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国的劝酒文化

2021-12-14 16:18刘朴兵
农业考古 2021年1期
关键词:饮酒客人主人

刘朴兵

刘朴兵,男,历史学博士,焦作师专覃怀文化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饮食文化。

饮酒时,主人为了让客人酒喝好、酒喝足,显示好客之道,多对客人进行劝酒。人们多用嘴巴言语劝酒,也有诉诸舞蹈动作的。适量劝酒本是一项良风美俗,但在一些地方却蜕变为令人生厌的“逼酒”或“灌酒”。面对逼酒,有人强饮之,有人拒绝之。本文初步探讨了劝酒的原因和劝酒、拒酒的方式、方法。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劝酒之因

对于为什么要劝酒,历来解释不同。有人说,是因为酒不好,主人才劝酒的。周作人曾写《谈劝酒》一文,称:“酒本是好东西,而主人要如此苦劝恶劝才能叫客人喝下去,这到底是什么缘故呢?我想,这大抵因为酒这东西虽好而敬客的没有好酒的缘故吧。”周作人以身说法,说自己一生只喝过两次好酒,“一回是在教我读四书的先生家里,一回是一位吾家请客的时候,那时真是抢了也想喝,结果都是自动的吃得大醉而回。”[1](P42)

抗日战争时期,冯亦代在重庆以泸州蜜酒宴客,“一上来便奇夸这酒好甜好香,于是相互举怀大喝起来,我一气喝了九、十杯便颓然不省人事”[2](P200)。我有一位师兄,不太能喝酒,在酒席上常拒饮,但茅台除外!周作人、冯亦代和我师兄的例子,仅能说明真是好酒的话,主人不必劝饮,大家会抢着喝的。但这个也未必!“好酒”只对酒瘾君子们有吸引力,没有“酒福”之人对摆在面前的茅台也会无动于衷的。

西晋时期,富甲天下的石崇以美人劝酒,客人不喝便要斩杀美人。以石崇之富,宴客之酒,必不至于是劣酒,则石崇劝酒必有他因。今人饮酒,劝酒者不乏以茅台、五粮液,甚至XO、人头马等国外高档洋酒者。因为酒不好才劝酒,这一理由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是佳酿还是劣酒,其答案因人而异。你嘴巴中的劣酒,可能正是庶民百姓心目中的佳酿!清代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三,记载了他一次饮用劣酒的痛苦经历,“村优如鬼,兼之恶酿如药,而主人之意则极诚且敬,必不能不终席,此生平之一劫也。”在客人刘献廷嘴中,村酒恶劣如药,但在主人眼中,自己的酒并非劣如药汤,大家平时喝的就是这种“土茅台”,当然也要用它来招待贵客了。“主人之意则极诚且敬”,说明主人自始至终并没有意识到客人并不喜欢自己的“佳酿”。主人劝酒的原因是“是酒都比水强”,客人眼中的劣酿乃是我心中最好的美酒,希望客人喝好喝足,方显我敬客的诚意。

劝酒敬客是正理,不独古人专美,今人亦然。肖复兴《北京人喝酒》一文称:“北京人喝酒,讲究劝酒,一杯满上、饮下,再一杯紧接着满上,而且,北京人自己要以身作则,先仰脖一口灌下,热情恳切而不容置辩让你必须饮下。”[3](P145)

劝酒不仅要实现“敬客”的目的,更要达到“酒酣”的程度,即宾主要喝到尽兴。虽然喝酒的最佳境界是微醺,即宋代邵雍《安乐窝中吟》所谓的“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4](卷十)。然而,将醉未醉的微醺怎能尽兴!宾主尽兴的标准不是微醺,而是酒逢知己千杯少,结果往往是大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看到对方将醉或已醉,仍要不断劝酒的原因了。1956年,京剧大师程硕秋在颐和园听鹂馆宴请电影《荒山泪》摄制组,据导演吴祖光回忆:“那天程先生十分高兴,对每一个客人频频劝酒,而我成了他对饮的第一人,结果是待到宴会结束,我连路都走不动了。”[5](P7)

劝酒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当然不能仅用敬客来解释。唐代诗人王维《渭城曲》(亦名《送元二使安西》)云:“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6](卷一二八,P1306)王维劝酒元二,目的是告诉对方,西出阳关之后,你我天各一方,咱哥俩再也不能相聚喝酒了!抓住这最后的机会,再疯狂痛饮一杯吧!

