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改革发展的思考

2021-12-12 01:24张云刘海元
体育学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运动会赛事竞赛

张云 刘海元

摘      要:在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体育强国建设、体教融合需求和全面强化学校体育工作的大背景下,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的诞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新时代体育发展的开始。結合时代发展需求分析了运动会两次合并的原因,总结出以往运动会举办中存在的问题,阐述对运动会改革发展的思考。研究认为,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应立足于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充分发挥竞赛的龙头作用,在举办模式、项目设置、赛制、参赛办法、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度改革,始终深化体教融合、突出体教融合、体现体教融合,加强研究和完善运动会制度建设,推进运动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  键  词:体育管理;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体教融合;赛事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1)06-0008-07

The thoughts on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about the National

Student (Youth) Games in the new era

ZHANG Yun1,LIU Hai-yuan2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24,China;

2.Graduate School,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Beijing 100191,China)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an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nstructing stronger nation in education and sports,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cultural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th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work comprehensively, the birth of the National Student (Youth) Games is the inevitability of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also the beginn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twice amalgamations of them, and based on this,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which existing in the past, in order to design a more reasonable competition plan for the National Student (Youth) Games, the paper expounds the thinking on it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in the context of its new historical mission.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it should be based on the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to implement the new concept, and adhere to the idea of "student-centered"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competi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cultural education, it should carry on the depth reform work in organize mode, project setting, competition system, competition method, operation management, and always deepen, highlight, and embody the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cultural education. It is more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research and improve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Student (Youth) Games,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of it, and then form its new pattern.

Keywords: sports management;National Student (Youth) Games;integ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cultural education;tournament reform

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共青团中央举办的全国综合性学生运动会已走过了40多个年头,举办全国综合性学生运动会对我国学校体育事业和竞技体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4年根据国务院关于改革综合性运动会的有关精神,合并全国大、中学生运动会,改称为“全国学生运动会”,并于2017年在浙江杭州举办了合并后的第一届全国学生运动会。根据《体育总局 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体发〔2020〕1号)精神,提出要“合并全国青年运动会和全国学生运动会,改称为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由教育部牵头、体育总局配合,组别设置、组织实施、赛制安排等具体事宜由组委会研究确定”。合并后的首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将于2023年在广西南宁举办。运动会的合并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做好了更难,需要尽早研究、尽早策划、尽早出方案。为设计好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竞赛方案,本研究结合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体育强国建设、体教融合需求和全面强化学校体育工作的总体形势,分析3个运动会两次合并的原因和之前举办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阐述对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改革发展的思考,以期能积极推进全国学生(青年)运动的改革与发展,进一步完善全国学生体育竞赛体系,推进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建设。

1  全国大、中学生运动会和全国青年运动会设立的背景

随着1979年我国在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我国参与国际重大体育赛事的需求日盛,对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和加快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方面的需求非常迫切。1979年国家体委提出“要广开才路,把培养优秀运动员的路子搞宽”“积极鼓励大专院校设立高水平运动队”等措施,同时实施竞赛制度改革,“调动各方面办体育的积极性,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造就大批优秀运动人才,推动体育运动的普及与提高”[1]。1979年3月《全国学生体育运动竞赛制度》提出“实施全国学生体育运动竞赛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检查体育教学训练工作,交流经验,相互学习,更有效地推动体育运动的普及与提高”;强调“学生竞赛应与业余训练密切结合,在竞赛安排、竞赛办法、竞赛内容和运动员年龄分组等方面应有利于促使各省、市、自治区按照思想一盘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的要求,建立起层层衔接的训练网,为国家源源不断地培养出攀登世界运动技术高峰的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明确“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四年一次,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四年一次”的要求[2]。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将全国大、中学生运动会的举办形式固定下来,第十五条提出“全国中学生运动会每三年举行一次,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每四年举行一次。特殊情况下,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可提前或者延期举行”。

通过梳理历史,全国大、中学生运动会设立的背景可总结为:一是应需而设。为适应“文革”后我国竞技体育提高运动水平、多渠道培养运动人才的急切需求和学校体育普及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质的迫切需要而设立全国学生运动会。二是体教结合。全国学生运动会主要是在国家体委主导下,由体育部门牵头推动发起,联合教育部门与共青团中央共同设立,主要是为体育部门服务,各取所需。三是完善体系。为建立健全我国体育竞赛制度,改革体育系统单一训练体系、完善学校体育工作内容而设立。四是普及发展。当时确定的全国大、中学生运动会主要目的是在学校普及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质、交流各地经验、提高运动水平、培养运动人才,是一个交流展示和检查平台。

