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时代新人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理论内涵及实践探索

2021-12-12 01:24于素梅王晓燕
体育学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强国时代

于素梅 王晓燕

摘      要:体育强国,关键在人。纵观百年,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都会提出与之相适應的“时代新人”和“体育强国”的概念,党的体育战略总体呈现出以培育时代新人为根本,进行体育救国、卫国、兴国、强国为主线的发展脉络。中国共产党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民主体性”思想,并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体育精神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思想体系,并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良性互动:一是在实践立场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二是在实践路径上坚持将体育与教育进行统筹整合;三是在实践策略上坚持全民性推动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协调发展。

关  键  词:体育强国;时代新人;理论内涵;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1)06-0001-07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n cultivation of new people of the times and promotion of construction for the sports power

YU Su-mei,WANG Xiao-yan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Beijing 100088,China)

Abstract: People are the key to construction of the sports power. Throughout the past hundred year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such as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the concepts of "new people of the times" and "sports power" will be put forward accordingly. The party's sports strategy generally presents the development thread of saving, defending, rejuvenat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untry through sports, which is ba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new people of the time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continuously enriched and developed the Marxist theory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an" and the thought of "people's subjectivity".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 spirit of Chinese sports, it has formed a systematic and logical ideological system and carried out a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Among these, one is to adhere to the overall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and the theoretical guidance of Marxism on the practical stand; the second is to adhere to the comprehensive plann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on the practical path; and the third is to adhere to the national character in practice strategy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ass sports, school sports and competitive sports.

Keywords: sports power;new people of the times;theoretical connotation;practical exploration

体育强国,关键在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建设体育强国首先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把满足人民健身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将建设体育强国列入“提升国民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之中,这在理论上首次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即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与体育强国战略紧密连接起来。纵观百年,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等不同历史阶段,都立足于国家发展宏观背景,提出与之相适应的“时代新人”和“体育强国”概念。每个阶段的“时代新人”概念都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蕴含“能建设新时代的人”或“在新时代成长的人”的丰富内涵,充分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度融合。每个阶段的“体育强国”概念也都立足于特定的国情背景,体现出不同的价值需求。十九大报告正式将建设体育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要求必须立足培育时代新人的新要求,对建设体育强国的新战略进行专门研究。本研究拟结合“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空方位,采用“更大的扩容性和更广的适用性”[2]的“时代新人”概念,深入剖析以培育时代新人为根本不断推进体育强国的理论内涵及实践探索,以期深化对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理论认知和行动自觉。

1  以培育时代新人为根本,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历史演进

从历史脉络看,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不同历史阶段,针对不同階段的工作任务,规划以培育“时代新人”方针推进体育强国战略,总体呈现出救国、卫国、兴国、强国的发展主线。

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培养共产主义革命战士,凸显“体育救国”的革命化色彩

中国救亡图存的革命运动开启了早期共产党人大力开展体育运动的动力之源。面对积贫积弱的国内危机及“东亚病夫”的国际污名,近代革命先驱纷纷提出强体强民以解救民族的体育思想,如梁启超提出“少年中国说”、孙中山主张“夫将欲图国之坚强,必先图国民体力之发达”等。1917年毛泽东发表《体育之研究》提出“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深刻剖析了体育与民族强盛之关系,为中国共产党体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全面动员武装革命,广泛领导“红色体育”,提出要“把开展体育活动与革命实践联系起来,与青少年的共产主义教育联系起来,以发展革命力量,夺取革命胜利”[3]。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强调体育在提高人民民族觉悟、为长期战争服务的重要作用。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通过《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实行全国学生的武装训练”的要求。1942年毛泽东为延安首届体育节题词:“锻炼体魄,好打日本。”1945年4月中共七大明确提出:“练兵习武首先是练智力。政治觉悟不高,不懂得为什么打仗,就没有积极性,兵也就练不好,没有政治觉悟的勇敢,只是血气之勇,有了政治觉悟的自觉的勇,乃是大勇。”[4]由此可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从拯救国民体质的现实出发,以“振兴中华”为时代坐标,强调以“鼓民力”“习勇力”为途径增强国力、抵抗侵略,凸显“体育救国”的革命化色彩。