现实生活中,有劝没有喝过酒的小孩子或女性喝酒,以观其初次喝酒的龇牙咧嘴状,以为其乐。酒宴上劝人醉酒以取乐者,更是多矣!善意的劝酒取乐,至多也不过是开个小小的玩笑而已。但也有恶意劝酒,希望对方醉酒出丑,如宋初陶穀奉命出使南唐,南唐君臣为了让陶穀出丑,在澄心堂宴请陶穀,“李中主命玻璃巨锺满酌之……穀惭笑捧腹,簪珥几委,不敢不酹,酹罢复灌,几类漏卮,倒载吐茵,尚未许罢”[7](卷四,P42)。

对于恶意的劝酒,梁实秋《饮酒》认为:“这也许是人类长久压抑下的一部分兽性之发泄,企图获取胜利的满足,比拿起石棒给人迎头一击要文明一些而已。”[8](P204)更有道德品质败坏者,劝年轻姑娘醉酒,趁人家不省人事时“吃豆腐”占便宜,那姑娘家可要当心这样的劝酒者了!

二、劝酒有术

古今劝酒多用口头语言,一类语言是甜言蜜语,正面恭维,劝客饮酒;另一类劝酒语则是反面激将,进行道德绑架,逼人饮酒。

合辙压韵的诗词吟咏起来朗朗上口,用来劝酒更是所向无敌,令人难以招架。诗仙李白是位以诗劝酒的高手,“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6](卷一六二《将进酒》,P1685),这是李白正面的劝酒。《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则是反面激将,其诗云:“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空负头上巾,吾于尔何有。”[6](卷一八二,P1864)嘲笑历阳王县丞,你既崇拜陶渊明,空学了他的抚琴栽柳,却不学他的葛巾滤酒。你既不饮酒,戴头巾何用?

白居易亦写有《劝酒》一诗,云:“劝君一杯君莫辞,劝君两杯君莫疑,劝君三杯君始知,画上今日老昨日,心中醉时胜醒时。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乌相趁走。身后堆金拄北斗,不如生前一樽酒!君不见春明门外天欲明,喧喧歌哭半死生。游人驻马出不得,白舆素车争路行。归去来,头已白,典钱将用买酒吃。”[9](卷二一)

宋人亦有不少劝酒的诗词佳句,如欧阳修《奉答原甫九月八日见过会饮之作》云:“我歌君当和,我酌君勿辞”[10](卷九);黄庭坚《西江月·劝酒》云:“杯行到手莫留残,不到月斜人散。”[11]后世亦有不少文人写有劝酒诗歌,清代舒铁云、海宁杨吟云和钱塘郝莲均写有 《劝酒歌》[12](P6339、P6337、P6341),富阳秀才蒋芸轩醉后亦写歌劝酒[12](P6346)。

现代人劝酒亦多用合辙压韵的“劝酒辞”,各地劝酒辞甚多,汗牛充栋,数不胜数。“男人不喝酒,白来世上走”,这是劝不喝酒的男子开戒喝酒的;“酒壮英雄胆,不服老婆管”,这是劝惧内的男子喝酒的;“浓眉大眼络腮胡(或“八字胡”),喝起酒来不含糊”,这是恭维有胡子的男子海量的;“酒是长江水,越喝越貌美”,这是劝女子喝酒的;“老乡见老乡,喝酒要喝光”,这是劝老乡喝酒的;“兄弟相隔千里远,端起酒杯就应干”,这是劝距离较远的兄弟朋友喝酒的;“我给领导敬杯酒,领导不喝我不走(或嫌我丑、我是狗等语)”,这是要挟领导喝酒的;“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感情厚,喝不够;感情薄,喝不着;感情铁,喝出血”,这是逼迫客人“下杯”要狠一些的。“能喝一两喝二两,这样的朋友够豪爽。能喝二两喝五两,这样的关系好培养。能喝半斤的喝一斤,这样的哥们最贴心”,这是怂恿人们喝“高”的。“客人喝酒就得醉,要不主人多惭愧”,这是劝客人要喝醉的。“人在江湖走,哪有不喝酒。人在江湖飘,哪有不喝高”,这是为客人喝醉酒找好借口的。

唱的比说的好听,古今劝酒也多用悦耳的歌曲。“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6](卷一六二,李白《将进酒》,P1685)“劝尔一杯酒,拂尔裘上霜。尔为我楚舞,我为尔楚歌。”[6](卷一七四,李白《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P1786)这是李白的劝酒。“花枝缺处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美人劝我急行乐,自古朱颜不再来。”[6](卷四三五,白居易《长安道》,P4830)这是美女献唱,劝白居易饮酒。今天,在广西的壮族和西南地区的苗族、侗族、瑶族等民族,宴客时也常唱山歌劝饮。北方蒙古族的劝酒歌更为世人所知,“客人到来必须劝酒,方显出主人的热情好客;客人一旦表现出稍有酒量,主人即要尽力敬劝。敬劝不饮即献歌劝酒,歌劝仍不饮,主人即边跪边歌,非把客人饮醉才肯善罢甘休,也才充分表达了主人的热情”[13](P414)。

