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孔雀饲养技术研究

2021-12-14 16:18李伟良
农业考古 2021年1期
关键词:孔雀

李伟良

李伟良,男,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境史。

孔雀是雉科孔雀属的鸟类,有蓝孔雀(Pavo cristatus L.)和绿孔雀(Pavo muticus L.)两种,我国历史上饲养的孔雀主要为绿孔雀,部分地方也饲养蓝孔雀。不论是绿孔雀或蓝孔雀,其饲养技术都基本相同。

一、饲养方式:孔雀的放养与笼养

孔雀本是一种野生动物,“生高山乔木之上”[1](P50),其野外生活状态是“栖游冈陵,迎晨则鸣相和”[2](P5)、“朝饮荔支之浦,夕息桄榔之林”[3](卷一二八,P515)。但在饲养过程中,往往要将孔雀与其原生环境区隔开来,采取放养或笼养的饲养方式。

(一)放养或散养

有条件的地方如皇家园囿、私家园林以及民间农家,往往采取一定范围内放养的方式来饲养孔雀。放养的饲养方式有利于孔雀接近自然环境,培养良好的精神状态。历史上,许多皇帝在园囿中大量饲养孔雀等珍禽异兽,甚至设立专门的官职负责饲养和管理。

楚辞《大招》中记载:“孔雀盈园,畜鸾皇只。”[4](P224)宋人洪兴祖注曰:“畜,养也。言园中之禽,则有孔雀群聚,盈满其中。”[4](P224)这是目前可见的记载孔雀饲养的最早文献,表明我国孔雀饲养史至迟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由“孔雀盈园”之句可见楚国园林中饲养着大量孔雀,并且应该属于放养状态。

唐代樊绰《蛮书》载茫蛮部落“孔雀巢人家树上”[5](卷四,P105), 这些孔雀可能就是当地人们饲养的。茫蛮部落在今滇西南一带,其地所产孔雀为绿孔雀。野生绿孔雀生性机警,鲜与人类接触,但茫蛮部落竟然有孔雀栖息于人家树上,则这些孔雀应是当地人所放养,故孔雀能够自由活动,栖宿于大树之上。

北宋宰相李昉在私家庭园中饲养孔雀,《珍珠船》载:“李昉为诗慕白居易,园林畜五禽,皆以客名。白鹇曰闲客,鹭鸶曰白雪客,鹤曰仙客,孔雀曰南客,鹦鹉曰陇客。”[6](卷一,P3)李昉将孔雀作为五客之一加以饲养,足见他对孔雀的喜爱。李昉之后,“南客”还成了孔雀的一种别称。与此相类,宋代圆通禅师也饲养“五客”,但与李昉“五客”稍有不同,据秦观《淮海集》记载,圆通禅师“隐于金牛山,去丹阳县数十里,人迹罕至……庭养猿、鹤、孔雀、鹦鹉、白鹇,皆就掌取食,号五客,各为一诗赠之。”[7](卷三六,P1180)李昉宰相“园林畜”孔雀,圆通禅师“庭养”孔雀,都应属于放养。

宋徽宗十分喜爱孔雀,并在皇宫及园林之中广为饲养。据载,徽宗朝延福宫和艮岳饲养着许多孔雀,如延福宫中“寒松怪石,嘉花异木,斗奇而争妍;龟亭鹤庄,鹿砦莲濠,孔雀之栅,椒漆、杏花之园,西抵丽泽,不类尘境”[8](卷二八,P771)。这里的“孔雀之栅”应不是普通的笼舍,而应是一处能够使孔雀自由活动的广阔空间。玉津园是一座宋代皇家园林,杨大雅《皇畿赋》提到了玉津园中的各种珍禽瑞兽:“狻猊来于天竺,驯象贡于交趾。孔雀翡翠,白鹇素雉,怀笼暮归,呼侣晓去。何毛羽之多奇,罄竹素而莫纪也。”[9](卷四六,P1333)这些孔雀应该属于白天放养、夜晚归笼的饲养方式,文中的“笼”只是孔雀夜晚歇息之处,而非对其进行笼养。

