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木槿栽培应用发展史初探*

2021-12-14 16:18陈家龙王丽苹
农业考古 2021年1期
关键词:木槿花木槿花木

陈家龙 王丽苹

陈家龙,男,硕士,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花卉育种与应用;王丽苹,女,温州博物馆文博馆员,研究方向为民俗文化。

木槿(Hibiscus syriacus)为锦葵科木槿属植物,是中国传统的乡土观赏花木,花期一般从5月下旬到10月中旬,整个花期长达5个月,是传统夏季观赏花木之一。除了观赏绿化外,我国部分地区居民一直有食用木槿花朵的习俗,且果实、树皮等为传统中药材。木槿花于1990年定为韩国的国花,目前全球木槿品种有200个左右[1](P53),大部分是由韩国、日本、美国、英国、法国等培育。近年来,国内逐渐重视木槿的开发与利用,本文从中国古代文献及诗歌角度探讨中国悠久的木槿栽培应用史实,以期促进木槿资源、文化及其产业的传承和发展。

木槿在中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从中国汉字上即可看出,以单独一个汉字来指称的植物,一般都是古人应用和栽培悠久的植物,如松、柏、桂、梅、桃等,木槿的“槿”也是特指木槿。在中国历史文化演变中,木槿在不同古籍中,形成了很多不同的别名,如蕣华、舜华、舜英、朝华、朝开暮落花、日及、王蒸等别名[2](P248、250)。通过对中国古代文献和诗词的梳理,可以把木槿的栽培应用分为栽培初期、兴盛时期、昌盛时期和大众化阶段。

一、夏至周朝:木槿从野生到人工栽培初期

木槿的最早记录出现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诗经》是收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总集,《诗经·郑风》中就有作品《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蕣华。”[2](P248)“蕣华”是学界公认的木槿在古代典籍里的别称,用木槿花来形容女子的青春美貌,说明周朝先民对木槿花比较熟悉,所以,才会出现在有民歌特性的《诗经·郑风》里,用来形容女子的青春美貌,表达爱慕之情;更为关键的是从木槿花的观赏价值出发,以花喻人,说明周朝先民因欣赏木槿花的美丽而栽培,而不是因食药用功能等而进入先民视野,如梅花,是从食用价值而逐渐发展为观赏目的。夏朝至周朝,木槿已进入人工栽培阶段,而被先民所熟知和观赏,距今至少3000多年。与其他花木不同,大部分花木早期是因其食药用等价值而被人工栽培后,逐渐形成观赏栽培,木槿正是凭其观赏价值而被人工驯化栽培,是中国栽培历史最悠久的花木之一。

二、秦至魏晋时期:木槿栽培逐渐兴盛时期

通过对秦至魏晋时期文献和诗赋的梳理,发现此时期古人已经对木槿的形态特征、物候特性等全面掌握,并且已经掌握了木槿的扦插技术,上层社会兴起种植木槿用于观赏,且大加赞赏,主要体现如下。

1.古人对木槿的生物学特性和物候具有深刻体会,并融入传统节气文化中

木槿已作为节气的直观载体,如儒家经典《礼记·月令第六》就有植物的物候表述,如“始雨水,桃始华”,“桐始华,田鼠化为鴽”,“仲夏之月,半夏生,木堇荣”[3](P37)。木堇,即木槿,古人为了节气的直观性,选择了先民常见的植物作为节气反映。至于《礼记·月令第六》成书时间,目前学界有2种观点:有学者认为是西汉;有观点认为大约在战国晚期。但至少说明,在秦至西汉时期,木槿是先民常见花木,对其生物学特性非常了解。《三国志·魏志·王昶传》:“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4](P133)木槿单朵花朝开暮落和向阳而开的特性,古人根据此生物学特性,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又称木槿为朝华、朝开暮落花、日及等。