1.2  社会主义建设与过渡时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凸显“体育卫国”的政治性功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站起来的新中国急需培养强健体魄、又红又专的建设者和劳动者。1952年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上,毛泽东提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工作方针。1953年6月30日毛泽东在接见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的谈话中提出“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5]的要求,将“身体好”置于新人培养的首要位置,根本目的是“使人民的身体健康、国防建设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得到更有力的支持和进展”[6]。1951年毛泽东在给教育部长马叙伦的信中着重强调“健康第一,学习第二。”1957年毛泽东提出了新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7]所谓“社会主义觉悟”,就是始终强调要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体现人的培养和德智体三者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由此可见,在该时期,党对体育的功能定位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突出强调通过体育培养身体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劳动者,积极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二是强调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体育的前提,通过体育培养新生政权的保卫者、国家形象的展示者,着重突出“体育卫国”的政治性功能。

1.3  改革开放新时期:培养现代化建设的“四有新人”,凸显“体育兴国”的引领性功能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宣告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8]伴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战略引导,党中央高度重视体育对树立大国形象、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作用。国家体委在1978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本世纪的奋斗目标,即“拥有世界第一流的体育队伍、世界第一流的运动技术水平、现代化的体育设施,成为世界上体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9]1979年中国恢复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进一步制定体育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战略功能,由“永攀高峰、为国争光”以及“优先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注重以举国体制进行体育体制机制改革,尤其加强对体育人才特别是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突出以体育成就和金牌数量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振奋民族精神等。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总要求。1985年全国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培养和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的“四有新人”要求。这为该阶段体育体制改革及人才培养机制指明方向。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0]。由此可见,在该时期,党对体育的功能定位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强调体育必须把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目标。其中,“建设者”着重突出体育的经济功能,强调体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有用人才;“接班人”重点突出体育的政治功能,明确以体育人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二是阐明社会主义体育事业所培养的时代新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在“素质教育”的目标追寻下,要求体育对于时代新人的培养不只局限于“增强体质为主”,更多开始凸显“快乐体育”“终生体育”“竞技体育”等多元价值追求。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指出:“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新的战略目标。由此可见,该阶段在强调体育在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人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促进,凸显以体育人在振兴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凸显“体育强国”的战略性功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方位、时代新变化、实践新要求,推动体育事业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并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1]。这一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党在新时代“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为新时代以体育人工作指明方向。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系统总结了推进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首次提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育人总方针,丰富了新时代以体育人的内涵。2020年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提出由“体教分离”向‘体教融合转型,着力于追求全体人的全面健康发展。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将建设体育强国列入“提升国民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之中,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首次将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与“体育强国”战略紧密连接起来。一是明确体育强国时代主题,强化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二是明确提出“五育并舉”育人模式,强化以体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是明确体育发展瓶颈,强调全面推进新时代体教融合及全民健身改革步伐。由此可见,新时代强调培育“时代新人”和发展“体育强国”,是作为“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即现代化强国的核心内容,其直接根植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梦想,凸显出建设体育强国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远景目标的战略性功能。

2  以培育时代新人为根本,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理论内涵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思想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领导力量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继承者,在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历史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民主体性”思想,并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体育精神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

2.1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培育时代新人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各种人才培养的理论与行为指南”[12],是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大政方针的思想依据。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都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体育强国思想的理论基石。马克思强调人的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这里的“人的发展”即“人的全面而又自由的发展”。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将人的最高发展形态概括为“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的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13],这是马克思对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高价值理想。以此为前提,马克思认为体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他在《资本论》中提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4]马克思赋予体育特定的特征与政治理论内涵,主张把体育、政治、军事以及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统筹考虑,并提出“一种内在联系把各种不同的需要量连结成一个自然的体系”。[15]按照马克思的这一理论观点,将体育同教育、劳动、职业技术等融合起来,就是强调形成整体统筹的大体育观,培养未来全面发展的人,强化体育在社会整体发展中的价值定位。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新时代我国体育强国思想研究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是将“造就未来全面发展的人”与“建设体育强国”实现联结的理论纽带。