据《松窗梦语》载,明代西安的秦王府“后园植牡丹数亩,红紫粉白,国色相间,天香袭人。中畜孔雀数十,飞走呼鸣其间,投以黍食,咸自牡丹中飞起竞逐,尤为佳丽。”[10](卷二,P42)从后园面积之大(数亩),饲养孔雀数量之多(数十),可见秦府后园是一个广阔的园林,其中饲养着的数十只孔雀也生活在放养的状态,并且“飞起竞逐,尤为佳丽”,可见其精神状态甚佳。

清代屈大均曾放养过两只孔雀,它们“朝则飞向人家取食,暮则归宿榕树”[11](卷二〇,P512)。这些孔雀能够自由活动,生活状态颇佳。民间农家散养的孔雀,往往与普通家禽混杂活动,甚至有人以放牧的形式饲养孔雀,如清代《粤屑》记载:“门人吴生以畜孔雀为业,家养十数对,与家鸡相杂。常持长竿引至沙际,洗澡毕,又引至田禾深处,纵使食蚱蜢,久之,吴生鞭挥之,则群飞随归,满天金翠,柴门生色。俟五年丰满毛羽,外人以数十金易之。”[12](卷七,P293)这种放牧的饲养形式,使孔雀得以体现其动物天性,能够在沙中进行沙浴,到庄稼生长之处自由采食。而吴生是将孔雀作为一种经济动物饲养,并获取经济利益。

在历史上,不论是皇家园林,还是民间农家,大多以放养或散养的方式饲养孔雀,这样的饲养方式能够使其更多地亲近自然,更好地生存生长,也更加便于人们观赏。但在放养的状态下,孔雀有时也会遭到野兽甚至家畜的杀害,如宋代洪适曾写过一首《野处孔雀为狸所毙》诗,其尾句云:“野鹜家鹤随处有,孽狐何事独淫刑。”[13](卷七,P70)“野处”指其弟洪迈的私家园林野处园,从诗题与诗句可知,野处园中饲养的孔雀就曾被狐狸杀害。家养动物有时也会啮杀孔雀,如明代祁彪佳曾说其私家园林寓山中饲养的孔雀被犬咬死:“山中素蓄孔雀,为犬所啮,拟作诗悼之。”[14](卷七,P265)由是可知,放养状态下偶有动物啮杀孔雀的情况发生,但似不多见。

(二)笼养或圈养

除了放养或散养,有时因各种条件所限,人们也会采取笼养的方式来饲养孔雀。一般而言,北方地区采取笼养的方式较为普遍,如周去非所言:“中州人得一,则贮之金屋。”[15](卷九,P230)事实虽无“贮之金屋”这般夸张,但足说明北方富贵之家饲养孔雀的条件是较好的。笼养的方式也称为舍饲,在此种情况下往往需要为孔雀建造笼舍。由于孔雀是大型鸟类,又主要观赏其巨大的尾上覆羽所形成的尾屏,所以为孔雀建造的笼舍往往很宽敞,常以“孔雀房”称之。关于孔雀的习性及笼舍的建造,宋人黄休复在《茅亭客话》中早有记载:“孔雀每至晴明,轩翥其尾,自回顾视之,谓之朝尾。须以一间房,前开窗牖,面向明方,东西照映。向里横一木架,令栖息。其性爱向明,不在地止泊。”[16](卷八,P48)如黄氏所言,孔雀房的建设要考虑孔雀朝尾、向明和栖息高处的习性,所以需要一个空间较大的房间,在有光的方向开窗,并且横一木架使其栖息,如此在夜晚眠息的时候能够自然放置长尾,保证尾屏的整洁与修长。

