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对国家公园认知及设立支持态度差异分析
——基于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调查数据

2021-12-14 03:13邵炜白玲邱胜荣刘增力
国土绿化 2021年10期
关键词:武夷山公园居民

◎ 邵炜 白玲 邱胜荣 刘增力

建设高质量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任务之一,也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我国国家公园尚处于起步阶段,不确定性、复杂性及多维度是国家公园管理尤其是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初期的特点,公众参与显得格外重要。按照利益相关者理论,从利益合法性、重要性、紧迫性来鉴定评价,公众主要包括社区居民与访客,属于国家公园建设发展中核心利益相关者,不同利益相关者对国家公园的认知、态度、利益诉求均不相同。因此,探索公众对国家公园的支持和利益诉求,对构建国家公园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形成最优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模式十分必要。

本文对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毗邻的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利益相关者进行社会调查,从社区居民和访客对国家公园建立的认知和态度作为切入点,对江西武夷山周边社区居民和访客的态度进行定量分析,以充实我国关于国家公园建设与主要利益相关者支持态度的研究内容,为推进跨江西与福建两省创建新的、跨省域武夷山国家公园提供数据参考。

一、研究区域概况

武夷山生物多样性富集,是我国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之一,具有全球价值。2016年,武夷山国家公园被列入全国首批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之一,试点区域主要在福建武夷山,试点期间在社区共建方面进行了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经验。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同属武夷山脉,分处南北两面。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西省东部,上饶市铅山县南沿,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西北坡,地跨武夷山镇、篁碧畲族乡2个乡镇的6个行政村1个林场,总面积160.07平方公里。据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新统计资料,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和绝大部分实验区,均无人居住。武夷山镇仅西坑村中3个自然村的353人(其中畲族4人)居住在实验区,另有13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2个林队的人口在保护区外,或仅有土地在保护区内。保护区周边群众主要以靠山吃山方式生存,主要经营毛竹和茶叶,即销售原竹和出售茶叶,产业结构单一,生产力水平较低,农民人均收入高于铅山县平均水平。

二、社区居民与访客问卷调查

社区居民问卷调查时间为2021年3月16日—8月7日,调查选取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公里范围内,武夷山镇的西坑村、篁村、乌石村、石垅村、岑源村、薛家村、王村和车盘村,及篁碧畲族乡的畲族村、篁碧林场的当地常住居民,访客问卷调查选取实地到访访客和潜在访客。调查利用手机访问问卷星平台制作的微信链接进行作答。问卷内容分为4个方面:一是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民族、教育程度;二是对国家公园认同度,涉及对国家公园概念理解和对国家公园保护管理措施认同度;三是对国家公园设立的支持态度,主要是想调查了解是否支持武夷山(江西区域)划入国家公园,以及未来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生态旅游等均由国家公园管理局统一管理后,被调查者是否会服从管理局的管理;四是其他开放式问题,主要是“建议”和“其他”2个开放式回答。

本次调查共回收社区居民有效问卷135份(由于当地社区居民较少,本次调查抽样比例为38%,能够满足研究需求)、访客有效问卷460份。整理问卷,用1—5对调查内容进行分级赋值,利用SPSS软件获取每个调查内容的均值,对均值进行对比分析。

社区居民填答者男性占63%,女性占37%;40—49岁占41%,50—59岁占27%;民族主要为汉族,初中及以下学历占51%。

访客填答者男性占62%,女性占38%;年龄40—59岁占68%;民族主要为汉族,大学学历占59%。被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能够代表当地社区居民和访客的想法。

三、社区居民与访客对国家公园认知与态度分析

1.社区居民与访客均对国家公园概念认识不足,社区居民认知度更高

“对国家公园的理解”该内容均值都小于4分(社区居民3.98分、访客3.94分),说明社区居民与访客对国家公园的认知均不高。从国家公园概念范围理解来看,访客认为国家公园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占23%;拥有国家级自然美景的公园占22%,均高于社区居民(该两项均为13%);从保护强度认知来看,社区居民认为国家公园是我国保护级别最高的自然保护地(占57%)高于访客(占43%)。由上可知,一定程度上说明社区居民对国家公园的认知高于访客,也说明国家公园试点期间效果已初步显现,公众对国家公园认知总体偏向为保护自然资源、自然美景的生态保护区域,是我国保护级别最高的自然保护地,这为我国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奠定了良好的群众认知基础。

2.社区居民与访客均对国家公园保护管理措施认同度较高,访客认同度更高

保护管理措施是落实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目标的核心抓手。从调查分析来看,社区居民与访客对国家公园实施严格保护力度和管控措施的认同度均较高。一是赞成武夷山国家公园统筹布局旅游项目和体验活动,实行严格预约机制和人数限制;二是赞成国家公园范围内实行严格保护,在一般控制区开放部分区域为公众提供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了解自然的机会;三是有必要加大武夷山(江西区域)自然生态环境、民族文化等保护力度。3个具体内容的均值在4.36—4.76分之间,其中访客认同度平均4.65分,社区居民4.59分,说明被调查访客受教育程度高于被调社区居民,认识深度也略高于社区居民,充分说明公众生态保护的意识在不断提升,成为下一步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后各项保护管理措施有效开展的有力前提。

3.社区居民与访客对国家公园设立均持支持态度,访客支持度更高

社区居民和访客对设立国家公园的支持度很高,“非常支持和支持”的占比分别达到调查群体的94%和96%。“非常支持”方面,访客达到了80%,较社区居民(63%)高出了近20个百分点。具体调查内容上,社区居民(4.56分)与访客(4.75分)支持武夷山(江西区域)划入国家公园进行统一保护管理;社区居民与访客对“未来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生态旅游等均由国家公园管理局统一管理,您是否会服从管理局的管理”的态度均一般,社区居民(2.64分)低于访客(2.72分)的服从管理态度。综上可以看出,国家公园的设立是顺应民心的,也是符合时代需求的。在未来,国家公园设立后统一管理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中,对社区居民实施有效管理还有很大的探索研究空间。