首先,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体育强国的本质要求。身体健康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更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从个体层面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所要求的“体育”不只是强调其促进人的体质健康的功能,更是强调其在丰富人的精神、完善人格、锤炼意志等方面非同寻常的作用。习近平指出:“一个健全的人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和文化内涵,还要有健康的精神和强健的身体,要通过发展体育运动以不断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与健康。”[16]建设体育强国对时代新人提出的目标要求是“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以“健康第一”为准则要求改善体育发展中的不足与失衡,全面促进人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提升其对于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作用。

其次,建设体育强国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诉求。新时代建设体育强国的目的就是使人民持续升级的发展需求得到满足,提供更高质量的供给体系和保障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激励全国人民弘扬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进一步提出要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对于满足个性化、多样化体育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体育强国建设日益成为实现全民健身的方式和路径,更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力抓手。

2.2  “人民主体性”思想:培育时代新人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根本立场

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力量,必须把人民的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予以高度重视。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17]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等征途中,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性理论指导,结合不同时期社会建设任务,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性”与人民民主专政理念相结合,先后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基本原则。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确立为新时代推进全国各项事业必须坚守的总体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把满足人民健康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这一论述从实践主体、价值主体、成果享有主体3个层面深刻阐释了体育强国建设“为了谁” “依靠谁”“成果属于谁”的重大立场问题。

首先,“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即强调要依靠人民实践主体来推进体育强国战略。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是体育事业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阶段都把调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健身运动作为领导体育事业的基本任务。从革命时期发动工农大众的“红色体育运动”、建设时期提出“把体育运动普及到广大群众中去”,到改革开放时期提出体育“要从娃娃和少年抓起”,再到新时代《“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全民健身”的指标要求,不同时期体育事业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都集中体现了“人民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重要论断出发,指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群众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18],强调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实践,国家的体育事业才能强起来。

其次,“把满足人民健康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强调把人民的主体需求作为体育强国建设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认为,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积极向上的动力,也是体育发展的动力[19]。人的生命除了满足身体的需求之外,还必须满足道德的、精神的和社会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体育对于促进人的多重发展需求的特殊价值与作用,对人的发展需求作为发展体育的动力源泉。例如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做出重要指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从多方面促进体育满足青少年的发展需求。

再次,“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即强调把人民对体育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作为体育强国建设的衡量尺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体育是满足个体及社会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一种实践活动。体育强国建设的目的就是确保全体人民拥有健康的体魄和生活,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的体育需求得到满足,多样式的体育运动设施和条件需求予以保障,多层次的健身健康期盼得到关注等,即必须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些都是以“人民主体性”为根本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根本要求。

2.3  中华体育精神:培育时代新人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文化根基

中华体育精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体育精神的高度凝练,是促进个体身心修养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是新时代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从个体培育的角度看,中华体育精神“讲仁爱”,注重个人内外兼修、形神一体,强调以身体修炼“养浩然之气”,达到德行发展的双重功效。此外,中华体育精神“重民本”,如《大学》所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里的“修身”既包括身体修炼,也包括德行修养,强调以身心齐修达到“正心诚意”“修齐治平”等。此外,中华体育精神讲求“崇正义”“求大同”,注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突出强调体育在育人导向、规范、凝聚、激励的重要功能,即通过体育帮助个体具备身心兼备的素质,形成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形成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从文化特质上看,中华体育精神是一套多元开放的思想体系和哲学理念,其在培育人的基本理念上不仅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是不断吸收外来世界的优秀体育文化精神,逐步将“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公平竞争精神”等融入中华体育精神,形成以“人本主义、公平竞争、英雄主义、团队协作、拼搏进取、开拓创新”[20]为内核的中华体育精神。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提出培育时代新人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都深植于中华体育精神的文化根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体育精神培育,就其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理论指导方面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主要涉及中华体育精神促进个体主体精神、中华体育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国家精神等重要方面。一是强调以中华体育精神塑造个人精神。即通过传承和发扬中华体育精神,丰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个体全面发展,让体育道德风尚内化于心,弘扬爱国主义、公平竞争、科学求实、乐观自信、无私奉献等精神,为社会提供正能量。二是强调以中华体育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即通过大力发扬中华体育精神,将中华体育精神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复兴梦结合起来,强调体育精神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的强大精神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发展体育事业不仅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还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此外,中华体育精神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对于培养开阔视野和胸襟的时代新人提供丰厚的文化积淀。习近平多次谈及体育竞赛观,基本思想就是展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我国体育健儿在里约奥运会上的出色表现,生动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为祖国争了光,为民族争了气,为奥运增了辉,为人生添了彩,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全世界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增加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自信心,是中国精神的一个重要体现”。中华体育文化不仅浓缩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吸收了世界现代体育文化营养,为培养时代新人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提供“源头活水”。