虽然孔雀笼舍空间较大,但若囚于一室,对于孔雀而言,无异于丧失自由,在这样的条件下,孔雀的生存状况并不太好。宋代梅尧臣诗有“南笼养白鹇,北笼养孔雀。素质水纹纤,翠毛金缕薄”[17](卷二八,P1057)之言,刘克庄《邻家孔雀》诗有“初来毛羽锦青葱,今与家鸡饮啄同。童子有时偷剪翅,主人常日少开笼”[18](P2356)之句,可见笼养的孔雀有时还被剪去翅羽,可能是为了防止其飞逃。文人骚客往往更乐于抒写失去自由的笼养孔雀,表达其对笼养孔雀的同情之心。清代曹寅《过隐园》诗中有“门巷逶迤扫落红,园林又换一番风。水苔架阁鱼游上,金尾闲笼草没中(原注:笼中孔雀已为有力者取去)”[19](P267)之句,方浚颐《西园偶作二首》其二亦有“陇客雪衣嫌太素,吴都綷羽合争奇(原注:耀孙新购五色鹦鹉一、孔雀二,养之园中)。聪明每受樊笼困,文釆难逃组绶縻”[20](卷1,P552)之句,两诗表明隐园(在扬州天宁寺附近)与西园中皆曾饲养有孔雀,或困囚于笼舍,或受羁于组绳。宋人林希逸《孔雀赋》中“闭以雕笼,饲以粟米”[21](卷九一,P2810)之句及清人谭莹 《孔雀赋》中“置身琐第之中,戢羽雕笼之里。饮以凝露之浆,饲以霏琼之蕊”[22](卷二,P17)之句,以文学的手法或纪实或夸饰地描述了一些富贵之家笼养孔雀的情况。古人提到笼养孔雀的诗文作品尚有许多,其虽大多借笼养孔雀之事抒情遣怀,但亦足以说明笼养孔雀在古代是常见的。

北京西苑位于皇城西部,曾是金元明清四朝的皇家园林,也是豢养珍禽异兽之所。清代西苑太液池北的紫光阁“傍有百鸟房,多蓄奇禽异兽,如孔雀、金钱鸡、五色鹦鹉、白鹤、文雉、貂鼠、舍狸狲、海豹之类,不可枚举。本朝不此是尚,但给饮啄而已。”[23](卷上,P10)清代圆明园西洋楼一带的养雀笼,饲养各地进贡的珍禽,其中亦饲养孔雀。百鸟房、养雀笼的孔雀主要是以笼舍圈养的。

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的孔雀饲养方式既有放养或散养,也有笼养或圈养。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般采取放养的形式,而在条件受限时,则采取笼养的方式。放养的形式较大程度地还原了孔雀的原生环境,更有利于其生物本性的表达以及呈现出更加良好的精神状态,因而古人更加倾向于放养的方式。而笼养孔雀受困于牢笼、失去自由,受到颇多文人的咏叹。

二、生命保障:孔雀的饲料喂食及疾病防治

饲养孔雀须保证其正常地存活,饲料的投喂和疾病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古人已经能够按照孔雀的食性饲喂食物,并防治一些常见的禽病。

(一)孔雀的食性及饲喂

喂食能够使孔雀摄入足够的能量维持其生长和活动,是饲养孔雀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而认识孔雀的食性,是饲养孔雀需要了解的首要任务。

从文献中来看,历史上许多文人认为孔雀是食毒的鸟类,以至于其自身也带有毒性。其一,认为孔雀采食有毒植物,如金刚纂。如明代天启《滇志》云:“今澜沧江浔多孔雀,其食金刚纂,故羽有毒,常浴于江,误食水,亦杀人。”[24](卷三二,P1047)其二,认为孔雀捕食有毒动物,如蛇。明代李苏《见物》亦说:“孔雀,越鸟,能啖蛇虺,故毛羽毒人。”[25](卷一,P4)孔雀可能会采食或捕食一些有毒的植物或动物,但因此而身具毒性的记述,多有夸张及讹传的成分。

在饲养过程中,孔雀的食性、饲料及饲喂方式与鸡、鸭、鹅、鸽等普通家禽基本相同。西汉景帝之子鲁恭王刘余十分喜爱孔雀,并花费了大量的粮食来饲养孔雀。《西京杂记》载:“鲁恭王好斗鸡鸭及鹅雁,养孔雀、鸟交青鸟,俸谷一年费二千石。”[26](卷二,P15)从饲养的花销来看,鲁恭王饲养的禽鸟数量应该较多,并且饲喂的饲料也应该是高质量的谷物。宋代《茅亭客话》说养孔雀“饲之以米谷豆麦,勿令阙水,与养鸡无异”[16](卷八,P48)。天启《滇志》记载:“今澜沧江浔多孔雀……好事者捕之,畜于家,饲以稻粱。”[24](卷三二,P1047)清人范端昂说孔雀“食竹食,亦食稻谷”[27](卷三一,P336)。近人罗养儒记载了民国时云南普洱孔雀坪夷人饲养孔雀的情况:“比户俱养有一二只或四五只孔雀,饲以杂粮,若畜养鸡、鸭、鹅、鸽,而雀亦不飞逸,时依人左右。”[28](卷一四,P468)综之可知,从饲料的角度来看,历史上人们饲养孔雀主要饲喂谷子、稻子、米、豆子、麦子、高粱等各类杂粮即可,与饲养家禽差别不大。