全国青年运动会的前身是全国城市运动会。2012年中央对全国综合性体育运动会进行了清理和规范。2013年10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将全国城市运动会更名为全国青年运动会。由此,福建省承办的2015年第八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也正式更名为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将全国城市运动会改为全国青年运动会,既符合国际奥委会关于青少年体育的发展理念,也是新时期我国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根本需求[3]。

2  全国大、中学生运动会及全国青年运动会合并的缘由

全国大、中学生运动会合并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惩治铺张浪费、弘扬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的优良作风,积极推进节俭办赛、规范办赛的背景下合并的。201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型综合性体育运动会申办和筹办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1〕24号),要求严格控制和压缩各类综合性体育运动会规模,进一步明确各类综合性体育运动会申办条件,严格申办资格,严格控制和压缩各类综合性体育运动会的经费支出,简化开闭幕式和火炬传递等[4]。2012年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会工作报告》正式提出“将规范博览会、体育运动会举办活动纳入专项治理工作范围”,开始部署清理和规范体育运动会工作[5]。2012年2月全国清理和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明确要开展规范博览会、体育运动会专项治理工作,在深入调研、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提出专项治理实施意见,并采取有效措施抓好落实,确保规范博览会、体育运动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12年12月24日国务院纠风办召集教育部和体育总局有关同志传达中央关于清理和规范全国综合性体育运动会的有关精神,并提出将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合并的建议。2013年1月经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研究同意将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全国中学生运动会进行合并,名称初步确定为“全国学生运动会”,同时提出將按照中央有关精神,在压缩运动会规模、优化项目设置、缩短会期、简化开闭幕式、利用学校场馆设施节约经费等方面加强管理,设计和举办好全国学生运动会。

2020年在起草《体育总局 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时,为加强体教融合,整合赛事,减少重复设赛,加强竞赛一体化,国家体育总局提出将全国学生运动会与全国青年运动会合并的想法。考虑到全国学生运动会是目前教育系统唯一一个全国性学生综合运动会,发展历史较长,是学校体育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在推动学校体育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还是对接世界大学生、中学生运动会的主要赛事,而全国青年运动会参赛对象大多为全国各地的在校学生。基于这种情况,最后经过国务院多次协调,最终把全国青年运动会合并于全国学生运动会,并改称为“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

3  全国学生运动会、全国青年运动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申办积极性不高

奥运会、亚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大型体育赛事广泛的影响力成为世界各国和城市提升地域形象、展示综合实力的平台,因而成为申办方不惜重金争取的对象[6],但全国学生运动会的申办情况却不尽然。通过与相关领导访谈得知,全国学生运动会的申办积极性不高,多数情况下每届只有一个城市申办比赛。也存在没有城市主动申办比赛的情况,需要政府指定承办城市。主要原因是地方经济实力不够、领导不支持、条件不具备等[7];再者是全国学生运动会和青年运动会影响力不大,对城市宣传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作用并不明显。全国学生运动会是规模较大的比赛,一般在地方学校举办,一些学校不具备同时承担10多个项目的场地条件,或者场地设施不符合比赛要求。此外,虽然上级部门会给承办地一定的经费支持,但是相比2亿元左右的投入来说,上级部门拨款2 000多万元,实属杯水车薪,承办地政府承受巨大压力,因而,申办积极性不高。

3.2  集中竞赛日程过长

历届全国大、中学生运动会大多在7、8月份集中举办。每届运动会竞赛时长约11~13天,加上交通往返一般在15天,加上赛前集训,占用参赛运动员和教师基本一个暑假的时间,影响参赛积极性。同时赛程过长也给承办方在食宿、交通、场地租用、安保、人力安排等方面增加了压力和负担。此外,过长的竞赛日程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承办学校的开学准备和正常教学秩序。而全国青年运动会赛程亦是如此,如第二届青运会赛程长达半年之久,参赛的青少年大多数来自于学校,竞赛周期过长和反复参赛影响学生的文化课正常学习,也增加了学校及家庭的负担。

