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护理在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围麻醉期的应用

2021-12-11 02:50吴巧李斌本薄禄龙张丽君
麻醉安全与质控 2021年6期
关键词:文化背景苏醒负性

吴巧, 李斌本, 薄禄龙, 张丽君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学部, 上海 200433)

随着就医人群文化背景日趋呈现多元化趋势, 护理人员正面临多元文化背景的患者结构体系[1]。 为患者提供与其文化背景相一致的医疗护理保障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这也使得多元文化护理成为临床护理发展的必然趋势[2-3], 与之对应的围麻醉期多元文化护理呼之欲出[4]。 数字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介入手术室是各类介入手术的集中场所, 多种脑血管疾病均可在介入手术下完成。 但是部分脑血管疾病病情紧急凶险, 加之患者对全身麻醉和手术预后的未知恐惧, 甚至对住院费用的担心等, 故常存在焦虑等情绪。 多元文化护理也称跨文化护理, 最先由美国著名护理学专家Leininger[5]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 是指护士根据患者不同的价值观、世界观、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文化背景, 为患者提供与其文化背景相一致的护理, 以帮助患者保持健康和舒适, 正确面对疾病、死亡和生活境况。 多元文化护理体现了人文关怀本质[6]。 围麻醉期的麻醉护理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苏醒期安全, 但关于围麻醉期的多元文化护理的研究较少。 因此, 本文以DSA内全身麻醉下接受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分析多元文化护理在围麻醉期的应用, 旨在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指导。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获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号: CHEC2021-032), 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选取我院2021年5~6月期间在DSA择期行全麻下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手术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手术先后结合计算机随机数字法进行患者分组, 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n=45)和多元文化护理组(n=45), 其中男43例, 女47例, 年龄18~75岁, 平均年龄(54.68±14.13)岁; ASA分级: Ⅰ级7例, Ⅱ级72例, Ⅲ级11例; 学历初中及以下26例, 高中36例, 大专及以上28例; 动脉瘤48例, 动脉狭窄16例, 动静脉瘘9例, 动静脉畸形17例。 纳入标准: (1)年龄18~75岁; (2)ASA分级Ⅰ~Ⅲ级; (3)术前未合并其他脑血管疾病; (4)首次进行DSA介入手术。 排除标准: (1)合并精神疾病, 不能进行正常沟通交流; (2)拒绝配合治疗和护理。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组 (1)术前1 d, 麻醉护士进行术前访视: 患者入室后, 在诱导前介绍手术相关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2)麻醉苏醒期: 进行苏醒室常规护理, 重点是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和苏醒期并发症的观察, 并针对性解答手术麻醉相关的问题。

1.2.2 多元文化护理组 对麻醉护士从哲学、社会心理学和管理学等方面进行多元文化的培训和考核[7], 包括护理管理模式[8]、护理实践中常见问题[9]、相关方言和医学术语、宗教信仰[10], 考核通过后方可参与研究。 麻醉护士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多元文化护理, 包括以“日出护理模式”为指导, 根据护理程序对患者全面评估和实施护理, 并重视心理疏导[11]。 术前访视: 术前访视时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了解基本信息和特殊需求, 包括职业、年龄、爱好、性格、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和民族信仰等, 明确其民族及地域特征, 一旦发现有异常及时上报[12]。 如部分患者对数字4有禁忌, 在安排术间和床位时要避开, 以免出现文化冲突, 同时介绍围麻醉期整个流程和环境, 以缓解焦虑情绪。 苏醒期: 制定个体化护理计划[13], 如用方言沟通, 根据患者喜好和意愿播放舒缓音乐; 如不能接受异性护理和治疗, 则安排同性别的医务工作者进行护理工作; 如不能接受输血的患者基于液体替代治疗疗法; 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和心理疏导; 对疼痛患者要及时予以动态疼痛评估和心理疏导, 必要时追加药物和分散注意力、改变体位等, 告知不用刻意忍耐。 患者离室前宣教门诊复查和养成良好作息规律的重要性。