除饲喂粮谷之外,人们往往会给孔雀加食。宋人黄休复说:“每至秋夏,令仆夫于田野中拾螽斯蟋蟀活虫喂饲之。凡欲喂饲,引于厅事上,令惯见宾客。”[16](卷八,P48)由此可见,夏秋之时也会饲喂螽斯、蟋蟀等一些昆虫。清代刘世馨记载了钦州人喂养孔雀的情况:“(刚出生的雏孔雀)初饲蚁蛋,三日后,则或米或饭,或谷或菜,皆食之如家鸡然……尤喜食蜈蚣、蜘蛛、韭菜,则体壮而毛鲜。”[12](卷七,P292)由此看来,民间饲养孔雀除了饲喂一般的米饭、谷物等粮食,还会饲喂蜈蚣、蜘蛛等小型无脊椎动物,甚至要饲喂韭菜等蔬菜,令其长相喜人。宋人范成大记载了广西人饲养孔雀的方法:“饲以猪肠及生菜,惟不食菘。”[1](P50)由此来看,岭南一些地方饲养孔雀则似乎显得更加简单,饲喂一些动物内脏或蔬菜之类的食物即可。相对而言,皇家或贵族之家所饲养的孔雀待遇则更好一些,据《钦定大清会典》载:“设孔雀房于西苑,遇养孔雀时,每孔雀一日给羊肉四两、米二合六勺六抄、麦一合三勺三抄。”[29](卷九七)可见清代西苑给孔雀饲喂的是羊肉、米、麦等高热量的肉类和谷物。

综上而言,孔雀的饲养难度不大,按照普通家禽的食谱饲喂即可,不过想要孔雀长得更好,则需要饲喂各类食物均衡营养。古人饲喂孔雀的饲料既有植物性饲料,也有动物性饲料,一般以稻米、谷子、麦子、豆子、高粱、米饭等粮食作为主食饲喂,辅以昆虫、肉类、蔬菜等。

(二)孔雀的疾病防治

健康问题也是饲养孔雀不可忽略的,古人在孔雀的疾病防治和护理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上文所述,宋人黄休复提到孔雀房须“前开窗牖,面向明方,东西照映。向里横一木架,令栖息。其性爱向明,不在地止泊”[16](卷八,P48),史载:“不泊于地者,曰避其粪,若爪粘粪,爬目上即损烂,物性自然也。”[30](卷二一,P411)孔雀本栖息在高树之上,横搭木架令其栖息符合其生活习性,在地面粪便堆积时,孔雀能够躲避在木架上,以免践粘粪便,防止染患疾病。孔雀的许多习性和行为本就有防患疾病的作用,如高栖树枝能够避免污粪,而沙浴行为则可防患虱虫。宋代范成大记载了孔雀沙浴的习性:“孔雀……喜卧沙中,以沙自浴,拘拘甚适。”[1](P50)人们在饲养孔雀的过程中,也十分注意其这一习性的实现,如清人方旭云:“其(孔雀)性好浴沙,今畜者置于沙中。”[31](卷一)孔雀等雉科鸟类喜爱沙浴,在沙浴的过程中,孔雀能够“洗掉”身上的羽虱等寄生虫,防止寄生虫造成病害,有利于保持身体健康。故人们在饲养过程中为孔雀提供高栖、沙浴的条件,不仅满足其生活需要,也有助于预防疾病。