3.3  项目设置欠合理

全国学生运动会基本是按普及性较好、群众基础较好、锻炼效果较好的原则设项,以田径、游泳和三大球为主,基本采用“固定项目+承办地自选”和“正式项目+表演项目”的做法,其中桥牌多为表演项目。这些项目虽然是学校广泛开展的项目,但与全运会、奥运会、世界中学生运动会或世界大学生运动不能全面对接。从打造全国体育竞赛一盘棋、推动国内外赛事项目衔接、普及运动项目、培养各项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功能来讲,全国学生运动项目设置比较单一、比较集中。而全国青年运动会则包含了冬奥和夏奥的项目,赛事几乎成了“小奥运会”,承办城市负担过重,对于代表城市参赛的中学生来讲,一些项目并不普及,在学校没有广泛开展,参赛的运动员范围相对固化。

3.4  分组方式存质疑

历届全国学生运动会的竞赛规程明确了运动员参赛的限制性赛事,分组总体上遵循防止“以大打小”“以强打弱”的原则分类,分层设置组别,但不是所有项目都按这个原则设置。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的竞赛分组方法历来受到争议和质疑,尤其是高水平运动员的资格认定与参赛分组问题。全国中学生运动会是各省(区、市)组队报名参加,竞赛成绩优中选优,虽然初中生也符合报名要求,但由于训练时间较短,整体水平表现不如高中生,经过层层选拔避免不了被淘汰的结局,最后中学组也就变成了高中组。对于全国学生运动会的分组形式和限制原则,体育系统非常不满,认为这是人为地隔离了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在参赛面前让青少年学生只能“选边站队”。而教育系统认为,参加体育系统竞赛的运动员水平高,完全没必要来参加教育系统的运动会,否则将出现“以大打小”“以強打弱”的现象,导致竞赛“一边倒”。关于全国青运会的分组,有些项目是按照“U”系列设组,又按体校、社会俱乐部还有跨界跨项来设项,整体上是一个“大杂烩”,分组也受到参赛单位和学校的质疑。

3.5  参赛积极性不高

在全国学生运动会和全国青年运动会中,虽然各省份代表团都可满额参赛,但是一些经济发达的省份参赛项目较多,运动员水平较高,获得金牌较多、总分较高;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参加的项目不仅较少,有些项目水平不高,金牌总数少、总分也较低。比如在历届全国学生运动会排名靠前的总是江苏、北京、上海、山东、广东、天津、辽宁等地。落后的省份,即使使尽全力,运动水平也上不去,导致这些地方的行政官员和学校参赛积极性不高。因此,调动参赛各方的积极性对举办好比赛非常重要。

3.6  综合效益产出不足

全国学生运动会、全国青年运动会的举办,虽然对我国学校体育事业和青少年体育事业及城市体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在提高认识、改善条件、建设队伍、培养后备人才、改善城市环境等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与设置运动会的初衷还有差距。两类运动会参赛人员重叠,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少数运动特长学生和少数学校的竞赛。运动会在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升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建立健全青少年竞赛体系、推动学校体育和青少年体育均衡发展等方面的效益还有待提高。在竞赛组织方面,一是市场化运作不高,现代体育赛事管理和营销理念欠缺,经费筹集市场运作差强人意,办赛经费主要靠政府出资。二是观众上座率低,竞赛吸引力不足,基本靠组织观众观看。三是运动水平不高,冒尖人才较少,参赛运动员大多数是学生,由于学校的科学化训练水平有限,高水平教练较少。因此,通过运动会培养更多优秀后备人才乏力。四是新闻宣传热度不足,因竞赛水平和关注度低,新闻媒体主动报道、争相发表评论、持续追踪报道、多台赛场竞相直播的情况非常少。五是学校体育和青少年体育发展交流研讨不足,利用赛会综合研讨赛事改革和学校体育工作、交流各地经验、评比表彰等赛会综合功能发挥还欠缺。总体上,无论是全国学生运动会和全国青年运动会,从举办规模、成本投入与产生的教育、体育和社会综合效益等来看,还不成正比,一些承办城市愿意投入来办赛,也是借办赛来加强城市建设,仅成为城市规划改造的契机。

3.7  合并出现简单相加

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的合并时间紧、任务重。在上海筹备第十二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和杭州筹备第十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期间突然提出合并,致使来不及全盘合并,只能采取先改名、后改制的方法,所以上海举办的全国第十二届学生运动会还是中学生运动会的内容,但名称已经改为全国学生运动会。由于举办时间间隔的问题,第一届真正合并的全国学生运动会延期至2017年举办。在筹备过程中,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对运动会合并的方案总体研究不够,采用了原两个运动会相加、缩小参赛人数、延长日程的方案进行组织,结果出现这届运动会是单届运动会规模最大、日程最长、大中学生交错比赛复杂程度最高的运动会。

