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六招”,写好作品梗概

2021-12-13 08:33吴建香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马林鱼梗概野人

文|吴建香

“写好作品梗概”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习作内容。作品梗概是一种应用文体,常被用于影片、电视或小说的故事简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少,写起来比较困难。

一、写作品梗概难在哪儿

1.缺乏认识

进行课外阅读时,“作品梗概”等同于“读后感”吗?“作品梗概”和“节选”是一回事吗?教学如何写作品梗概前,弄清楚这些问题,才能助力学生揭开作品梗概的神秘面纱。通过比较,不难发现:

“梗概”与“读后感”不同。“读后感”侧重表达阅读感受,“梗概”则主要叙述作品本身,一般不涉及作者的主观想法。

“梗概”和“节选”也不同。“节选”是从原文中摘录部分内容,“梗概”是按作品的顺序,不改变原有情节和人物,对整个作品进行介绍,不涉及故事细节。

总结起来,写好作品梗概要注意三个“一致”。不改变作品原貌,与原作品保持主要情节一致、人物关系一致、表达顺序一致,多用叙述性语言简洁表达。

2.缺乏支架

梗概不得改变原有故事情节和人物。如何在较短的篇幅内完成情节的筛选?对作品进行整体介绍时,语言上如何进行提炼?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写梗概,学生需要明确一系列的习作步骤,掌握写梗概的有效策略,能用简洁的语言清楚完整地介绍作品,这就需要教师搭建支架。

二、“三步六招”突破写法

下面笔者以本单元习作为例,具体阐述写好作品梗概的“三步曲”“六妙招”。

1.第一步:读懂内容,把握脉络

要想筛选出故事的主要情节,前提是读懂作品的主要内容,把握住故事的脉络即情节走向。此刻,平时我们所学的梳理脉络的方法便可以用上了。

第一招:列小标题法。

列小标题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习本单元精读课文《鲁滨逊漂流记(节选)》时,课后就有这样的要求。以此为例,出示两位同学编写的小标题,请学生判断谁列得合理、精准。

A 同学所列小标题:

流落荒岛—寻找食物—搭建帐篷—记录日子—打鱼捕猎—蓄养山羊,种植小麦—发现野人,并做防御—解救野人,一起生活—解救船长,获救回国。

B 同学所列小标题:

航海遇难,流落荒岛—找来木头和船帆搭建住所—畜养山羊,种植粮食—拯救“星期五”—救下船长,回到英国。

两组小标题基本上抓住了内容要点。通过比较,不难发现:A 同学的小标题比较琐碎,像“寻找食物”“记录日子”可以删除,使内容更为精简。B 同学的小标题比较简洁,但在“拯救星期五”前需要对“星期五”的出现做个交代,否则情节不够连贯。对B 同学所列小标题稍作调整,就能很清晰地把整本书的主要情节和基本框架梳理出来了。

B 同学调整后的小标题:

航海遇难,流落荒岛—找寻材料,搭建住所—畜养山羊,种植粮食—发现野人,设法防御—拯救“星期五”—救下船长,回到英国。

第二招:问题串联法。

小标题提炼内容要点,非常考验学生的概括能力。有时候,我们在读一部作品时,会随着情节的推移不断产生新的问题。以一位同学为例,她读了《骑鹅旅行记(节选)》一文,边读边思考,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并尝试进行了解答。

问:有一天,让尼尔斯意想不到的是他变成了什么?

答:尼尔斯变成了拇指般大的小人儿。

问:他想办法把自己变回来,却遭遇了什么?