黄休复有丰富的孔雀饲养经验,对于治疗孔雀眼疾亦颇有心得:“又盛夏或患眼痛,可以鹅翎筒子,灌少生油,以新汲水洗之。如眼不开,则擘口啖以小鱼虾,不尔饿损,及切蒻少许啖之,贵其凉冷,如食有余则愈。切不可与咸酸物食,食则减精神,昏暗毛色。”[16](卷八,P48)这段话概述了孔雀眼病的具体治疗方法和患病期间食物饲喂的注意事项,可以说是治疗孔雀眼病的经验之谈。

明清以来人们对孔雀的风病也有所认识,并探索出一些治疗方法。明末清初方以智《物理小识》载:“医南禽发风:鹦鹉、八哥、白鹇、锦鸡、孔雀之类,或发风不食,上有一肉咮圆如豆大,以针挑破之,则立愈。右尾尖上即所谓壶也。”[32](卷四,P105)清代赵学敏《串雅·外编》综合了方以智和黄休复的说法,云:“南禽发风:如鹦哥、八哥、白鹇、锦鸡、孔雀之属,发风不食,尾尖上有一肉珠圆如豆大,以针挑破之,立愈……如盛夏患眼病,以鹅翎筒管,灌青油少许,清水洗之;眼不开,擘口啖小鱼虾及切蒻少许啖之,晾冷,勿与咸醋杂食。”[33](P243-244)二人所谓“肉咮”或“肉珠”,应即孔雀尾部凸起如珠的尾脂腺。

此外,上述二人也都谈到“病饲铁水”的治疗方法。方以智云:“孔雀病饲以铁水,凡鸟疾饲以麻油子。”[32](卷四,P105)赵学敏云:“孔雀病:饲以铁水即愈。”[33](P243-244)这里的“铁水”应该是指“淬铁水”,其在中医学上属于一种药物,宋代医学家唐慎微曾说:“又云淬铁水,味辛,无毒。主小儿丹毒,饮一合。此打铁器时,坚铁槽中水。”[34](卷四,P111)可知“淬铁水”是打铁时淬热铁所余下的水,在古代用于治疗小儿的风热之症,也常用于治疗家养动物的疾病。《粤屑》中也记载了一些治疗孔雀疾病的经验:“头上有翎冠数条竖起,倘垂下,即有病,以竹篁浸水杂米饲之,即愈。”[12](卷七,P292)

要之,古人通过对孔雀栖居环境的设计及令其沙浴等方式来预防孔雀染患疾病,也通过观察孔雀的状态,对孔雀的各类疾病(如眼病、风病等)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并通过物理疗法(如清洗眼部、挑破肉咮)、食疗法(如饲喂蒻草、鱼虾、铁水、竹篁水杂米)等方式进行相关治疗。

三、后代延续:孔雀的家鸡代孵繁育技术

繁育是一个种群繁衍延续必不可少的手段,但古人对于孔雀的偶配和繁育方式的认识,多具有神秘色彩。有的认为孔雀与蛇交配繁育后代:“蛇与孔雀偶,有得其卵者。”[16](卷八,P48)也有的认为靠音影相接即可受精:“孕以音,或以影相接。”[27](卷三一,P336)甚至还有更怪诞的“闻雷声而孕”[35](卷一三,P158)的说法。这些不合自然规律的记载,自是以讹传讹的怪谈传说。作为一种鸟类,孔雀必须通过求偶、交配、产卵、孵化才能繁育出下一代雏鸟。史料中记载着许多孔雀求偶的情形,如“每当天气晴和,喜而自舞,尾毛直立,如树画屏,两翼开张,盘旋扬抑,极为美观”[36](P44),但许多古人还没能认识到孔雀开屏是求偶炫耀的行为。当然,除了上述的奇谈怪说,也有人能够正确认识孔雀的繁育方式,如《魏书》载龟兹国“土多孔雀,山谷闲人取养而食之,孳乳如鸡鹜”[37](卷一〇二,P2267),又屈复《孔雀将雏曲》诗云:“孳乳不殊乳家鸡。”[38](卷一五,P222)此中“孳乳”为繁殖之意,可见人们也正确认识到孔雀具有与鸡鸭等家禽相同的繁殖方式。

