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紫砂陶刻作品“清趣”之创作及评析

2021-12-14 02:49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1年10期
关键词:紫砂陶陶刻竹子

陈 瑾

紫砂陶刻创作可以说是一种十分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创作往往十分依靠创作者主观的感受,在一件紫砂器上如何刻画,刻画些什么,可以在一瞬间诞生。正是这种油然而感的获得感,让紫砂陶刻本身的创作就充满着的“趣味”。现存最早的紫砂陶刻作品是在一件紫砂陶罐上的“清隐且吃茶”五个字,从这五个字的内容来看,作者在刻画的时候是带有一股随性的,而正是这种随性,让其显得那么的自然而然,陶刻与紫砂罐就此融为了一体,这显然就是自古以来工艺创造者所追求的浑然天成。

在陶刻的创作过程中,只要带有人的思考,那就必然会有斧凿的痕迹,人会不自觉地加入一些个人的印记,于是就有空刻和印刻之分,这两种陶刻方式并没有高下之分,但却会决定陶刻创作时的思维方式,前者是摆脱束缚,随想随刻,后者则是要运用自身的一切努力,尽可能地还原图像,有些类似于绘画中的原创与临摹,但又不完全一样。由于紫砂陶刻本身的艺术语言是极为特殊的,从追求情趣的角度而言,空刻显然比印刻要更高一层;然而人的思想是时刻变化的,从艺术呈现的牢固度上来看,印刻则又比空刻要来得扎实,孰优孰劣则需要根据创作者自身的情况来进行判断,选择一种更适合自身的方式来进行创作。眼前的这件作品“清趣”因为有着非常独特的外形,所以采用了更加及时反应当时情感的空刻来进行创作,“清趣”这一主题也正是在下刀的那一刻被确定下来的。

作品“清趣”从外形上看,是以竹子作为主题的,在这样的作品上进行陶刻创作,首先就要考虑与竹子的关系,当然也有一些陶刻可以和器物造型完全无关,但对于空刻创作来说,第一眼的印象往往决定了创作的走向,而对于这把紫砂壶的第一印象也就通过一句话显露了出来。“清歆红尘滓”“雅室添小趣”由茶壶自身的形体间隔开来,单独的一句话自成一味,而当两句话合在一起时,又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这样的理解结合竹子的外形,顷刻间就会引起一阵化学反应,让居室生雅,仿佛此时便来到了一片远离红尘的竹林之中。

结合作品本身的造型,作品两侧半圆形的壶面被一道曲痕分折成左右两部分,在正面“清歆红尘滓”的右侧是放大的“清歆”二字,两个字不是并列,也并非垂直,而是一上一下斜向排布,这样的结构显示出空刻的随性,以行书来进行表现再恰当不过,很显然这两个字既是对情感的形容,也是对“竹子”的一种评价,这种双重的内涵就带来了一种情趣,观赏这样的作品可以结合形和韵来做出自己的理解,这种趣味是在空刻创作之初就已经产生的,并随着刻刀传递给了看到它的每一个人,从中也诞生出了整体创作的一个结论,那便是如同品味竹子气息一般的没有杂质的情趣。

作品“清趣”借由竹子的形态以及竹子背后的文化韵味,为陶刻创作的情感主题做出铺垫,在感受到传递出的种种情感信息之后,又用另一句话将人从竹林深处拉回到现实,“雅室添小趣”既是提示又是情感的收尾,明显地点明了竹与壶、壶与趣之间的关系,意蕴层层递进,而同时这些陶刻的内容又深度地与竹子的本身关联,既是铭刻在壶上,也是铭刻在竹上,可谓相映生辉。

从整体来说,作品“清趣”的创作是根据茶壶造型自身的形态来进行布局,文字的排列组合与意蕴的表达恰到好处,与作品本身的造型形成互补,让人能够在欣赏外观轮廓的同时获得强的意境体验,并在最后将思维拉回到现实,这对于紫砂花货来说,超脱外形对作品整体的意蕴进行了良好的补充,并在解读的过程中让人获得了趣味。

结语:紫砂陶刻的创作能够启迪心灵,归顺自然,在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延伸中发挥超逸自然的情怀,获得清灵活泼的雅趣,这样的创作还是贴近生活的,是与器物自身属性的融合,让人在获得感性的同时回归理性,在诠释心灵的过程中领略充足的趣味。在这统一而和谐的过程中,陶刻作品就不再仅仅是单纯的技艺,更是一种心灵的修行,不枉人人都可以文士风流的精彩篇章。

猜你喜欢
紫砂陶陶刻竹子
紫砂陶刻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结合
从《陶刻人物对瓶》看紫砂陶刻的工艺特征与人文精神
论陶刻作品“逍遥游”的艺术审美以及人文内涵
浅析国画与陶刻之间的关系
——以“梅兰竹菊四君子陶板”为例
你所不知道的竹子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竹子的中间,为什么是空的
紫砂陶的艺术之我见
浅析宜兴紫砂陶
浅谈紫砂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