2.魏晋时期,上层社会对木槿非常推崇

魏晋时期,木槿在宫廷及庭院中广泛种植,被称为“神树”“嘉木”“丽木”等,俨然成为当时“名花”,为士大夫阶层极力推崇。晋朝以木槿为题的文学歌赋就有6篇之多,如:夏侯湛《朝华赋》:“咨神树之修异,实积阳之纯精。”[3](P38)卢谌《朝华赋》:“览庭隅之嘉木,慕朝华之可玩。”[3](P38)傅玄《朝华赋序》:“朝华,丽木也。”[3](P38)傅玄之子傅咸亦作《舜华赋》:“览中唐之奇树,禀冲粹之至精。应青春而敷蘖,逮朱夏而诞英。布夭夭之纤枝,发灼灼之殊荣。红葩紫蒂,翠叶素茎,含晖吐曜,烂若列星。朝阳照灼以舒晖,逸藻采粲而光明。”[5](P17)羊徽《木槿赋》:“有木槿之初荣,藻众林而间色。在青春而资气,逮中夏以呈饰。”[3](P38)苏彦《舜华诗序》:“其为花也,色甚鲜丽,迎晨而荣。”[3](P38)上述文学作品不仅对木槿的描述生动贴切,还表达了对木槿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3.掌握了木槿的扦插繁殖技术,并发现它具有食用价值

东晋葛洪在道教典《抱朴子·内篇·极问》“夫木槿杨柳,断殖之更生,倒之亦生,横之亦生。生之易者,莫过斯木也。”[6](P245)表明在东晋之前,古人已掌握了木槿的扦插繁殖方法,并且认为是非常容易无性繁殖的种类。郭璞《尔雅注》“华朝生夕陨,可食。”[3](P37)清人陈元龙《格致镜原》引用晋人顾微《广州记》:“花可食,甜滑无子。”[7](P24)说明木槿的食用开发最晚在晋朝时期,在晋或更早古人开始采摘食用木槿花朵,目前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和赣南等地区居民依然保持采摘木槿花食用的风俗,故木槿在我国皖南山区称为“面花”,在闽西北称为“饭汤花”,在广东称为“鸡肉花”。

三、南北朝至唐:木槿栽培昌盛时期

经过魏晋时期士大夫的推崇,从南北朝至唐,木槿推广与发展进入新的高度,在木槿的园林应用形式、繁殖栽培技术、新品种等方面都有进一步发展,呈现昌盛之势,此时期主要体现如下:

1.木槿花篱的园林应用形式已有明确记载

木槿做花篱一直到今天都有,在魏晋及其以前木槿的描述和记载中,其园林应用形式类似于孤植或群植等应用方式,没有提到列式栽培为花篱的应用形式。南朝朱异《还东田宅赠朋离》:“槿篱集田鹭,茅檐带野芳。”南北朝沈约《宿东园诗》:“槿篱疏复密,荆扉新且故。”因此木槿作篱在南北朝或更早就有应用,此园林应用形式一直流传至今,故木槿在我国一些地区被称为障篱花或籓篱花。

2.木槿栽培繁殖技术相当成熟,社会各阶层普遍喜爱

此时期的木槿栽培养护技术日益成熟,连山水诗笔祖谢灵运也熟练掌握了木槿扦插技术,谢灵运《田南树园激流植援》“激涧代汲井,插槿当列墉。”唐代戎昱《题槿花》:“自用金钱买槿栽,二年方始得花开。鲜红未许佳人见,蝴蝶争知早到来。”可见诗人已明确木槿从营养生长期到开花繁殖期的时长,与现在木槿生长情况一致;并且社会各阶层普遍喜爱,李白、白居易等大文豪都有以木槿为题的诗歌作品。据学者彭辉考证,《全唐诗》中以木槿为题的诗歌有19首,与木槿相关的诗歌约250首[8](P80)。亦有唐玄宗摘木槿花给李琎,让其奏舞的记载[9](P40),汝南王李琎小名花奴,因此典故,木槿又有花奴别称,亦可见当时社会各阶层对木槿的喜爱和普遍栽培应用。

3.白色木槿品种系列出现

在中唐以前,文献与文学作品描述的大多是紫色或紫红色木槿,此阶段出现了白色木槿的记载,如白居易《和万州杨使君四绝句·白槿花》“秋蕣晚英无艳色,何因栽种在人家。使君自别罗敷面,争解回头爱白花”。白居易是描写木槿诗歌较多的诗人,并且特别喜欢白花木槿。唐于鹄《寻李逸人旧居》:“茅屋长黄菌,槿篱生白花。”笔者推测白花木槿变异及其品种出现在初唐或更早,符合木槿的品种演化特点,白花木槿是木槿品种进化的较高系列。

4.木槿开始作为中药材料,开发其药用价值

木槿的药用价值较高,皮、花、果实等都可入药,但现有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唐陈藏器《陈藏器本草》“止肠风泻血痢”[3](P37),五代的《日华子诸家本草》也有记载[10](P229),此后本草文献都记载了其药用功效。木槿药用价值应该在唐以前逐渐开发和应用,经过不断实践,其药用功效在唐代确立而被本草药典收录。