虽说孔雀与其他鸟类一样,需要交配、产卵、孵化等过程才能孕育出下一代,但在饲养过程中,孵化这一环节往往不是孔雀亲鸟完成,而是由家禽来“代工”的。通过检阅历史文献,可以知道其实代孵的家禽往往就是家鸡。家鸡具有很好的就巢性,在历史上也有许多关于家鸡孵化出家鸭、家鹅甚至是野鸭、大雁的记载。以家鸡代孵孔雀卵,也是较为常见的,不论是野外拾获的孔雀卵,还是家养孔雀所产之卵,多会交由母鸡孵化。刘靖《顺宁杂著》云:“取其蛋,以鸡抱之,即生。”[39](P56)刘靖的记载十分简要,但基本描述了清代云南顺宁府农人取孔雀卵令母鸡抱孵的情景。刘世馨《粤屑》的记载则相对详细:钦州“人家多畜孔雀,入山取其卵,与母鸡抱之,至四十八日,则卵破子出”[12](卷七,P292)。 此中提到了家鸡孵化孔雀卵所需的具体时间,不过“四十八日”可能是作者误记,当为“二十八日”,现代母鸡孵化孔雀卵只需二十八日左右。清代吴震方《岭南杂记》云:“有偶得孔雀卵者,使鸡伏之。初年生绿毛,三年生小尾小火眼,五年生大火眼大尾,尤与人习。”[40](P39)由家鸡孵化驯养的孔雀,生长习性与野生孔雀并无差别,并且还更加与人亲近。宫廷中饲养的孔雀若产卵,也似乎会交由母鸡孵化,清代宫廷画师郎世宁等所绘《孔雀开屏图》及《乾隆观孔雀开屏图》中,皆上书有乾隆皇帝咏孔雀之诗,其中有言:“珠毛翠角固可爱,孚卵成雏曾罕闻。数岁前乃育两壳,鸡伏翼之领哺噣。淋渗弱质随雌鸡,老雀笼中情反邈。”[41](P66)从诗句来看,在乾隆皇帝的经历或认识中,孔雀自主孵卵成雏是很罕见的,曾经孵化饲养的两只雏鸟,也是在母鸡翼下孵出且跟随母鸡活动,而不是由孔雀亲鸟完成孵育的。一些文献中记载家鸡孵化出来的孔雀与野生孔雀会有一些差别,如《太平广记》引《纪闻》云:“南人得其卵,使鸡伏之即成,其脚稍屈,其鸣若曰都护。”[42](卷四六一,P3774)明代谢肇淛《滇略》载:“孔雀,自惜羽毛,常巢深草中,或依灌木……夷人取其卵,使家鸡伏之,可畜,但不甚文耳。”[43](卷三,P251)清代屠述濂《腾越州志》载:“野人间有得其卵者,令鸡翼之,亦能菢出,但羽毛不鲜耳。”[44](卷一一,P284)“其脚稍屈”“不甚文”“羽毛不鲜”的特点可能是家养条件下的后天影响所造成,也可能仅是作者的主观看法,一般而言,家鸡孵化的孔雀与野生孔雀在毛色、形体上并无差别。

一些案例较为详细生动地描述了家鸡孵育孔雀卵的情形,如清代钱泳《履园丛话》云:“又芜湖缪八判官亦爱畜禽兽虫鱼之属,官扬粮厅,驻邵伯镇。余过访之,锦鸡鸣于座,白鹤行于庭。有孔雀生卵两枚,取以与母鸡哺之,半月余,果出二雏,一雄一雌。缪大喜。两雏渐长,身高二三尺,犹视鸡为母,飞鸣宿食,刻刻相随,殊不自知其羽毛之多彩;而母鸡行动居止,喔喔相呼,亦不自知其族类之不同也。”[45](卷七,P181)这里记载了在扬州邵伯镇做官的缪八判官所饲养的孔雀生了两枚卵,但却不是令其自行孵化,而是交由母鸡抱孵,最终孵化出一雄一雌两只小孔雀,并且母鸡与小孔雀互为母子毫无生疏之感,不过一般而言孔雀卵孵化时长为二十八日左右,半月之期当为谬记。由此亦可看出,母鸡不仅代孵孔雀卵,待卵孵化后亦会带领孔雀雏。清代吴熊光《伊江笔录》载:“伊犁将军署内有孔雀二对,松将军以一对送镇署喂养,皆丧。其雌遗卵数枚,有人传法(法亦见本草纲目)以大母鸡抱伏,得小孔雀二对,余归时见小者,已能开屏矣。”[46](P515)松将军即伊犁将军松筠,吴氏曾戍守伊犁,与松将军亦有所交往,其所言当属亲历,不过西域伊犁的孔雀当为蓝孔雀。

