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出真情 “辩”出精彩

2021-12-12 12:39吴应海
初中生学习指导·作文评改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邓稼先作文题辩论

吴应海

【中考真题】

根据要求写作文。(50分)

题A:毕业前夕,班委会决定去牵手共建班级——某小学三年级2班开展联谊活动。你的任务是从邓稼先、袁隆平、钟南山、郎平四位英雄中选一位,把他(她)的故事讲给小学生们听。为了讲好故事,你写了一篇讲稿。

题B:商量给三年级2班的小学生们送什么礼物时,同学之间发生了分歧:有些同学认为要送自己喜欢的东西(正方),还有同学认为要送小学生们喜欢的东西(反方),双方各执己见。班长说,我们来个小辩论吧。你作为其中一方的一辩,撰写了辩词。

要求:①从上述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作。选题A的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题号A涂黑,“题目”处填写“(所选人物)故事讲稿”;选题B的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题号B涂黑,“题目”处填写“(‘正’或‘反’)方一辩辩词”。

②不少于600字。

③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解析与指导】

2021年南京市的中考作文题,仍然延续了2020年“二选一”模式,但也有变化,2020年是一道全命题作文、一道情境作文,2021年改成了两道任务型作文。这类作文,先创设情境,然后给出具体的写作任务,要求考生完成写作,由于指向性很强,能有效防范套作、仿作。

今年的两道作文题,第一题给出的情境是“和共建班级开展联谊活动”,任务是从四位英雄中选择一位,写一篇故事讲稿。其实这篇作文就是写一个人物故事。

第二题给出的情境是,同学们为送什么礼物给三年级2班的小学生而发生分歧,有人认为送自己喜欢的,有人认为送小学生喜欢的,要求考生选择其中一方,撰写辩词。这实际上就是写一篇辩论稿。

这两道作文题,与语文课本的关联性非常大。现行部编《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的作文训练就是“学写故事”;九下第四单元的口语交际就是“辩论”。显而易见,加强平时的写作训练和口语训练,非常有必要。

那怎样来写这两道作文题目呢?

一、“讲”出真情

先看第一道作文题。讲人物故事,关键是要把人物讲活,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给听众留下难以忘记的印象。而要做到这一点,考生在写故事底稿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精选对象,避免素材撞车。在备选的四个人物当中,邓稼先是“两弹元勋”,著名的核物理学家;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成功地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钟南山是著名呼吸病学专家,为抗击“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立下了汗马功劳;郎平无论是当队员,还是做教练,都在女排事业上创造了辉煌。应该说,这四个人物,个个家喻户晓,无论是谁,浑身都是故事。问题是,既然大家都对这四个人非常熟悉,那么在写故事时,如果不加选择,素材撞车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因此,动笔之前,大家一定要精选对象。怎么选呢?可将这四个人物放在一起比一比,看看在自己所掌握的素材中,谁的故事最不为人所知,并且能反映人物品性,打动听众的心,那就选谁作为编写故事的对象。这样就可避免素材的雷同。比如同样是郎平,大多数人的素材都讲她的成功,你手上的素材是介绍她如何面对失败的,那你写出的故事,就会与众不同。事实上,即使故事整体内容相同,若能在某个细节上有独特的东西,同样可以胜人一筹。

2.巧设波澜,避免平铺直叙。文似看山不喜平。写故事同样如此,如果平铺直叙,平淡无奇,就无法引起读者的兴趣。只有情节曲折,才能引吊起读者的胃口。如何让笔下的故事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呢?方法是不断地呈现矛盾冲突,制造波澜,形成“包袱”,让读者欲罢不能,只能一口气把故事读完。

比如写袁隆平的故事,他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面临一个又一个问题,闯过一道又一道难关,我们就可在这些“问题”和“难关”上做文章,巧设悬念,来吸引读者。再如写郎平,面对一次又一次残酷的比赛,她都能熬到最后,化险为夷,取得最终的胜利。那么她制胜的法宝是什么呢?直到最后才把答案抖出来,读者的心就这样被紧紧拴住了。