3  以培育時代新人为根本,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实践探索

纵观百年,以培育时代新人为根本促进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探索,落脚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最终目标是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实现了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良性互动。

3.1  实践立场:坚持党对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的全面领导

实践立场即实践活动遵循的政治思想方向及价值导向,是将理论立场进行客观化转化的现实体现。建设体育强国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创的实践性活动,始终要求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建设体育强国的政治立场,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作为建设体育强国的思想立场,具有鲜明的实践主张、原则和方向。按照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指导意见及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国共产党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将始终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追求社会全面进步,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培育时代新人为根本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实践立场。

坚持党的领导是建设体育强国的根本保证。历史与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党对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体育强国。中国体育事业之所以能获得全方位的发展,在于党在不同时期始终坚持对教育和体育工作的绝对领导。中国共产党不断地分析不同时期人的全面发展的规律,探索社会全面进步的需求,在发展方向和顶层设计上制定正确的指导思想与政策方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发展机制,有力推动体育事业全面发展。此外,党的历任领导人躬身践行,形成一系列关于体育强国的重要主张和思想观点,从毛泽东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邓小平的“把体育运动普及到广大群众中去”、江泽民的“提高综合国力,增强人民体质”、胡锦涛的“向体育强国迈进”、习近平的“全民健身实现体育强国”来看,党的领导人的体育强国思想一脉相承,为中国体育强国建设提供了正确引领。

马克思主义是党领导体育强国建设的根本指导精神。一百年来,体育事业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在理论体系建构上始终围绕着“建设体育强国为了谁”“建设体育强国依靠谁”“体育强国建设的成果与谁共享”等核心议题,形成了革命时期的“体育救国”、建设时期的“体育卫国”、改革开放时期的“体育兴国”、新时代的“体育强国”等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领导体育事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用马克思主义固化最新成果凝心聚力育新人,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时代新人。

3.2  实践路径:坚持将体育与教育进行统筹整合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始终把人的培养问题,即“时代新人”培育目标与体育发展战略进行密切的关联和统筹整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所确立的育人总方针是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强调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通过教育广大工农群众以强身健体的方式增强革命斗争的力量,在实践中广泛开展红色体育运动。在新中国建设与过渡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针对当时学生整体身体素质下降的状况,毛泽东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总方针,总体规定了体育与教育要相互配合发展的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举国体制之下,为提升综合国力大力发展竞技体育,我国开始进行体教结合的尝试,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在育人方面统筹整合,教育部门配合体育部门进行专业运动员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等培养,总体上维护举国体制却呈现出功利性较强的发展趋势。到了新时代,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首次提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要求,特别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足开齐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是总要求。

深化体教融合是将时代新人目标与体育强国战略进行密切关联的重要举措。所谓体教融合,就是要深入到教育改革和体育改革的内部,探求“体融于教”和“教融于体”的资源融合、理念融合、制度融合机制等。在实践路径上,首先要探索打通体育主管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内部资源的相互辅助和协调的主动性。一是体育主管部门可将青少年社会性体育项目,如青少年运动员培养、高水平竞技竞赛向学校转移,将体育训练和竞赛等主动地向教育领域倾斜,建立由“體”向“教”协调优势资源探索联合育人的新机制。二是教育主管部门要主动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积极联合和参与青少年竞技体育训练竞赛体系,通过支持学校建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等路径。体、教两部门都要以“体教融合”为抓手形成合力,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推进“体教融合”始终的主线,充分体现体育的教育功能和教育的社会功能,始终立足于教育的内部规律和体育的内部规律,并逐步强化体育的教育功能,引导体育回归教育。