人工饲养条件下,孔雀自主孵化繁育的案例甚少,但也偶能见到。明代宋诩云:“孔雀……谷食。立宿须高,则不杀敝其尾。畜之亦能鷇雏,如鸡之群生也。”[47](卷一二)宋氏似乎隐约指出家养孔雀也能够自主孵化。而清代刘世馨则明清记载了家养孔雀配对繁育之事:“冯鱼山太史家有花园枕山,其太翁依山为孔雀房,配偶卵育,得数十头。”[12](卷七,P293)民国时,湖北夏口洪檀“新筑亭馆,轩窗窈窕,楼阁深沉,颇饶花木之趣,名之曰谁园,盖寓达观之意。园蓄孔雀,雌雄各一,伏卵成雏,三年后金翠遍体,翎长三四尺。春日对客宛转开屏,向人而舞。此禽本罗江野生之物,今养于园中,伏雏成队如家鸡,亦异事也。”[48](卷一三)谁园中饲养的孔雀产卵并自主孵化出雏鸟,但这样的情况并不多见。

家鸡代孵的方法在孔雀饲养繁育过程中显得十分重要,不过这是一种相对简单的孵育方式,技术难度不大。令家鸡孵化孔雀卵的方法,是古代人民饲养孔雀的过程中摸索出来的繁育技术经验。人们既会将野外拾获的孔雀卵令家鸡孵化成雏,也会将家养孔雀所产之卵交由母鸡孵化。在野外,孔雀是自主孵化的,但在饲养条件下,孔雀的就巢性有所退化,自主抱窝孵化的情况并不多见,故只能将孔雀卵交与母鸡孵化,家鸡代孵技术在孔雀饲养环节中已经十分成熟。

四、结语

孔雀是一种与人类联系较为紧密的动物,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许多重要的角色,饲养孔雀也成为许多古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一些文人看来,孔雀是一种高洁而有灵性的动物,故饲养孔雀需要十分认真谨慎,如屈大均说:“故凡畜者,食必以竹食,饮必以凝露,所以养其芳洁也。卧必以细沙,所以磨莹其文藻也。居必以文轩,所以宠异其淑灵也。”[11](卷二〇,P512)但这其实是夸大了孔雀的生存需求和饲养技术,在大多数文献的记载中,饲养孔雀是一件比较简单的事,甚至与饲养普通家禽无异,如范端昂“如畜家鸡”[27](卷三一,P336)的表述可以说是对古代孔雀饲养活动及经验的简练总结。

在以往的畜牧史或农业科技史研究中,鲜少关注到孔雀饲养的历史和技术问题。中国自战国时起便有饲养孔雀的活动,在两千多年的饲养历史中积累了丰富的饲养知识和技术经验。具体而言,从饲养方式来看,既采取放养的方式,也常见笼养的方式;在孔雀的生存保健方面,人们基本认识了孔雀的食性与食谱,饲以各类粮谷为主食,辅饲以肉类、昆虫、蔬菜等,还初步认识了孔雀的一些疾病并总结了相关的防治经验;在孔雀的孵化繁育技术方面,人们通常将野生孔雀或家养孔雀所产的卵交由家鸡孵化,以家鸡代孵甚至代育的方式进行繁殖育雏。中国古代的孔雀饲养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为我国养禽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

猜你喜欢
孔雀
你真的认识孔雀吗
Peafowl in the Rainforest雨林深处的孔雀
孔雀爸爸和小孔雀
孔雀
骄傲的孔雀
我想去看绿孔雀
孔雀1
孔雀
漂亮的孔雀
绿孔雀保护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