1.2.3 观测指标 拔管后苏醒时间、苏醒总时间、术前访视时HR、MAP和诱导前5 min的HR、MAP、护理满意度、负性情绪。 护理满意度[14]调查在术后24 h内进行, 内容包括病室环境、护理态度、护理技能、护理效果等, 满分10分, ≥8分为满意, <8分为不满意。 负性情绪评估分别在术前访视开始时(给予常规护理/多元文化护理前)和术后24 h内进行, 负性情绪[15]评估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2个量表评分类似, 总分100分, <50分为正常, 均根据粗分(分别为20个条目总分相加)乘以1.25后取整得标准分, 评分越高焦虑、抑郁越重。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学历、疾病诊断、以及ASA分级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苏醒时间和生命体征的比较

多元文化护理组护理患者拔管后苏醒时间、苏醒总时间均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 且2组患者访视前HR、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多元文化护理组患者诱导前5 min的HR、MAP均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 表2)。

表2 两组患者苏醒时间和生命体征比较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和负性情绪比较

多元文化护理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评分较高, 且2组患者术前SDS和SA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 术后的SDS和SAS评分均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 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和负性情绪比较

3 讨论

DSA介入手术室是脑血管疾病患者接受各类介入手术治疗的集中场所, 围麻醉期护理工作主要由麻醉护士承担。 我院脑血管病中心DSA介入治疗手术开展量大, 鉴于接诊患者存在多元化的诸多差异, 传统护理工作难以系统化的提升文化属性, 同时护理服务质量优劣不一, 使患者术后恢复受到不良影响[16]。 如何促进此类患者的全麻苏醒期安全, 提高患者满意度一直是围麻醉期临床护理研究的重要问题[17]。

多元文化护理模式作为传统护理工作的补充, 是护理人员通过提供与患者自身文化背景相适应的护理服务, 以实现提升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和精神方面的舒适性, 提升整体护理质量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护理方法[18]。 实施多元文化护理, 要求护士了解和接受不同患者的习惯和禁忌, 遵循和接受患者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的差异, 满足患者多元文化的需求, 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加强临床护士多元文化能力的培养[19]。 因此, 本研究对多元文化护理组护士首先进行培训和考核。

据研究报道[20], 多元文化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减少文化差异造成的护患冲突, 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和提高患者舒适度。 本研究发现, 与常规护理组相比, 接受多元文化护理的患者诱导前5 min的HR、MAP低, 麻醉苏醒时间缩短, 术后SDS和SAS评分降低, 且对护理满意度评分较高, 说明实施多元文化护理有利于降低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 促进患围术期生命体征的平稳, 避免较大波动, 缩短麻醉苏醒时间, 提高护理满意度。 但本研究中2组患者的苏醒时间均较孙宗琪等[21]苏醒时间长, 其原因可能与研究病种、手术类型以及纳入患者的年龄不同有关。

对护士而言, 一方面护士要通过对多元文化理论的学习, 借助多元文化护理模式与患者沟通。 另一方面护士要提前了解患者的背景文化, 当患者文化背景影响到麻醉护理工作, 麻醉护理方案与患者文化背景冲突, 护士需要及时做好医、护、患三方的沟通, 并及时调整方案, 使护理服务与患者实际需求契合以降低护理纠纷的发生率。 既往研究表明, 护士职称、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高、有良好阅读习惯、年轻护士均有良好的多元文化护理理论接受能力[22]。 多元文化护理理论的培训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技能, 提高护士职业认同感。 本研究的缺陷在于没有就此对麻醉护士进行背景调查, 日后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多元文化护理有利于帮助患者找到文化认同感, 改善患者负性情绪, 缩短苏醒时间, 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值得在此类手术的围麻醉期护理中推广。 同时, 也期待进一步加强麻醉护士的多元文化护理的培训以提高其能力和水平, 为全面提高麻醉护理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文化背景苏醒负性
数学文化背景下的计数原理试题赏析
无痛分娩用于初产妇的临床效果观察及对负性情绪的影响
植物人也能苏醒
安宁疗护对老年肿瘤临终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性情绪及心理应激的影响
共患难, 更同盟: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促进合作行为*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绿野仙踪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会搬家的苏醒树
向春困Say No,春季“苏醒”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