3.注重细节,避免形象不活。这篇作文,无论写谁,都是讲人物故事。人物活则故事活,因此,考生在写这篇讲稿时,一方面要记叙好典型事例;另一方面,要在叙述的过程中,适时对故事中的主人公展开描写。既可正面写他的外貌、神态、动作、心理;也可借助他人的言行等进行侧面烘托。同时,更要注重细节,力求通过传神的细节描写来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描写时,语言要鲜活生动,可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人物血肉丰满,跃然纸上。

比如写郎平,就可抓住她在球场上拼杀的瞬间动作,或者她在场外指挥时脸上的表情变化,进行描摹,突出她坚毅果断、永不言敗的性格特征。

4.注入真情,避免索然无味。本次作文备选四个人物,个个散发着正能量,个个都是大家学习的楷模。因此,在写这篇故事时,一定要带着敬佩之情来写,力求能够用你的激情点燃小学生们的心,让他们从故事主人公身上获得激励和启示。切忌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字里行间毫无情感,那样的话,学生就会不爱听,阅卷老师更会觉得索然无味。一篇没有温度的作文,怎么可能获得高分?

最后,需要提醒考生的是,这篇讲故事的作文,除了要符合故事的要求外,还要顾及故事的听众——三年级的小学生,既要让这群小学生听得懂,更要让他们听得津津有味,中间不妨设计一两个互动的环节。除此之外,还要有招呼语和结束语。招呼语用来打招呼,表明目的;结束语可概括故事的主旨,发出倡议。比如开头可说:“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希望大家能喜欢。”结尾则可以这样写:“相信同学们听了袁爷爷的故事,一定会收获多多。让我们一起以袁爷爷为榜样,从小学好本领,长大报效伟大的祖国。谢谢大家!”

还有,就是别忘了给自己的故事取一个能吸引人的题目。

二、“辩”出精彩

再看第二道作文题。辩论一般分为立论、攻辩、自由辩论和总结陈词几个环节。在每个环节,正方和反方轮流发言,所用时间大致相当。在辩论过程中,一辩的主要任务是立论,从正面论述己方观点。因此,一辩辩词的写作,重点是表明己方观点,亮出辩论主线,进行初步论证。写作时,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步:选择辩题,亮明观点。本次辩论的话题,是如何给三年级2班的小学生送礼物。正方观点是送自己喜欢的东西,反方观点是送小学生们喜欢的东西。这两个观点各有道理。由于现在是自由选择,当然选自己觉得最有道理,并且能辩出精彩的观点。选好正方或反方后,可对辩题适当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鲜明地亮出己方观点。

第二步:设计思路,有序论述。一辩辩词的写作,给出观点只是第一步,关键是要紧扣自己的观点,以严密的论述,来论证己方观点,让评委或听众支持自己的看法。

要想論述严密,那就不能打无准备之仗,一定要预先设计好论证思路,有序论述,有理有据,让人口服心服。

比如选择正方,即“要送就送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可设计这样的思路:“给别人送什么礼品,决定权在自己手中”→“送自己喜欢的东西是对别人最起码的尊重”→“一件礼物,如果自己不喜欢,又怎能指望别人喜欢” →“当然,最好是让自己的‘喜欢’与对方的‘喜欢’达到统一”。有了明确的思路,就能从容表达,环环相扣,不至于让对方捕捉到明显的漏洞进行攻击。

第三步:运用技巧,辩出精彩。一辩虽然仅仅是论述己方观点,无须质疑或攻击对方,缺少二辩、三辩时那种剑拔弩张的氛围。但如果能灵活运用相关技巧,同样能让自己的辩词精彩纷呈,令人赞叹。一是可适当引用名人名言和经典事例,来增强说服力;二是可运用比喻、比拟、对比等方法,让自己的说理更加形象、有力;三是多用排比句,以形成强大的声势;四是可适当运用反语,在嘲讽对方观点的同时,证明自己的正确。

