年思想活跃、富有激情,有毅力有干劲有能力,而且视野开阔、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能够“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4]能够立足国情、走向世界。这些便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了基本保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以及为整个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力量源泉。

猜你喜欢
四个意识广大青年公平
公平对抗
新发展阶段要践行“两个维护”
笨柴兄弟
必须公平
“四个意识”之关于政治意识
“四个意识”之关于大局意识
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面提升党员素养
公平的决定
学雷锋要有新发展
这是一个深得青年之心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