4  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改革发展的策略

4.1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做了很多批示、指示和论述。2017年8月27日,习近平在天津会见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代表和全国体育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代表时指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8]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同时强调,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9]。习近平总书记对体育和教育的重要论述是我们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根本遵循,因此,在全国学生运动会和全国青年运动会合并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在新时代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就要加强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的设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体育思政、坚持赛事育人,以“团结、奋进、文明、育人”为宗旨,把运动会办成牵引体育项目普及发展、促进学生1~2项运动技能掌握、完善学生体育竞赛体系、培养和发现优秀体育人才、凝聚学校体育发展共识、促进学校体育条件改善、搭建学校体育交流平台机制、展示学校体育成果和学生精神面貌、营造关心青少体质健康氛围的综合性展会。

4.2  坚持体教融合总要求

全国学生运动会因体教结合而设,如今又因体教融合而合并。因此,做好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的设计与改革必须要坚持体教融合、突出体教融合、体现体教融合,无论从运动会的宗旨、竞赛设项、竞赛分组,还是从运动会设计、组织实施、内容板块、计分表彰等方面都要坚持体教融合。“体发〔2020〕1号”文件要求运动会改革由教育部牵头,教育部要充分加强对运动会改革的研究,从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两方面考虑,按照“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的原则设计好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充分发挥出运动会的综合功能和综合效益。使运动会在推动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活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营造校园体育文化,将竞技体育寓于群众体育之中、畅通学生运动员进入各级专业运动队和代表队的渠道、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為国家源源不断的培养优秀体育后备竞技人才等方面收到良好效益。尤其要推动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和人才培养及出路等方面形成良性循环:一是通过体育教学,要教会学生运动技能,提高学生运动水平;二是对运动水平较高和有运动特长的学生组织课余训练,更进一步提高他们运动水平,帮助他们发展成才;三是建立常态化的校园体育竞赛机制,广泛开展班级、年级体育比赛,给学生展示运动能力和水平的机会;四是积极开展区域性学生体育单项联赛,特别是以县域为主体,在全县中小学组织校内体育比赛的基础上,组织学校开展联赛;五是积极构建县、市、省、国家四级学校体育竞赛体系,在区域联赛和选拔的基础上,组成区域高水平运动队,积极参加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联赛和全国性联赛;六是选拔优秀学生运动员、运动队进入省队、国家队和职业队,由其代表国家承担相应国际比赛任务和从事高水平职业联赛。七是改革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机制,让更多具有高水平运动技能的学生直接报考高校。

4.3  充分发挥竞赛的龙头作用

从“体发〔2020〕1号”文件内容来看,合并全国青年运动会和全国学生运动会的主要目的就是深化体教融合,推动在人才培养、赛事举办、注册资格、运动员选拔等多个层面深入融合。可以说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是深化体教融合的旗帜,要充分发挥其对引导竞赛体系完善、畅通人才选拔通道、明确办赛主体等方面的龙头作用。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的合并是整合青少年体育赛事的开始,因为运动会的合并会促使原有学校体育、体校教育和社会体育俱乐部的赛事打破壁垒,建立统一标准,实行同场竞技,避免重复办赛、重复参赛。同时,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的合并,也能带动其他青少年体育赛事的进一步合并,引导各级、各类赛事逐渐与学校体育竞赛体系并拢,进而构建一个完整的全国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育竞赛体系,逐步形成以学校培养优秀后备人才的体系。运动会的合并和举办会促使各级各类学校重视体育、重视运动项目教学、重视课余体育训练、重视体育特色建设、重视场地设施建设、重视师资质量提升等,这些都将对学校体育发展质量和学生体质健康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4  探索分地承办的申办模式