伴随劝酒歌的,往往还有舞蹈,如唐代王勣《辛司法宅观妓》云:“长袖随凤管,促柱送鸾杯。”[6](卷七六九,P8816)直到今天,劝酒歌舞仍流行于不少能歌善舞的边疆少族民族之中。

在广大内地,在语言不能发挥劝酒作用时,人们便诉诸于动作。在豫东的黄泛区,过去农民饮酒有“跪劝”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在黄泛区农村插队的河南作家李凖回忆道:“那里农民劝酒也利害,有时跪在地上,头上顶着一杯酒,使你非喝不可”[14](P272)。对不饮酒的客人,更多的地方是“诉诸武力,捏着人家的鼻子灌酒!”[8](P204)在河南淮阳的结婚夜宴上,“新娘新郎如闻劝即饮,就作罢论;否则,大家必协同实行武力解决,直至新人双方各饮少许而后已”[15](P149)。

三、拒劝有方

面对劝酒,有人觉得正合我意,遂就坡下驴,饮了杯中酒,满座宾主尽欢。也有人不胜酒力,虽然节节抵抗,终归意志不坚强,最后防线崩溃,无奈缴械投降,落个酩酊大醉。也有人拒酒有方,能言善辩的,亦逞口舌之利,左右逢源,应对自如,遵行“唯酒无量不及乱”[16](《乡党》,P140)的古训;口拙舌笨的,坚守抱一不饮酒,纵令你三寸不烂舌说得天花坠,我这里仍置若罔闻如耳旁风,始终滴酒不沾唇。

劝酒多以言语劝,拒酒自然口舌争。文人骚客多喜酒,掌握话语主动权,多写有劝酒的诗词,却从无写拒酒诗歌的。庶民百姓要拒酒,虽不能借助于雅训的诗词歌赋,来句通俗的顺口溜还是可以有的,所以世无拒酒的诗歌,但有拒酒的辞令。“来时夫人有交待,少喝酒来多吃菜”,这是提前申明今天要少喝。“只要感情好,不管喝多少”,“酒逢知已千杯少,能喝多少喝多少”,“为了不伤感情,我喝;为了不伤身体,我喝一点。感情浅,哪怕喝大碗;感情深,哪怕舔一舔”,这是不准备饮完杯中之酒了。“万水千山总是情,少喝一杯行不行?”这是要申请减少饮酒总量。“只要心里有,茶水也是酒”,“只要感情有,喝啥都是酒”,这是李代桃僵,准备以茶代酒或以水代酒了。“危难之时显身手,兄弟替哥喝杯酒”,这是要找人替酒。“要让客人喝好,自家先要喝倒”,这是反戈一击,要挟主人先醉酒。

巧舌如簧的,可用嘴巴拒酒;笨嘴拙舌的,也可用嘴巴拒酒,闭上嘴巴不喝即可。任你劝酒花样百端,闭嘴死活不喝是拒酒的终级武器。西晋石崇以姬劝酒,客人不喝即斩美人。大将军王敦就是不喝,石崇连斩三美人,连一同赴宴的丞相王导都看不下去了,遂帮主人劝饮。王敦不但不饮,反而训斥道:“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17](卷下《汰侈》,P756)宋代包拯宴请司马光和王安石 (字介甫),“公举酒相劝,某素不喜酒,亦强饮,介甫终席不饮,包公不能强也”[18](卷十,P108)。周作人的父亲好酒量,“但是痛恨人家的强劝,祖母方面的一位表叔最喜劝酒,先君遇见他劝时就绝对不饮。尝训示云,对此等人只有一法,即任其满酾,就是流溢桌上也决不顾”[1](P41-42)。

现代人拒酒常用的还有两招:一是我吃药了。感冒吃了头孢,牙疼吃了甲硝唑,再饮酒就会危及生命。毕竟性命要紧,事先声明,自然无人劝酒。二是我开车来的。饮酒驾车要拘留,醉酒驾车要服刑。大家对“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已形成共识,作为司机的自然不能饮酒。

实际上,应付强行劝酒,还有一招,那就是离席逃归。劝酒有节,以酣为度。饮酒既酣,宾主尽欢。此时理应撤杯散席,各自回归。若满座不知劝酒有节,皆以能劝为强,则必为市井恶夫。既不屑善避为巧,强饮则醉,不饮失欢,进退维谷。满座恶客,何不逃席避之,以脱今日酒厄?他日切记,定于此班人等断了酒缘,以免再遭劫难。

猜你喜欢
饮酒客人主人
小客人
做一个好客人
主人有的我也有
被蛇咬的客人
不常见的客人
《陶渊明 饮酒》
中西方饮酒文化大对比
弓的主人
与猫狗共饮酒
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