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打造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的实践探索

2021-12-14 15:54郭金金程道平
山西农经 2021年18期
关键词:用地城乡融合

□郭金金,刘 微,程道平

(山东师范大学商学院 山东 济南250014)

1 科技兴农

科技兴农就是把科学技术具体运用于农业和农村,解决实际问题,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石,农业优质发展、重焕生机,工业和整体经济发展才有保证,政治局面才能保持稳定,国泰民安和民富国强才能得以实现。科技兴农是针对现实国情作出的正确选择,是推进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路径。因地制宜,科学务农,凭借对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优化农业生产流程,对传统流程进行再造,打造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兴农主要包括以下途径。

第一,充分运用新时代的信息技术带动农业发展。利用物流网、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将农产品与互联网结合,发展共享农业、互联网认养农业、“互联网+农产品+网红”等模式,利用互联网信息科技的力量,实现乡村振兴。

第二,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农业。充分结合地方优势及农业结构特点,发展特色农产品,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第三,大力培养高精尖农业科技人才,鼓励发展智慧农业、立体农业、循环农业、绿色农业等新型农业模式。

第四,筑巢引凤,工农结合。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村地区独特吸引力。利用乡村地区资源优势,引进环保型企业,工农结合,互惠互利,既解决农民就业及资金投入问题,又为企业提供劳动力、创造财富,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2 教育兴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优先发展教育。教育关系国运兴衰,是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撑,是乡村转型的现实需要。教育兴农是乡村脱贫攻坚的迫切需要,积极推动乡村教育建设,对帮助贫困家庭“拔掉穷根”和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决定性作用。教育兴农,需高度重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乡村教育发展“新生态”,重塑乡村教育发展“新理念”,打造乡村教育发展“新格局”[1]。

第一,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2]。应做到“心中有教育、心里有教师”,尊师重教,充分认识乡村教育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农村教育人才引进机制与城乡教师资源互助机制建设,完善农村教育人才个人成长与发展制度体系,为农村优秀教育人才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平台。

第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打造乡村教育“新生态”。合理增加农村教育基础设施,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及多样化教学方法,增强课堂趣味性,优化教学流程,提高教学质量。打造信息技术时代的新型教育模式,将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带到乡村,加速优质教育资源流动。浙江省“城乡携手,同步课堂”在这方面率先作出示范。

第三,重塑乡村教育发展“新理念”。乡村教育需要扎根于乡村,服务于乡村。应充分吸收地方文化精华,传承乡村文化正能量。结合地方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开发独具特色且符合基本教育要求的乡村特色文化教育体系。可结合德育教育的基本要求,吸收地方好家风、好民俗等精华,以学生喜欢的形式,编写独具地方特色的德育教材。

3 加强城乡融合

城乡融合发展战略的实施,能够为城市和乡村提供新的机遇,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第一,加强城乡融合,逐步打通城市和乡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推动城乡生产要素和资源的自由流动,加强城乡产业融合和创新,解放和发展城乡生产力。由相对发达的城市带动相对落后的乡村发展,利用城市相对饱和、成熟的资源,为乡村建设带来城市现代文明,推进农民市民化与农村就地城镇化。

第二,可以借助乡村大量闲置未充分开发利用的资源,舒缓城市压力,解决大城市发展中“城市病”等问题。

第三,加强城乡融合,有利于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以及助力脱贫攻坚战,为乡村闲置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促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幸福指数。

加强城乡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构建并完善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战略和机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布局,推动城乡资源互补互惠,为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注入新动能;城乡融合助力乡村振兴,要注意保留乡村特色,坚持绿色、生态和可持续经济建设;要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规定,为城乡融合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提供法律支持,做到有法可依;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发展产业链,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城市相关产业转型升级。

4 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精准扶贫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基础,是乡村振兴战略顺利推进的基石[3]。实施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是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伟大复兴梦的必经之路。

第一,完善精准扶贫组织保障体系。早在精准扶贫提出之初,中国就建立了由中央到地方的扶贫组织机构,形成了“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4]以及由省到村的五级联动机制。应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不断加强扶贫组织保障,确保减贫、治贫的关键性成果。

第二,打造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多元化扶贫格局。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力量,通过建立各种专项扶贫基金、组织专项扶贫活动等方式,协同扶贫。结合各地产业特色,发展特色农业、光伏产业、旅游产业、电商等,开展行业及特色产业扶贫,充分发挥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大众的力量,做好扶贫、治贫工作。

第三,提高扶贫对象的精准性与真实性。完善乡村人口收入和家庭状况的登记与更新工作。基层领导干部应坚持适时寻访,了解农民的真实生活状况,找出需要帮扶的乡村家庭并给予重点帮扶。针对帮扶家庭的实际状况,制定与之相契合的帮扶政策,将帮扶工作分派给相应的管理工作人员,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实现资源充分利用与收入改善。

第四,加强精准扶贫管理监督。注重扶贫管理工作的透明化、公开化、廉洁性。相关部门定时公布扶贫工作开展进程以及成果,自觉接受媒体与乡村群众的监督。明确各部门扶贫工作职责范围,将扶贫工作的落实、管理、监督、问责具体到人。

5 加强用地保障与改革

国家关于乡村发展的战略规划指出,要从“盘活存量、用好流量、辅以增量”3个层面激活农村土地资源,加强农村用地保障,助力乡村振兴。

第一,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可以从规划集约、市场流转、政府管控3方面入手,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规划集约层面,在前期规划时,充分考虑宅基地、农房的集聚,以农房集体开发、改造旧房危房等措施集约用地。市场流转层面,实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以市场定价和供需关系确定合理的价格。以政府管控为辅助手段,严格区分不同用地的范围、规模,加强执法巡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第二,完善新增用地保障机制。将征地和入市两项任务关联起来,减小征地规模,在开源节流的同时,增加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新增用地入市势必会导致征地范围缩减,因此必须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从完善土地征收补偿、科学测算新增用地增值收益等方面加强保障。

第三,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土地管理法修正案明确了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负责宅基地的改革和管理,规定了集体建设用地的入市条件,规范征地程序。要做好征用土地状况调查、信息公示和征地补偿等工作,强化基本农田保护与用途管理,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满足合理需求。此外,还应注重完善宅基地权属改革。从宅基地权益的农民私有到集体所有,从“两权合一”到“两权分离”,再到附条件的权益流转,土地改革一直在进行。现阶段土地改革的重心是“三权分置”,解决的是“在怎样的程度上,以怎样的方式落实流转”的路径问题。一方面,放活土地经营权,落实宅基地的用益物权;另一方面,附条件加以限制,既保护农民财产权益,又赋予流转农户具有保障属性的宅基地资格权。

6 创新乡村治理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重要基础工作。乡村治理应注重加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协同治理。

第一,不断完善乡村自治组织,提高村民“自治”水平。通过对新农村建设典范以及优秀自治案例的学习和宣传,提高村民自治意识,调动其参与自治的积极性。健全民主选举、管理、决策与监督机制,规范乡村治理制度,实现科学自治。

第二,加强乡村治理的“法治”保障,不断完善法律制度体系建设。在农村建立畅通的法律反馈与沟通渠道,建立农村法律咨询与服务平台,提高农村居民法治意识。

第三,“德治”为本,建设新农村文明乡风[5]。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宣传善行义举,规范社会秩序。积极举办乡村文化活动,为农民群众搭建文化平台,培育乡村文化人才,促进乡村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
用地城乡融合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融合》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2016年房地产用地供应下降逾10%
国土资源部启动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临时用地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