4.社区居民与访客均关注个人利益

本次调查中设计的第一个开放式问题“您对设立武夷山国家公园有什么意见或建议”,社区居民与访客均从自身角度提供了参考建议,具体结果如下:

社区居民: 17%的被调查对象进行了回答。71%的被调查对象建议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和提高生活水平;29%的被调查对象建议加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态补偿,在保持生态的前提下支持本土支柱产业——茶产业的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有限制地开展体验式生态旅游活动,征求利益相关人意见、公平待遇。

访客: 11%的被调查对象进行了回答。建议前3位有: 尽快设立国家公园(29%)、加强道路交通的便捷和安全(20%)、合理控制门票等收费(10%)。其他建议主要为太多的水力发电站对环境造成极大影响、加强污水规范处理、加强规范化管理的政策制定、加大宣传力度、加大投资力度、采取预约制限制人流车流、增加景点设置、在保护前提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带动经济、加强人员培训等方面。

综上可以得出,社区居民更关注生活水平提高途径,访客更注重生态体验感的舒适度。这些都充分体现出人们更关注国家公园建立后对个人利益的影响。

5.访客希望参与的国家公园体验活动

第二个开放式问题“其他”,针对访客对未来希望能够在国家公园参与到何种生态体验活动进行调查分析。经梳理分类,可分为运动型、生活型、教育型和养生型4个大类13个具体活动,运动型包括实地巡护体验、学校团建基地、露营基地、攀爬;生活型包括农事和民俗体验、做茶、采摘、在线云游;教育型包括亲子游学、在线自然教育、保护行动;养生型包括森林学校、养老服务机构。这说明,单一的风景游览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人们亲近自然、了解自然的愿望日益强烈,丰富旅游体验内容将成为国家公园建设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一是社区居民与访客对国家公园概念的理解都不高。社区居民认为国家公园是我国保护级别最高的自然保护地,高于访客认知。访客认为国家公园是拥有国家级自然美景的公园高于社区居民认知。国家公园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对公众宣传普及国家公园知识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是社区居民与访客对国家公园保护管理措施认同度都较高。访客的变量平均值高于社区居民。公众对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的管护措施是认可的,这对今后规划相关内容提供了较好的民意基础。

三是社区居民与访客对武夷山(江西区域)划入国家公园的支持度都较高。访客支持度高于社区居民。同时,未来国家公园管理局统一管理后,社区居民与访客表示会在一定条件下,服从管理局的管理。这需要国家公园今后在制定生态旅游和社区建设等与公众联系较紧密的政策时,应充分做好与社区居民沟通,做好生态旅游的民意调研等公众调查工作。

四是社区居民与访客均关注个人利益。开放式问题1显示,75%的社区居民希望通过建立国家公园能够提高生活质量,49%访客希望尽快建立国家公园并提升国家公园的可达性;开放式问题2显示访客对生态旅游的强烈诉求。

2.建议

因地制宜编制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总体规划是国家公园规划制度的重要一环,作为国家公园纲领性文件应涉及所有规划期需要开展的建设管理项目、活动或要求。国家公园作为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空间,管理目标多而复杂,需要编制总体规划,协调严格保护与科学利用之间的关系,平衡不同功能的目标需求。总体规划应充分融入“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的核心理念,在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做好充分对接的同时,应考虑国家公园内及其周边社区居民及访客的建议,从而调动公众参与国家公园保护建设的积极性,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平衡点,为国家公园保护建设和长久发展打好基础。

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加大国家公园科普力度。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作为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设主体,扩大国家公园知名度,向公众科普相关知识,是国家公园形成正确有效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工作之一。科普教育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群众性、持续性的社会教育形式,要充分利用传播媒体、社会各方科普资源及相关的社会活动,开展国家公园科普教育工作;积极丰富科普旅游内容,可从上文访客提出的运动型、生活型、教育型等方面入手,多方式、多途径丰富访客生态体验形式和内容,同时带动当地社会经济,形成国家公园科普与乡村振兴“双赢”局面。

吸纳社区居民参与国家公园的保护。建立有效的社区发展机制是未来我国国家公园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过去几年,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这方面做了积极探索与实践,如在三江源试点区设置生态公益岗位的、开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调查区社区居民提出希望在保护的前提下支持本土支柱产业、提高生态补偿、实施保护管理措施时征求利益相关人意见等,同时武夷山国家公园试点区在试行时期就社区保护共建从当地茶产业发展模式、生态旅游收益共享方面得到了正向成果。因此,武夷山江西区域若能划入国家公园范围,也应积极落实相关社区保护共建措施,并不断吸纳其他试点区的成功经验,使当地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都能得到有效发展。

探索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国家公园拥有我国最宝贵的自然资源,国民认同度高,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非常有优势,应积极打造国家公园优质品牌,建议在武夷山试点区实践基础上,将江西区域纳入,以严格的保护为前提,分析国家公园范围内生态服务功能,划分生态产品类型,核算生态产品价值,尝试从公益性产品和非公益性产品两类,由纵向与横向进行生态补偿、规定区域内生态旅游、社区产业共建等方面探索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

猜你喜欢
武夷山公园居民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它们的家园——武夷山
石器时代的居民
大美武夷山
在公园里玩
风雨廊桥——武夷山馀庆桥
一见如故
高台居民