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年画在乡村文化传承中的价值与实践路径

2021-12-11 15:00汪铭周远宏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1年2期
关键词:年画创作传统

汪铭 周远宏

南京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江苏南京 211167

年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曾经是我国广大城乡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文化载体,也是中国社会的历史、生活、信仰和风俗的鲜活图解。画面中质朴的造型、浓郁的色彩,即传递了信息又装饰了环境,同时烘托出新年的喜庆氛围,更寄托着大家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先民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进入现代社会,现代生活方式也极大地冲击和改变了农村生活方式,随着许多传统的生活方式逐渐消亡,以年画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研究显得格外迫切和重要。

一、年画与乡村文化

年画作为中国民间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主要用于岁时年节张贴于住宅内外,用于传播世俗文化,烘托新年气氛。在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由于地域环境和教育程度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作为社会构成最末端的广大乡村,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年画以其独特的视觉语言,便捷的传播途径,逐渐成为世俗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图形化的视觉语言诠释信息,更易于民间解读,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维护社会稳定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年画按形成时间和表现方式来解读,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雕板刻制,套色印刷、色彩浓郁,造型意象,以民间神灵、宗教崇拜和世俗生活等题材为主要表现对象,我们称之为传统年画。另一类主要产生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借助于工笔和水彩的表现手法,利用写实的造型手段进行表现,以现实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我们称之为新年画。两种表现形式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在特定的时期,得以广泛的传播,逐渐成为烘托乡村新年吉庆气氛和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广大乡村不可或缺的文化载体。

二、传统年画中的乡村文化传承

年画最早源于我们的先民对自然的敬畏,创造出一系列神灵形象用于祭拜,为了感谢大地的滋养,我们创作出了土地神、山神、灶神等,为了祈求平安吉祥,我们又创造了门神和药神等一系列神灵,但直到汉代才逐渐将其物化,以明确的视觉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像出现在汉代瓦当上的神兽等视觉图形已渐渐成为祥瑞的象征,并在建筑材料上得以广泛传播。唐宋时期,社会经济和社会文化取得了长足发展,伴随着城乡之间从人口规模到生产方式的改变,社会分工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乡差异也愈加明显,经济的繁荣、宗教的影响都为年画题材的拓展提供了相应土壤,印刷工艺的提高,更为年画的题材的拓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年画也逐渐地由神坛走向了世俗生活,创作内容也从宣扬伦理教化的同时开始表现民俗生活。明清两代是年画的成熟时期,刻印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套色工艺的充分运用,以及各地风俗和信仰上的差异,都为年画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传统年画的表现形式也变得越来越丰富。

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农业大国,农耕文明一直贯穿着整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以血缘关系而自然聚合的乡村,人口一直占据着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作为年画的最大的受众群体,在年画的创作过程中,服务于乡村,适合乡村民众审美需求,已成为传统年画表现中非常重要诉求。在传统年画创作过程中,受限于中国乡村特定的社会结构所形成的审美意识,创作者又往往以民间艺术家为主体,在题材选择和形式表现上自然有别于宫廷绘画和文人画,制作简单、成本低廉,既要反映乡民的现实生活和装饰需求,也要满足精神慰藉,同时还能给他们带来外部新鲜的信息,成为传统年画的创作主体。宋代李嵩的《货郎图》就是一副表现世俗生活的典型作品,画面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和谐的乡村商业活动场景,也为我们了解当时乡村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以男耕女织为表现对象的《耕织图》,也一直都是传统年画中表现乡村生活最常见题材,画面所呈现的宁静祥和、富足安逸的场景,也正是广大乡村民众最为普遍的生活追求,同时对于鼓励农业生产,稳定乡村经济,维持乡村社会次序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新年画中的乡村文化传承

新年画始于民国时期的上海,由于商业活动的需要,商家邀请了当地的部分水彩画家进行商业广告的创作,创作了一批以“月份牌”为代表的新年画,画面以时尚女性与商业产品为主体,借助于传统年画的形式,利用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充分表现当年的社会新时尚,也让年画的面貌焕然一新。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大批专业画家加入到年画创作队伍中,他们在继承传统年画的基础上,打破原有的固定模式,将水彩、工笔等表现方式进一步融入到年画创作中,更加强调年画的写实性和叙事性,画面内容与时代结合紧密,年画的面貌也逐渐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呈现方式也变得越来越丰富。面对相对封闭的乡村社会,让广大城乡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传播科学知识和新的生活方式,年画都能起到桥梁作用,同时在年画创作中反映乡村生活的题材也更加广泛,乡村民众的精神面貌,丰收的场景以及乡村丰富的文化生活都是最常出现的题材。流传千年的浪漫传奇故事也成为年画创作的主要题材,这其中传播最为广泛的有《白蛇传》、《牛郎织女》、《天仙配》、《红楼梦》、《大闹天宫》等,既有单幅的主题创作,也有截取电影中的典型场景,以连环画的形式平面呈现,再添加适当的文字,将故事娓娓道来。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上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全国上下都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年画的创作题材也紧随时代,融入了新的气息,电影明星和财神同时出现在乡村住宅的墙面上,挂历也作为一种新的形式粉墨登场,体现出乡村民众对财富的渴求和时尚生活的向往。挂历年画形态的出现和流行显示出电影电视这类新媒体在文化传播上的强大力量,从此乡村文化与生活方式与城市外界的开放交流逐渐被打开,这也逐渐成为年画这种与农耕文化紧密联系的文化艺术形式及信息传播方式最后的绝唱。

四、年画在传承乡村文化中的实践路径

中国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工业化进程加速,社会经济都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快捷的城市生活,高效的信息传递,已经很难找到适合年画的生存空间。但年画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它所对应的诸如:乡村人情交流,内部社会关系融合,陶冶生活情操等一系列价值需求,仍是现代乡村文明不可缺失的精神财富。在当今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也应运而生了一些新的艺术形态和乡村景观,比如,蓬勃发展的乡村墙绘、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雕塑、以及在乡村旅游中衍生的多样的乡村旅游纪念品等。从表象上看,已经不属于年画的形态。但从乡村社会生态和文化需求角度看,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与年画在传统乡村社会中的作用有着相似的价值。

开发式过程中,如果只满足于表面形态的精彩,很可能使得这些作品流于形式的雷同和内涵的浅薄。只有重新梳理与研究诸如年画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的过程中曾经担当的文化诉求和社会价值,我们才能在乡村文化产品新样式的创造中,做到有的放矢,能够深耕细种,真正创造出,植根于文化传统的、具有文化内涵和人性需求的乡村公共产品。这也是契合与我们进行文化传承研究的根本目的。

结 语

在当前好美丽乡村建设的方兴未艾的契机中,认真审视年画发展在乡村历史中所承担的文化传承价值,并努力转换其身份形态,从年画中提取适合现代乡村发展的视觉元素,将其重新应用到乡村建设中,寻找与城市建设差异化的发展,让乡村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更加宁静祥和。

猜你喜欢
年画创作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牛年画牛
年画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缸鱼年画之旅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牛年画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