近年来,一些大型赛事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逐渐改变申办模式。例如奥运会在申办方式上不断改革,一方面,在申办流程上变被动为主动,对有潜力的城市发出邀请。另一方面,允许跨国、跨城市联合承办,减轻办赛成本[10]。世界杯足球赛也在不断变革,2026年将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联合举办世界杯。历届全国学生运动会的申办城市基本是以单一省(市)为单位。国际赛事申办方式的成功经验可以成为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借鉴,可以采用多城市联合举办的模式,将运动会分散到几个城市举行,缓解场地设施、住宿、交通等方面压力,分担举办运动会的成本。可以考虑固定城市举办固定项目,以赛事带动当地体育特色项目的发展,带动学校体育的开展,以赛事激活城市品牌,培育体育产业市场,夯实体育消费基础,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4.5  科学合理设置竞赛项目

原全国学生运动会的项目设置比较单一,而原全国青年运动会的项目设置太多,与全国单项协会举办的各项赛事、奥运会选拔赛类似程度较高。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是当前面向促进学校体育改革、青少年体质健康和体育优秀后备人才培养等目标之下的改革,从运动项目设置上不能脱离实现这3个方面的初衷,不能盲目的把奥运竞赛项目转嫁到学生运动会中。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项目设置要注意几个方面:一是原两个运动会项目重叠部分可继续设为固定项目;二是冰雪、网球等着力在青少年大力推广的项目可设为引导项目;三是弘扬民族特色项目如武术、太极、踢毽等可设为限选项目;四是部分注重区域平衡的项目如水上、冰上、山地等也可设为表演项目。但项目设置的数量要与运动会规模相适应,总体来看,运动会集中期间规模应控制在8 000人以内,时长为一周左右。而一些兼具表演性的比赛项目结合开闭幕式进行演出或在运动会期间穿插进行友谊赛,针对部分“冷门”项目可纳入运动会设项,但不一定在最后集中阶段进行比赛,对于不能纳入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但又具有推广价值的运动项目,可以开展文教活动,设计若干可延续开展的主题活动,在筹备运动会的过程中,以演出、文化节、观摩会等形式提前开展。总体上运动会设项既要让更多的青少年学生参与其中,又要控制运动会集中时间的人数。

4.6  构建多级联动的竞赛体系

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将于2023年举行,无疑会面临运动项目设置增加、参数人数扩大、运动分组增多、竞赛日程延长等问题。如何化解这一难题,则需要重新认识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的特性,要把其看作是全国学校体育竞赛体系的一部分,要把其看成一个竞赛网络体系,是由多个赛事、多个层级、多年完成、多地参与的一项活动,而不是仅指集中赛会的那段时间。因此,运动会的设计要在全国学校体育竞赛体系视域下进行规划与设计,充分利用现有的锦标赛、杯赛、U系列比赛、单项运动会等赛种和资格赛、预赛、区域联赛等赛制构建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竞赛体系。一是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要按省域组队,实施层层选拔制,带动学校-县-市-省四级竞赛体系发展;二是运动会可以将全国大、中学生的有关单项联赛、锦标赛、U系列赛事、传统项目赛事等作为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周期内的资格赛、积分赛,在运动会集中赛会前打完,集中赛会时只有前几名的队去决赛;三是一些普及性弱的项目可不列入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只进行全国单项比赛,通过全国单项比赛推动该项目发展;四是部分项目要在集中赛会前完成,到时只把分数带入各省份即可。通过以上方式可以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化整为零,减少集中聚集的规模,为主办单位和承办地减轻压力。在这种竞赛体系下,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不再是几天的赛事,而是3年的赛事周期,运动会的开幕代表着这一周期内学校体育育人成果展示的开启。届时,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真正成为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

4.7  实施利于更多运动员参赛的办法

原有全国学生运动会和全国青年运动会参赛主体实际上是普通大学生、中学生和体校学生及个别专业运动员。合并后的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的参赛主体其实基本没变,但亟需规范参赛办法、重新进行竞赛分组,小学阶段的学生按项目组织全国单项活动,不列入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分组和资格可以考虑,总体上分大学组、中学组。大学组可设普通组,限普通大学生参加;大学甲组,限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和体育院校学生参加;大学乙组,限具有大学生身份的当前国家队、职业队等专业运动员参加。中学组设普通组,限普通中学生参加;高水平组,限中学里长期进行专门课余训练的学生参加;体校组,限目前体育系统办的体育学校学生参加。此外,针对初中学生参与不足问题,在规范参赛办法时,可以考虑中学组集体项目和团队项目报名须由高中、初中两个学段的学生组成,扩大运动员覆盖面。一是可以全面展示各个学段的学校体育育人成果,二是可以充分发挥竞赛带动群体的重要作用,使青少年学生在初中学段就可以感受体育竞赛的魅力,学会体育欣赏,提高参与意识,养成锻炼习惯。