第四步:重申观点,简要作结。一辩辩词的写作,最后可以“综上所述,我方的观点很明确,那就是……”简要作结。当然,最后也可加上“真理越辩越明,相信在座的各位,最后一定会支持我们”这样的句子。

同样,既然是撰写辩词,开头时的称呼语、结束时的致谢词不能少。另外,同样要拟一个新颖的标题。

【满分作文】

邓稼先

——人间“蒸发”13年

南京一考生

三年级2班的同学们:

你们好!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吧。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大名鼎鼎的核物理学家邓稼先,他在美国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毅然回国,为建设新中国效力,在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发中做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话说1953年,邓稼先和他的妻子许鹿希结婚。此后5年,他们相亲相爱,过着无比快乐的生活。然而,1958年8月的一天,这种生活突然画上了句号。原来,邓稼先接到了一项特殊的任务,由于这项工作属于绝密,按规定不能告诉任何人,就连自己最亲的人也不行。回到家后,邓稼先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妻子许鹿希问他怎么啦,邓稼先坐了起来,握住妻子的手说:“我要调动工作了。”可当妻子追问他调到什么地方,干什么工作时,邓稼先只能摇头:“这不能说。”而当妻子伤心地提出,让邓稼先提供一个信箱号码,用来通信时,邓稼先更是坚定地说:“不行!”了解丈夫脾性的许鹿希紧咬嘴唇说:“我支持你!”看着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的妻子,邓稼先的内心极不平静,他多想满足妻子的要求,他多想和妻子长相厮守,可是,为了祖国的需要,他只能一言不发,舍小家为大家。

从此,邓稼先便从人间“蒸发”了,再也没有他的任何消息。这一消失就是13年。同学们,你们知道邓稼先干什么去了吗?对,他和许多科技工作者一起,去研制原子弹去了。

日历翻到了1964年10月16日,在新疆罗布泊,天地轰鸣声中,一朵巨大的蘑菇云翻滚而起,直上蓝天,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这一声巨响,震惊了全世界。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又在罗布泊成功爆炸。此时,远在数千里之外的许鹿希隐隐约约感到自己的丈夫在做什么了,她感到自己的牺牲太值了。

13年后,也就是1971年,邓稼先穿着一身旧制服,风尘仆仆地回来了。这个当年英俊的汉子,如今头发都白了。很快,邓稼先又回到了工作岗位。1985年,邓稼先被确诊为癌症晚期,1986年7月29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永远离开了我们。

同学们,听完邓稼先隐姓埋名的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呢?他伟大的爱国品质和牺牲精神,永远都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邓爷爷,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您是我们永远的学习榜样!”

谢谢大家!

【满分理由】

一、选材独特。在众多考场作文中,写邓稼先的不少,但绝大多数是讲邓稼先如何克服困难,努力拼搏。而本文却选取了邓稼先告别妻子,隐姓埋名13年这一素材,独特的视角,令人倍感新鲜。特别是文章题目,让人一看就有了强烈的阅读兴趣。

二、细节感人。在讲述邓稼先的故事时,作者把重点放在了两人离别前的对话上。言为心声,通过这一细节的描写,我们不仅感到了邓稼先和妻子离别时的那种难舍难分,更感受到了他们为了国家利益而牺牲自我幸福的伟大人格。

三、立意深刻。故事写到最后,作者先反问小学生: “你有什么感想呢?”然后讲出自己的感受,点明故事主旨,表达敬佩、怀念之情,号召大家向邓稼先学习,立意深刻,引人共鸣。

猜你喜欢
邓稼先作文题辩论
Debate breaks the mindset 辩论打破思维定式
稼先的故事
本部两刊刊登的部分作文题与2016年中考作文题相同或相近
同影子辩论
许鹿希:有一种爱情叫“国家机密”
邓稼先的像遮住夫人脸
有些爱,永不褪色
就“题”取材 读写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