3.3  实践策略:坚持全民性推动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协调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民主体性地位,即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始终把增进人民群众的福祉,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发动红色体育运动,领导广大工农群众锻炼身体干革命,例如在组织形式上主要通过半日学校、工农俱乐部、游艺、竞赛等形式,把体育活动与教育学习密切结合。新中国成立后,体育事业发展开始正规化。新中国各项建设事业强调为工农服务、为人民服务。国家除了要接管和发展各项正规教育外,同时开始开展规模巨大的群众性运动,但大规模的群众体育活动多与政治联系在一起。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中国恢复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摘金夺银、为国争光成为体育发展的强烈呼声,在国家财力有限、竞技体育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时代背景下,国家提出将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进行整体发展的新思路,全民备战进行奥运教育,为奥运梦想全面奋斗。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首先,以培养时代新人为根本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战略纳入人才培养的全领域、全过程,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深入推进体育强国战略,增强全社会对“全民健身”价值、内涵的理解和认同,养成终生体育锻炼的习惯[21]。其次,全方位构建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建立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激励机制,促进惠及全体与面向人人的以体育人的新格局的形成。第三,以竞技体育服务为主体发展健身理论,形成科学的健身指标体系。高度重视提高竞技体育整体水平,促使青少年体育活动的主动参与度,争取在“三大球”、田径等项目的统筹发展,实现竞技体育水平全面提升。

伟大的事业皆因人而成就。纵观百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发展始终坚持把人的培养,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建设体育强国的战略定位及思想精髓,立足于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与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等不同历史阶段的体育强国战略一脉相承,标志着我们党对体育强国建设的历史逻辑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把握。在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的指导下,建设体育强国的理论基础日益成熟,不断深化对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民主体性理论及中华体育精神,形成最新的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实践动力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及社会发展强大的需求与期盼;实践的路径是坚持将体育与教育进行综合性统筹整合,坚持全民性推动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实践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通过体育强国梦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使我国成功立足于世界体育强国之林。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等时强调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N]. 人民日报,2017-08-28(01).

[2] 刘建军. 论“时代新人”的科学内涵[J]. 思想理论教育,2019(2):4-9.

[3] 曾飙. 中央苏区体育史[M].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46.

[4] 朱德. 论解放区战场[M]//朱德选集.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64.

[5] 何东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文献(1949—1975) [M]. 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216.

[6] 冯文彬. 新民主主义的国民教育:在成立中华体育总会筹备大会上的报告[M]//体育文史资料编审委员会. 体育史料第九辑.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3.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8] 邓小平文选 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7-108.

[9] 一九七八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纪要(摘录)[G]//国家体委政策研究室. 体育运动文件选编(1949—1981).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126-127.

[10] 何东昌. 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1—1997)[M]. 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3790.

[11]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35.

[12] 王润平.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体育劳动特点之论析[J]. 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2):117.

[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2-104.

[1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48.

[15] 李中文,薛原. 健康中国夯实体育之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全民工作纪实[N]. 人民日报,2017-08-08(1).

[16] 习近平看望南京青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EB/OL]. (2014-08-15)[2021-10-10]. http://www.xinhuanet.com/ politics/2014-08/ 15/c_1112100132.htm

[1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411.

[18] 王廣禄.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部署[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3-19(01).

[19] 胡晓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一步提高对体育的认识[J]. 体育科学,1982,2(4):22-24.

[20] 刘艺芳,张志刚. 论中国体育精神涵养中国精神[J]. 体育文化导刊,2018(3):8-12.

[21] 于素梅. 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意义[N]. 中国教育报,2021-10-14(06).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强国时代
加油,冲吧,体育精神!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只为娱乐,无关输赢——古人的体育精神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