答:尼尔斯去牛棚寻找小狐仙,却被麻雀和公鸡嘲笑,被猫捉弄,被牛教训。

问:后来,谁出现了?又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

答:天空飞来一群大雁,为了不让自家的鹅跟大雁飞走,尼尔斯抱住雄鹅,开始了骑鹅之旅。

不难发现,把这几个问题的答案串联起来,故事脉络就基本得到了梳理。“读懂内容,把握脉络”的第二招——问题串联法,学生可以尝试。

当然,列小标题法和问题串联法只是把握故事脉络的常用办法,如果学生开动脑筋,一定能探索出更多适合自己的小妙招。

2.第二步:筛选概括,合并成段

光有小标题或问题还不行,接下来,需要对所列的标题或答案进行扩充,把它变成一段简要的文字。以列小标题法为例,进入写好作品梗概的第二步——“筛选概括,合并成段”。

第一招:去枝叶,留主干。

下面是教材关于《鲁滨逊漂流记(节选)》梗概的部分内容,我们将梗概与小标题以及原作中对应的目录进行比对,看看有什么发现。

【梗概】

很多年过去了。有一天,鲁滨逊忽然发现海边沙滩上出现了人的脚印。他惊恐万分,猜想这一定是附近的野人留下来的。他担心这些野人会吃掉他,于是在住所前的空地上密密麻麻地插上树枝作防御,又把羊分在几个地方圈养。他在这种不安的心情下又生活了两年。后来,鲁滨逊再一次看到野人留下的生火痕迹和满地的人骨,他不由得联想到他们野蛮的宴会。鲁滨逊在恐惧中开始考虑怎样对付这些可能出现的野人。

又过了几年,有一天,鲁滨逊看到30 多个野人乘着小木船上了岸。他们拖出两个倒霉的同伴,杀了其中一个人,另一个则挣扎着逃跑。他逃的方向正是鲁滨逊住所的方向。鲁滨逊决心救下这个逃跑的野人,于是开枪打死了追赶他的两个野人。他给救下的野人取名“星期五”。“星期五”很快成了他的好帮手,他们愉快地生活在岛上,扩大了粮食种植面积,又增加了几个羊圈,晒了很多葡萄干。鲁滨逊差不多淡忘了要回到英国、回到文明社会的想法。

【小标题】

发现野人,设法防御—拯救“星期五”。

发现脚印;海边人骨;发现新山洞;恐怖的人肉宴;遇难船只;星期五的出现。

对照梗概与原作目录,不难发现目录中“发现新山洞”这个故事在作品梗概中并没有提到。在小标题中是否有所涉及呢?其实,“发现新山洞”和“发现人骨”“恐怖的人肉宴”这些情节说的都是“发现野人”这件事,概括时是可以合并的。提炼小标题的时候,就把这部分概括为“发现野人,设法防御”。此外,目录中“星期五的出现”前面是不是还有一个情节叫“遇难船只”?它在整部作品中占据很小的篇幅,也并不影响整体的情节走向,因此,在梗概中干脆没有提及。

可见,写梗概时,那些旁枝末节、无关紧要的内容可以合并或删除,保留主体情节就好。这便是“筛选概括,合并成段”的第一招——去枝叶,留主干。

第二招:去描写,改叙述。

将小标题变成一段文字,文字写到什么程度,学生往往较难把握。以下是一位同学写“畜养山羊”部分的梗概:

鲁滨逊把驯养的山羊和野山羊隔离起来。他找到一片平坦的草原,草原上有两三条小溪,水流清澈,小溪尽头有不少树木。为了防止山羊到处乱跑,鲁滨逊又着手修筑篱笆。此后,他又圈了五六块地方养羊。后来,他有了成群的山羊,不但有羊肉吃,还有羊奶喝。

小作者对圈地养羊的做法刻画得非常具体。但过于细腻,反而会冲淡作品的主体内容。同样的部分,来读读文中是怎么写的:

鲁滨逊把捕捉到的山羊圈养起来,后来竟有了成群的山羊,可以喝羊奶、吃羊肉。

去掉一些细节描写,只叙述圈地养羊这件事,反而更能突显作品梗概的特点——语言简洁。这便是“筛选概括,合并成段”的第二招——去描写,改叙述。

24 h动态心电图用于记录日常活动下昼夜的心电变化情况,便于识别临床症状与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的关系,也是继心电图之后较为普及、便捷,性价比较高的现代无创检查项目之一。长时程的记录分析可以发现一过性、阵发的心电异常,为临床诊断、治疗以及风险评估提供线索和帮助。

3.第三步:锤炼语言,连贯表达

“筛选概括,合并成段”之后,把每个段落连贯起来,就是故事的梗概。最后一步非常关键,我们需要在“锤炼语言,连贯表达”上好好下功夫。

第一招:过渡句,推情节。

下面是《鲁滨逊漂流记(节选)》梗概中的部分内容:

鲁滨逊走遍荒岛,在山坡上选择了一块有水源、可以防御野兽的地方,用木头和船帆搭起一座简易的帐篷。那儿可以看到海面,他希望瞧见过往的船只,以便请求救援。

鲁滨逊在岛上定居下来,过着寂寞的生活。船上搬下来的食物越来越少,要想活下去,就得想办法。

他每天要么拿着枪,带着狗到森林里去打猎,要么到海边去捕鱼,还把捕到的活山羊畜养起来。后来他竟有了成群的山羊,可以常喝羊奶,吃羊肉。鲁滨逊从船上搬来的东西里还有一些麦子,由于被老鼠啃过了,他就随意把它们丢撒在地上,没想到不久竟长出了嫩芽,后来又结出了穗子。他用这点儿麦种反复种收,到了第四年,终于吃到了自己种的粮食。

读画线的句子,我们发现它和故事情节好像没什么关系,但是去掉了又好像不够连贯。

这段概括性的文字在段落中起到了过渡的作用。告诉我们虽然解决了住的问题,但鲁滨逊依然是寂寞无助的。要想维持岛上的生活必须要想办法解决温饱等一系列问题,也就引出了后面畜养山羊、种植粮食等重要情节。用这段概括性的文字进行过渡,情节的推进变得更为自然了。

“锤炼语言,连贯表达”的第一招—“过渡句,推情节”推荐使用。

第二招:时间线,促连贯。

除了使用过渡语,让语言更简洁,过渡更自然,还有什么好办法呢?再来看看《鲁滨逊漂流记(节选)》梗概中部分段落的开头。

“很多年过去了。有一天……”

“又过了几年……”

“有一天清晨……”

“二十八年后……”

一经梳理,不难发现语言背后的奥秘。时间线能帮我们很好地把主体情节串联起来,让语言变得简洁,线索变得清晰。不知道如何串联情节的时候,不妨尝试一下这个办法。“锤炼语言,连贯表达”的第二招“时间线,促连贯”最好也能掌握。

通过上述指导,学生对作品梗概有哪些特点、写好作品梗概的基本步骤和写法要点一定有了一些思路。“纸上得来终觉浅”,最后,便要运用策略,学写梗概。

教师推荐阅读《老人与海》的梗概:

古巴一个叫桑迪亚哥的老渔民住在海边一个小窝棚里,他过着贫困的生活,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唯有一个叫马诺林的男孩去和他聊天,帮他收拾捕鱼的工具。老渔民倒霉透了,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捕猎到一条鱼。虽然霉运罩顶,但是老渔民却没有放弃。

第85 天,他依旧乐观地出海了。这一次,他的运气棒极了,捕猎到一条巨大的马林鱼。由于马林鱼过于巨大,力量比老渔民都大,马林鱼把老渔民和他的筏子拖到了海洋中心的深海处。

经过三天三夜的战斗,老渔民凭借着顽强的意志,战胜了孤单、疼痛和饥饿,把马林鱼杀死了。他把马林鱼绑在船上,开始返航回家。然而,马林鱼的血引来了海洋中的鲨鱼,它们拼命地抢夺马林鱼的肉。虽然老渔民用尽方法杀掉了不少的鲨鱼,但是马林鱼的肉最终还是被哄抢一光。

回到海港,马林鱼只剩下一个巨大的骨架。老人只能带着大鱼的骨架和一身伤痛回到家中。男孩来看老人,他认为老人并没有被打倒。

对照上述所学的方法,说说这篇梗概主要叙述了哪些情节,怎么写清楚的。接着,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本书,用上述方法写一篇作品梗概,把精彩作品推荐给好朋友。最后,和同学组成互助学习小组,轮流分享好书并依据评价表完成自评与互评。

评价指标:

情节连贯、内容完整(★★★)

语言简洁、叙述清楚(★★★)

表达流畅、过渡自然(★★★)

书写认真、错别字少(★★★)

写好作品梗概的“三步曲”“六妙招”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学生写此类应用文的难点,但要真正掌握好写好作品梗概的基本方法,还需要在习作操练中反复推敲与实践。

猜你喜欢
马林鱼梗概野人
第二单元
——写作品梗概
怎样写好作品梗概
《老人与海》读后感
Book review:The Old Man and the Sea
野人迷踪
人生的梗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