四、宋元至明清:木槿栽培普遍、大众化时期

从魏晋时期的“嘉木”“神树”,到唐朝的名花,随时间推移,宋元至明清,因木槿适应性强、栽培管理简单等优势,栽培应用广泛,使其成为大众化的花木。其品种更加丰富,除了最初的用于观赏,其食用方法、药用功能等得到全面发展,融入日常生活。

1.木槿品种逐渐丰富,现有品种类型已明确记载

经过长期的人工选择或自然变异,木槿花的品种更加丰富,有红、粉红、紫、白等不同颜色品种,还有重瓣品种,并且有了单瓣白花无色斑品种记载。明代周文华的园艺专著《汝南圃史》引黄仲昭《八闽通志》记载“木槿,有白,有紫,有粉红。又有一种花莹白如玉中心无紫色者”[11](P110)。一般来说,木槿现有品种花瓣基部都有红或紫斑,“白如玉中心无紫色者”即是现代白色单瓣无色斑品种。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其花小而艳,或白或粉红,有单叶、千叶者。”[12](P120)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花小而艳,有深红、粉红、白色。单叶千叶之殊。”[9](P38)说明粉红色品种、单瓣白花无色斑品种、重瓣品种在明朝或更早就已出现。清陈淏子《花镜》“惟千叶白与紫、大红、粉红者佳。”[13](P141)记录了白花重瓣品种。综上所述,在明末清初,木槿品种已相当丰富,在颜色上除蓝色品种外,其他现有色系和重瓣品种已经形成。

2.木槿成为传统田园和乡居美学重要符号

从南北朝“槿篱”一词出现后,历代诗词和文献中关于槿篱的表述繁多,如五代时期孙光宪的《风流子·茅舍槿篱溪曲》“茅舍槿篱溪曲,鸡犬自南自北”;宋胡仲弓《题村居壁》“何处村居好,山边况水边。数间茅屋下,一带槿篱前。绕舍千竿竹,传家二顷田。但求安乐法,不必问流年。”宋杨万里《田家乐》“稻穗堆场谷满车,家家鸡犬更桑麻。漫栽木槿成篱落,已得清阴又得花”;宋朱敦儒《一个小园儿》“一个小园儿,两三亩地。花竹随宜旋装缀。槿篱茅舍,便有山家风味。”诗人们在描写乡村或田园生活的诗词中,都有描述木槿作为花篱的应用形式,在宋元明清的田园乡居诗歌里大量出现,说明这种应用形式在当时的中国乡村是非常普遍的,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乡村美学中,木槿花是最重要的象征和符号之一,并且人们对木槿做花篱情有独钟。

3.除了观赏,木槿综合利用成果显著

木槿的综合利用主要体现在药用保健和食用价值上,其花、叶、种子、根皮等都得到了利用。宋罗愿《尔雅翼》:“木堇作饮,令人得瞑,与榆同功。其花用作汤代茗,可以治风。然茗令人不睡。木堇令人睡,为异尔。”[14](P162)李时珍“嫩叶可茹,作饮代茶。”[12](P121)清代吴其濬 《植物名实图考》“今惟用皮治藓,江西、湖南种之。以白花者为蔬,滑美。”[15](P4007)药用价值以《本草纲目》为代表的中药典籍对木槿药用多有记载,兹不再赘述。清人陈元龙《格致镜原》:“汇苑槿花有红白,叶可捣和水洗女子之发,以去垢。”[7](P24)表明古人用木槿叶捣碎洗发,在清朝之前已开始应用和流行;现在的浙江省宁波和舟山地区依然保留了在七夕节用木槿叶洗发的习俗。

综上所述,木槿作为中国传统的乡土花木,具有3000多年的栽培应用历史,是栽培历史最悠久的花木之一,与其他花木发展路径不同:一般观赏花木发展路径为食用或药用价值——观赏价值的转变;而木槿是由纯粹的观赏价值——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其他价值的发展脉络,全面融入百姓生活。梳理分析历史各个时期的木槿主要栽培应用史实和重要成果,其诸多的习俗和应用被保留和传承,是宝贵的物质和文化遗产,为我国木槿资源、文化及其产业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促进我国现代木槿开发应用进一步发展。

猜你喜欢
木槿花木槿花木
木槿花开
木槿花
木槿
花木笺
唠叨的妈妈
爱找茬的老师
时间都去哪儿了
挽留
回答
木槿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