4.8  加强赛事营销提升赛事成本效益

大型体育赛事的成本主要包括赛事申办成本、赛事组织成本、体育场馆建设成本、城市配套设施建设成本等。大型体育赛事的直接效益主要包括转播权收益、门票收益、周边产品开发收益、赞助收益,间接效益或者远期效益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发展获得的收益、扩大就业机会获得的收益、产业机构调整获得的收益及城市宣传后增强旅游的收益等[11]。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作为周期性赛事,申办承办模式、项目体系、赛制体系等都会影响成本与效益的平衡。只有在成本与效益之间取得平衡、进而效益大于成本的前提下,才能发展的越来越好。如果采用分地承办的模式,可以由几个城市分担赛事组织成本、场馆建设成本、城市配套設施建设成本;同时采用固定城市承办固定项目的模式,可以减少场馆建设成本、提高赛事组织效率、提高场馆利用率。进而通过赛事激活城市品牌,培育体育产业市场,夯实体育消费基础,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提高成本效益方面可以考虑:一是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赛事规模要相对固定,便于每届运动会申办进行测算;二是运动会要建立成本效益核算机制,不断规范运动会投入,避免无限扩涨;三是加强运动会赛事转播,推动中央和地方电视台、电台等对赛事直播与转播,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对赛事进行宣传报道,不断提高运动会知名度,打造运动会专属品牌,扩大赛事影响。四是积极开发运动会衍生产品,加强市场营销,扩大经济直接收益;五是实施运动会冠名权竞价赞助,在有效帮助企业扩大宣传的同时,增加运动会的经费筹集途径。

4.9  加强研究和完善运动会治理体系

要认真总结40多年来全国学生运动会举办的经验和我国近年来举办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世界中学生运动会等国际大赛经验,加强研究,提出科学合理的合并方案。要坚持嵌入思维,找准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的定位,进行瘦身和塑形。在总结办赛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完善运动会的治理体系,要准确回答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改革“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构建制度体系。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是体教融合背景下的新兴产物,迫切需要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使赛事所有环节纳入法律、规则框架体系之下,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激励调动多元化的赛事主体释放潜力和活力、促进协作,形成相对固定的治理模式,进而推动运动会治理体系的良性运行。

新时代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都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各个方面高质量发展,新的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举办组织迫在眉捷,需要大家加强研究,厘清运动会内在关系,处理好运动会外周关联,使运动会真正成为体教融合的典范,成为推动学校体育发展、培养体育优秀人才、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举措,成为检阅和展示青少年体育工作和青少年学生精神面貌、促进青少年体育交流发展的重大平台,成为全国学生参加国内外体育竞赛的重要盛会。

参考文献:

[1] 伍绍祖.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综合卷)[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296.

[2] 国家教育委员会体育卫生司. 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文件选编[M].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101-103.

[3] 高志丹在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EB/OL]. (2015-10-17)[2021-06-20]. http://www.sport.

gov.cn/n316/n337/c208763/content.html

[4] 深圳大运会执行局长落马“赛会腐败”浮出水面[EB/OL]. (2013-04-03)[2021-06-20]. http://www.chinanews.

com/fz/2013/04-03/4703253.shtml

[5] 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工作报告[EB/OL]. (2013-08-28)[2021-06-20]. http://www.ccdi.gov.cn/xxgk/

hyzl/201307/t20130726_114162.html

[6] 吴迪,刘志民. 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申办遇冷及其应对策略[J]. 体育学刊,2015,22(2):47-51.

[7] 刘晓芳. 新形势下全国学生运动会竞赛改革的探索研究[D]. 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9:22-23.

[8] 习近平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等[EB/OL]. (2017-08-27)[2021-06-20]. http://www.gov.cn/

xinwen/2017-08/27/content_5220823.htm

[9] 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2020-09-22)[2021-06-20]. http://www.

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9/22/c_1126527570.htm

[10] 刘晖. 论国际奥委会改革走向与启示[J]. 体育文化导刊,2018(11):46-50.

[11] 余守文. 体育赛事产业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D].上海:复旦大学,2007:36-57.

猜你喜欢
运动会赛事竞赛
本月赛事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龟龟运动会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春季运动会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get Shopty!我们的运动会
赛事赞助沟通对感知匹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